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药中《六微旨大论》讲解1 
方药中与著名中医专家吕炳奎局长(左二)、邓铁涛教授(左三)、
杨医亚教授(左四)、袁家玑教授(左五)合影


中医语录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一流传了数千年未中断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学科。它又是一活文物,中医药学没有因为它的古老而在现今丧失治病的功能和极高的疗效,因为它是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创立的学科,具有超时代的内涵所致.。说到文物,对文物保护有整旧如旧、原汁原味的要求,这个要求,同样适用于中医药学。现今,卫生部等部委对中医药采取了以现代化的道路去改造它,要对中医药进行创新,这将给中医药的原汁原味彻底破掉,这是个错误的路线。中医药学在现今,不存在创新的问题,而只有继承、发扬和提高之路。原因很简单,中医药学在高等教育上已完全被西医化,继承都已经成为问题,如何去创新?。
                   -----摘自原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吕炳奎给胡主席的信

   尽管大家诚心诚意想办好中医,可是如果你的方向错了,你就要遭到失败。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根子,就是大家心中有疑虑:中医能够独立地发展吗?自然科学在二十世纪的成就那么大,中医要是没有自然科学的帮助,能行吗?”
                           -----摘自邓铁涛与记者的谈话


三、《六微旨大论》讲解     

   【题解】   
   六,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微,指精微或细微。旨,意义,含义。本瑞系在前两篇概论六气变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讨论六气精微的含义和变化的规律,故幸《六微旨大论)}。    

   【原文】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1)。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2)?歧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3)。   
   【讲解】     
   (1)呜呼远哉!天之道也 ……  
   呜呼,叹词。哉,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天,指宇宙。道,指变化规律。本句是一个倒装句,慨叹宇宙广阔无边,其变化规律玄远难测,以下“若视深渊万,“如迎浮云”等句,均系为形容天道玄远而言。    
   (2)天之道可得闻乎   
   此一段系承上段而言,意即天道虽然玄远,但仍然需要探索其变化规律,并且使之流传下去。这就是说,尽管古人认为天道玄远而有感慨,但却并不认为它不可知,而是认为可以总结其变化规律。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尽言其事”,并认为也一定能够总结出其规律,便之流传下去,这就是原文所谓的“令终不灭,久而不绝”。   
   (3)天之道也聋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此句紧承上段,提出了如何总结天道的方法,“因天之序”的“因”,此处作根据醉。序,作次序解。“盛衰之时”的“时”,作时令或季节解。盛衰,指阴阳盛衰,亦即指气候的寒热温凉,消长进退。全句意即天道变化虽然玄远,但仍可以根据自然界气候寒热温凉、消长进退的次序来总结其变化规律。   
   【述评】   
   本节说明了三个问题。其一,承认自然界变化规律是极其复杂的,也是不容易掌握均。其二,认为它并非不可知,是可以认识并加以总结的。其三,总结其变化规律的唯一方法就是根据自然气候的外在客观表现。这也就是《五运行大论》中所谓的“候之所冶,道之所生”。认识规律只能从客观现象入手来探讨和总结,这一指导思想应该说是尧全正确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原文】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1)盛衰何也? 歧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大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阶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2)。故曰:因夭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3)。此之谓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澡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大阳;太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阳明(4)。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5)。    
   【讲解】     
   (1)六六之节     
    “天道六六之节”一语,首先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原文云:“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因此多数注家均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的一段原文“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来加以解释,认为“六六”就是指六个甲子,即六个六十天,六六三百六十天为一年。这个解释我们认为并不确切。因为,第一,《内经》中对于一年的时间,是采用三百六十五天来计算的,并不是按一年为三百六十天计算的。以五运而言,主运分五步,分司一年中的五个运季,每步所主时间为七十三天零五刻,则每年为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以六气而言,主气分六步,把一年二十四节气分属于六步之中,从每年大寒日开始计算,十五天多一点为一个节气,四个节气为一步,每一步为六十天又八十七刻半,六步为一年,如此则每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就是在《素间·六节藏象论》一篇中,也是首先提出了“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文中首先提出了:“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然后才提出:“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从这一段原文中可以明显看出,《内经》对于一年的时间计算,是采用了三百六十五日,即一回归年的日数。之所以在后面又提出三百六十天的问题,只不过以此说明当时还有三百六十日为一年的历法。文中提此的原因只不过以此说明《内经》对一年时间的计算方法上与三百六十日历法有区别。因此这里的“六六节,根本不是指六六三百六十天的间题。第二,《六节藏象论》中,对于“六六”一词,已绎作了比较明确的解释,原文云:“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腐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分这里所说的“天之度”、“气之数”,就是指日月运行与气候变化的规律。因此,这里所谓的“六六”,很明显地就是指观测自然气候变化的一种方法,根本不是只谈什么六六三百六十天的问题。   
   我们的意见,所谓“六六之节”,一个“六”字,应该是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一个“六”字,应该是指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节”,有节令、节段、节制之义。因此,“天道六六之节”一语,直译之,也就是说一年中的风、热、火、湿、燥、寒等自然界气候变化情况,可以根据阴阳多少的特点而用三阴三田区分为六个节令或六个节段。我们的根据:其一,《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明确指出:“暑燥湿风,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妙“在天为气”,王冰注曰:“气谓风热燥湿寒。”这就是说,六气的变化情况可以用三阴三阳来加以归属和测算。其二,本篇对“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问话的回答完全是以三阴三阳的概念来作回答。整个运气学说中,在分析风、热、火、湿、燥、寒等六气变化时,也无一处不是以三阴三阳来立论的,毫无例外,根本不涉及什么六六三百六十日的间题。因此,我们认为所谓“六六之节”,实际上也就是以三阴三阳来归属和测算六气的一种方法。这就是“天以六六之节”一语的含义。    
   (2)盖南面而待也   
  上节谈天道六六之节,此节谈天道如何六六之节。前已述及,“六六”中一个“六”字是指三阴三阳,即阴和阳都可以根据其阴阳之气的多少而各再分为三。阴可以再分为: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阳可以再分为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按照阴阳学说,阴阳之间总是消长进退,循环运转,阳极阴生,阴极阳生,由阳入阴,由阴出阳。因此,三阴三旧的运转总是按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这样的次序进行,如此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它们在一年之中各有一定位置,按照一定规律进行运转。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上下有位,左右有纪。”其在运转次序先后上总是按照上述次序来进行,由阳入阴,由阴出阳。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不过,以上所述三阴三阳的位置及其运转次序的确定,是有条件的,即一定是在而向南面的条件下进行观测。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南面面待”。兹将上述三阴三阳的位置及其运转情况,示意如下图,

