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山文化在陕北猥琐发育千年,终于诞生石峁古城【黄帝之城】

石峁遗址的发现始于1976年,当时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在山西进行考察,从山西民间听到一些关于神木石峁的信息,这个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遗存。石峁遗址可能是夏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

这个“石城”使用寿命超过300年,面积约425万平方米。专家根据考古结果认定,它可能是一个距今约4000年左右夏代早期的北方政治中心广域邦国遗址。而这样一个大型的国家形态的文明,它的出现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本文从根据陕北地区,至今以来的考古研究结果梳理出石峁这个文明的诞生脉络,使她的石破天惊变得清晰起来。

陕北石峁当地史前遗址的分布与发展

陕北史前聚落分布密集,文化发展脉络清晰。陕北高原是河套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上的陕北包括陕西省延安市和榆林市。因为延安南部区域与渭北黄土台塬相连,文化更接近关中地区,文化上的陕北地区主要包括榆林和延安的北部,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地貌特征包含了北部的毛乌素沙漠、南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和西南部白于山山地,气候非常干旱。

根据近年来的文物普查梳理工作,榆林市境内已发现文化遗址3480处。其中,仰韶文化遗址504处,龙山文化遗址1134处,商周汉唐文化遗址259处。

从氏族聚落发展到阶级分化的时代

仰韶时代晚期的聚落特点通常表现为位于河边或在依山伴河的台地上,这些遗址一般呈圆形,由围沟或栅栏围合,留有一个通道用于进出,聚落中心为广场。

这些聚落中的建筑物一般包括居住房屋、陶窑、围栏和窖穴等。其中,居住房屋所占的比例较大,而陶窑、围栏则一般位于聚落的某一角落或聚落围沟外。这个时期,陶器和牲畜的多作为氏族共有的公共财产,并未显见特别的阶级差距。

龙山时代早期距今4500年前左右,聚落具有规模较小、房屋分布紧凑、经济活动多样化以及等级制度明显等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较为复杂,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渔业和狩猎经济,并且出现了一定的社会等级分化。

龙山时代晚期的聚落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一时期,出现了城邦林立的局面,这些城邦都有着一定的规模和复杂的结构。

考古界一般认为龙山时代晚期已经进入了夏代早期。在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各人群不相统属,战乱频仍,筑城以自守。

以陕西榆林石峁遗址所在的秃尾河附近为例,还有许多其他的龙山时代遗址,包括木柱柱梁遗址、神圪垯梁遗址、新华遗址和寨山遗址等。这些遗址被称为“石峁文化”,与石峁遗址具有相似的文化特征,同时也有一些差异。这些遗址的规模相对较小,但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根据面积可分为三个等级,最大的一级是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的区域中心石峁遗址。在秃尾河流域,有100多处遗址,这些遗址在龙山晚期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布局,围绕石峁遗址为中心,显示出类似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

从栅栏壕沟发展到石峁石城

在仰韶时代晚期,聚落周边没有像城墙、城门等明显的防御设施,但是一些聚落遗址的周围可能存在着类似于壕沟、栅栏等隐蔽性的防御设施。这些防御设施虽然不是特别明显,但是也能够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保护聚落不受外界干扰和侵犯。

石摞摞山遗址

龙山时代早期聚落开始修建石墙等防御设施,在陕西省榆林市石摞摞山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两重石墙,内城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沿着山体的中下部为外城城墙,外围还有护城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防御系统。这种改变可能因为龙山时代气候逐渐变得干冷,导致资源获取难度增大,反映出聚落之间竞争加剧,对防御的需求有所增加。修建城墙需要极大的社会资源,有的显然超出了自身人口的负担,暗示社会具备了聚集更大范围内资源的能力,聚落间出现了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到龙山晚期,石峁这样的大型聚落已出现了多重石砌城墙结构。皇城台是石峁城址的核心,位于整个遗址的最高处,具有显而易见的中心地位。这不仅在地理上体现了其重要性,也符合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传统,即以宫城为中心,皇权至上。其次,皇城台建筑结构复杂,且采用了石构建筑方式。这表明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人们对于石料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城墙防御结构穿越两千多年

瓮城是城门外的防御设施,一般是在城门外侧或两侧修建,呈半圆形或方形,以增强城门的防御能力。石峁遗址的外城东门是迄今为止中国所见最复杂的上古时代城门遗迹,其瓮城结构十分独特。

马面是城墙上每隔一定距离修建的矩形墩台,主要用于防卫和战斗。石峁遗址的马面形制与晚期的山西平遥城相似。这些瓮城和马面的设计结构既具备了基本的防御功能,也为后世城墙的构造提供了模板。

在石峁遗址中,皇城台周围的护坡石墙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设施。这些石墙并不是常见的平滑表面,而是呈现出阶梯状的结构。从山峁下的沟底开始修筑,高度最大处达到了70米,自上而下层层内收,类似于玛雅的阶梯状金字塔。这样的设计结构主要是为了稳固山体,防止滑坡。同时,阶梯状的护坡石墙也可以增加防御能力。由于石墙的高度和陡峭程度,敌人很难轻易攀爬上城墙,从而增加了城池的安全性。

原始巫祝阶层的产生

在石峁外城东门的发掘中,发现了六处埋有人头骨的祭祀坑。应与城墙奠基有关,经鉴定,都是年轻女性的骸骨。这些祭祀坑是在城墙的不同位置发现的,有的坑中还有其它动物骨骼。据考古学家分析,这些祭祀坑中的人头骨也表明了石峁社会存在着一种人头崇拜的现象。这种用人头祭祀现象一直传承到了商代,甲骨文记载中也有频繁出现。

