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药应用过程中的中医辨证

——经方应用的一点体会


常州中医医院神经内科 张元兴


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已被大量事实所证明。然而,由于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的不同,它们在认识、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上也不相同。因此,在应用西药治疗疾病时,有时难免会对中医的“证”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临诊时,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恰到好处地使两者结合起来,做到扬长避短,相互为用。


1、治疗慢性“心衰”(喘病),当以“温阳、益气、利水”为大法


慢性“心衰”,不管是左心衰抑或右心衰,不管是“风心”、“冠心”、“肺心”抑或其他原因所致,发展到“心衰”阶段,必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有的甚至反复发作,缠绵难已。虽然它们症情不一,程度有别,但大多数都有胸闷或痛、心悸、气短气促、动则尤甚,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尿少、唇绀、手指发绀、四肢末端发凉、舌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而滑、脉细弱无力或促或结代等临床表现,西药急性期治疗除了“休息、低钠、抗感染”外,就是“利尿、扩血管、强心”,其中“利尿、扩血管、强心”虽因病因不同而各有侧重,但确是行之有效,唯此不彼的治疗方案。三者之中,强心之品常用的静脉制剂有西地兰及毒毛旋花子甙K。它们作用时间短暂,多用于病情急重时。而常用的口服制剂当推地高辛。由于地高辛60-90%从肾脏排泄。因此,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受尿量及肾功能的影响,临床应用时,如不考虑这些因素,每因此而引起中毒。扩血管之品过去常选用硝苯吡啶,目前因其对以及的负性肌力作用,有碍于“心衰”的纠正而改用ACE-Ⅰ或ARB制剂,如开博通、洛汀新、安博维、代文等,利尿剂口服的主要有双氢克尿塞及速尿片,有时亦加用安体舒通或氨苯蝶啶。静脉应用则以速尿为主。在上述三类药物中,强心类及ACE-Ⅰ或ARB制剂,当在发生毒性作用或产生副作用时会对“心衰”(喘病)之证产生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影响似不明显。而利尿类双氢克尿塞,速尿则不然,由于它们是强力利尿剂,在利尿排出体内大量水份的同时,必然排出过多的钾、钠、氯等电解质,而钾、钠、氯等离子,对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是不可缺少的。当它们在血液中的浓度下降时,必然引起神经-肌肉兴奋的降低,产生语音低微,胸闷心悸,心跳无力,心音低远,神疲、乏力甚或肢体麻痹等临床表现。而这些就中医辨证看来,统言之,当属“阳虚气微”,而就“心衰”(喘病)本身来看,其虽然有胸闷或痛,下肢浮肿,尿少,口唇、四末发绀,舌暗或有瘀斑,脉促、结代等水停血瘀等“实象”,但这些“实象”并非疾病之本质,它们是因“虚”致“实”。是由于胸阳不振,大气下陷而致水液敷布失常,血脉循运瘀滞。因此,水停血瘀是标。胸阳不振,大气下陷方是本证的根本所在。再加上西药尤其是利尿剂的应用,必然会加重“阳虚气陷”这一病理机制,不利于病情的缓解及全身情况的改善。因此,中医治疗时,就当以“温阳益气利水”为大法,稍佐以活血、宣痹之品,方选张锡纯的“回阳升陷汤”及苓桂术甘湯加减(生芪24g、干姜15g、当归身12g、桂枝尖9g、甘草3g、白朮15 g、茯苓30 g)为基础,加入红参、党参、淫羊藿、补骨脂甚或熟附片等益元气、壮肾阳之品。如此则胸阳振、大气复、水液复归常化,血脉畅运如初,则不利水而水自去,不降气而气自平,不宣痹而痹自开,不活血而血自活。


病案1 


奚某某,男 70岁


因活动后气急八月来诊,伴有胸闷无胸痛,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形寒畏冷,纳食一般,大便调,苔薄,舌暗淡边有齿印,脉迟结代。PE:神志清,血压135/60mmHg,颈动脉充盈,HR46次/分,AF,心尖区可闻SM,DM杂音,两侧肺底闻及少许湿罗音,下肢Ⅱ°凹陷性水肿。外院holter:1缓慢性房颤伴Ⅱ°~Ⅲ°AVB,2室早,3完全性右束支阻滞,4心肌缺血。本欲安装起搏器治疗,因血细胞2.0*10^12/L HB102g/L,未果。心脏彩超:双房内径增大,伴二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