    (3))移光定位,正立面待之   
   “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一语,张介宾解释云:“光,日光也。位,位次也。儿此六气之次,即因天之序也。天既有序,则气之旺者为盛,气之退者为虚。然此盛衰之时,由于日光之移。日光移而后位次定,圣人之察之者,但南面正立而待之,则其时更气移,皆于日光而见之矣。故生气通天论日;天运当以已光明,正此移光定位之义。”(《类经》)这就是说,六气的变化与日光对地而的照射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观察日光照射地面物体的投影移动变化情况,就可以反映六气的进退盛衰情况。这也就是说,前述的三阴三阳位置及其运转次序并不是主观臆测的,而完全是根据日光在地面上的投影的移动变化情况实测得出的,即张氏所谓的“其时更气移,皆视日光而见之矣”。   
   移光定位,古人是用圭表来进行实测的。圭表是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夭文观测仪器之一。表,是垂直立于地平面的一根标竿或石柱。圭,是正南正北方向水平位置带有刻度的尺,日中时用来度量表影的长度。圭和表互相垂直,就组成了圭表。一般在日中时量度太阳光照射标竿所成影长,从这个影子的长短周期性变化,可以测定一个回归年的日数和一年的各个季节。这就是圭表的应用。   
   古代的表,一般是由竹、木制成。汉以后改用铜来制造。圭,一般都用石制造。早期的圭比较粗糙。梁代以后,石圭面上凿上深沟,里面浇水,用来校正圭面的水平。以后历代对于圭表代有改进。较大的改进见子宋代。宋·沈括在其《景表仪》中记述了对圭表的改进办法。他用铅垂线来校正表的垂直。为了减少日光散射对表影测量的影响,他建议建造唇影堂,即把圭表设置在一个密室内,仅使日光通过表端,并建立付表。观测时使付表适在正表的阴影中,正付两表影端重合。这就增加了表影的浓度,可以更准确地测量影长。   
   “移光定位,正立而待”,运用圭表进行实测,不但说明了我国古代学者的聪明智慧,也同时说明了: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都是古人在认真观察自然变化的基础上的实际测定,不是主观臆测,更不是随意编造。    
   (4)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这一段主要谈六气中的标本中气问题。所谓“标”,就是标识或标志。所谓“本”,就是本气。所谓“中气”,就是“中见之气”,质言之,也就是在本气之中可以见到的气。标本中气之间,三阴三阳为标。这是因为兰阴三阳本身只是作为一个标识或标志,分列以之代表六气。厥阴代表风,少阴代表热,太阴代表湿,少阳代表火,阳明代表燥,太阳代表寒。六气为本。这是因为风、热、火、湿、燥、寒本身才是六气变化的本气。风就是风,热就是热,火就是火,湿就是湿,燥就是燥,寒就是寒。中气为与本气相关或相反的气。少阳火的中气为厥阴风,阳明燥的中气为太阴湿,太阳寒的中气为少阴热。反之也是一样,厥阴风的中气为少阳火,少阴热的中气为太阳寒,太阴湿的中气为阳明燥。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少阴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为什么本气之中又可以出现与之相关或相反的中见之气呢?原因之一是:六气变化到了一定限度,常可向相反方面转化,例如,热可以向寒方面转化,寒也可以向热的方面转化,所以“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湿,可以向燥方面转化,燥也可以向湿方而转化,所以“太阴之上,湿气主之,中见阳明”,“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风,可以转化为热,火借风威,火,可以转化为风,热极生风。所以“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原因之二是:六气本身也有个盛衰和有余不及的间题。热气有余是热,热气不及便是 寒;寒气有余是寒,寒气不及便是热。所以,“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燥气有余是燥,燥气不及便是湿,湿气有余是湿,湿气不及便是燥。所以,“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总的来说,标本中气问题,从阴阳概念来说,就是阴阳之间不但要注意到阴阳本身的特点,还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表里概念来说,要注意到表里本身的特点,还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出入,可以由表入里,也可以由里达表,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一句话,不管是推测气候变化抑或是分析疾病转变,都要从整体恒动的观点来加以认识。这就是标本中气提法的实质所在。    
   (5)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素问·天元纪大论》谓:“所谓本也,是谓六元。”张隐苍亦谓:“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故以天气为本而在上。”六元就是六气。这就是说,由于六气是本,居于根本地位,所以六气在上。“中之见也”,就是中见之气,前已述及,中见之气是在本气的基础之上提出的,所以位列本气之下,因此原文谓:“本之下,中之见也。”“气之标也”,标是标识或标志,是代表本气的符号,所以位列最下,因此原文谓:“见之下,气之标也。”这种以三阴三阳配六气的方法是根据什么呢?是根据六气本身客观的相应表现制定的,因此原文谓:“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述评】   
   本节说明了三个问题:其一,提出了以三阴三阳配六气,其二,提出一了标本中气及其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其三,指出这种以三阴三阳配六气的方法,是根据实际观察测定出来的,这就是原文所谓的:“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再次说明运气学说中的若干测算方法是从实际观察中总结而来。    

