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药中《五常政大论》讲解8

歧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

中医语录
   中医不仅是所谓“应用科学”,更是生命之道与自然之道,也是文化艺术与社会之道。《黄帝内经》营造了梦幻般诗情画意的氛围,为实现人类心理的协调与精神的和谐,提供了天人和通的文化背景与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道通于天道,亦通于人道。关于医道的社会原理及其应用,虽然常被人们用“自然科学”之剑来横加斩杀,但是中华医道自然、生命、社会大一统的原理,却永远是人类精神本性的光辉展现。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付景华   
                       摘自其论文《中华医道与科学主义的世纪之战》

五、《五常政大论》讲解  8
   【原文】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1),其故何也?歧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2)。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3)。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子上,敌左寒而右凉(4),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5),故适寒凉者胀(6),之温热者疮(7),下之则胀已(8)汗之则疮已(9),此奏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10)。帝曰:其干寿夭何如?歧伯曰:阴精所奉箕人寿,阳精所奉其人夭(11)。帝日:善。其病也,治之奈何?歧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12)。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I3)。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14),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15),帝曰:善。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间,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16),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17),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帝曰:其有寿夭乎?歧伯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18),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19)故治病者,必祝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20)。

   【讲娜】     
   (l)大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   
   “天”,指天空,“地”,指大地,“左右”,指方位。由于在方向上有东南西北的不同,因此这里所指的左右也有不同。在面向东南的方位上,从前看则左为东,右为南,从后看,则左为北,右为西。“东”在气候上代表温,“南”,在气候上代表热,“西”,在气候上代表凉,“北”,在气候上代表寒。全句意即在西北方由于地势偏高,崇山峻岭,从下往上着,天空被高山遮挡了许多,大地上阳光照射面相对减少,所以气候上也就相对寒凉,尤其是偏北的方位上更冷一些。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天不满西北,左寒而右凉”。在东南方地势偏低,滨临大海,从上往下看,大地为海水吞没了许多,由于没有高山遮挡,大地上的阳光照射面相对增大,所以在气候上也就相对炎热,尤其是在偏南的方位上更要热些。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这是古人从实际观察中已经认识到地势高低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2)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异也   
   “阴阳”,这里是指气候的寒热温凉,“高下”,这里是指地势高低,“太少”,这主是多少之义。全句是解释地势高低与气候寒热温凉的关系。意即西北方由于地势偏高,阳气相对不足,阴气相对偏胜,所以气候偏于寒凉。东南方由于地势偏低,阳气相对有余,阴气相对不足,所以气候偏于温热。    
   (3)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绛于下,故右热面左温   
   “东南方阳也”,意即东南方阳气偏胜。“精”,有精华之义,此处指阳的作用;“降于下”,指阳气的作用由:卜.而下。全句意即东南方由于地势偏低,太阳光直接照射大地的f}f积相对增大,所以东南方气候偏于温热。  
   (4)西北阴也,阴者其精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   
   “西北方阴也”,意即西北方阴气偏胜。“精”,此处指阴气的作用;“奉于上”,指阴气的作用由下而上。全句意即西北方由干地势偏高,高山挡住了天空,人阳光直接照射大地的面积相对减少,所以西北方气候偏于寒凉。    
   (5)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   
