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年画)

为了筹建民间艺术博物馆,我与邢老汉等朋友在近十年间驱车数万里,走访了几十个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购回精美手工艺术品数百件,看着琳琅满目的民间艺术精品,我为博物馆题写了一篇“馆记”(相当于前言):

“文字记述历史,艺术传承文明,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乃民族文化之源泉、华夏文明之精髓、人类艺术之瑰宝。星移斗转,风流易逝。昔日风光于厅堂巷陌的民间工艺品已逐渐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隐身于人们记忆的深处。出于传承、保护和发展之目的,本馆同仁心怀崇敬,访师寻珍,数年跋涉,行程万里。终将数百件艺术珍品贡奉于厅堂,愿与各界朋友共睹其绝世芳华,激扬起民族的自信与豪情。”

起初是以购买收藏为目的,不知不觉却走进了中国民间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的海洋,只是遗憾开始几年只注重收藏而忽略了资料的收集整理,许多非遗项目只留下片段的记忆,连照片都没有。有些项目我们采访过多次,印象比较深,比如衡水内画鼻烟壶、武强年画、朱仙镇年画等,我们注意到各地政府对非遗项目的逐渐重视,但却难以挽回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的老去和后继乏人的窘况,以及市场对民间艺术的冷落。非遗项目进入博物馆如同濒危珍稀动物进入动物园,似乎是唯一延续其生命的选择,至少后人还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并想象那曾经的辉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与那些身怀绝技艺术大师生活在同一年代,亲眼目睹了他们创作的过程。

1、武强年画

河北民间歌谣说:“色又艳,纸又白,年画打从武强来”。武强年画是中国北方的四大年画之一,兴于明,盛于清,至清末城内还有年画作坊400余家,全县达1500余家,可以说是户户雕木版,家家绘丹青。1985年武强县年画博物馆落成,2003年在旧城村又发现了一批古版,几十家媒体的跟踪报道更使武强年画名声远播,也引得我们这些年画“粉丝”三番五次的奔赴武强。

从县城到南关约十几公里,驱车几分钟就到了曾经“一天唱了千台戏,找不到戏台在哪边”的南关了。据统计画店最多的时候,这条街上共有144家,几乎是一家挨着一家,但这条街此时已看不到任何关于年画的痕迹,“武强木版年画有限公司”只剩下锈迹斑斑的铁门,院子也早已改为他用。

全县只有两户人家在农闲的时候印制年画,一般是过了阴历十月开始,每年就印上两个月。我们来到了街头镇大韩村的韩庚亮家,正巧碰上韩庚亮和他的兄弟正在西屋里印制年画。屋顶上挂满了花花绿绿刚印完的年画,煞是好看。这是晾干工序,老哥俩各自在一台画案前忙碌着。老韩50多岁,一脸的朴实憨厚,一边干活一边回答我们的问题。他印制的年画靠批发,卖给零售商几分钱一张,零售商拿到市场上一般卖到2角到5角钱,销往深县、新集、枣强等县,最远的到山西。在他家的屋子里,我们看到印好的年画打捆摆放了一地,等待订户来取货。老韩为我们演示了如何用自制的刀裁纸,还拿出了前辈留下来的一幅老年画让我们欣赏。农家印制的年画虽然简单粗糙,但原汁原味,颇有乡土气息。

老韩和他的媳妇对我们拍的照片很满意,叮嘱我们如果杂志登了他们的照片,一定给他们寄一本来,车走远了,还在向我们挥手。

告别了老韩家我们来到了西北街娄根深老人家看雕版。这是一个整洁干净的农家院落,院子四周堆满的金黄的玉米,给人丰衣足食的印象。娄家四代人从事年画木版雕刻,娄根深是第二代,从十几岁上就跟老人学习刻板,我们进屋时娄来宾正在窗前的阳光下伏案工作,那是天津杨柳青霍庆有年画社订购的一张木版,内容是“吉庆有余”,看上去线条流畅,构图饱满,颇具名家风范。