治疗:中药以温阳、益气、利水为大法


桂枝10g 炒白术15g 云茯苓 30g 干姜6g       


黄芪30g 红参须10g 炙甘草5g 红花10g


炮附子10g 郁金10g 山萸肉10g 葶苈子15g       


毛冬青30g 生姜3片,红枣5枚×7付     


欣康 40mg qd


速尿20mg qd


安体舒通20mg qd


金水宝 3# tid


二诊时水肿明显消退,活动后气结也有明显好转,夜能平卧,纳食增加。上方再加仙灵脾15g,每周服5天停2天,持续服用3月,病情稳定。


2、治“慢支”(支饮),当以“温阳”二字贯穿始终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以老年人占绝大数。它以“咳、痰、喘、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反复发作,入冬尤甚,常以外感为其诱发因素。在急性发作期,西药治疗不外抗菌消炎,解痉平喘、化痰止咳。由于“慢支”发作多为混合感染且多对抗菌素不敏感,因此抗菌治疗常须二联以上且疗程也长。解痉平喘于急性期每须用皮质激素。而就中医角度来看,抗生素既能“抗菌消炎”,其性味当属苦寒,而苦寒之品过用、久用则会败胃伤脾,耗气损阳,致使脾胃运化呆滞,机体阳气虚弱,长些以往,必然影响机体整体的抗病能力。临床可见,长期应用抗生素的病人,必然食欲不振,神形困倦。当然这与原发病有关,但抗生素的胃肠道副作用也不能否认。实验研究中,西安医科大学科研人员发现,抗生素虽能抗菌但同时亦能抑制白细胞的功能。而白细胞的抗菌能力,就中医说来当属阳气的防御、卫外功能。白细胞功能的低下,势必表现为阳气功能的虚弱。同时,中医认为体内的水液代谢必须在阳气的作用下,通过脾、胃、肺、肾、三焦等诸多脏器的综合作用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阳气不足,气化无权,抑或上述诸脏尤其是肺、脾、肾三脏功能的不全,必然会影响到水液的正常循运而成饮聚湿。而“慢支”就其临床表现来看,当属中医“支饮”范畴,其形成本属阳气虚弱,气化无权,如若治疗时,因用抗生素之需过多地“输液”必然会使体内的水液循运更趋紊乱,对“饮邪”的温化,不唯无益反而有害。再看激素类药物,就其作用来看,当属大热之品,其可助火壮阳。“慢支”病人反复发作,多次应用,即使是短期投之,中病即止,但因用量过大,日久必然损伤阳气(所谓壮火食气)而导致肾阳不足的结果,影响饮邪的化解。因此,就“慢支”发作期的常用西药来看,其对中医“支饮”的蠲除,存在着很多不利的方面。因此,在中西结合的临床实践中,我们除了在应用西药时,避免过多、滥用外,同时在中医辨治时也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认为,“慢支”(支饮)其根本的病理因素是阳虚饮停,同时还有上述西药的不利影响。因此,中医的辨治当以“温阳”为主,当以“温阳”二字贯穿始终,发作期以小青龙汤为主,温肺脾之阳。纵然有外邪引动,饮郁化热的症象,也不能为表象所迷惑而竟投清热之剂,只能在温化方中反佐清散之品,如小青龙加石膏汤之类。缓解期则当以温补肾阳为主,兼顾肺脾,而温补肾阳又当注意阴中求阳。多选温润及阴阳双补之品,方可选肾气丸及右归丸之属。药可用熟地、当归、山药、仙茅、仙灵脾、枸杞、山萸肉、五味子、肉苁蓉、补骨脂之辈。如此庶几可以温煦阳气之本源,使之生化无穷,达到离照当空,阴霾自消的境地,减少甚或杜绝疾病的发生。