专家们在对石峁城墙进行考古发掘时,偶然在一段石墙中发现了黄色和灰白色的东西露出,于是便上前查看,结果发现竟然是玉器,不过并不是成品玉器,而是一些半加工的玉器,造型不规则,看不出是什么器物。

这些玉器被藏于墙中,一部分被放在壁龛内,一部分被嵌入石缝里。专家们推测,“藏玉于墙”是一种祭祀行为,表明了石峁城的圣神地位,祈求神灵的庇佑。

在石峁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一些占卜用的卜骨。这些卜骨主要集中在外城台的中心位置,其中最多的一次出土了100余片。这些卜骨上面有钻孔和烧灼的痕迹,是龙山时代开始北方地区常见的占卜方法。

据专家推测,这些卜骨可能是当时的巫祝阶层使用后集中从顶部抛弃下来的。巫祝阶层是古代社会中掌握祭祀权力的一群人,他们通过使用卜骨进行占卜,以预测神灵的意愿,并将其传达给世俗社会。因此,这些卜骨的发现也暗示了皇城台在当时可能是具有重要宗教功能的地点。

骨针的大量发现说明了什么

大量骨针

在石峁皇城台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骨针。这些骨针数量非常庞大,共有17000多枚。这些骨针大多数非常精细,有的甚至孔径小到只能穿过头发丝。

这些骨针的发现引起了专家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开始研究这些骨针的制造方法和用途。经过研究发现,这些骨针大多数是由动物的骨骼制成,有些甚至是驼骨或鹿角等稀有动物的骨骼。这些骨针经过精细的加工和磨制,制作非常规整,显然是用于某种特定的目的。

一些专家认为,这些骨针可能是用于缝制衣服或其他用途。在古代,人们使用骨头或兽皮制作衣服和其他用品是很常见的。因此,这些骨针可能是皇城台上的工匠们制作衣服或其他用品所用的工具之一。

口簧

此外,在石峁遗址还发现了23件距今约4000年的乐器——口簧,这些口簧均出土于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的“弃置堆积”内,制作规整,与其共存的还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可能是在当时进行祭祀活动时所使用的道具,从侧面印证了当时宗教活动之普遍。

大型石雕风格传承至殷商时期

在石峁遗址,发现了30余件精美的石雕作品。这些石雕绝大多数为雕刻于石块一侧的单面雕刻,以浮雕为主,雕刻内容可分为符号、人面、神面、动物、神兽等。

其中有的画面长度近3米,以正脸的神面为中心,两侧对称雕出动物和侧脸人面,体现出成熟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这些石雕作品集中出土于“大台基”南护墙墙体的倒塌石块内,有一些还镶嵌在南护墙墙面上。

据考古工作人员推测,这些石雕作品可能与东北地区早在兴隆洼文化时期、红山文化时期出现的石雕人像共同构架起中国北方地区的石雕“传统”,影响到“后石家河”玉器、二里头绿松石“龙”,甚至商周青铜礼器的艺术构思和纹饰风格。

商朝后期的青铜器纹饰主要有饕餮纹、雷纹等,这些纹饰大多采用对称和连续的设计方式,表现出强烈的神秘感和庄严感。石峁遗址的石雕与商朝后期的青铜器纹饰艺术有一些相似之处,这表明石峁文化对中原地区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石雕的表现手法和绘制技艺来看,石峁石雕以规整、体量大、精美细腻著称,石峁石雕的风格还与红山文化的石雕有着密切的关系。

出现了贵族阶级的墓葬形式与人殉

石峁遗址的墓葬普遍使用木质棺椁,由榫卯套接而成,但多数已朽为灰痕。在墓葬内,普遍有殉人,且殉人位于墓主左侧棺外,初步鉴定均为女性,侧身面向墓主,身上可见劈砍迹象。这些墓葬的壁龛中,有些放置有整套完整的陶器,器表施红色彩绘,也有一些墓葬棺内及盗洞中发现有少量玉器及残片,可辨识的有钺、凿、环等。

这些墓葬普遍遭到了严重盗扰,导致墓主葬式不详,且多数器物已被盗。然而,在个别墓葬内壁龛未遭破坏的情况下,出土有整套完整的陶器,这表明了这些墓葬的主人地位较高。这些墓葬提供了石峁所处的陕北地区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社会发展的独特视角。在此期间,该地区从一个相对平等的原始社会逐渐演变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这个过程可能是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专门化、复杂化。

石峁古文明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发展中诞生了

随着陕北史前文明财富的日益集中,社会开始构建大型宫室和公共设施,这些设施逐渐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这种财富和权力的聚集导致了聚落规模差异增大,形成了明显的社会等级。

随着时间的推移,聚落对防御的需求日益增强。为确保聚落的安全,人们开始建造诸如环壕、石墙等简单的防御工事。然而,社会的复杂化和频繁的战争使得这些简易防御设施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聚落开始发展多层城垣以提高防御力。

祭祀和占卜活动在聚落社会中逐渐变得复杂且多样化。在这些活动中,一些人开始掌握并行使宗教权力,形成巫祝阶层。这些巫祝在社会中地位显赫,通过掌握宗教权力来整合人群,维持社会秩序。

自龙山晚期开始,社会阶层和权力出现分化。一部分人上升为贵族和领袖,掌握了更多的财富和权力;而其他人则沦为平民甚至奴隶甚至成为贵族殉葬的牺牲品。这种社会分化进程推动了早期国家的形成。最终,聚落社会演变成一个等级分明、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体系早期国家的雏形,石峁古城文明开始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峁双人面石雕,夏王朝的守护者?
石峁遗址: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
戴向明:陶寺、石峁与二里头为何能率先诞生出国家?
山西吕梁兴县碧村遗址出土玉器管窥
宗教祭祀:探索河套地区文明化进程新视角
透过亚洲草原看石峁城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