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纵横三国系列(二)被严重低估的一流战略家


滚滚长江东逝水 朱之文 - 空

纵横三国系列(二)

被严重低估的一流战略家

文 / 吴佩松

如果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流的战略家,应该没有异议。他的《隆中对》,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被传为美谈。但与此同时,却有另一位更加出色的战略家,早在“隆中对”发生的7年前,就在江南大地横空出世,提出了毫不逊色、且更胜一筹的战略规划,此何许人也?!

估计大家要大跌眼镜了,此人乃鲁肃,东吴的第二任大都督是也。说起鲁肃鲁子敬,给人的印象是忠厚长者近乎愚,不过是诸葛亮和周瑜两大帅哥的陪衬而已。但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以及由此引申而出的各种舞台和影视剧中的艺术形象,不可当真,戏说成分,颇为不少。我现在要给大家揭开历史的真相,还原鲁肃的本来面貌。

鲁肃公元172年出生,就算当年的70后吧,他由于慷慨地资助过同为70后的周瑜(出生于175年),而与周关系深厚,同时他也得到了另一位70后孙策的(和周瑜同岁)赏识,开始在江东立足。但他真正的星光闪耀是在年青的80后孙权(出生于182年)接手江东政权之后,而且鲁肃还与另外一位大名鼎鼎的80后诸葛亮(出生于181年)英雄所见略同,都是各自阵营中矢志不渝地坚定支持孙刘联盟、合力抗曹的中坚力量。

鲁肃思想的大闪耀, 出现在80后的孙权和70后鲁肃的一次单独密谈中。那一次的合榻对饮,尽兴而谈,发生在公元200年,而这一年发生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1)官渡之战,曹操大胜;(2)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弟弟孙权接班。这两件事情都影响深远,官渡之战后,曹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进而奠定了三国第一巨头的根基。孙权的接班,则为其三国第二巨头的漫长生涯拉开了序幕。鲁肃和孙权的单独密谈发生在孙权刚接班,而曹操又打胜了官渡之战后的不久。

密谈中孙权首先说:“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将文言翻成白话的意思是,孙权首先说:“现在汉朝有倾覆的危险,四方诸侯纷扰,我继承父兄的基业,希望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鲁先生现在惠顾我这里,有什么见教可以帮助我吗?”鲁肃回答说:“当年汉高祖尊奉义帝而不成,是因为项羽为害。现在的曹操,犹如当年的项羽,将军怎么能做成齐桓公和晋文公呢?我个人认为,汉朝是不能再复兴了,曹操也不能马上除掉,为将军做筹划,只有占据江南,鼎足天下,观察天下的变化。天下的格局如此,对将军没有妨碍的。为什么呢?因为北方多事,乘他们多事,我们可以消灭黄祖,讨伐刘表,进而拿下整个长江流域,然后就建国称皇帝,这就像汉高祖的帝业那样。”孙权说:“我尽江南之力,希望能辅佐汉朝,你所说的非我能达到。”

从以上可以看出,鲁肃对孙权呈现的战略蓝图有以下几个层面:(1)汉朝不可能(再)复兴;(2)曹操(实力强大),不能马上清除;(3)三分天下(鼎足就是三分,和谁三分下面会展开),观察天下的变化(看有没有进取的机会);(4)北方多事,可趁机消灭黄祖,讨伐刘表;(5)再进一步拿下整个长江流域(统一南方);(6)然后,建立新的王朝,称皇帝,与北方争雄;(7)最后,统一天下,建立像汉高祖那样的事业。

如果我们把鲁肃的战略蓝图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做比较的话,有几个相似点:(1)都提出了先三分天下;(2)都说明曹操实力强大,不是轻易(马上)能除掉的;(3)都谈到要观察天下的变化;(4)都指出要趁北方有变化,有事的时候,大大进取;(5)终极目标都是建立汉高祖那样的事业,对刘备而言无非是再一次光复汉室(这样的光复,和建立一个新朝代相差无几);对孙权而言,就是彻底地另起炉灶,开创一个崭新的王朝。