地上还放着几块没有完成的画版,小的如同手掌,大的足有一米多长,都是些传统喜庆内容。此时我们才知道,目前河北和天津雕刻年画木版的世家仅存娄根深一家了。因为雕刻木版的活少,一年只能接二十多平米的活,挣的钱不能维持生活,娄家还靠卖香油补贴开支,难怪院子里漂着一股香油的味道。

娄家雕刻的木版也曾在大城市和国外展览过,也有些名气了,可目睹现状多少有些令人难过。不过娄家的孙子,二十一岁的娄石磊却很乐观,他拿出自己练习雕刻的几块木板让我们品评,虽然还有几分稚嫩,但我们三人毫不犹豫地将他的版子全部买下,并给予高度评价,让这个年轻人激动不已。

分别的时候我们为娄家三代拍了一张合影,不巧的是孙女外出没在家,据说这个姑娘心灵手巧,雕的版子比他爹不差。

2、朱仙镇年画

从开封去朱仙镇约 20分钟车程,朱仙镇因岳飞在此大败金兀术而名扬天下,朱仙镇也曾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另外三个是景德镇、汉口、佛山),清康熙年间这里有72条街巷,20万人口,商埠云集,四通八达。另外朱仙镇还是中国木版年画的开山鼻祖,自北宋传至今日,年代最为久远,明清两代,镇上的作坊多达300余家。

到了朱仙镇自然应该先去拜谒民族英雄岳飞,岳庙位于距镇口约200米的路边,沿路是稀稀拉拉的店铺和摊贩。岳庙门前的大街是闹市,挤满了卖水果、衣服和日用品的摊位,已经看不到昔日名镇的踪影。岳庙门前有两位工作人员摆了张桌子出售门票,每张10元,这是国内最便宜的门票之一。

院内东厢房挂着“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的牌子,一位姑娘正坐在门前描画一张大幅年画。中国的年画源自汉唐,那时民间有过年在大门上挂桃木板的习俗,叫做“桃符”,以避邪祈福。此风俗被王安石写进了诗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贴门神,由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充当。后来因唐太宗李世民在梦中遇鬼,被钟馗所救,醒后命人按其梦中所见钟馗作画,于是钟馗也担当起了门神之职。过年贴年画在乡间非常流行,就连佃户家的闺女白毛女也高兴的唱着“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莫进来”,在自家门上贴上喜兴的年画。

年画研究会的会长是75岁的姚敬堂老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授予他“一级工艺美术家”称号,是我仰慕已久的大师。1986年3月,他撑起恢复朱仙镇年画的大旗,联系镇上尚健在的11位老艺人,从收集老板子入手,重拾古镇文化遗产。他东奔西走,禅心竭虑,终于使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死回生。目前镇上有三家从事年画的作坊,岳庙里的姚敬堂和赵庄的张廷旭为一家,在赵庄印制,在岳庙销售。关帝庙里的刘金录为一家,在此自产自销,我们也到关帝庙参观了刘家的年画制作。

我们来的不巧,姚先生外出不在,只好与他年轻的弟子聊天,欣赏店中陈列的年画了。他的弟子一边介绍一边将一张年画泡进水盆内。几分钟后从水中捞出来,没有一丝色彩褪落。朱仙镇的年画的色彩以植物为原料,如松烟、槐米、章丹等,精心加工配制而成。年画用红、黄、绿、紫套色,浓重艳丽夸张,图案饱满、简洁、对称,线条粗犷,具有北方厚实、健壮、通俗之风。人物形象夸张,不求比例,突出头部。看上去土头土脑,憨的可爱。主要内容是佛、道、儒的神仙和圣贤,七十二行供奉的祖师,历代英雄人物,戏曲故事和寓意吉祥的图案,如五子夺魁、重耳走国、三娘教子、牛郎织女等。朱仙镇的年画细腻不及苏州桃花坞,题材广泛不及河北武强,论精致不如天津杨柳青,名声不及潍坊杨家埠,但它就能以质朴的乡土气息列入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鲁迅先生很喜爱朱仙镇年画,收藏了不少年画和木版,并给予高度评价。

