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因为不想被原生家庭的标签定义一生!

用实战经验帮你高效精进的写作培训师


作者|若初

原创|第271篇

1

这两年多,我转行进了新媒体行业,因为工作的需要,大量看书和浏览文章,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身边很多非心理学专业的人研究心理学,其实都是为了到自己原生家庭问题的根源,治愈自己的心理创伤。

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应该懂点儿心理学,有助于提升幸福指数。

曾经看到一个数据,说是研究心理学的人,都比较长寿,细细想来,应该是因为这类人都把世事看得比较开吧。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是会深刻地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从原生家庭里接受了一些负面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当初发生的时候不觉得,多年以后,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它的影响力逐渐明显地暴露出来。

当曾经的小孩长大后,有个更高的思维格局,有了更宽广的视野,她便开始寻求自我疗愈,因为她想过的更好,想突破一些桎梏,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想活在阴影里,想调转方向,向阳而生!

学习心理学,了解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这会帮助我们修正很多问题,治愈很多创伤,让我们走出泥沼、活得更通透,更自由!

这是我们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所在!

2

我看的第一本关于原生家庭的心理学书籍,是李雪的《走出剧情》。

这本书写的深入浅出,结合很多案例,将专业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很适合零基础的小白来读。

作者本人从事心理学研究有十多年了,非常善于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和剖析母婴关系对人一生性格、命运和影响。

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她的原生家庭。她的妈妈有被害妄想症,常常将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和挫折、甚至是意外,都统统甩锅给女儿。哪怕出门崴了脚,就会指责女儿:就是因为你一定要出门,我才会崴脚,你就是不想我好。

正是这样糟糕的母婴关系,才导致作者一直被迫成为“背锅小能手”,出了任何事情,她都自动反思自己,总觉得肯定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好,而且还执着于和母亲解释“我不是坏人”,她一直都有讨好对方的心理,觉得只要自己解释清楚了,自己多爱妈妈了,妈妈就会爱她。

这种源自原生家庭的心理影响,一直到她长大成人,都是如此。每次被人恶意揣摩了,她就很执着于去解释自己,希望对方能了解她没有恶意。

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其实,童年的时候,她和妈妈都是活在提前设置好的剧情里。妈妈就是觉得都是女儿不好,自己总是被女儿拖累,而女儿被迫跟妈妈配合这样的剧情,久而久之,也觉得肯定是自己不好,才不招妈妈喜欢,肯定是自己和妈妈之间有误会,才导致妈妈总是讨厌自己。

如何活在人生的真相里呢?首先需要自我负责;其次,要敢于从被植入的信念中解脱。

走出剧情这本书,其实就是在解决这样的问题,帮助读者跳出自己原有的剧情,去客观的“看见”真实的自己,引导读者向内观看,摆脱此前所有的固守,去认识事情的真相,而不是一直被别人设定的角色奴役和摆布。

真正走出剧情,看见人生真相的人,内心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3

“为了你好”,是一种攻击,而不是爱。

在韩剧《请回答1988》里,有个特别经典的母子桥段,很多人都觉得温情,但我却细思极恐,这根本就是活生生上演“原生家庭是如何毁掉一个孩子”!

剧情是这样的:

妈妈罗美兰平时在家里,总是觉得丈夫和儿子们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好像家里就她最能干,离了她整个家就无法正常运转一样。

偶然一次,她要离家3天,结果回家后,发现两个儿子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连饭菜都做好了,还挺可口的,她瞬间就非常失落,心里也不高兴。

二儿子察觉出来后,发现妈妈这样反常的原因是,觉得她在家里不重要了,这个家不需要她了。

为了让妈妈重新高兴起来,二儿子故意“制造”麻烦,假装自己笨手笨脚,然后创造机会“求助”母亲,母亲这才重新振作,找回了自己的位置。

剧本里还恰当的配了一句鸡汤的对白:虽然长大了,也可以照顾自己了,但是让妈妈对你的离开减少失落的办法,就是对她的依赖啊!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一身冷汗:有多少家庭,就是因为妈妈太能干了,所以处处把孩子摆在一个“巨婴”的位置上,结果才把孩子培养成了“一无是处”的废物,剥夺了孩子发展独立人格、培养自主能力的机会。

李雪在《走出剧情》这本书里揭露了一个真相: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位特别标榜为所有成员牺牲自我的母亲,那么这家的孩子或者父亲往往体弱多病,甚至短命。

在外人看来,这个母亲是劳苦操持整个家,好像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地方,但其实,她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设定了剧情,非要拉着家人陪她一起按照剧本演戏。

妈妈把自己塑造成牺牲自己、无私奉献的伟大角色,把孩子塑造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无能懒惰角色。

日久天长,剥夺了孩子发展完整人格的机会,也剥夺了丈夫在家里顶起半边天的机会,最终孩子越来越“巨婴”,丈夫越来越“无能”,而妈妈呢,逮着外人就哀声叹气,指责家人不给力,自己才这么辛苦巴拉巴拉·····

是不是和你身边的某些家庭很相似?

这样的妈妈,根本不是爱孩子,也不是爱丈夫,她只是活在自己的剧情里,她爱的是那个无私奉献、被人标榜的自己!

原生家庭里遇上这样的家长,真是孩子的悲剧,因为父母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为了让自己活成一个有能力的付出者,而硬生生把孩子变成了无能缺德的索取者,让孩子长期背负这种“被迫压榨父母”的羞耻感和愧疚感。

曾经看过一句话:童年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童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学习跟原生家庭相关的心理学?因为我们不想让童年的标签,定义自己的一生!

~END~

作者若初:头条优质娱乐领域,用文艺而理性的笔调,带你领略人生的星辰与大海,写书影评,故事,情感,成长,文案。

公众号:若初的星辰大海

关注公众号

回复“写作课”,了解课程招生详情

回复“若初”,立刻摸清我的写作经历

回复“油画”,帮你用一支笔收获小确幸

回复“生病”,看我真实经历撰写的连载小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一段好的恋爱,可以治愈心理问题吗?请问有谁喜欢巨婴?
妈妈,且放且学习——崔
给足孩子积极心理营养,帮孩子绘制一幅完美的心理地图
真正的成熟,是接受你的原生家庭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做个好妈妈?
国剧 |《都挺好》:原生家庭的罪与罚会遗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