与此同时,这两个战略规划又有几个不同之处:(1)鲁肃明确地指出汉朝不可能(再)复兴,诸葛亮则说汉室可兴;(2)鲁肃指出乘北方有事,消灭黄祖,讨伐刘表,诸葛亮指出乘北方有事,(联合江东,自己兵分两路)进攻北方;(3)鲁肃进一步指出,然后要占领整个长江流域(统一南方),诸葛亮指出,(联合江东)攻取北方,然后先与江东瓜分北方地盘(《隆中对》虽没有明说,但暗含这样的意思);(4)鲁肃说(统一南方后)可以建号称帝,与北方争雄,进而攻取北方(最好也是乘北方有事,道理是一样的),一统天下,诸葛亮虽没有明说,但自然是最后剑锋指向江东,攻取东方,完成天下一统。

鲁肃和诸葛亮都提出了先三分天下,诸葛亮明确指出刘备、曹操和孙权三分,这就不用多说了。而鲁肃说的先三分天下,孙权和曹操已经明确,那另一分指谁呢? 此人正是荆州的刘表,鲁肃为什么指和刘表三分天下呢?我们先看鲁肃和孙权的谈话中,孙权除外,提到的另外几个人是曹操、刘表和黄祖,其他人根本没有提,也就是不在鲁肃的眼里,或者说当时在鲁肃的眼里算得上是人物的就这么几个,而黄祖又是刘表的部将,则三分除了曹操、孙权,不是刘表还会指谁呢?此其一。其二,刘表确有实力,刘表占据荆州八郡,带甲10万有余,实力只在江东之上,不在其下;且刘表当时已入主荆州10年,统治稳固,而此时的孙权刚刚接手孙策的事业,内部不稳,可谓“主少众疑”,还没有表现出领导力,把刘表算作三分符合当时实际。其三,刘表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差,他的弱点在于胸无大志,不想进取天下,但他镇守一方、守土安民,从容自保却做得相当成功,所以刘表颇有才能,只是他当时的自我定位、格局和其自身所处的时代、以及荆州地区所处的战略位置不相符,也就是当时各方面的条件不允许他老是这样守成下去,反而积极进取才是他的正确之路,但他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是他的重大局限和不足,但在公元200年的时候,这个弱点还暴露的不明显,而优点早已为大家所知。其四、刘表占据的荆州实在是战略要地,既地处南方,可避开战乱;但同时,荆州北部地区,其实离中原很近,靠近当时的政治中心洛阳和许昌,相比较的话,江东就要远离中原了,虽能便于自保,但若要图谋天下,其地利不及荆州,也就是江东的位置有点偏,这时荆州刘表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了。而公元200年的时候,刘备尚在不断的走东家、奔西家,远不能和刘表相比,所以鲁肃的三分是把刘表算作了一份。我们还可以用一个事实来进一步佐证。刘表死的时候(公元208年),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鲁肃当时再一次强调了荆州的重要性,甚至说这是做帝王的资本。现在刘表死了,他的两个儿子不和睦,刘备呢与曹操有矛盾,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厌恶他的能力而不重用。假如刘备与刘表的两个儿子齐心协力,我们安抚他们,和他们结盟(共拒曹操);如果他们不同心同德,我们可以另外图谋获取他们的地盘,以成就我们的大事......”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8年后,也就是赤壁大战的前夕,刘表的弱点已经充分显现,刘表也已经病死的情况下,鲁肃还是建议作好和荆州方面结盟(抗曹)的准备(前提是荆州方面同心同德)。因此,在公元200年鲁肃将刘表算作天下三分中的一份,当无疑问。顺便说一下刘表是会用人的,所以各地名士争相归附,但他的用人是保境安民、从容自守而不是志在天下。所以对志在天下的人才,他不一定不识才,而是不对他的胃口,不符合他的定位,因此不用,包括像诸葛亮那样的大才。刘表是颇有才能和名望的,又是正宗的皇族,比起刘备更经得起推敲。遗憾的是他没有能正确地审时度势,准确定位,老是活在自己的想法中,而不知与时俱进地顺应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想法和定位。因此原来可以三分有其一的刘表换做了素怀大志的刘备,这在当时是不可能想到的,因此鲁肃的三分指的就是孙权、曹操和刘表。

然而鲁肃指的三分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消灭黄祖和刘表、第三步就是占领整个长江流域,也就是消灭四川、重庆地区暗弱的刘璋政权和其他南方割据势力,统一南方。以上这些都是要乘北方有事,顾不上来的时候去做。还要提一点,为什么鲁肃在密谈中不提其他诸侯,却要提到刘表手下的一员部将黄祖呢?我认为原因有二:(1)黄祖是杀害孙权父亲孙坚的仇人,孙权刻骨铭心,此仇必报;(2)若要进攻刘表,必先进攻黄祖,因为黄祖驻守的江夏郡距离江东最近,要消灭刘表,必须先消灭黄祖。

