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半径高达69.6万公里,是地球半径的109倍,是木星半径的近10倍。
在我们的认知中,行星比恒星小得多,以太阳系为例,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木星的质量虽然是太阳系内其他七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但它的质量也仅是太阳质量的千分之一,太阳面前依然是个小不点。
行星远比恒星小,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不过根据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天文学家在著名天文学期刊《天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其在距离地球280光年处发现了
那里有一个名叫TOI-5205的恒星,科学家在该恒星周围发现了数颗行星,其中行星TOI-5205b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半径达到了母恒星TOI-5205的40%。因为它实在太大了,当TOI-5205b从恒星TOI-5205前方掠过时,其星光大约会出现7%的下降。
并且TOI-3235b的公转周期只有2.6天,这意味着行星TOI-5205b与恒星TOI-5205之间的距离非常近。
观测数据表明,行星TOI-5205b的大小与木星差不多,也是一个气态巨行星。至于TOI-5205,它是宇宙中最小的一类恒星——红矮星,体积大约是太阳的37%,质量大约是太阳的39%。
红矮星又叫M型恒星,它们寿命非常长,可达上万亿年,是银河系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恒星。
此前科学家从未在红矮星系统发现如此巨大的气态巨行星行星,TOI-5205b不仅距离母恒星TOI-5205非常近,大小也与母恒星相差不大,这与现有的理论不符,看起来十分奇怪。
科学家结合长期的观测数据总结出了一套恒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星云是恒星的制造工厂,星云中的主要成分为氢和氦构成的气体以及其它元素构成的尘埃,这些物质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经过漫长的聚合,当质量达到80~90个木星质量时,其核心处的温度和压力就足以启动氢核聚变,最终演化成一颗恒星。
80~90个木星质量,即太阳质量的8%左右,这是科学家结合理论计算出的恒星质量下限,任何恒星的质量理论上都不可能小于这个下限。质量低于这个下限,同时又非常大的星球就只能是气态巨行星或者褐矮星。目前科学家观测到的质量最小的恒星均没有突破这一下限。
当恒星形成后,强烈的恒星风会将恒星周围的残余物质吹散,其中氢氦等气体会被吹得更远,当它们迅速被外围的岩石物质吸积后,最终就会形成气态巨行星。太阳系内的气态巨行星就离太阳比较遥远,而离太阳比较近的都是岩石行星,就是这个原因。
理论认为,像木星这样的气态巨行星的形成至少需要10倍地球质量大小的岩石内核,方可拥有强大的引力,迅速聚集周围的气体,从而形成气态巨行星。
行星诞生于新生恒星周围的气体尘埃盘中,也就是说行星的形成原料来源于恒星形成后的边角料。既然是边角料,那么形成后的行星的大小必然远远不及母恒星。
恒星TOI-5205附近为什么会存在一个如此巨大并且离它很近的气态巨行星呢?
据推测,这种比较特别的恒星行星组合,可能是失败的双星系统。这片星云中本来有可能诞生两个恒星,但由于星云里物质不多,导致双星中一个成为了恒星,另一个因质量不足演化成了巨行星,由伴星变成了行星。也就是说,行星TOI-5205b可能并不是在恒星TOI-5205诞生之后才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