   这是对前述地势高下与气候温凉之间关系的总结。这就是说地势高下与气候温凉密切相关。高的地方就冷,低的地方就热。王冰在注解此节时曾就我国当时的地理情况作了比较具体的记述和分析,读者可以参看原注。从这些调查和记述可以说明上述结论都是古人从实际观察而来。这里需要指出,上述结论,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亦有类似论述,但是在其论述中把“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等论述与人体的耳目手足联系起来,所以不能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甚至认为这是属于中医学中的糟粕而加以批判。我们认为,把地势高低和人体的耳目手足左右联系,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此可能系后世注文误刻并入原文之中的。但是,该篇这一段原文所提出的“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这一结论,还是正确的,更不能据此而完全否定“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的提法,而应该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6)故适寒凉者胀    
   “适”,此处指到或居住之意。“胀”,指腹胀。“适寒凉者胀”,意即在寒凉地区居住的人,由于气候寒冷,人体肌表受寒凉之气的束闭,汗出减少,体内阳气不能正常外散,因此有可能热郁在里形成燥屎内结而出现腹部胀满等症状。    
    (7)之温热者疮   
   “之”,到的意思。“之温热者疮”,意即在温热地区的人,由于气候炎热,人体肌表受炎热之气的作用,汗比很多,容易感受外邪,因此有可能皮肤生疮。    
    (8)下之则胀已    
   “下”,指治疗上的下法。“已”,此处指痊愈。“一下之则胀已”,意即由于燥屎内结的腹胀症状,应该用下法治疗时获愈。    
    (9)汗之则疮已    
   “汗”,指治疗上的汗法。“汗之则疮已”,意即由于汗出增多感受外邪而出现皮肤生疮,应该用汗法来治疗。由于燥屎内结,大便不通而出现的腹部胀满,“下之则胀已”很容易理解,但是,由于汗出太多而发生的皮肤感染,“汗之则疮已”则不好理解,因此有必要加以讨论。什么是汗法?我们认为,汗法就是用具有发汗作用的药物或者其它物理方法,使患者出汗或者使汗出正常,藉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人体的汗,中医学认为它是人体阴阳变化中的产物。它具有和调人体阴阳偏胜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即认为汗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有调节人体内外的功能。比如在天气热、活动多、运动量大的时候,或者在过食辛辣食物时,人体内的阳气受到温热作用而产生偏胜的时候,便会出汗。通过出汗使阳气偏胜现象趋于和调。在天气冷、活动少、运动量小的时候,或者在饮食冰凉酸苦等食物时,人体的阳气受到寒凉的作用而产生偏衰的时候,人体便不出汗以保护阳气,使阳气不致散失。又如人体有病发热时,一般总要出一点汗然后才慢慢退热。这个时候的汗,中医学认为是正气战胜邪气的表现,是人休调节功能恢复了的象征。这就是《素间·评热病论》巾所谓的:“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索问·生气通天论》中亦谓:“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体若蟠炭,汗出而散。”如果发热的病人,始终不能出汗,中医学便认为这是患者调节功能丧失不能恢复的表现,预后不好。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提出:“温病有汗则生,无汗则死。”总之,汗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或者病理活动的产物,是人休调节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征,因此,所谓“汗法”,从本质来说,与其说它是发汗的方法,毋宁说它是增强人体调节功能,激发人体卫外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弄清了汗和汗法的实质,那么“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这一段原文也就不淮理解了。在寒凉的地方,由于寒凉的原因,皮肤汗出减少或无汗,人体阳气不能正常外泄,所以就有可能出现体内阳气偏胜而燥屎内结、腹部胀满的里实症状。所以“下之则胀已沙,需要用下法来作治疗。在炎热的地方,由于炎热的原因,人体阳气偏胜,皮肤为了散泄偏胜的阳气,汗出增多,这本来是人体正常调下古的表现,但是如果汗出过多,肌表的调节能力就会受到损害,皮肤的卫外作用,亦即抵抗外邪侵犯的能力就会减弱,因此也就有可能出现皮肤感染等表虚症状,所以“汗之则疮已”,就是说需要用汗法,.亦即增强肌表卫外能力的治疗方法来作治疗。         (10)此凑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     
   “凑理”,即揍理。《金厦要略·脏腑经络先后》谓:“腠者,是三焦会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这就是说,“腠理”就是脏腑皮肤的表面部分,此处是指肌表皮肤。“开闭”,指出汗或无汗,汗出是由于腠理开,无汗是出于腠理闭。“太少”,指阴阳之气的盛衰。“太”属于盛,“少”,属于衰。全文意即为什么会出现无汗或多汗?这与气候的寒热温凉有关。为什么会出现气候的温热寒凉?这又与阴阳之气的盛衰有关,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11)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阴精所奉”,这里是指西北寒凉地区。“阳精所降”,这里是指东南温热地区。全句意即西北寒凉地方的人寿命较长,东南温热地方的人寿命较短。应该指出,人的寿命长短,原因很多,先天后天,社会制度,饮食膏养,医疗条件,环境遭遇等等均密切相关,上述说法只是就自然环境这一个方面面言,因此不能孤立对待或加以绝对化,应作综合、具体分析。