病案2


周某某 女 52岁


有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支气管扩张病史20余年。


病情反复发作,入冬多见,不规则服用解痉平喘,抗菌,化痰药物治疗,病情渐见加重,且发作增频,每须住院,静脉应用激素,抗生素控制症状,今年3月中旬大发作,出现2型呼衰,心功能不全,后又出现肺脑症状,而由戚区医院转常州二院呼吸科ICU抢救,经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联合激素,抗生素,营养支持等,好转出院。出院后10天又出现发热,体温在38度左右,咳嗽阵发,痰量转多,质稠色黄,动辄喘而汗出,畏风易感冒,面色晦暗,虚肿,下肢肿,夜间烦,高枕卧位,不思纳食,大便溏,日二行,小便量不多,舌苔白腻,罩黄,质暗淡边有齿印,多津,脉弦细。PE:口唇紫绀,两肺闻及湿罗音及散在哮鸣音,HR:90次/分,律齐,杂音(—),下肢2度凹陷性水肿。患者素体肺脾肾阳气不足,寒饮内停,复因外邪引动,阻塞气道,射肺凌心,同时在西药抢救过程中,应用大剂量激素,抗生素,损伤阳气,不利于痰饮的化解。治疗中药予温阳化饮利水平喘佐以清肺,处方:


炙麻黄5g 桂枝5g 制细辛6 g 姜半夏10g


五味子10g 赤芍10g 淡干姜6g 葶苈子15g


车前子15 g 地鳖虫5 生石膏30g 党参15g 


炙甘草5g ×5付


西药平喘、化痰、抗菌、利尿之品按原先剂量续用。5剂后,低热渐平,畏寒减轻,痰量减少,色转白,气喘汗出也改善,上方去石膏加仙灵脾30g,白蔻仁10g,配合金水宝口服,如此加减服用近一月,咳嗽气喘出汗均明显减轻,胃纳也有增加,面部下肢水肿也明显消退,目前仍间歇服药中。


3、治疗脑出血后脑积水,“通窍、活血、利水,”效佳。


——中药治疗蛛网膜下腔、脑室系统出血后脑积水26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系统继发或原发出血后的恢复期,可因脑积水引起慢性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乃至精神障碍等诸多并发症,治疗颇为棘手,近5年来笔者以中药为主,治疗该病,获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56~72岁,平均68岁。病程(出现慢性颅高压症状)半个月~3个月,平均2个月。其中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4例,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者12例。


2.治疗方法


2.1方剂组成:桃仁10g、红花10g、上川芎15g、川牛膝15g、猪茯苓各30g、姜半夏30g、生赫石30g、白芥子10g、吴茱萸5g、泽泻15g、白术10g、麝香分冲0.09g。瘀血明显者,加生水蛭6~10g、三七分冲5g;视模糊较甚者,加枸杞子15g、桑椹子15g;反应迟钝、主动语言少、记忆力减退者,加石菖蒲15g、炙远志6g、郁金10g、鹿角霜10g。


2.2用法:上方每日1剂,加水常规煎煮,去渣浓缩至100~150ml,少量多次分服,以不引起呕吐为度,易呕吐者先用鲜生姜片擦舌,然后再少量。3周为1疗程。


3.结果


显效:1疗程后,恶心呕吐消失,饮食明显增加,头痛明显减轻,视力、记忆力、反应能力改善;有效:1疗程后,恶心呕吐偶作,饮食增加,头痛减轻,视力、记忆力、反应能力稍有改善;无效:治疗后无变化,甚至仍有加重者。26例患者经上法治疗后,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


4.典型病例


患者,xx,女,63岁,因左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而住外院抢救。当时神志昏迷,颅脑CT提示: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脑室铸型。经侧脑室引流减压,配合综合抢救。1周后神志转清,住院2月好转出院。出院后一直卧床不起,头痛、目眩、畏光、羞明、视力减退、进食甚少,食入不久即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及白色粘液。间断补液营养支持,但周身肌肉萎缩,形体瘦削,精神日渐萎顿。为降低颅内压,1月间腰穿放脑脊液6次,但仅能缓解一时,后因患者惧怕再次腰穿放液要求中药治疗。症见:体瘦形削,倦卧于床,面色苍白无华,羞明畏光,视力减退,主动语言少,语音低怯,诉前额、巅顶隐痛,呕吐,食入不多时即吐出,混有白色痰涎,不思饮食,进食甚少,口干不欲饮,小便量少,大便艰结难解,数日1行,苔白腻、舌质暗有瘀斑,少津,脉细滑弦。证属瘀血留著,痰浊内生,中土失运,肝胃气逆,升降逆乱。治当化瘀通窍、涤痰化饮、镇肝降胃健脾。基本方加生水蛭6g、石菖蒲15g、白芷8g、枸杞子10g、日1剂,常规煎煮并浓缩后加入麝香调匀多次服用。7剂后,头痛、呕吐明显减轻,大便得通,胃纳渐启,精神渐振。效不更方,再服半月呕吐消失,头痛释然,饮食增进,体重增加,视力、语言也见效善,并能独立于床边。以后渐加入培补肝肾、补益气血之品调治3月,能扶携行走,户外散步。


