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记 21 :小儿腹泻的治疗吴南京

吴南京 2019-06-04 21:54

图片


图片


图片

《黄帝内经》云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的是体质的强弱问题。也就是同样的天气变化,有的小孩会患腹泻,而有的小孩子不患腹泻,这就是人的“正气”(免疫力)起到的关键作用。说到小孩的体质强弱,除了出生后的平时保养外,先天的因素也很大,比如说早产的孩子,体质会差点 ;如果说母亲或者父亲在受精时的体质弱,也会影响到孩子的体质。


宋代名医钱乙,总结了他一生的儿科治疗成就,著成《小儿药证直诀》,说到小儿的生理体质是 :五脏完而不充。小儿的病情是 :易虚易实。意思是说小儿的五脏功能不强,病情变化很快,治疗也很快就会好转。这一理论思想一直指导着后世的儿科治疗学。


因为天气变化的原因,很多小孩都会患腹泻病,从小儿腹泻的病因来说有很多, 着凉感受的风寒(风寒感冒),夏天的暑湿,吃东西不注意的食积(比如生、冷、油腻等食物极易使小孩子拉肚子)等,都可能是其发病原因。稍大点的学龄孩子, 因为学习以及家庭的压力,会造成情绪压抑(肝气不疏),也会引起腹泻。小儿因为机体发育尚未完善,抵抗力差,加之饮食不节,很容易发生消化道的疾病。尤以 3 岁以下婴幼儿更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小儿腹泻对于小儿健康危害很大,会直接影响小儿营养物质的吸收,造成发育不良。严重的会引起体液的大量丢失,引起电解质的紊乱,形成脱水、中毒等不良后果。从中医角度来说可发生伤阴、伤阳之重证,甚则产生危候。所以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要重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从中医历代治疗小儿腹泻的理论和经验来看,“湿”是基本病因,所以有“无湿不成泻”之说。也就是说不论什么样的腹泻,总是离不开一个湿字。人是一个由 五脏五个功能系统(中医的五脏,不是西医里指的某些脏器,而是指功能系统)相 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整体,某一个功能体系出现了问题都会生病,腹泻也 一样。从五脏的内因关连来看,主要和肺、脾、肝、肾四大系统有关,但以脾为关键。风寒感冒的寒气闭表,肺气会不利(因为肺主皮毛,肺和大肠互为表里),肺就不 能通调水道(肺对人体的水液代谢有调节作用),内湿过重,困住了脾(脾主升清, 脾被湿困,则升清无力),加上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性趋于下,于是就发生了腹泻; “肝主疏泄”(指的是对人体的气调节作用),小孩子的情绪压抑了,会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和脾对水湿的运化功能,湿气内阻亦会产生腹泻 ;肾阳为一身阳气的根本,脾的运化功能需要有肾阳为根本,肾的温煦不及,脾阳就会弱,脾阳虚了 无力运化水湿,以至于腹泻 ;小孩子吃得太多了,则会直接影响到脾胃的功能,产生消化不良,以至于“食积腹泻”。所以对腹泻来说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之说。


中医讲“对证治疗”,从腹泻的原因来讲有很多种,治疗的方法也很多。


小孩的体质相对较大人弱点,天气变冷了,易着凉,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冻去了”,中医称为“风寒感冒”。小孩的体质平时较好的,一时的着凉引起腹泻,这种腹泻表现为 :大便稀而不臭(或者臭味不大),大便有泡沫,肚子会响(医学上称为肠鸣),有的孩子还会见腹痛(但这种痛手按上去也不见好转,但也不会更痛)。受寒较重的,会见怕冷发热,舌苔白腻,主要是由于肚腹受寒,寒凝气滞,气机不畅所发。治疗上当以疏风散寒、理气止泻为法。如果是很小的婴儿会见指纹浮红。这种常见的着凉腹泻,治疗不在于止泻,而在于解表散寒以达到止泻的功能。可用中成药“午时茶颗粒剂”来治疗,一岁内的小孩子一般一次用量一小包,3 ~ 4 小时喂一次,一般来说喂两三次就会好的。