   (12)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散”,指辛温发散;“寒”,指苦寒泻热。“收”,指收敛固涩,“溢”,指温中扶阳,“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而有不同的治法。全句意即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凉,人体肌表为寒邪束闭,阳气偏衰,体内阳气得不到应有的发散,郁结在里,因此容易形成表寒里热的病变。所以在治疗上必须注意到西北地区患者的这种病理生理特点而在治疗上采取以辛温发散解表,以苦寒清热清里的治疗方法。这就是原文所谓的“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地区由于气候温热,人体阳气偏盛,”肌表发泄太甚,汗出过多,因此容易形成表虚里寒的病变。所以在治疗上必须注意到东南地区患者的这种病理生理特点而在治疗上采取以收敛固涩固表止汗,以温中扶阳祛寒的治疗方法。这就是原文所谓的“东南之气,收而温之”。当然这并不是说西北之人和东南之人在治疗上千篇一律均如上述,这些治法各有其适应症。但同一疾病由于其地区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因此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性质也不尽相同,因而在治疗上要特别注意这些特点,当然还必须因人而异。总之,地区不同,体质不同,疾病性质不阿,治疗方法也不同,这就是 “同病异治”。     
   (13)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     
   “气寒气凉”,指气候寒冷的地区。“行水渍之”,王冰注:“是汤漫渍一也。”张介宾注:“谓用汤液浸渍以散其外寒也。”意即用热水浸洗人休。全句意即在气候寒凉的地方,由于容易出现表寒里热证,在治疗原则上应“散而寒之”,所以在具体治疗方法上就要用寒凉药物或食物以治其里热,用热水浸洗以散其表寒。    
   (14)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   
   “气温气热”,指气候炎热的地区。“强其内守”,即增强人体内在的阳气。全句意即在气候炎热的地方,由于气候炎热,容易因为汗出过多而出现表虚里寒的亡阳现象,因此在治疗原则上要“收而温之”,以防阳气外脱。在具体治疗方法上应该用温热药物或食物以治其里寒,固其表虚。根据我们自己的生活及治疗经验,这些论述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以我国来说,东北比较寒冷,因此在东北地区比较注意防寒,但东北人又喜食冷饮,不少人冬月亦喜饮冰,在疾病上阴虚内热患者亦较多见,医生喜用养阴清热药物。反过来西南地区比较炎热,但西南地区却嗜食辛辣温热。以四川重庆为例,重庆夏季极热,有“火炉”之称,但重庆在夏月喜以姜开水为饮料,喜食附片嫩羊肉,在疾病上阳虚内寒患者多见。医生用药善用姜桂附一类温热药物。由此可见,上述治疗原则在养生防病以及疾病治疗上是具有指一导意义的。同时也说明了各个地区生活饮食习惯与医生用药习惯之所以有所不同,与各个地区的气睦及地理环境不同密切相关。    
    (15)必同其气,可使平也,似者反之    
   “同”,指相同,此处有协调之义。这里是解释为什么“气温气热,治以温热”,“气寒气凉,治以寒凉”的道理。“假”,指假象,此处指假寒假热。“反”,指相反,不同一般,此处指治法上的反治,亦即《内经》所谓的“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全句意即在气候寒冷的地方,人们容易感寒致病,一般来说还是应该用温热药来治疗,但是如果因为寒束肌表,热郁不宣而出现了里热症征时,则需在解表寒的同时予以寒凉药物治疗。由于这种里热,是因寒而生,并不是阳气真正偏盛而出现的里热,所以属于假热,因此从“治以寒凉妙这一点来说,就属于反治,就是“必同其气”,“假者反之”。反之,在炎热的地方,人们容易因热致疾,一般来说,还是应该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但是如果因热伤气,大汗亡阳而出现了里寒症征时,则又必须在治里热的同时或先予温热的药物治疗。由于这个里寒是因热而生,并不是阳气真正衰竭而出现的里寒,所以也属于假寒,因此从“治以温热”这一点来说,也属于反治,也是“必同其气”,“假者反之”。关于“假者反之”一句,历代注家所注大多不能令人满意。王冰把“假”字作假借解,其注云:“西方北方有冷病,假热方温方以除之,东方南方有热疾,须凉方寒方以疗者,则反上正法以取之。”解释得十分含混。张介宾虽然谈到假热假寒的间题,但是他并没有从病机上来分析假寒假热的由来,因而他自己也提出了怀疑,并否定了自己的解释。其注云:“然西北未必无假热,东南未必无假寒,假者当反治,则西北有当热,东南有当寒者矣,然佘备历南北,正是热方多热病,寒方多寒病,又不可不知也。”高士宗《素间直解》索以明畅通达见称,但在此处则言不及义。其注云:“西北之人,外寒凉而内不热,亦当治以撮热,东南之人,外温热而内不寒,亦当治以寒凉,故日假者反之”张隐庵所注也没有接触实质问题。其注云。“西北之人,病寒邪而假热者,又当治以温热,如东南之人,病热邪而假寒者,又当治以寒凉,所谓假者反之。”对这些注释我们认为没有能够阐发经文本义,今提出我们的看法以与读者共商。   
   (16)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   
   这里是解释地有高下,气有温凉的道理。“崇高”,指地势高;“污”,有下陷之义,“污下”,指地势低。全句意即地势高,阴气偏胜,所以气候寒凉;地势低,阳气偏胜,所以气候温热。    
   (17)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     
   “先天”,指先天时而至。“后夭”,指后天时而至。全句意即寒凉地区,气候、物候变化均较正常来得晚,温热地区,气候、物候变化均较正常来得早。以我国南方和北方比较,北地春迟,兰月份还不能脱棉衣,入夜非厚被不暖,四月份才见桃花开放;而南国春早,立春后即风和日暖,二月桃花已见盛开,季节早晚几乎相差两个月。这就是原文所谓的:“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正如王冰所注:“先天谓先天时也,后天谓后天时也,悉言土地生荣枯落之先后也,物既有之,人亦如然。”    