三年之后我们又一次来到朱仙镇直奔岳庙而来,但却被告知姚先生的年画社已经迁出岳庙,迁到附近的年画一条街去了。

年画一条街冷冷清清,初冬的寒风之中只有几家店铺开着门,姚敬堂先生的门帘混迹于街市,进门就是一个玻璃柜台,柜台后面两把小凳子,墙面上挂着一些年画,室内没有任何装修,显得冷清而寒酸,远没有当年岳庙里的风光和效益了,好在姚老在家,我等不虚此行。老人虽然声名显赫但朴实的如同邻家老翁,慈祥平淡。时而与我们促膝闲聊,时而展示作画的技巧,言谈话语中无意间流露出艺术家的风范,令人肃然起敬。我与邢老汉每人买了上百张年画,也算是对姚老的一点点支持吧。姚先生如果健在应该是85岁左右的高龄了,我们在这里遥祝老先生健康长寿。

3. 杨柳青年画

古镇杨柳青在天津市区以西20公里,得名于依依杨柳,当地出产的木版彩印年画让它声名远扬。

与众多历史文化名镇一样,历史上的杨柳青有着天然的交通便利,南依京杭大运河,北靠大清河、子牙河,三河环绕下的杨柳青曾是北京以南最重要的驿站。明代,京杭大运河重新疏通,苏州桃花坞年画及雕版艺人北上,在其影响下的杨柳青,年画生产渐成风尚。清中叶即达到全盛,“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并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莲年有鱼》(连年有余)是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一个胖娃娃抱着一条大鲤鱼,喜庆欢乐的气氛跃然纸上。

题材广泛是杨柳青年画的特色,不仅有《耕织全图》、《五谷丰登》

等反映农家生活的,也有来自小说戏曲的如《完璧归赵》、《文姬归汉》、《三顾茅庐》等,象《麒麟送子》、《凤凰来仪》这类寓意吉祥的就更多了。我个人认为,杨柳青年画最高水平的代表作是清代和民国年间的古装人物,画师以戏剧的情节和服饰为创作基础,加上个人的想象和发挥,画中的人物个性突出,善恶分明,场面辽阔,人物众多,景物繁杂,真的令人流连忘返,对那些不知名的古代画师佩服的五体投地。你不可能收藏这些年画,但你可以买一副杨柳青年画扑克,精品大都收入其中,用放大镜观赏不亦乐乎!

而目前为迎合市场而流行的胖娃娃、仕女等题材的年画有千篇一律雷同照搬之感,缺乏艺术性和创新性,也不具备收藏价值。

2002年建成的明清街是一个仿古建筑群,为的是给杨柳青年画提供一个集中经营与艺术交流的场所。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这里已经聚集了几十家大小画店。镇上的“玉成号画庄”成立于1926年,是唯一一家坚持经营下来的老字号年画作坊。年已六旬的霍庆有师傅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第六代传人,他的画坊就在明清街对面的生活区里,他住在一座普通公寓楼的一、二层(跃层),一层是作坊,二层住人。一层的墙壁包括楼梯上挂满了年画,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有几位年轻人在作画,估计是霍师傅的弟子。霍庆有中等个子,脊背微驼,精神矍铄,谈起年画如数家珍。主张传统技法的他,严格遵照着勾线、刻版、印刷、彩绘、装裱的五道工序,彩绘是最重要的环节。杨柳青年画的印刷只套印轮廓,然后就要手工用毛笔上色,这与武强等地年画不同,所以杨柳青的年画更多了几分细腻精致,少了几分粗犷古拙。

