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赤峰市初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
培养兴趣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主观世界的一种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当人们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需要。认知需要是学习的一种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是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究的内在驱动力,是人们在学习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顽强前进的力量源泉。古希腊哲学家帕拉图有这样的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学特征,注意教学的趣味性,那么,既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增强知识点对学生大脑的“刺激度”,加深印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 ,如何培养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对这个问题说一点看法: 
  (一)教师备课环节。备课是教学的先导,在备课的过程中,有两个最基本的点,一是处理教材,二是设计教学方法,要想做好这两点,首先要建立新的教材观和教学观。 
教材观是指教师对教科书的理解和认识,历史教科书是教师的 “教本”,也是学生学习的“读本”。旧的教材观是以教材为中心,把教材看成一成不变的依据,在教学中以本为本,面面俱到。新的教材观是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前的社会实际使用教材。就历史学科而言,现行教材存在着内容繁杂,知识体系藏而不露,观点陈旧,脱离社会实际等问题,有些内容既无助于学生对国情产生总体的理性认识,也无助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化繁为简、有所取舍、有所延伸。在有限的40分钟内,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抓有效知识的落实,抓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达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境界。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分析捕捉重点信息的能力,还要有统观全局的意识。
举简单一例,我第一次教授近现代史时,虽然也做到了花大力气备课,尽量追求完美,但每次备课都是就一节内容备一节内容。第二年再次教这段历史才意识到其实各个章节之间或多或少总有一些联系,在暗中形成了各种专题的线索。比如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讲到1931年的土地路线时如能加上一句:“大家注意,在国内阶级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对峙的背景下,共产党实施了这样的土地政策,一旦局势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了,政策也会随之产生变化,我们讲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还要提到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到时我们再进行比较。”学生就会明确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政策不是一程不变的,同时也会自觉地有意识地把这几个不同章节中的内容当作一个专题来进行记忆和理解,这就为以后讲解其它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和整理这个专题做好了铺垫。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你提出的问题还没有讲到却又和他已有的知识发生了联系,这自然就激发了学生想要一探究竟的热情,甚至有的学生就会主动地去自学以后的内容,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样,我们在选择课堂延伸内容的时候也需要注意到学生的这种心理,从他们感兴趣的,一知半解的东西入手,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些都是需要在备课时就注意到的。 
  至于设计教学方法,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则:一是选择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二是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的变换教学手法,不能“一条道跑到黑”,但也不要一天一个花样,那样学生更多的记住的不是你的教学内容而仅是你的新鲜把式,反到收不到好的效果。比如日复一日的“满堂灌”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今天看电影,明天上网络,后天搞情景表演也未必就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好他应该掌握的知识,因而教师要拿捏好其中的分寸,在传统模式下给学生增加“补品”也要不愠不火,这同样是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的。 
  (二)课堂环节。历史课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学生对这门课的态度往往会呈现两个极端,要么认为它非常有趣,要么认为它枯燥之极,怎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喜欢这门学科呢?课堂是个最关键的环节,同时也是我们对备课成果的最终检验。总结两年来的教学体会,我觉得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转变观念,创造民主平等蓬勃向上的历史课堂教学气氛。从历史教学的任务来看,教师要把培养学生个性、塑造学生灵魂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以人(学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要使自己从 “讲台的圣人”转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激活课堂,使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生动活泼地学习。历史课堂的精髓是生动性,三尺讲台就是历史大舞台,在这里,我们揭示过去,昭示现在,预示未来。为此,我们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以营造欢娱活泼、蓬勃向上的课堂气氛。要相信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关注学生需求,让每个学生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内充分地表现自己,才能产生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活跃时会有不同于教材、教参、教师的观点,这时,教学活动就要充分地体现民主性。面对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动之以情地鼓励,对观点偏颇的要晓之以理地启迪。要让学生体会到师生间、生生间合作的欢愉,使历史课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并成为让每一位学生最喜欢上、最有兴趣学的学科。 
  第二、让课堂充满着艺术的魅力,把美育深植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历史学科有丰富的美育资源,劳动创造、科技发明、美术作品、诗、词、民歌、戏剧、小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等,都充满着古典的美,艺术的美。历史教师要深入地挖潜、表现,使课堂教学处处充满着 “美”。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应注重把握直观手段,强化感性效应;把握历史大事,拓展理性效应;把握历史人物,疏导崇拜效应;把握时代特色,升华艺术效应;把握历史活动,创设情境效应。古人云:“言之不足,则诗;诗之不足,则歌;歌之不足,则舞。”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教学情态,或满怀深情地讲,或声情并茂地诵;或激昂慷慨地歌。师生参与、你呼我应、兴趣盎然,乐在其中,陶冶了学生情操,塑造了审美个性,提高了学生素质,美化了学生心灵。 
第三、把握时代脉搏,让历史联系现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生求知欲强,他们关注时事、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从历史的角度讲,理解古代社会的钥匙是现代社会,理解现代社会的密码是历史。因此,历史教学中结合时事特点,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充分展现历史学科真正的活力。从思想教育功能上看,从历史经验教训中给现实以参照和借鉴,能充分发挥其史鉴的功能,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确立起历史的社会地位,使历史之树常青,历史魅力无限。
  第四、加强学科间渗透 ,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前面提到过,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学生最感兴趣往往都是他们已了解一些却又一知半解的东西,有意识地把本学科的某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特别是地理、政治相关知识进行联系,既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学生面对此类问题就不会无从下手,相反还会从中体会到学科综合带来的乐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结合所教学科谈谈你是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
提高课堂效率 实施有效教学
远程教育与历史学科整合心得
高三历史第一轮教学调研总结
如何让历史课堂散发历史味道
利用教学案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