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文泉运用当归六黄汤治疗多汗证经验

张晋,辛莉(指导:周文泉)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摘要:周文泉教授是第4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从医40余年,对老年病治验颇丰,尤其在遗方用药方面,独具匠心,辨析周师活用当归六黄汤治疗多汗证,灵活运用泻火、固表、滋阴3方面药物,将主治阴虚盗汗名方,广泛应用于暑湿、气虚多汗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原方的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各6g,黄芪12g,为散剂,空腹服。起滋阴清热、固表止汗之功效,主治症见盗汗、面赤、心烦、便秘、渡赤,舌红,苔黄,脉数属阴虚火旺之盗汗者。

当归之甘缓肝急,养肝血,辛散肝郁;黄连苦清心、肝之火;生地黄凉营分之热,熟地黄补髓中之阴;黄柏苦能坚肾,泻南补北;黄芪益肺之卫气,黄芩清肺中之热。方中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养血增液,既益阴又凉血清热。三黄泻火除烦、清热坚阴,合收滋阴泻火除烦之效,使热清火不内扰,阴坚液不外泄。黄芪益肺固表,合当归、地黄以养血益气,气血充沛则腠理密固而汗不易泄。养血育阴与泻火彻热并进,标本兼顾,使阴固而水能制火,热清而耗阴无由;且以育阴泻火为本,配以益气固表为标,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

在治疗气阴虚火旺之盗汗时除了养阴之外,加清热燥湿的黄连、黄柏、黄芩乃此方之妙。卫气昼行阳而寤,夜行于阴而寐。阴虚不能济阳,虚火伏藏于阴分,而争于阴,寐则卫气行阴,助长阴分伏火,两阳相加,故阴液失守外走而汗出,阴虚则盗汗,汗为阴液,汗出伤阴。阴虚则阳相对偏亢,虚阳外越,蒸腾阴津而汗出,《素问·阴阳别论》121:"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治疗阴虚盗汗时,在滋阴养血同时,运用黄芩、黄连、黄柏分清上中下三焦之热,顾及蒸阴外泄之虚阳,虽然剂量轻清,既不伤阳又清虚热,起事半功倍之效。

笔者在跟师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周教授运用此方灵活变化,使其实际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仅局限于阴虚盗汗。周教授说:"用方之妙在于变化,从源到流,探其由来,审其变迁,明其治法,药物名称不变,剂量改变则作用亦异。

但当归六黄汤之方意不离泻火、固表、滋阴三大旨"。中医治病贵在辨证与变通,只要把握方药特点,就可扩大应用范围。

周师在临床应用当归六黄汤时,根据汗证患者的伴随症状的不同,或见舌苔黄腻兼见湿热者,或兼见气短、乏力等气虚症状者,或兼怕冷阳虚明显的患者,或夏季兼见汗出、口干、乏力暑热症者。处方用药时会斟酌考虑各药的主治功效,调整剂量,它的君臣佐使职能会随证变化。

因此汗证无论属气虚、或阳虚、或湿热之证等不同,调整当归六黄汤的药物剂量则均可应用。

搜蒸则令人汗出。长夏季节,暑热夹湿,暑热最易耗气伤津,湿性粘腻难化,热与湿相互胶结难除,汗出

 N 澄的《不居集》3所载:"脾虚自汗者壮其气:汗出于

黄脾,湿气胜,当燥之,然有补脾胜湿而不愈者,乃火

曾气蒸腾也,当先清其热"。黄芩、黄连、黄柏分清三焦之热、燥三焦之湿,黄芩、黄连为君,黄柏为臣,三者

不清热燥湿力专效洪。叶天士云:"湿胜则阳微",且清

气热又易伤阳气,多汗、燥湿易伤阴津,故以生熟地黄、

切当归养阴以佐助,黄芪益气固表,生者走表引药入位,

明兼佐使之功效。周教授常尊《叶香岩外感温热篇》(4)

加之意:"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后期加强益气、养阴之功,减清热燥湿之力。

周教授门诊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原本体虚多病,加之多汗,气随津泄,气属阳,阳气易损,汗为阴液,"血汗同源",心主血,汗为心之液,多汗伤

月血,阴损及阳,表虚不固,腠理疏松,多汗更重。当归六黄汤中的黄芪益气走表,在原方中具有佐助和引药走表的使药功能。方中黄芩、黄连、黄柏用量与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用量相当,泻火力强且偏于苦燥,对于脾胃虚寒或体弱之人,尤其是对于关尺脉弱,脾肾不足,气虚津脱,阴阳具虚,卫表不固多汗的老年人,其泻火之力则显过强。如李士材所说:"阴虚则元气有降而无升,而复用此苦寒肃杀之剂,得无犯虚虚之戒乎?惟火实气强者宜之,不然苦寒损胃,祸弥深耳"。周教授在临证时常加大黄芪用量,有时生炙黄芪同用,不仅走表引经,更加强益气温阳固表之力,为君药,急固无形之气。地黄当归滋阴养血和营为臣药,方中黄芪与当归配伍,又起到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阳生阴长。正如《不居集》[谓:"肺虚者护其皮毛:阳虚自汗,宜补肺,然有扶阳而不愈者,乃表虚而汗无以为外,当养血以调之"。减少黄芩、黄连、黄柏之量,则免于苦寒败胃,金水益虚,木火益旺之弊。

