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凯教授辨治多汗症经验举隅

杨洋',雷蕾',赵凯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研究生,宁夏银 多汗症是指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汗液过多分泌的一种疾病。正常的汗出可以调节机体体温,协助机体的新陈代谢。但过度的、异常的汗出则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导师赵凯教授认为汗出过多主要责之于气虚、阴虚、阳虚及营卫不和,从而提出益气、敛阴、温阳及调和营卫之法治疗多汗症,临床效果显著,现将导师治疗多汗症的经验做如下介绍。

2.1基础处方

多汗症无论气虚、阴虚、阳虚或营卫不和,针对"汗出"这一主症,导师运用如下处方:

黄芪、党参、龙骨、牡蛎、酒萸肉、五味子、浮小麦、炙甘草。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温,味甘,具有补气 药,专敛虚汗,不论自汗盗汗、

为组方常用药调和诸药。上述诸药,君臣佐使,配伍精当,直指病机,药专力宏,共奏敛汗之效。

2.2随证加减

2.2.1气虚甚者

汗出伴乏力明显,少气懒言,动则汗出尤甚者,于基础方加防风、白术以益气固表止汗。气虚甚者,重在益气固表止汗。黄芪、防风、白术配伍,此乃名方"玉屏风散",临床为治疗自汗(气虚不固证)的常用方。方中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白术补脾益气,防风疏风解表,三药配伍,补中有散,散中寓补,扶正御邪,功似御风之屏障而得名。基础方中,黄芪与党参配伍即是补中益气,固表止汗之意,气虚明显者,加此二药,则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更强。

2.2.2阳虚甚者

平素畏寒,汗出后畏寒畏风更甚者,于基础方加附子、黄芩以温阳化气止汗。附子味辛、甘,大热,有毒,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功效,是治疗阳虚里寒证的首选药[0]。畏寒怕冷的阳虚证患者,基础方加附子大力扶助机体阳气,使患者的阳气达到正常水平。黄芩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等功效。附子与黄芩配伍使用是导师临证处方常用的一对药,也是导师用药的特色之一。附子大热,黄芩大寒,附子大补机体阳气,黄芩反佐附子的大热之性,防止附子的温热之性太过。两药合用,即可扶助机体阳气到达正常水平,又可维持机体的阴阳在正常水平的平衡。

2.2.3阴虚甚者

汗出伴潮热、五心烦热等症者,于基础方加女贞子、麦冬滋阴敛营止汗。酒女贞子与麦冬同为补阴药。女贞子,味甘、苦,性凉,《本草经疏》:"女贞子,气味俱阴,正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女贞子长于补肝肾之阴,又可退虚热,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的阴虚火旺之证;麦冬性微寒,味甘,具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润滑通便等功效H2]。女贞子与麦冬同用,兼顾五脏之阴,滋阴效果倍加。

2.2.4营卫不和者

患者经常汗出但无明显的气虚、阳虚、阴虚的表现,多为营卫不和,于基础方加桂枝、芍药以调和营卫止汗。营卫相附而行,营卫失调﹣﹣卫自出于脉外,营自行于脉内,卫失营不固,汗出,营失卫不守,汗出。桂枝解肌祛风以散卫分之邪,另外,具有扶助卫阳的作用;芍药敛阴和营以救卫分之弱,同时,具有益阴养血的作用。一散一收,一开一合,发汗之中使营卫调和,从而达到敛汗的目的。

3验案举隅

3.1病案一

陈某,女,36岁,2020年9月8日初诊。主诉:"产后汗多3月余。"现病史:患者诉2020年6月行人工流产术后,出现汗多,尤以上半身显著,活动后加重,汗出后怕冷怕风手脚心冰凉,无明显乏力,纳可,眠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薄腻,脉沉滑。患者产后白昼汗出量多辨病为自汗;伴有明显的怕冷怕风,手脚心冰凉,且考虑产后发病,故辨证:阳虚兼营卫不和证。治法:益气温阳,调和营卫,敛汗止汗。处方:

