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载终消脂雪恨 百年邺下放歌人——记当代红学家张之

十载终消脂雪恨 百年邺下放歌人

——记当代红学家张之

文/图:闫震

(原载2003年9月《濮阳日报》)

【作者按:此旧文写于20年前,系2003年应《濮阳日报》之请而作的人物报道。限于体例,于人物研究,可谓浅尝辄止,然不意间也成为了后来进入人物传记写作的一个最初的起点。今蒙安阳平台重约,除对个别错讹处做了订正外,均保留原貌。作为一篇历史性的小资料,仅供读者参考而已。闫震于2022年3月。】 

20世纪80年代初,从古都安阳文峰塔畔寻常巷陌中,走出了一位蜚声海内外的文化名人。他的事迹,被中国大陆及港台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他的书,被台湾当地一家研究机构与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相提并论。他,就是当代红学家张之。

张之,男,生于1927年6月,安阳人,巨著《红楼梦新补》作者,曾任河南省政协第五至第七届常委,濮阳市政协第一、第二届副主席,市图书馆名誉馆长,市地方志委员会副主委,市文联主席,濮阳诗词学会会长,市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市文学会会长等职,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他为人正直谦朴,素有清名。1998年离休。

张之出身寒门,少时聪慧,父辈怜之,使他有机会从小学一直读到开封后师,并间读私塾,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后师毕业后他曾在安阳、林县教学20余年,因其偏好传统文化,教课之余,仍攻读不辍,加之古都文化积淀及林虑山的旖旎风光,又滋养了他非凡的艺术才华。

学生时代,张之偶得《金玉缘》(即《红楼梦》)一部。该书的优美语言、恢弘架构使他爱不释手,常读不断,然以其非凡的艺术天份和洞察力,渐觉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连接不密,人物、主旨、语言都似非一人所写,后读了前贤今人研红论著,方知是程高伪续。诚如周汝昌所言,后四十回对前八十回一切伏线的准备“全然不管,他所另起新接的,却是无比缓慢,异样无聊的'闲适’'雍容’的'文章’!(高鹗)这个人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他,真是'别具肺肠’”。

除周汝昌外,俞平伯、吴世昌、端木蕻良、张毕来、蔡义江等红学家对程高伪续后尾、篡改雪芹原笔亦有论述,读者更有未窥全豹之恨。污垢岂可不洗,真伪安能不辨,红学家们虽各有专论,却不易为一般读者所知。换言之,读者常读高续人物情节之假,却不见曹著“迷失”部分人物情节之真。张之渐有补红之念。

《红楼梦》乃中国并世界文学之高峰,续补谈何易!这须将《红楼梦》之流传版本一一研究比较,将八十回之暗线伏笔、脂批点拨之语一一对照分析,将古今中外研红之说一一了解,将康乾时代之社会生活内容一一考证,将曹红之表现手法、语言句法一一消化。光这些准备工作,他一干就是数年。红学家们每叹张之补红10年辛苦,10年之外,实则另有艰劳。

准备工作既济,铺笺未就,文革又至。张之因“爱谈《红楼梦》好写旧体诗”被批斗致伤。因治疗需要获准回家养伤,并于1973年得以动笔。

张之遵循《红楼梦》前八十回伏笔、暗示和脂砚斋批语,参考古今中外红学研究成果,发幽探佚,历时10年,八易其稿,在业师华钟彦及友人陈诏、徐恭时等先生大力支持下(当时陈诏曾在《文汇报》介绍尚未问世的“新补”,《光明日报》也有报道),于1984年初终于完成了二十七万言三十回《红楼梦新补》,与存世曹著合起来,共一百一十回。消息传出,震动了红学界,并有数家出版社先后索稿,结果被山西人民出版社果断占先出版。首版印刷130万册,且很快销售一空,成为1985年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后又有台湾礼记社版、河南人民社版、海燕社版相继问世,一时间洛阳纸贵。