又湿又热的夏天,小孩子吃了不干净的食物,会引起湿热内阻,湿热下注而成腹泻。症见泻下的大便水分较多,粪便的颜色深黄而臭(这是一种很刺鼻的恶臭); 有的会有少许黏液 ;或者腹痛(这种腹痛手按上去会加重);小孩子的胃口不开, 不想吃东西,或者恶心想吐,疲劳的样子不爱运动(湿为阴邪,湿困脾,清阳不能走四肢,所以四肢会困乏无力);病情较严重的会出现发热、口渴、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本证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走大肠而发。这种腹泻千万不能止泻, 应清热利湿,热去了,湿去了,泻也就止了。一般来说用西药的抗生素来治疗,效果好的,中药一般用葛根、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白头翁、马齿苋、厚朴、茯苓、苍术等来治,也可以用中成药“香连丸”“三黄片”“黄连上清片”等来治疗,临床效果也很理想。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家长想让小孩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于是会让小孩子吃过多油腻食物、甜食、大鱼大肉等。这样会大大加重肠胃的负担,吃进去的食物不能有效地消化吸收,食积留于体内,就成了“伤食泻”。如果是哺乳时的孩子还会有“乳积”(小孩子奶吃多了不消化)。治疗时一问起都有食用不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情况,比如粽子、年糕、煮鸡蛋等。这种腹泻的大便臭秽(有酸臭的气味),常伴有不消化食物。另外还见孩子不想吃东西,打嗝时有酸馊味,严重的还会呕吐。小儿夜睡不安(食积在体内,会影响气机的通畅,中医称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治疗应以消食化积为法,不能止泻,中医上说“通因通用”,体内有食积了, 这是不好的东西,所以虽说是腹泻,但只有把这些不好的东西泻去了,病才能治好。治疗时可以吃山楂片或者中成药“保和丸”,也可以用“午时茶颗粒剂”(本药含有很多消食药)。


孩子体质无论寒热还是湿热都有可能导致脾虚,所以就治疗小孩子的病来说, 健运脾胃是根本,有的小孩子常见面色萎黄没有什么血色,消瘦,嘴唇淡(婴儿指纹也淡,没有什么血色),容易疲劳,气虚较重的还会见大便后或者是吃完饭就大汗淋漓。这就是很明显的脾胃虚弱。脾气虚弱气虚下陷,人的清气不升,湿气在下而腹泻,表现为大便稀溏,经常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或者有一点点臭味,但不是很臭),并伴有不消化食物,有的还见脱肛。小孩子舌质淡,苔薄白。久泻必虚,按“虚者补之”的法则,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可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来治,较大的孩子可以直接吃丸,如果是较小的孩子服用丸剂不方便,可以把补中益气丸研成粉开水冲服,效果也一样。


有的小儿先天虚弱,或者是某次着凉而医生误治,吃了过多的寒凉性药物, 就会伤了肾中阳气(民间通俗的说是“没火气”)。有的孩子因为本来就是阳虚体质的,一下子吃了过多的冰冷食物或天气寒冷而衣服穿得过少,寒气就会直接深入到体内,也会让人中寒(中医称为“直中”)。肾阳虚了会影响到脾胃的阳气, 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这种腹泻可见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 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冰冷,动则汗出,气息低微,舌淡,苔薄白。治疗应“回阳固脱”(用温热药来温补阳气,用固肠药来止大便和元气之脱)。可用中成药“温胃舒颗粒剂”(或者是超市可买到的姜茶),吃时量要足。如果泻下严重,量要加大,例如一个 1 周岁的孩子,半小时拉一次的这种情况,一次量得用温胃舒颗粒剂 2 包,


再加 10 ~ 20 粒的补中益气丸研粉一起冲服。如果还以说明上的常规量来治疗, 不会有效果。


年龄较大的孩子常常会犯错误,家长常常会打骂,加上现在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太功利,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情绪压抑(中医称为肝气郁结),直接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中医称为“木乘土)和肠道的紊乱,也容易造成腹泻。表现为腹泻反复发作(常常和人的情绪有关,情绪压抑了就马上拉肚子),经久不愈,腹胀腹痛,痛则作泻,泻后痛减,大便稀,色绿,带泡沫,面色青黄,舌红苔薄白,脉弦缓,或指纹青。治以调理肝脾止泻。可用中成药小柴胡颗粒剂或者逍遥丸来治疗。