黄芪30g、党参30g、龙骨20g、牡蛎40g、酒萸肉30g、浮小麦45g、淡附片18g、黄芩20g、桂枝24g、炒白芍30g、茯苓30g、川芎18g、炙甘草9g。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9月22日二诊,患者诉汗出较前明显减轻,仍觉怕冷怕风,手脚心发凉,纳可,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滑。患者诸症较前均有减轻,但畏寒仍明显,遂将原方的附子加量至30g,余药味不变,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继续益气温阳敛汗,巩固疗效。患者此后再无来诊,电话随访,各症状均明显好转。

Electronic Version )2021Vo1.21 No .26


按:本例患者汗多来诊,根据主症给予基础方止汗,患者汗多兼有畏寒的各种表现,可见导致汗多的病机之一为阳虚,故基础方加淡附片、黄芩以扶助阳气;产后,于外腠理疏松,卫外不固,于内精血耗伤,营阴亏虚,导致营卫不和为病机之二,故加桂枝、芍药调和营卫。辨病辨证,治则治法,遣药处方与病机高度契合,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3.2病案二

蒋某某,女,49岁,2020年9月10日初诊。主诉:"自汗伴烦躁1月余。"现病史:患者诉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汗,以午后潮热汗出为主,伴有烦躁易怒,手足心烧灼感,无明显乏力,无怕冷,纳可,眠安,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数。辨病:自汗;以潮热汗出、五心烦热等兼症,加之患者的年龄考虑,辨证:阴虚证。治法:滋阴降火,养阴敛汗。处方:

黄芪40g、党参30g、龙骨40g、煅牡蛎60g、酒萸肉30g、浮小麦45g、酒女贞子30g、知母30g、黄芩10g、麦冬30g、丹参10g、牡丹皮30g、炙甘草9g。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9月22日二诊,患者诉诸症均明显减轻,未诉其他不适,希望予以原方巩固疗效。遂继续给予原方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此后,电话随访,病情明显好转。

按:本例患者汗出,考虑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火旺,虚火内灼,迫津外出,治疗上除给予基础方止汗之外,配伍清热药、滋阴药以清热滋阴。知母清热泻火,治气分热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黄芩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清热泻火,善清气分热证。知母与黄芩相须为用清气分热;酒女贞子与麦冬两药相须为用滋阴降火。患者烦躁易怒,遂予丹参、牡丹皮凉血除烦。诸药合用,直指病机,直达病所,药到病除。

4结论

导师赵凯教授临证始终强调准确把握疾病病机的重要性。证候是病机的外在表现,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无论何种疾病、何种证候,只要准确把握病机,治则治法、遣药处方的大方向就不会出差错,疾病的治疗效果也不会差。于本病而言,首先针对"汗多"这一主症,当以收涩固脱,敛汗止汗。除此之外,根据患者其他的临床表现,可见有气虚、阳虚、阴虚及表虚之不同,治疗亦不可一概而论﹣﹣皆以敛汗止汗为法治疗,虽有效,必不佳。必须把握潜在的病机,处方用药,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玲玲,曲天歌,段行武,等.原发性多汗症的中西医理论辨析[ J ].现代中医临床,2019,26(3):45-49.

[2]

陈旭,宁少华.中医药治疗汗证研究概况[].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7):148-150.


投稿邮箱:sjzxyx88@126.com

万方数据

陈某,女,36岁,2020年9月8日初诊。主诉:"产后汗



经验。临床诊病中,强调抓主症,抓主症的病因病机,针对主症的病因病机用药组方,则可药专力宏。导师认为本病的病理因素以本虚为主,包括气虚、阴虚、阳虚及营卫不和的表虚。《内径》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3I。"说明机体分泌汗液与腠理的疏密密切相关,腠理的疏密又与卫气强弱关系密切。因此,机体气虚,卫气功能减退,腠理疏松,卫外不固而汗出;《临证指南医案》言:"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机体阳虚甚者,温煦、推动作用减退,不能助卫阳固护肌表,抵御外邪,温养皮肤四末,致腠理疏松而汗出;自古医家大都推崇自汗阳虚,盗汗阴虚之说,张景岳言:"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4]。阴虚则热,虚热内灼津液,迫使津液外溢于肌肤而发为汗证;《伤寒杂病论》言:"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辨证调理汗证:头汗不止有说法
阳虚自汗,阴虚盗汗,血虚会有什么样的汗?
当归六黄汤(治虚汗)的临床应用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 自汗、盗汗
《内经》论汗证
浅谈当归六黄汤临床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