1984年底,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在京举办《红楼梦新补》座谈会,张之应邀参加。著名学者吴世昌,红学家端木蕻良、张毕来、陈毓罴、刘梦溪,著名作家舒芜、江晓天,评论家王子野、唐达成,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编剧周岭、周雷到会。与会专家畅谈了对《红楼梦新补》的认识,大都认为忠于原著。红学大师吴世昌认为,书中故事基本上是根据前边故事的线索,再加脂砚斋评语所指之事组成;红学家端木蕻良将座谈会题书为“补天大会”红学家张毕来认为,“新补”贵在创造了形象,根据脂批及线索,用形象表示看法,看不出“新补”是今人的作品;著名作家舒芜认为“新补”符合原著,值得钦佩。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编剧之一周雷题书“红楼梦断千古恨,苍天补就万众欢”。另外,关于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后边的部分,台湾一报纸认为是以“新补”为版本的,张之对此并未表示认可。但该剧另一编剧周岭现场发言说:“我们本来想按百二十回改编,但前后很多地方不接榫。后来通盘考虑,又研究了原著,感到很困难,我们就不按百二十回了,但是仍有许多困难。张之同志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红学大家周汝昌因出国未能与会,深感遗憾,特写了3000字书面发言,由北岳文艺出版社总编张成德代读。周汝昌认为,《红楼梦新补》的问世,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将此书称为涓涓细流,并断言这细流迟早有一天能导致“程高大堤”开始动摇,最后归于坍溃。他还说:“作者文字造诣极好,目中实所见,这不但指文辞的铸造运用,还要看笔调气质气味。韵文的水平也很高,这是一眼可以看出的……其思想与文笔与雪芹为比,可能比上不足但与程高伪续比,那就大是比下有余了……'新补’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的境界……”

与会专家除了称誉之语,也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包括个别措辞不准,个别细节渲染不够等。张之接纳了这些好意见,并以此为据,在“新补”第二次出版时作了适当修改。

对于“新补”的出版及座谈会的盛况,新华社对国内国外均播出了消息,中央电视台、《北京日报》、《南方日报》、《河南日报》等媒体都详细进行了报道。

“新补”的问世在港台新闻界及学术界也引起了强烈反响。香港《大公报》认为,虽近世补红之著早已有之,但多是狗尾续貂,从后四十回后补续,去雪芹本意何止十万八千里,而“新补”却顾及曹著伏笔与脂评,与前八十回语气、文风、人物性格举止皆称相谐,岂可同日而语;台湾《联合报》报道了“新补”问世的消息并选登了第八十八回台湾无名氏撰文,称“新补”比曹著比上不足,比程高伪续比下有余,曹著是天籁,张补是人工台湾张欣伯在台湾《石头记研究专刊》撰文评论大陆另一红学考论著作时提及“新补”,他说:“此书乃彼岸自《红楼梦新证》、《红楼梦新补》以来,最为重要的一大文献。”将“新补”与“新证”并列。后中国大陆林乃初之《红楼诗人》、戴敦邦之《红楼梦新补》连环画、唐孝方之《真伪鉴红楼》、张燮南之《红楼全咏》等著作,均以“新补”为重要研究对象及素材。

有关补红之因果,张之曾填《沁园春》词一阙简述之,今录于此供读者作进一步了解:

长夜悲风,文曲星沉,巨著支离。叹书商收购,居然全壁;文人理,潜换灵旂;金剑沉埋,暮钟阒寂,入目祥云笼玉墀;何从觅,白茫茫一片,大地凄其。

年年杜宇清啼,每相对空庭残月低。试寒灯敲韵,但遵曹则;蓬窗修史,惟认芹蹊。一介书生,几双草履,水远山遥安可期。权凭着,那砚中脂净,笏外人畸。

张之倾移山心力、补红而就,可称补天之才。山西人民出版社不顾“保高势力之反对,首版印书130万册,亦近乎弥天之勇。二者联袂,遂成壮举。此曹红之幸,读者之幸也。

张之之学,以补红为主。补红之外,众有所知者,有安阳大古都研究方面的专著《安阳考释》一书行世;众所不知者,涉及红学、诗学、音韵学理论研究及诗词创作,即将汇编成《黉外文存》(今按:后实际以《慰芹庐文存》、《慰芹庐文存续编》出版。),分上下两册成书行世。这些红学、诗学、音韵学论文,笔者见过一些,读后感叹不已,是文也,不袭前人之意,自立苍茫,实当今学坛不可多得之著述,其现实意义不可料知。