如果说鲁肃和诸葛亮战略规划的几处相似点(上文已述),比如都提出天下先三分等,是英雄所见略同外,鲁肃和诸葛亮有一个根本的不同,鲁肃明确指出汉朝不可能(再)复兴,而诸葛亮则说汉室可兴。事实证明汉朝没有再复兴,鲁肃答对,诸葛亮答错,所以这一点上鲁肃胜出。有人说诸葛亮替刘备谋划,自然要提出汉室可兴,而鲁肃对孙权规划当然要说汉朝不能复兴,由孙权建立新的王朝。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史载鲁肃喜读书、好骑射。鲁肃在读书和观察天下大势的时候,敏锐而准确地判断了汉朝不能复兴,新的王朝必将建立的认识,这符合实际,也需要有很好的眼光。鲁肃当然知道,汉朝曾经被推翻过一次,若不是王莽做的太差,汉朝是不可能在灭亡了10多年后再中兴的,东汉的再造汉朝是建立是在王莽做的太差的前提下,人民比较之下才接受一个(已被推翻的)还不至于像王莽那样差的汉朝再重新回来试试。东汉的前三任皇帝都还算可以,东汉的前期,人民试验下来觉得还能接受,但从第四任皇帝开始,接连不断的小儿、幼儿皇帝陆续上台,导致了东汉宦官和外戚轮流执政,政治黑暗,总体上还明显地不如西汉,特别到了桓灵二帝,是公认的差劲。等到184年黄巾起义后,原本就非常腐朽的东汉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董卓进京后,大肆烧杀抢掠,随意废杀皇帝,汉献帝刘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形同乞丐,完全丧失了天子的威仪和影响,东汉已经名存实亡,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第二次复兴这个比推翻了的西汉还差的东汉,确实不可能,确实需要诞生一个新气象的王朝,完全地另起炉灶,才能安定和振兴天下,鲁肃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作出汉朝不可能(再)复兴的判断,他的判断很准确,这一点上要高于诸葛亮。同时,并不是说鲁肃替孙权做规划才这样说,是他本来就是这样想的, 因为鲁肃不是趋炎附势,说好听话的人。鲁肃的故乡属于袁术管辖,袁术是器重鲁肃想请他出来做官的,但鲁肃很有眼光,看出袁术不行,不能和他共谋大事,然后才投奔江东的孙策、孙权兄弟。而袁术无论是实力、名望、身份当时都远在孙策和孙权之上,而且袁术还是孙坚父子的老板和上级,但鲁肃却就低不就高,可见他的眼光不一般,同时也说明他并不趋炎附势,所以鲁肃不会因为迎合孙权才说出汉朝不可复兴的话来。

至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汉朝可以复兴,我想有几个原因:(1)他是为刘备做规划,刘备是汉朝宗室(至少从来都自称宗室),以匡复汉朝为己任,所以诸葛亮理所当然提出汉朝可以复兴,这是政治立场所决定;(2)诸葛亮出生于汉朝官僚家庭,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他的父亲和叔父也是东汉的官员,所以诸葛亮可能有忠于汉朝的情结,不想轻易的改换门庭,那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帮助复兴汉朝,他也想和祖先一样做一个大汉称职的臣子;而鲁肃出生于普通的士人家庭,所以他更加中立和客观;(3)诸葛亮也是很务实的人,如果确实做不到,他不会提复兴汉室的口号,他还是觉得不排除有这个可能,只要尽力而为,抓住机会,上天还有可能再给汉朝复兴的机会,所以诸葛亮决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包括他后来的“六出祁山”也一样。而是他觉得努力干,还会有机会。所以他也附加了很多条件,要求刘备跨有荆、益两州,东面结好孙权,等待北方有变,要兵分两路北伐,才能有机会。所以诸葛亮是既有理想、又有感情倾向、又很务实。但不管怎么说,就汉朝是否能复兴,这个根本的大问题上,确实鲁肃看得更准,作为一流的战略家,相较于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