5.讨论


脑为诸阳之会,精髓所聚,若为瘀血、痰浊、水饮所害则灵机闭塞,变证百出。瘀血停留,不通则痛,血水同源,瘀停水聚,痰饮内生,浊邪害清,升降逆乱,肝胃气逆,则呕吐频作,因此治疗当以化瘀通窍、涤痰化饮、镇肝降胃健脾为主。方取通窍活血汤、二陈汤、五苓散化裁。值得一提的是,水积为饮属阴,得温易化,而本证饮邪所聚之处乃为脑窍、巅顶属厥阴,此乃辨证之关键所在。麝香辛温入心、脾、肝经,开窍、辟秽、散结,极易透过血脑屏障,带领诸药上升直达病所;吴茱萸辛苦温,入肝、胃、脾、肾经,温中止痛,降逆止呕,专入厥阴上巅顶与麝香相配,一偏于化瘀,一偏于化饮,相得益彰,与余药配合更是数管齐下,药众力宏,故取效明显。


4、治疗颈源性眩晕,“涤痰化饮,平肝温胃” 常首选。


—葛根素注射液配合平眩汤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52例患者中,男22例,女30例,年龄38~72岁,平均54.5岁。患者自觉头晕、恶心、耳鸣等,突出特征为体位性眩晕且尤以扭转头部时眩晕加重,严重者有猝倒发作。所有病例均经颈椎X线片检查显示有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等颈椎疾病。36例行椎动脉彩超检查显示,6例椎动脉先天性走行异常(进出椎管异常),22例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流速降低,阻力增加),8例椎动脉硬化。眩晕严重程度按栗秀初等评定标准分为0~Ⅴ级,该组病例符合Ⅱ级者5例,Ⅲ级者11例,Ⅳ级30例,Ⅴ级者6例。所有患者均静脉点滴葛根素葡萄糖250ml,2次/d,10d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口服平眩汤(方剂组成:姜半夏10g、生赭石30g ,生牡蛎30g,白术10g,干姜10g,竹茹10g ,陈皮6g,茯苓15g、泽兰15g、泽泻15g、桂枝6g、天麻10g,干地龙10g、生甘草5g加减,兼肝热者症见口苦,苔黄者加黄芩,肝阳上亢症见头痛且胀易怒加钩藤15g,兼肾虚加杜仲10g,枸杞10g,桑葚子15g)治疗,1剂/d,半个月一个疗程。呕吐明显,影响进食者配合静脉点滴氨基酸等支持治疗。疗效评定标准:治疗达到0级和Ⅰ级者为明显好转,改善2级以上者为好转,改善1级者为有效,治疗无变化为无效。


2 结果 治疗半个月后明显好转者46例(88.5%),好转4例(7.7%),有效2例(3.8%),明显好转与好转者经随访3个月无复发。


颈源性眩晕患者急性发作大多着存在痰饮作崇,肝胃失和的病理机制,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只要抓住温化痰饮,平肝和胃的主要矛盾,则能取效于旋即。


5、脑瘤术后降颅压,也当温阳化饮。


患者某某,女 65岁


因右侧颞枕部脑膜瘤行γ刀治疗后一月,来诊。头胀痛,头晕,目眩,视物昏糊,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左侧肢体偏瘫,小便失禁,大便干结难解,查体: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神志不清,左侧肢体上下肢肌力Ⅲ°,肌张力稍增高,苔黄腻,舌体胖,色暗红,边有齿痕,脉弦滑。外院治疗一直应用20%甘露醇加地塞米松,用药时有效,停药后数天则病情反复,头颅CT提示:右侧颞顶部大片低密度影,右侧脑室受压消失,中线结构左移,辩证为手术损伤,瘀血、痰饮内停,阻遏清窍,清阳失升,浊阴失降,治拟涤痰化瘀,温阳化饮,益气和胃。