张之喜诗,他主张诗之创作,以气为主,“文知行气,异与他人”。若云气为何物?以笔者学诗之感,窃以为可意会不易言传,若为之定义,试述为:气者诗文之体气,乃人之气质禀赋与情感力量移形于诗文之内,并可跌宕游走,以助表达。实为辞章之神骨也。他还主张做诗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观其诗也,体法李杜,气追建安,慷慨深沉,雄浑自然,笔力劲健,气势不凡,堪称诗手。(其词古雅间透出些悲凉,甚有动人之笔。

张之学诗,始于初师二年,课程闲余,常与一小伙伴在其校一葡莓架下,背诵《唐诗三百首》等,久之,二人便也写了起来,并在毕业时将作品戏编为《珪珠轩吟草》。张之说:“当时不知格律为何物,只是信手写来而已。”但不经意间,已是诗根早植。后张之又入私塾,才跟老师正式学诗,并很快掌握了诗词声律知识,参加工作后他在林山长期任教期间,为山区景物所动,想有所追求写了一部分诗词,却在“文革”审查中丢失近半。补红工作开始后,写诗便停止了(这不包括在“新补”中替书中人物做诗),直至“新补”问世后,方又为之。(按:后有《慰芹庐韵语拾遗》出版。)

张之做诗,重古体,兼格律,认为若表现浩翰之社会生活,古体更有其长。刚才谈补红末了举《沁园春》词一阙,那属格律体,渠更多数量的诗属古体诗,气贯、神足、势大,且多佳句。如《林滤山柿歌》中的“有利生民即美善,何必香山红叶江南枫”《红旗渠放水》中的“今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穷白万年用”《读(上韩荆州书)》中的“干盏不辞兰陵酒,一生低首韩荆州。韩荆州,阶前扬眉盈尺地,绝胜裂土封疆万户侯”为便于读者能对其古体诗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今将他的一首七言古体诗《赠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全录于此,供读者赏之。需说明的是,此诗写于全国红学大论战时,一些“保高”学派所办刊物几成“讨周战报”,张之并未参与这些论争,也未参加任何一派,有诗赠周,是个人交往间的精神支持。全诗内容如下:

八斗才倾一部书,
昆仑蕴玉海藏珠。
偷天换日有鬼域,
山失灵光水漂黑。
天鼓砰匐壮士怒,
跃上黄耳风从虎。
丈八蛇矛左右盘,
十荡十决无当前。
螳舞蚊聚噪秋草,
凯旋归来一例扫。
含笑者谁芹与脂,
芹脂不曾随春老。

行文至此本已了,却不禁余生感慨。夫张之为学,不求黉门之高;独处江湖之远。桃李无语;蹊径自成。隐若幽兰之在谷;发如星芒之丽天。未计闻达,偏来三顾之音;岂无感念,暗涌千秋之泪。

孤灯独坐,虫声忽起,细闻窗外萧瑟,疑秋声也。癸未残夏闫震记。

左起张之先生女儿张林洗,作家刘文凤,为《红楼梦新补》做评批的唐孝方,河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闫震,在慰芹庐合影。

作者简介:


闫震,字子春,号昆吾山馆、怀金轩,己酉生,河南濮阳市人。参与豫社遐社等。尝习辞章,偶涉研红。著有《昆吾集》《梅庐诗文稿》《良玉生烟》《浅草集》,策编《百十回全评石头记》并参评批,主编《慰芹庐文集》《濮阳古今风物诗词选》等,参编《中州诗词精华》诗文、古典小说书籍若干。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兼职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濮阳市文联委员等。



【华豫之林】微信公众平台

     责编:谷乡

     本期作者:闫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现魁 | 护芹陪大匠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逝世 享年95岁
【红学泰斗】周汝昌诗词书法欣赏
为高鹗洗刷百年冤情
周汝昌与张爱玲的红楼缘
周汝昌:一卷《红楼》触百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