鲁肃的战略眼光,积极地贯穿于他的实际行动中。在曹操大举南下,准备进攻江东时,绝大部分文武都主张投降,唯独鲁肃不语。他积极劝说孙权抗曹,这完全是基于他高人一筹的战略眼光,和周瑜一道起到了江东中流砥柱的作用,但仔细比较一番,周瑜和鲁肃还有所不同,鲁肃的坚决抗曹主要在于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审时度势,而周瑜有这方面的因素,但也夹杂了他个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因素,周瑜是江东军队的抗曹统帅,当时年仅33岁,他有着率领军队打大仗和打胜仗的强烈愿望和冲劲,如果打胜了,他的功劳是最大的。而鲁肃年长一些,他又不统领军队,如果打胜了,他的功绩和贡献是隐形的,所以并不主要在于个人的建功立业,而主要是在于他的战略眼光,使他临大事有定见。周瑜的战略眼光不如鲁肃,他主张吞刘自大和软禁刘备,在一个强大的敌人曹操还长期存在的时候,提出这样的“短视”想法,其战略眼光是有些问题的,所以反观周瑜对赤壁大战“战与降”的态度,他的战可能有些战略上的考量,但他出于个人建功立业的成分也是不少的。而鲁肃,对赤壁大战的认识和诸葛亮是有过深入探讨的,可以说是经由两个一流战略家思想的碰撞、互动,而呈现出由诸葛亮一人向孙权进言孙刘联军必胜、曹操必败的数项理由的这个结果。正因为鲁肃和诸葛亮这两个战略家的见解高度相同,所以这两位关系也自然密切,并互相支持。甚至于,当刘备向孙权借荆州时,鲁肃又从战略的高度劝说孙权借给刘备,理由是第一、荆州我们只是刚刚占领,人心没有真正归附,是否能完全搞定,这是一个问题;第二、我们现在最大的敌人是曹操,借荆州给刘备我们多了一个坚定的盟友,曹操多了一个敌人,有利于抗曹大局;第三、刘备驻扎荆州后,将正面曹操,可以减轻江东的压力;第四、刘备在荆州多年,得当地人心,容易搞好安定团结,而不会像曹操那样失而复得。可以讲当时借荆州给刘备,最得利的确实是刘备集团,但刘备得利后,除了短暂地与江东反目为仇外,也确实长时期的是江东可靠的盟友,蜀汉的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也大大减少了江东的压力,江东政权也是三国中寿命最长的。而荆州最后还是回到了东吴的手中。当时刘备还在,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一方面在于江东实在是要联合的力量,应该一致对付曹魏;另一方面在于刘备也知道自己赖在荆州,自食其言,确实理亏,江东拿回荆州也在情理之中,贪图人家的便宜最后吃了大亏,也是自取其辱,应该纠正。所以刘备在病逝前已经和东吴有所和好,到了诸葛亮执政时代,那就完全进入蜜月期了。

鲁肃的一流战略眼光,不仅被很多人低估,连孙权都没有完全看懂。他最后对鲁肃的评价是他做对了两件大事,第一、早在公元200年,就为我提出很好的战略规划,说要建号称帝,现在我做到了,真有远见啊。第二、就是赤壁大战前夕,众人都说投降,唯独鲁肃有定见,帮我打胜了。做错的一件就是借荆州给刘备。但功大于过,鲁肃真是我的功臣啊。其实全程回放式地看,孙权只是暂时地借荆州给刘备一段时间,最后他还是拿回来了,尽管孙权也为此在一段时期内承受了不少压力,但在更长的时间里,他所“扶植”的蜀汉政权,在很长的时间里减轻了江东不少的压力,孙权的日子也是最好过的一个,这不正如鲁肃所说,借荆州给刘备是多了一个盟友,增加了曹操一个敌人,划得来呀!可惜这个划得来,连孙权都没有完全看懂。鲁肃这个70后不简单啊!

【作者简介】吴佩松,70后,上海人,祖籍江苏,211本科经济学学士(国际金融), 985高校研究生,中国首届MPA(公共管理硕士),国家单位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庞统落凤坡之死有内情,凤雏是孙权间谍?解析刘备入蜀的阴谋与阳谋
八、吴魏赤壁之战
转 还原鲁肃
东吴四大都督,鲁肃是能力最低的吗?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鲁肃篇(中)
赤壁之战让曹操的统一梦瞬间幻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