   (I8)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这是解释地势高下与人的寿命长短之间的关系。“寿”,指长寿;“天”,指短寿。全句意即高寒地区的人,由于气候寒凉原因,生长发育相对较晚,所以寿命也相对长一些,低热地区的人,由于气候炎热原因,生长发育相对较早,所以寿命相对短一些。根据现代有关调查报道,长寿老人以高寒地区较为多见。可以看出这一结论也是从实际观察总结而来。    
    (19)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   
   这是就上述“地有高下”、“气有温凉”这一概括性论述的进一步分析。这就是说,东南西北只是从大的方面来说,但具体来说同一方位,则又有高低远近的不同,因此应具体分析。在这一间题上,王冰注释极细极精。其注云。“大,谓东南西北相远万里许也。小,谓居所高下相近,二十三十里或百里许也。地形高下悬倍不相计者,以近为小,则十里二十里。高下平慢气相接者,以远为小,则三百里二百里。地气不同乃异也。”另文注云:“西北、东南,言其大也,夫以气候验之,中原地形所居者,悉以居:-*则寒,处下则热。尝试观之,高山多雪,平原多雨,高山多寒,平川多热,则高下寒热可征见矣。中华之地,凡有高下之大者,东西、南北各三分也。其一者自汉蜀江南至海也,二者自汉江北至平遥县也,三者自平遥北山北至蕃界北海也。故南分大热,中分寒热兼半,北分大寒。南北分外,寒热尤极。大热之分其寒微,大寒之分其热微。然其登涉极高山顶,则南面北面,寒热悬殊,荣枯倍异也。分以下王氏还根据当时的具体地方,作了具体分析,指次了各个地方由于地势高低远近不同,因而季节有早有晚。原注过长不录,读者可以参看原注。我们认为由此可以充分说明古人在对待自然科学研究上所持的是注重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的精神。那种认为“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等说法是糟粕,认为运气学说是主观膝 断的观点,显然是比较武断和轻率的。     
    (20)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这是对这一小节的总结,也是对医生提出的要求。“天道地理”,指气候与地理条件之间的关系。“阴阳更胜”,指地理条件不同,气候变化不同的道理。“气之先后”,指地区不同,季节来早来迟不同。“人之寿夭”,指地理气候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生化之期”,指地理气候环境一与物化现象之间的关系。全句意即上述这些内容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是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体。因此要求医生必须完全掌握,并应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这是中医学整体恒动观这一指导思想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具体反映。
   【述评】      
  本节主要介绍了地理条件与气候物候变化以及与人体健康和疾病诊断治疗之间的关系。在气候与地理条件之间的关系上,指出了“高者气寒”、“下者气热”,“高者”节气来迟,“下者”节气来早。在气候及地理条件与物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上,指出了“高者,生化迟,“下者”生化早,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生化之期”。在气候地理环境与人体寿命长短的关系上,指出了高寒地区的人寿命较长,一尸热地区的人寿命较短。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在气候地理环境与人体疾病的关系上,指出了高寒地区的人可出现表寒里热症,下热地区的人可出现表虚里寒症。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在气候地理环境与治疗的关系上,指出了在一定适应症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气温气热,治以温热”,“气寒气凉,治以寒凉”的反治法。最后要求医生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这是一节极其重要的经文。它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恒动观的指导思想,反映了中医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一认真继承。特别是地理气候条件与人体体质方面的关系,是中医学在疾病诊断治疗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及同病异治的理论依据。这正是现代医学中的薄弱环节和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值得我们加以认真学习和继承。    

   【原文】   
  其岁有不病,而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1)歧伯曰:夭气制之,气有所从也(2)。帝曰:愿卒闻之。歧伯日:少阳司天,火气下临(3),肺气上从,白起金用(4)草木告(5)r火见潘}Y`3}革金且耗大署以行,咳健纵超鼻窒,日疡,寒热附肿(6))。风行于地,尘沙飞扬(7),心痛胃腕痛,厥逆扁不通(8)其主暴速(9)。    
   【讲解】     
   (1)其岁有不病,而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   
  “其岁”,指前述岁运太过或岁运不及之年。“不病”,指正常。“不应”,指不与岁运相应。全句是间按计算应该是岁运太过之年或岁运不及之年,但实际上气候和物候却正常,人体疾病的发生也不相应,这是什么原因?   
