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杰地灵的和顺古镇

人杰地灵的和顺古镇

和顺地处腾冲县城西南4公里的一个山清水秀、群山环抱的小坝子中。现有人口6千余人,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文化生态村。和顺古名阳温暾,意为气候宜人,不冷不热。后因村边有一条小河顺村而过,更名“河顺”,后有人认为此名欠雅,便借用“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改称“和顺”,用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进和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山清水秀,垂柳拂案,绿影婆娑。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如此赞赏和顺。

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

和顺有着一般小镇的特色,传统的小镇建筑,淳朴的人们。但这里却沉淀着600多年的历史文化,有着历经多少沧桑巨变的传统民居。据了解,这里的传统民居多达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其建筑风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的元素。尤其是那老宅的门窗木雕,各种雕刻造型栩栩如生。宅院中尤具地域特色的是以火山石堆砌的石阶,遇到雨水天气,能很好的起到了防滑作用。

和顺能有如此多的古香古色的建筑民居,据了解,主要是和先人们的信念有关。和顺汉族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这些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的文化素质较高,虽为生活所迫,背景离乡到异国去,但是只要在国外赚到钱,大都要回归和顺故里买田置地、起房建屋、耕读传家、光宗耀祖。由于他们在国外闯荡,眼界更加开阔,所以建筑方面更加吸收了海外文化。所以到近代,和顺民居也多出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我们随意走访了几个民居,热情淳朴的主人会忙里偷闲的接待我们,并且非常详细的给我们讲述他们家族的历史。和我们常接触的导游不同,他们可以不用讲稿,可以边干活边把自己家族的历史真实鲜活的讲述给我们。在这里可以慢慢体会和顺那厚重的历史。

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

和顺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乡村小镇,村民们在闲暇之余还是比较热爱学习的。这一点从他们拥有着“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就足能体现。和顺图书馆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和顺阅书报社”;1928年由该乡旅缅华侨和乡人共同努力下,在此基础上创办“和顺图书馆”;1938年拆除旧馆屋后,兴建了这座中西合璧式的新馆屋。馆址占地1392.06平方米,建筑由大门、中门、花园、图书馆主楼组成。建筑结构新颖、气宇轩昂,馆内窗明几净、园内花木扶疏,环境安谧,氛围厚重。目前馆藏图书约8万余册,其中除了近年收藏的一些赠书外,绝大部分是多种珍本、善本书籍。虽然从藏书量与规模上看,小小的和顺图书馆与藏书数十万百万的省地市图书管相比,微不足道。但是,他出现在“极边第一城”的农村之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走进和顺图书馆,最先看到的是阅览室的读书架上摆放的很多报纸、杂志,都是最新的,可以随意翻看。主楼后为藏书楼,但由于大门紧锁,我无法进入观看。

  充盈着温馨爱意的洗衣亭

在环村而过的溪水旁,每走一段就有一座奇特的建筑,它建在水上,其顶部似亭子。“亭”内陆上是“田”字形石条,众多村民蹲在石条上洗衣洗菜,这就是和顺具有独特景观的洗衣亭。

如此具有特色的洗衣亭,并不是为了点缀风景。据说是和顺前辈出国经商归来,正遇上河边洗衣的老婆和邻居,被淋得满身湿透地回来。看着自己的妻子又黑又瘦,家里却收拾的十分整洁。便不惜重金,修建了新颖独特的建筑来答谢持家有功的妻子。洗衣亭让和顺的女人们不受日晒雨淋之苦,在舒适的环境中洗衣,洗菜。洗衣亭见证了男人对女人的无限爱意,也诉说着女人们的思念之情。

独特的宗祠文化

在和顺小小的村子里,却有着“寸”、“刘”、“李”、“尹”、“张”、“贾”、“杨”、“钏”八大姓氏家族宗祠。由于有的宗祠不对外开放。我们仅仅进入了寸氏宗祠。寸氏宗祠的大门极具和顺特色,它把既有传统的中国文化,有很开放地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精神展现出来。大门的建筑风格是西方古典建筑风格。门框上是中国特有的门联。此次前去,恰逢清明祭祀完毕。据说,每逢清明都要有家族祭奠,方圆几公里的寸氏家族人赶来这里进行祭奠,祭奠完毕要在这里吃过午餐才返回。

