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物理学不至于,物理学属于基础科学研究,而超导材料以及超导技术属于应用科学领域,它的突破并不会颠覆物理学,而像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理论的提出和发现才是能颠覆物理学的存在。
但室温超导如果能够实现,真的能使人类的科技实现飞跃。一旦能在室温下实现超导,超导材料的应用范围将变得更广泛,人类科技又将出现一次飞跃,目前科学家正在为之努力。
目前超导材料已在核磁共振成像(MRI)、粒子加速器、量子计算机、核聚变等领域获得了应用,主要作用就是产生超强的磁场。
超导体是一种比常规导体更为优越的无损耗导电材料,所谓超导性,简单来说就是零电阻状态。除了电阻为0,超导体还有另一个奇特的特性——完全抗磁性,也被称为迈斯纳效应,由此可产生超导磁悬浮现象。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Heike Kamerlingh Onnes发现当温度降低至4.2K(约-268.95℃)时,浸泡在液氨里的金属汞的电阻会消失。这是人类首次发现超导现象。
目前的超导材料的超导性实现起来有两个方式,其中一个便是超低温,需要在零下一两百摄氏度的环境下才能维持超导性,这个目前应用比较广泛。
比如核磁共振中产生强磁场的超导体就需要加液氮和液氦来维持超导性,因此使用起来十分昂贵。核磁共振使用起来之所以这么贵,就是因为它的维护成本比较高,开机之后一般不能关机。
另一种方式据说是使材料处于超高压环境中,这是新发现的方法。需要的压力有多大呢?大约1万个大气压。1万米的深海,压力大约1000个大气压,这1万个大气压压力真的是十分的大。用这种方法,新材料在大约21℃的室温条件下,就能实现超导性。
利用超高压实现超导性,虽说脱离了超低温,但说这就是室温超导,有点比较勉强。因为只有在常温常压下能够实现超导性的新材料才能称之为常温超导体,超高压仍是极端环境,与需要超低温的超导体没什么两样。
而且当前技术条件下达到零下两百度,比达到一万个大气压更容易,成本也更低,这个高压超导体看看就好了,目前来看没啥应用前景。
超高压环境下实现的超导性为何没有超低温更有应用前景?
主要是因为超高压的实现难度很高,上万倍的大气压,极少有人造容器能够承受,目前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都需要用一种名叫钻石砧的容器来模拟高压环境。
美国科学家Ranga Dias及其团队称发现了室温超导体,为何大家都不太相信?
准确来说,这位美国科学家发现的是室温超高压超导体,据该科学家论文中提到的,他发现的这种新材料在大约21℃的室温条件下,以及大约1万倍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才能够呈现超导性。
人们之所以对该团队的研究持怀疑态度,是因为其在2020年10月曾发表论文宣称合成了室温超导体,该超导体的临界温度(Tc)为288K(约为15℃),所需压力环境为267GPa,大约相当于263万个标准大气压,不过由于论文数据不靠谱,其论文后来被《自然》杂志撤稿了。有了不靠谱的表现,人们对他的研究成果自然要谨慎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