综上分析,周教授在临床应用当归六黄汤时随症、证变化,调整剂量及总体把握此方滋阴养血、清热燥湿、益气固表三大功效,灵活运用,并不拘泥于方剂学中所讲主治阴虚盗汗及其君臣佐使的分配职能。如《格致余论·张子和攻击注论》[5]引其教授罗知悌言:"用古方治今病,正如拆旧屋,揍新屋,其

细分析了方剂各个组成成分在方中所发挥的各自功效,汲取处方中3方面功效的配伍理念,更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主症及患者年龄、体质等诸多因素,调整君臣佐使分配功能,不仅对阴虚盗汗,而且对气虚、阴阳两虚、湿热、暑湿引起的汗证均起到了良好效果,扩大了方剂使用范围。正如朱丹溪引用许学士论5I"予读仲景书,用仲景之法,然未尝守仲景之方,乃为得仲景之心也"。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创新。教授古而不泥古,教授其意,取其法,灵活变通,古为今用。

.验案举例

病案1患者某,女,61岁。2009年10月19日初诊:出汗较多,后背易出汗,饭后出汗明显,怕冷,夏天怕空调怕风,后背遇暖则舒,口干渴,饮水不多,手麻,纳食可,大便中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每日2-3次,睡眠不实,舌尖红,舌苔薄白腻,脉细。西医诊断:多汗症。中医诊断:多汗证,属于气阴不足之证。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处方如下:

当归12g,生地黄12g,熟地黄12g,黄柏10g,黄芩12g,黄连6g,黄芪30g,麻黄根30g,炒白术12g,防风12g,桑叶20g,柏子仁15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浮小麦30g,

服药7剂,于2009年10月26日复诊,述服药后症状好转,汗出减少,前胸后背冰凉怕冷,睡眠较前改善,仍夜间易醒,迷糊可再入睡,舌边尖红,舌质黯红舌苔薄白少津,脉细。此为营卫失和之证。处方如下:

桂枝10g,白芍15g,炙甘草10g,防风12g,炒白术12g,黄芪30g,黄芩12g,黄柏10g,生、熟地黄各12g,麻黄根30g,桑叶2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浮小麦30g,柏子仁15g,合欢皮30g,继服7剂。2009年11月2日三诊:自觉出汗较前好转,精神亦有明显改善,大便基本成形,纳食好,更换衣服发现后背局部潮湿,睡眠改善但不实,舌边尖红,舌质黯红舌苔薄白少津,脉细。仍为营卫失和之证。

黄芪30g,炒白术12g,防风10g,桂枝12g,山药15g,炙甘草10g,浮小麦30g,大枣10枚,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柏子仁15g,远志12g,麻黄根30g,桑叶20g,细辛3g,乌蛇肉15g。后因患者感冒咽痛来诊时述,汗出明显好转,睡眠改善。

当归六黄汤为治疗气阴虚火旺出汗的经典方,周师在临床应用时常加浮小麦、生龙骨、生牡蛎、炙甘草等,实际为清代江笔花所著《笔花医镜·肾部》[61中所载生地黄煎,标本兼顾治疗阴火盗汗。二诊时因患者大便溏,去当归之濡润,前胸后背感冰冷,去黄连之寒,以桂枝汤和玉屏风散加减,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三诊患者觉睡眠不实,在二诊方调和营卫基础上加柏子仁丸养血安神止汗。

病案2患者某,女,82岁,乳腺癌术后4年。2009年7月16日初诊:2周前患肺炎高热,在外院应用抗生素输液治疗体温正常后汗出不止,口淡乏味,倦怠,烦躁,小臂内侧发热,舌暗红,舌苔薄少,脉细数,给予当归六黄汤加减服药七剂汗止,小臂热消。《温病条辨·原病篇》第7条引《论疾诊尺篇》"曰"尺肤热甚,脉盛燥者,病温也"。7月中旬的北京正值长夏季节,暑湿当令,此烦躁及小臂发热,汗出为其解暑途径,宜因势利导,而不是强力止汗。加之患者曾有肺炎发热汗出不止,必津气耗伤,加之年高久病,气虚卫表不固,故治疗虽为当归六黄汤,但以黄芪益气固表为主,当归、二地育阴,三黄燥湿清热而取效。

参考文献

[1]金·李东垣.兰室秘藏.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3

 Ji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归六黄汤  ▲
当归六黄汤
当归六黄汤治疗自汗吗
【每周一方】 第74期 • 滋阴泄火,固表止汗之当归六黄汤
方剂笔记|第41方 当归六黄汤
清虚热剂之当归六黄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