   【原文】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大过(1),何也?歧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2)。帝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歧伯月: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3)。帝月:善。请言其应。歧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4)。帝曰:善。     
   【讲解】     
   (1)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   
   “其”,指应有的正常气候变化。“至而至”,指到了一定季节就出现相应的气候变化,例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等。“至而不至”,指到了相应季节而实际气候仍然和上一个季节的气候相似,例如春应温而仍寒,夏应热而仍溢,秋应凉而仍热,冬应寒而不寒等等。“至而太过”,指到了相应季节而实际气候超过常度,例如春应温而热,夏应热而太过,秋应凉而寒,冬应寒而太过等等。至于至而至,至而不至,军而太过,张仲景有很形象的解释。《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多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这一段文字,不但具体解释了《内经》有关原文,也说明了张仲景对运气学说的高度重视。“至而至分,“至而不至”,“至而太过”,一方面说明了自然气候有常有变,同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运气学说从来就不主张机械地来对待气候变化。认为运气机械论者观此可以休矣。    
   (2)至面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来气”,指实际的气候情况,实际气候情况与季节不相应,应温不温,应热不热,应凉不凉,应寒不寒,均属来气不及,至而不至,反之,温而太过,热而太过,凉而太过,寒而太过,均属来气有余,未至而至。    
   (3)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   
   “应则顺”,指气候变化与季节相应。气候与季节相应属于正常,就有利于自然界万物的正常生长。“否则逆”,指气候变化与季节不相应。气候与季节不相应属于反常,属于灾变,就不利于万物的正常生长。所以原文谓;“逆则变生,变则病。”   
   (4)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前已述及,气候变化有常有变,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如何来判定,唯一的标准只能是根据客观表现。从自然界来说,自然界生物的生长收藏情况符合正常,例如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等就是常。反之,春不生,夏不长,秋不收,冬不藏就是变。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物生其应也。”从人体来说,脉与四时相应,例如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毛,冬脉石等就是常。反之,春不弦,夏不洪,秋不毛,冬不石等就是变。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气,脉其应也。”   
   【述评】   
   本节主要论述了六气变化的常变问题。“至而至分,与季节相应为常。“至而不至”,“至面太过”,“未至而至”,与季节不相应为变。判断常变的标准,从自然界来说,根据物候,从人体来说,根据脉象。常财万物化生,身体康健,变则万物不荣,发生疾病。这是中医学中天地一体观、人与天地相应观在分析自然气候变化与人体发病学方面的具体运用。(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及其标本关系
巧记五运六气(第二稿)
五运六气是什么?
【访谈精华】“五运六气专家”田合禄先生: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
《六微旨大论》及微观医学 1
五运六气推算-六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