云南独树一帜的风味饮食

腾冲的餐饮在云南独树一帜,具有油而不腻,酸辣有度,香而爽口的特点。从味道上看,包括了南辣北咸,东甜西酸得特点,口味多种多样,但普遍偏重酸辣。一般餐馆或家庭都会备有各种腌制的辣椒和各色的梅子酒。

大救驾

大救驾也是一个非常物美价廉的特色小吃,用料简单,就是当地的大米,做成面片,用西红柿、辣椒、韭菜等一起炒就可以了,但味道很好,加上一碗特制的汤就更好不过了。这个小吃在腾冲和和顺都有,味道差不多,但最好的还是在腾冲的县城里不气眼的小吃铺上。传说明末清初,天下大乱,永历帝过腾冲时,虽是落难皇帝,腾人示以礼相待,烹炒上好的饵块供他进膳。这位落难皇帝本是深宫弱质,又经数月长途奔波,历尽艰辛,今得进食此物,如 食山珍海味,觉元气渐复,遂言“真乃大救驾也”,自此腾冲炒饵块便以“大救驾”的声誉名闻遐迩,流传至今。

和顺头脑

头脑是和顺特色食品。由晾干的糯米糍粑片、煎好的荷包蛋和红糖甜酒水制成,加上鸡肉丝、蛋丝、豆腐丝等,是一道以咸甜为主的食品。相传是和顺当地人专门用来招待女婿的,未来女婿到了丈母娘家,如果被认可他能吃到一碗鲜甜的头脑;和顺人在“走夷方”之前也要吃一碗“头脑”,认为吃了“头脑”以后人能够变得聪明伶俐,有头有脑。

腾冲火锅

腾冲火锅不使用金属火锅,而是使用腾冲烧制的土陶火锅,讲究慢火慢煮,菜味鲜甜醇和,是一道风味独特的菜肴。火锅的用料及制作以青菜、芋头、淮山、红苕、黄笋等,用鲜肉骨头汤煮熟为底料,上铺一层泡皮(泡皮的制作很独特,它是用洗净的鲜猪皮晒干后,用油泡炸,再用冷水浸泡,然后切成薄片),泡皮之上点缀一圈蛋卷,即成一色香味俱佳的腾冲火锅。

坛子鸡

源于明末,兴于清初,由其独特的瓷坛焖制工艺和神秘的宫中药物,融合腾冲当地原料配制而成的一朵奇葩。选鸡、油炸、焖制、烧火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确把握。正宗的坛子鸡金黄玉润,晶亮养眼,其色纯正持久,不闷不腻,入口细品,皮脆肉嫩骨酥,满口溢香。

腾冲饵丝

腾冲饵丝一般有煮食和炒食两种食法。煮食是将饵丝切成细丝,用滚水烫熟,加上鲜肉丝或火腿丝,肉汤或蛋汤,若是鸡汤则更妙,再加酱油、葱花、芫荽或少许腾冲腌菜即可。其中,又衍生出猪肉汤饵丝、牛肉汤饵丝、鸡肉汤饵丝、三鲜饵丝、酸汤饵丝、稀豆粉饵丝、烧腊饵丝,品种、口味众多,可满足不同顾客的选择。 

炒食法是将饵丝切成块片,加以新鲜肉片、西红柿、鸡蛋、香菌、嫩绿豌豆尖及葱花、酱油等作料用油锅猛火炒熟即可,配以“青龙过海汤”,那便是腾冲人称之为“大救架”的美食了,这种吃法在腾冲非常普遍,随便一个餐馆都可吃到,不必赘述。  