姜半夏20g 淡干姜6g 猪苓30g 茯苓30g


炒白术15g 白参须10g 莪术10g 明天麻10g


陈皮10g 泽泻15g 石菖蒲10g 白蔻仁10g×7付


配合吗丁啉 10mg tid


头痛明显时,另加用20% 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5mg ivgtt qd ×3天


二周治疗后头痛头晕等症明显减轻,呕吐未作,左侧肢体肌力明显改善,能扶墙行走,大便失禁也有好转,但情绪较低落。


上方*14帖,加服百忧解20mg qd


此后病情虽因天气、情绪等因素影响有一些波动,但总体逐渐好转,其中药有一次因患者口渴明显,舌质偏红,遂加入北沙参20g,不料服后,胃中不适,呕吐清涎数次,未敢再服,后改用原方后,胃中不适,泛吐清涎等症消失,据患者口渴舌红,但舌体胖大,应为中阳不振,津失运化所致,加用北沙参养阴,虽非滋腻之品,但总与中阳虚弱不宜。


以上所述,就现代医学来看,涉及心、肺、脑、颈等不同脏器,治法各异。但从中医来看却有相同的病理基础――痰饮。痰饮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笔者所言痰饮为广义痰饮。因为饮为水津所聚,其性属阴,遇寒则凝,得温则行,既成以后,最易伤阳。所以痰饮病当用温药,以治病求本。即金匮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 痰饮病机


《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一旦受内外病邪影响而失调,便可使水液运行失常,停聚而成痰饮。如肺失通调,三焦水道不畅;或脾失健运,水湿不行;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膀胱决渎失司,均可形成痰饮。正如《景岳全书》论痰饮时指出:“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故致此者,当知所辨,而不可不察其本也。”


痰饮病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其本在于脾肾虚寒,其标是指饮邪充斥肺胃而出现的胸腹胀满、咳喘、眩冒等症而言。脾阳能运化,则饮邪自除,犹“离照当空,阴霾四散”。因饮属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根据“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的原则,用温药以温脾肾之阳而治本,脾肾阳气充盛,运化功能正常,以绝水饮之源,则饮邪自除。


2 “温药和之”的含义


饮邪得温始开,得阳始运,而温药恰有振奋脾肾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作用。脾阳充,则脾气散精;肾阳振,则水精四布,使新得之水液化生津液与五经并行而布散全身,且能使既停之饮邪从汗与小便排出体外,故温药治饮,如矢中的。温药属四性中的温性,但不一定局限是温性的药物,辛温、苦温、甘温等温性方剂也当包括在内。按照饮停部位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温性方药。如饮停上焦胸胁,可用桂枝、细辛等;饮停中焦肠胃,可用生姜、干姜、半夏、白术;饮停下焦,可用附子、肉桂、细辛。若饮邪停聚的部位偏上趋表,则宜根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以温药温阳发汗,可予大、小青龙汤;若饮邪偏下趋里,则又当根据“其下者,引而竭之”的原则,以温药温阳化气利小便,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温”者,温振阳气。温药,其温和之气能够温补脾肾真阳。此“温”绝非专指补益,不可过于刚燥,过燥必伤正,故言“和之”。立法上“和之”,即温之不可太过,以和为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温药多属燥烈之品,若用之适度,其温和之气能够温补脾肾真阳,如春之日,一经中天,冰雪随之消融;如用之过度,则有耗气伤精之弊,如盛夏酷暑,赤日炎炎,使泽溏干涸。且痰饮内停,阴津已伤,饮邪郁积日久,亦易化热伤津,若再过用燥烈之品,非徒无益,反而有害。用药上“和之”,就是在温阳的同时,还有行、消、开、导之意。魏念庭在《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中论述:“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补之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也。盖痰饮之邪,因虚而成,而痰亦实物,必可有开导。总不出温药和之四字,其法尽矣。”


总之,现代医疗输液过多,抗生素、激素滥用,现代人高节奏、高压力、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崇尚大吃大喝的应酬文化,要风度不要温度的时尚习惯,均会在人们的不经意中耗伤阳气,滋生痰饮,因此,“温药和之”之仲景方必将更显其神奇。