霍先生亲手绘制的年画的确与众不同,我们也收藏了他几幅作品,价格一般都在千元以上,其中一幅《赵子龙截江救阿斗》使用清代老版印刷,霍先生亲自上色,是杨柳青年画的上品,价格不菲但货真价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双方皆大欢喜。霍先生看到我们是行家同时又是买家感到很高兴,还向我们展示了他收藏的老版子(从来秘不示人),在一间二十多平米的室内堆放着几百块画板,令我等眼界大开,不虚此行。霍先生也感叹杨柳青年画的明清老版子和最精美的作品都收藏在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不论如何躲过了文革的浩劫就值得庆幸。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907年5月30日,圣彼得堡著名的汉学家阿克列谢耶夫乘火车由北京抵达天津。随后,乘船顺大运河南下,到达古镇杨柳青,无意中撞进了中国年画的宝库。阿克列谢耶夫根据此次经历写就的《1907年中国纪行》向我们展现了1907年的杨柳青镇的繁盛景象。当时的杨柳青画工就有6000人,每年可生产几十万张年画!阿氏在书中说:“说实在的,我不知道世界上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民一样用如此朴实无华的图画充分地表现自己。这里描绘了他们多彩的生活神奇的世界,有讲述传说、寓言、神话的,有进行道德教育、针砭时事的,有漫画、桃符、画谜,还有张灯结彩和披红挂绿的年画。”这样多如花似锦的年画深深吸引了阿克列谢耶夫,他当场大量购买,连年画捎带木版统统拿下。其时的木版年画十分廉价,即便是一张“贡尖”(当年杨柳青人对专门进贡给皇宫的年画的称呼)也不过三分钱。

据统计,阿克列谢耶夫收藏的中国年画达4000幅,其中包括大量绝版作品,阿克列谢耶夫到达杨柳青镇的时候,正是中国木版年画的辉煌时代,不仅品种浩繁,而且制作精美,这位老毛子以其艺术家的目光和收藏家的魄力为我们保存了一笔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4、其它年画

山东潍坊杨家埠位于潍坊市郊,十多年前我曾独自前去购画,一条街上年画和风筝琳琅满目。杨家埠的艺人很重视与时共进,当时就将年画表成画轴出售了,还有针织品的年画,更显高雅,不同价位的年画册令人爱不释手。杨家埠的年画有着南方的妩媚和细腻,也洋溢着北方年画的粗犷朴拙,融合了南北之风。

潍坊年画大师级的人物有张殿英、杨明智和杨福源等人。

如果要购买苏州桃花坞年画是需要一些耐心的,几乎没有人知道哪卖年画,当地人说的直截了当,如今没有人买年画了,也就没人再印了。在观前街上有一家叫做“艺石斋”年画店,估计是唯一尚在经营桃花坞年画的商店了,价格很高,一张光面的《一团和气》要二百多元。大师级的人物当属王晓飞、王祖德、劳思等人。

河北内丘年画已经基本绝迹,老汉在日志《内丘纸马消失了,下一个是谁》中有所记述。

感言:在明清和民国年间年画之所以受到百姓的喜爱和市场的青睐有多种原因,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年画寄托这百姓的追求和祈盼,为春节增添欢乐祥和的气氛。在教育尚不普及的年代,年画也是传统民俗、历史文化和道德观念的载体,通过画面讲述故事,通过故事传承道理,使人们知善恶,辩忠奸,知仁义,明是非,重诚信,启心智。这些传统的文化道德标准是维系封建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的基础,年画的作用不可小觑。

而年画在今天则离我们远去也有不可逆转的原因,人们更喜欢快捷和简单,福字和对联所承载的信息一目了然,年画则需要通过故事来转达信息,而且要明白故事还要有历史知识,例如《王敦篡位》、《卸甲封王)等,否则不知所云,如此费时费力为当代人所不屑。

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与古人相去甚远,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已经不再是衡量美德的唯一标准,人们普遍追求的成功是财富的积累。于是乎,只有《连年有余》们还能激起共鸣,其他内容的年画只为某些艺术家收藏家所喜好。文化艺术一旦背离了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其市场需求和生命力就只有枯萎以至消亡。

不管如何,木版年画毕竟数百年间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它们是追求、是理想、是记载、是生命,虽然渐行渐远,但依然温馨,依然芳香,依然美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年画儿里的中国: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欣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欣赏(第二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
中国五大年画,护佑你新春吉祥!开心过大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