和顺松花糕

来到和顺要吃的一样好吃的就是松花糕。松花糕是从松树的花茸上收集来的花粉,黄色诱人,有些相似我们内陆的绿豆糕,只是口感不同。松花糕是在两层非常薄的糯米面中间夹着一层同样薄的玫瑰豆沙馅儿,然后在外边扑上松花,就成了松花糕。口味软糯甜美,而且非常天然健康。 (中国国家地理网 卢建爽)
……
图片故事
  1、每座古镇都有许多讲不完的故事,当然和顺也不例外。和顺古镇位于西南边陲,云南腾冲境内,是著名的侨乡和翡翠集散地。这里有保持完整的明清建筑、有众多的官方博物馆。但是在和顺的几天里,最打动我的却是一个袖珍家庭博物馆——耀庭博物馆,因为它记录了一家人一个多世纪的悲喜生活,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时代变迁。
  2、在和顺古镇,无论是老宅还是新房,每家人都会把堂屋留出来用做家堂,家堂里供奉着祖先的神位,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和尊重。走进耀庭博物馆,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博物馆的主人杨老先生家的家堂。除了家堂,古镇上大姓人家还会有家族的祠堂,杨氏祠堂便是古镇八大祠堂之一。
  3、这位便是耀庭博物馆的主人——杨润生杨老先生。杨先生1934年在缅甸出生。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国读书,1955年毕业于保山师范学校。他一生喜爱收藏、集邮,直到近些年来,杨先生在自家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宅中,开了一个博物馆,并以祖父名字“耀庭”来命名。常设家族历史展馆,钱币、邮票、抗战展馆等,图中为杨老先生为我们介绍家族历史,从杨家的每一张家庭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历史的沧海桑田,每张照片也都是古镇历史的浓缩。
  4、杨家是一个华侨世家,自清咸丰八年(1858年)杨先生的曾祖父杨根荣便在缅甸经商,至祖父杨耀庭,父亲杨绍三几代人均在缅甸商场上拼搏并取得成就。这张照片便是民国25年(公元1936年)拍摄于缅甸贺奔。这是杨家早期家庭成员比较齐全的一张照片了,中间老人是杨先生祖父杨耀庭,前排右边坐的的孩子便是杨润生老人,当时仅两周岁。和顺侨乡,崇尚出国经商,像这样的家庭,在这里比比皆是。
  5、这张是杨润生先生的父亲(左二),同好友在缅甸的合影。
  6、左边一张是杨润生先生的祖父杨耀庭,于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在缅甸贺奔拍摄的一张照片,应该和第一张的家庭合影拍摄于同一天。中间一张图片,是杨先生的父亲和母亲,看上去像是一张当时的结婚照。右边的便是杨润生先生一家人的照片,1964年10月7日,拍摄于缅甸。
  7、在家庭历史展室里,除了一些家族的老照片,还展示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杨家先辈们用过的遗物,华侨证件,民用股票及债券,书画,古式梳妆台,青花瓷器包括碗、茶壶、碟子、缅甸进口洋瓷、长烟杆等等,还有当年滇西抗战时老百姓捡到的美国援助的一些空投物资。
  8、二楼的展室,陈列的是一些杨先生收藏的一些珍贵邮品,其中大部分是从国内家人和缅甸亲人往返书信中留存下来的。
  9、看完室内的展品,我们走到院子里来欣赏这座老屋,这座房子是杨先生的祖父杨耀庭在缅甸经商发达后回乡兴建的,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房子全部用当地最坚固耐腐的楸木建成,古朴大气,却不乏精致之处。这张图片是房子窗户的一角,整个古宅中运用了多种窗户的样式:团寿窗、节节高、美人窗、百花窗等等,这种便是百花窗,百花窗名称源于窗格间雕刻有不同花样。
  10、耀庭博物馆所在的这所古宅,是典型的三房一照壁的建筑,既一堂屋、两耳房加一面影壁。午后时分,一抹春日的阳光撒在这影壁的一角,下面院子的生活一如往常,只是偶尔有几个游客从这里匆匆走过。这就是一个最普通的和顺人家,它像一位老人讲述着自己同和顺古镇的过往。(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网,作者:王丽晶 吕振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腾冲游记第一篇
腾冲和顺古镇特色小吃:松花糕!和顺特产!和顺人的美食记忆!
一个有故事的古镇,因与缅甸为邻,时髦曾堪比上海
腾冲和顺古镇:高原上的小苏杭
腾冲.和顺古镇
云南腾冲和顺古镇[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