6、治疗中风急性期,“通腑、截断”最紧要。


——加味星萎承气汤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人,选用起病72h内就诊者,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属痰热腑实证者。共11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46~83岁,平均65.5岁;其中脑梗死41例(大面积梗死21例,多发小梗死14例,单发小梗死6例),脑出血17例(壳核出血9例,丘脑出血6例,小脑出血2例)。对照组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46~80岁,平均66.2岁;其中脑梗死45例(大面积梗死26例,多发小梗死13例,单发小梗死6例),脑出血13例(壳核出血10例,丘脑出血7例,小脑出血1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类别


治疗组


对照组


性别(男/女)


58(38/20)


58(32/26)


年龄(x)


46-83(65.5)


48-80(66.2)


脑梗死


大面积梗死


21


26


多发小梗死


14


13


单发小梗死


6


6


脑出血


核壳


9


10


丘脑


6


7


小脑


2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如吸氧、脱水降颅压、调控血压、脑保护、防治感染、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星萎承气汤加减,药用:全瓜萎30g,胆南星10g,生大黄(后下)l0g,芒硝(冲服)6~9g,丹参30g,桃仁log,钩藤20~30g。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热象明显者,加桅子12g,黄芩12g;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黄15g,麦冬15g,玄参15g;语言不利者加全蝎6g,石菖蒲12g;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12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 淤血症象较重加地龙l0g,地鳖虫l0g;大便通畅后可减去芒硝,去芒硝后大便仍每天2~3次可减大黄用量,但不可去掉。两组均是2周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3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下。


3.2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治疗组58例,基本痊愈11例,显著进步36例,有进步6例,无变化5例,死亡0例。对照组58例,基本痊愈5例,显著进步22例,有进步15例,无变化15例,死亡1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8%,对照组为72.4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醇酒厚味、气候突变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脉之外,临床以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常见疾病。其病机总归不外为虚、火、风、痰、气、血,为本虚标实之证。中风急性期以标实为主,肝风内动是发病最主要的病因,但在血脉闭阻之后,风邪之象渐减,而痰瘀化热之象渐显,痰热重者阻于中焦,浊气不降,腑气不通,脾胃升降失常,糟粕内停,且中风急性期阳火亢盛使痰火互结,消灼津液,胃肠燥结,腑气不通,而成痰热腑实证。同时,中风之人平素多有膏粱厚味的饮食习惯,好逸少劳的生活方式,一长期紧张的精神状态,致使脾胃受伤,痰浊内生;或五志过极,肝郁化火,烁津成痰,津液不足,肠道失润;加之制动或屡用脱水剂,导致津液缺失,故大便干结。腑气不通,浊邪上犯,蒙闭清窍,使病情加重。王永炎[4]认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虽有本虚,但侧重标实,以瘀血、痰浊为主,其病机初由痰瘀互阻而中焦壅滞,升降失常,进而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故发病后多数病人从阳化热,邪热风火充斥三焦,而致痰浊化热,腑气不通,浊毒上逆,毒损脑络。中焦为痰热邪实阻滞,失于升清降浊,影响气血运行布达,不利于半身不遂和神志障碍的恢复,因此治疗上当务之急应化痰通腑。可见在中风急性期,内风、痰浊、血瘀、腑实等标实之症突出,唯腑实为要。因为腑气不通,胃肠积热,可加重火升阳亢之势,浊邪上蒙清窍,致神昏加重;腑气不通,气机受阻,邪无出路,使病情更为复杂,各种病理因素以腑实为枢纽形成复杂的恶性循环。通腑法能通腑泻浊、釜底抽薪,使痰瘀速下,切断这一恶性病理循环,诸症自除,转危为安,起到“一窍通而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皆通”之用。因此处理好腑实证是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通腑化痰法是治疗痰热腑实证的常用方法,平肝降逆,推陈出新,使邪有出路。加味星篓承气汤以全瓜篓、胆南星、生大黄、芒硝为主药,具有通腑化痰清热之功。本观察表明,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星萎承气汤治疗中风急性期疗效显著,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冬病夏调~三伏灸
为什么说肾中有寒邪应怎样调理,为什么说肾
中医##中药#谢××,男,...
金老中医医学资料
韦祖醒实践中医录(三十五)
为什么高血压病是终身性疾病?(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