   (2)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   
  此承上句;“天气”,即司天之气,“制”,即承制,“气”,指岁运之气,“从”,指从属。“天气制之,气有所从”,意即在测算各个年度的气候变化时,由于五运六气互相影响,因此,在分析时必须注意到运气相合的问题。前句间岁运太过之年或岁运不及之年有时实际.七并不相应的原因,这里是回答因为受了司天之气的作用,所以这一年的气候、物候、疾病等就可能出现与当年岁运不相应的现象。前面所述“从金化”、“从水化”、“从木化”、“从火化分、“从土化”,以及“上角一与正角同”,“上商与正商同”等等,均是“天气制之,气有所从”的其体例子,读者可参看有关讲解,此处从略。    
   (3)少阳司天,火气下临    
  “少阳司天”,指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凡属在年支上逢寅逢申之年,均属少阳根火司天之年。六十年中属于少阳相火司夭之年者有壬寅,壬申,戊寅,戊申,甲寅,甲申,庚寅,庚申,丙寅,丙申等十年。“火气下临”,指气候偏热。全句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这一年气候偏热。之      (4)肺气上从,白起金用   
  “上从”,指受司天之气的影响。“肺气上从”,意部少阳司天之年,气候偏热,人体的肺因受炎热影响而容易发生疾病。“白”,为金之色,“白起金用”,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由于火可以克金,金受火郁,到了一定时候,特别是在五之气的时候,由于郁发的原因,又可以出现暴凉的现象。《六元正纪大论》谓:“郁积乃发,待时而作也。”即属此义。    
   (5)草木眚   
  此承上句而言。在五行归类上草木均属于木,木与金的关系是相克关系。“草木眚”,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由于郁发的原因,在郁发中可以出现金气偏盛的暴凉现象,因而可以使草木的生长受到影响。   
  (6)火见燔焫,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欺段鼻窒,曰疡,寒热脸肿   
  “燔”(fan.音凡),即火烧。“焫”(ruo音弱或re音热),亦指焚烧之义。“火见燔焫”,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气候十分炎热。“革”,指变革。“革金且耗”,指金被火邢出现耗损不足现象。“大暑以行”,指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天气偏热,特别是在六气六步的只之气时,也就是在芒种,夏至,小暑,大暑一段时间中,炎热尤甚。“咳嚏欺蛆”,指咳嗽、喷嚏、鼻出血等。“鼻窒”,指鼻道堵塞不通。“日疡”,王冰注为“生疮”,亦作“曰疡”者。“寒热”,指疟疾。“肘肿”,指脚肿。全句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_火盛刑金,因此人体容易发生肺病而在临床上出现阴虚内热症状,如“咳嚏欺蛆”、“鼻窒口疡”等,或肺脾失调症状,如疟疾、浮肿等。      (7)风行于地,尘沙飞扬     
  “风”,此处指厥阴风木,“地”,此处指在泉之气。“风行于地”,即厥阴风木在泉。由于厥阴风木在泉,所以这一年的下半年风气偏胜而出现了“尘沙飞扬”的自然景象。    
   (8)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   
  “心痛”:一般指上腹部疼痛,有时也指少腹痛。“胃脘痛”,指上腹痛。“厥逆”,指卒倒眩仆或四肢厥冷。“鬲不通”,即膈塞不通,指噎膈反胃一类疾病。这些疾病或系肝火上逆或系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而发生的疾病。全句意即厥阴在泉之年,由于风气偏胜,所以人体易致肝火上逆或肝气横逆而出现上述心痛、胃院痛,厥逆膈塞不通等症状。
   (9)其主暴速
  “暴”,指突然,“速”,即快。“其主暴速”,意即厥阴在泉之年,由于风气用事,所以自然气候变化迅速,人体疾病发病急、变化快。
   (下面请继续看六气发病情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五篇之《五常政大论》3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之十四地势高下对万物和人体的影响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章第五节
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7)芦荟
γ49高下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