腹泻伤阴又伤阳。久泻常常会见到小孩子“没有火气”,阴虚者也会见到伤阴。这种情况见泻下无度,精神萎靡,眼眶、囟门凹陷,甚则腹部凹陷如舟,皮肤干燥, 消瘦,啼哭无泪,口渴,唇红而干,小便短赤,甚则无尿,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当然现在西医补充体液的治疗,一般不会让孩子形成严重伤阴症。但单纯的西医补充体液和中医的“补阴法”是不相同的。已故浙江省中医院院长魏长春说西医的补充体液是“急救其津”,但对于一个腹泻后的孩子,伤阴除了西医的体液补充外,有必要加用中药的养阴药来治。如常用西洋参、石斛、乌梅等都有很好的养阴效果, 特别是乌梅有敛阴气的作用,又有固肠止泻的作用,可配合石榴皮等以加强止泻作用。如果说中药乌梅不好吃,超市中的酸梅也可以代替。


中医说“急则治其标”,对于急腹泻来说,腹泻是大症、重症,单一的中医治疗有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要和西医配合起来,效果才显著,特别是急性腹泻,及时控制病情有很重要的意义。腹泻会导致体内大量的水与电解质丢失,因此,急性腹泻的治疗要注意脱水的防治,这在腹泻治疗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如果是湿热性的腹泻,开始就得用抗生素(如小檗碱,俗称黄连素)来治疗。腹泻会影响到肠内菌群的紊乱,也有必要使用乳酶生、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妈咪爱等药来配合治疗。


此外,对于腹泻的治疗,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并非吃了脏东西就一定要吃抗生素和清热苦寒汤药。就算腹泻真有炎症,也一样要注意观察,不可长期应用抗生素和苦寒类中药,过服苦寒则损伤脾胃,人的免疫力会下降,从而不利于腹泻的治愈。


中医讲“利小便以实大便”,于是有的医生轻易就用茯苓等一类淡渗利湿的药, 从而淡渗利水太过,招致阴阳俱伤。所以对于湿泻,用淡渗药不能太过。


腹泻日久易虚,但用补药不能太过,因为补虚药大多甘温,不利于脾胃的运化, 用甘温之药(如人参、黄芪一类)必要加些陈皮等调理气机的药物。腹泻止泻后, 要时时观察孩子的身体情况,如大便暗绿恶臭,这是湿热还没去尽,此时用温补, 反而会使病情复发。如果是肝郁气滞引起的腹泻,用温补药也只会加重病情。


民间很多老人都知道石榴皮有固肠止泻的作用,所以很多老人一见到小孩子腹泻就会去弄来石榴皮煮水喝,对于阳虚不固的腹泻,这类止泻药必用,但也有很多情况是不能用的,比如着凉了用会让寒邪不易外散 ;食积的更不能止,否则积不能化会加长治疗过程 ;痢疾等湿热的腹泻,过早用这些固肠止泻的药,只会加重病情。


小儿脾胃虚弱,所以常常会有食积而致腹泻的情况,有的书中说到可以用大黄通大便来治,用这类攻下剂要非常注意,因攻伐过甚,则损伤元气,对体弱病儿更应慎用。


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除了内服药之外,还可以通过外用药以及穴位按摩的方式配合进行。要针对性地选择,主要穴位:足三里、三阴交、中脘、气海、神阙(肚脐)、关元、脾俞、胃俞、大椎等,针对病情而用合适的治疗方式。


小孩着凉,可以在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大椎等穴位上涂点百花油来按摩,以达到温中祛寒的效果,再配合中药治疗,会增加临床治疗效果。也可以用肉桂、丁香、木香、吴茱萸等温热药研成细粉做成肚兜外缚,特别是对一些脾胃虚寒的孩子来说,平时用中药肚兜的方式外缚来预防效果好。如果说孩子同时还有很明显的风寒感冒症状(见怕冷、发热等),可用艾叶、荆芥等温经散寒解表的中药煎成汤来给小孩子泡澡,气虚者可加用大剂黄芪,笔者常常用这种药浴来治疗,一个澡一泡,感冒好了,腹泻也好了。稍大点的孩子可以用肉桂粉,先用开水泡开, 等稍凉后来泡脚,因为脚下的涌泉穴通肾,通过肉桂粉这种热药来泡脚,可以达到温肾阳的目的,对于一个常常腹泻的孩子来说,很有预防意义。对于一个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孩子来说,还可以在百会穴上涂点百花油等,再稍做按摩,可以达到提气的作用,对脱肛的孩子来说效果非常明显。




图片

 · 期待更多精彩内容...· 






学习/创造/分享


分享生活健康



传承中医文化


共享中医知识




图片





阅读 8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儿腹泻1
病证讲解 | 小儿积食要重视,学会这一手,积食不用愁
中医儿科健康简方
秘小儿食积危害多
食积
治疗小儿腹泻 中医治疗有“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