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秘国内首个CTC一体化电动底盘

首先祝贺下科尼普的两位好兄弟苗总和汪博,这个视频来自苏州科尼普上周六举办的国内首个CTC一体化电动底盘发布会,视频中显示的是在发布之前进行测试工作,所以只拍了一小段。

这个发布会距离宁德时代在9月份宣布将进行CTC技术开发仅三个月时间,而根据外媒的推测,特斯拉已经在GF1生产了数台采用structure batteryModel Y,即特斯拉的CTC已经进入到试产阶段,柏林的GF4将直接采用CTC的方案,可见一旦方向确定,技术在国内外的产业化推进会比想像中要来得快。

科尼普(全称科尼普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突然发布CTC可能让不少的人感到意外,这么一家名不经传的小公司,怎么就冒冒失失地搞出了CTC?其实,这次发布的电动底盘1.0已经开发了两年之久,当时他们就这个课题申请了国家的一个专项(2018年),可以说是一个产学研的成果。

在两年前能看到这个技术方向,并在两年内搞出来,实属不易,当然对于一家搞电池系统的企业来说,他们恰好也一直在做底盘相关的开发和制造工作,所以这个资源和技术积累的优势不是其他企业所能具备的。

我们这里就先来细看下这个CTC一体化电底盘的1.0版本。

CTC一体化的电底盘一定都是个平台型产品,基本的思路都是一个平台,满足各种车型和定制化的需求。科尼普周六发布会上展示的这个电底盘对标的是国内主流B级车型,轴距是2.8米,平台可扩展的范围在1.5~3米之间;轮宽1.6米,平台可展的范围在1.2~1.8米之间。

电量的话,可装载范围在20kWh~80+kWh,这样根据他们的估计,能够实现100公里~700公里的单次充电续航里程。

由于技术保密性的原因,发布会上的底盘并没有展示内部电芯的集成形式,所以我们还无法确认具体的电芯集成方案。个人推断层应该还是采用了模组的形态,然后将模组再集成到电底盘上。汪博在11月份车知知的安全论坛上曾做过一个讲演分享,当时简单地介绍过这个底盘集成,如下所示(不确定就是现在的方案)。这个电底盘集成与博世-本特勒的一体化电底盘有些类似,博世-本特勒也是采用了模组集成到底盘上的思路,也是3排模组的布置,有可能是355标准模组。

电池的热管理发布会上提到的是集成式热管理,我们暂时还没看到它是如何布置的,极可能的方案是采用一整块水冷板,置于模组的下方,与MEB和蔚来的100kWh电池包类似。

把底盘当做下箱体来看待的话,CTC的电芯布置与CTP是相通的,所以,CTC电芯的集成本身的技术相对成熟,但是要让底盘再同时具备原有的功能和安全,这对集成后的电底盘就有跨界的技术要求了,尤其是后期的调较,必须有有整车企业的参与或是相关经验的人员。

单从电芯的角度来看,这基本就是完成了电动底盘的工作,但是对于车而言,这只是最基础的集成,所以科尼普此次发布的是1.0版本,主要是完成了机械和电上的集成,包括了电机电控、减速器等,后面会相继推出2.03.0版本,主要实现的是网联化和智能化。

尽管只是1.0版本,CTC的这种集成优势就已经非常明显了,两个指标我们就能感受到:(1)车重降低15%;(2)成本降低20%。这两点,我觉得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技术的规模效应,应该都还有不小的下降空间。

因此,一体化电底盘是一个非常有想象空间的平台型技术,在机械集成、硬件集成、软件服务,无人驾驶,每一个领域都可以有机会做最后一个大的集成服务商,由他来单独对接和服务OEM

这意味着电底盘的集成服务市场将是一个大的蛋糕,现有的底盘、电机电控、电池系统(含电芯)产业上下游资源可能也会随之发生配置上的改变。整车企业连PACK这种小级别的集成件都不愿意放手给电芯企业,更不要说已经在自己碗里的底盘了。

这也是我不太看好像宁德时代这样的电芯巨头来搞CTC的一个原因,不是说它技术上搞不出来,而是它的这种举动牵扯的利益方太多,它又不能去侵蚀一个小体量的市场(比如卡丁车),它的新一代技术一定需要有一个足够大体量的市场来支撑,它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商业模式来推进这个技术。

但小企业来搞这块就不同了,首先整车企业并不会把它当成一种潜在威胁,相反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潜在合作伙伴,其次,小企业并不一定要先在高速车上来应用这种技术,只要是之前用“电”的客户,都会是这种技术的率先受益者。尤其是对于像科尼普这样的公司,只要能够拿出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在20%30%成本降低的驱动下,不少客户是很愿意来采用的。

2021年有可能成为CTC技术的元年,随着搭载CTC的特斯拉车型上市,很多的业内人士一定会忽然感到CTC瞬间很近了,近到你可以马上找到一个标的来Benchmark一下。特斯拉迭代的真的太快,不是说软件,而是这种结构件、硬件。这里暂不多做探讨。

对于CTC,有几个既有强相关方,他们将在这个赛道上角力:整车企业、传统底盘商、电芯PACK企业、第三方PACK企业。这里借助于汪博的一个对比表格来展示下各自的优劣势,如下:

可以明显地看出,电池PACK企业与传统底盘企业的能力恰好是互补的,还有另一个可能参与角力的代表方,就是第三方集成商,利用自己在汽车领域的零部件供应商优势,反向来集成电芯和底盘。

所以,CTC给行业带来的冲击,从目前来还不是很明朗,真正参与的企业为数不多,你也可以把这叫做一个窗口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文读懂CTC电池底盘一体化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
悲剧,这个赛道逻辑恐将被彻底摧毁!
优势与难点,浅析宁德时代CTC一体化智能底盘技术
十年磨一盘:复旦EMBA苗东方的自我迭代之路 | 创客志
动力电池结构之争:CTP VS CTC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