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司马迁与他的历史观 |《史记·太史公自序》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

《史记》全书一共有五十二万余字,分为一百三十篇,五个不同的部分,上到帝王将相,下到诸侯臣子、贩夫走卒都有所涉及。

此外,这本书还包括了当时的各种典章制度,如,礼乐增减、律例改变、兵法权谋、山川地形、神鬼祭祀、天人关系,因其完备的体系,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颇深,成为了历朝历代史官们撰写「正史」的样本。


但是,伟大的《史记》却有其难懂之处。

一方面,《史记》是两千多年前用文言文写成的书,文字和语法各方面都有着时代差异带来的障碍。灵遥即便是有幸读到了许嘉璐先生主持编纂,近200位古籍研究学者、教授、博士生翻译的《二十四史全译》,也常常会因为需要理解文法,不得不放慢自己的阅读速度。

另一方面,翻开《史记》的目录,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本书里常常会出现许多不符合我们历史常识的设定。比方说,楚汉相争的结局,明明是项羽输给了刘邦,自刎于乌江边上,那么为什么还会在记述历代帝王政绩的十二本纪里出现一个「项羽本纪」?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疑问,灵遥并没有先从《史记》的第一卷「五帝本纪」读起,而是直接来到了《史记》的最后一卷「太史公自序」,然后才惊讶地发现,

我们太史公之所以会耗费14年的时光来创作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并不只是为了继承先父的遗言,记录天子、功臣、世家和贤能大夫们的功绩,而是有着更广阔且深刻的动机和目的的。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又或者,司马迁本人又是如何看待这部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的呢?来和灵遥一起读读这篇《太史公自序》,从他的自序中一探究竟吧~


01.

太史公的家世:

先父司马谈,授六家学术要旨


司马迁,这位中国史学上最重要的人才,绝对不是凭空来的。对于自己的来历,他在《太史公自序》里面交代得清清楚楚。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舜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

《史记》司马迁

这里一共有三句话,最关键的是最后一句「司马氏世典周史」,就是说,已经有数不胜数的姓司马的人来记录周代的历史了。

而后,到了周惠王、周襄王时期,司马家族的人便因为战乱等原因,分散到了各个地方,有的去了魏国,有的去了赵国,有的去了秦国,等等。

在此期间,司马家族也先后出了许多位名人,有做国相的、有做将军的、有做诸侯的,直到他父亲司马谈诞生,并被正式任命为「太史公」这个官职。

在谈及自己的父亲时,司马迁,无疑是十分自豪的。

这种自豪感,一方面来自于他父亲渊博的学识,「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父亲的抱负,「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因为担心当时的人们无法通晓各个学派都讲了些什么,于是便写了一篇文章来告诉大家这些学派都分别讲了些什么。

也许是出于对父亲的崇拜吧?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完整地收录了他父亲撰写的《论六家要旨》,里面有一句话让灵遥印象颇为深刻: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也,直所从言之异录,有省不省耳。
《史记》司马迁

这句话呢,翻译过来便是,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讨论的都是如何治理天下这个问题,遗憾的是,每一个学说都有自己的缺点。

往细了说,便是儒家虽然排定了君臣、父子相处的礼仪,区分了夫妇、长幼之间的礼节,但是却因为经文数量太过于繁多,以至于一个人究其一生都没法学全了;道家呢,虽然讲究顺应自然,受到的束缚最少,但是又难以用语言来把它讲清楚,云云。


那么,司马迁在这里,为什么要借他父亲之口,来讲六家要义呢?

灵遥认为,除了有前面说的儿子对父亲的崇拜,司马迁可能还有两个方面的用意:一个用意是告诉后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阴阳、儒、墨、名、法、道家都分别是如何看待这个社会的,二一个用意则是希望借由父亲之口,告诉后人自己从小接受的都是什么样的教育。

你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一点。

古人虽然与我们一样也会希望子女们在未来有出息,但是在子女教育方面,他们除了会关心孩子的学业好不好,更在意孩子是不是一个「有德之人」。

因此,我们才能够看到,无论是在古人们的家书家训中,还是在《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为代表的蒙学里,还是司马迁父亲司马谈写的《论六家要旨》中,都无一例外地谈到「先修身齐家,再治国平天下」的观念。



02.

太史公的成长史,

少读经书,后壮游四方,临危受命


从司马迁的成长史来看,我们不难看出,父亲司马谈的言传身教给自己儿子司马迁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一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小时候,年仅十岁的司马迁便在父亲的引导下,诵读古经文,习得各个学说的理论精华。刚满二十岁,他便在父亲的支持下,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壮游」。


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史记》司马迁

若是这些地名全部都在地图上铺陈开来,你便会发现这是一次很了不起的旅行。

图 | 《如何读史记》

一方面,他在汉朝交通十分不便的情况下,足迹遍布近1/4的版图,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我们现在许多人;另一方面,壮游,意味着他不是去当「观光客」,而是要完成对历史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探索。于是,他「上会稽,探禹穴」,是去探索传说中大禹治水的痕迹;「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是为了去凭吊孔子的遗迹。


虽然,司马迁并未在《太史公自序》里讲明自己为什么会出游,我们也不难看出,他早在二十岁的时候,便已经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为完成《史记》这部宏伟巨作做准备了。

能在最迷茫的年纪,便明白自己未来的使命是什么,这无疑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它将帮你节省掉大把大把的试错时间和成本,让你永远活在别人的想象之外

等到司马迁结束游历,回到长安后,这个伟大的使命便降临到了他的身上。

这一年,汉武帝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大典,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带负责记录历史事件的司马迁之父同行。于是,悲愤交加的司马谈从此一病不起,临死前拉着司马迁的手哭诉道: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绝於予乎?
《史记》司马迁

说这番话的时候,司马谈是有着巨大的焦虑感和内疚感的。因为,他发现司马家族一路走下来,虽然收集到了很多明君贤臣和道义之士的事迹,却未能来得及把它们整理成书,供后人查阅。

然后,他便跟着叮嘱司马迁道,

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史记

在听完了父亲的叮嘱后,司马迁也跟着落下了眼泪,接下来这杆「旗帜」,并于3年后,开始担任太史令一职,一边收集整理材料,一边为书写《史记》做准备。

那一年,他才刚23岁。


03.

太史公著《史记》,

从赘述旧事,到继承《春秋》遗志


谈起《史记》,司马迁一开始想的很简单,如同自己父亲所期盼的那样,整理出一部记录了明君贤臣和道义之士事迹的书,供后人阅览即可。

然而,没想到的是,司马迁这《史记》才刚刚提笔,便因为替李陵申冤,触怒了汉武帝,被关进大牢里,遭到了宫刑。

此等遭遇,自然是让司马迁悲愤不已,一度叹息道,「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好在,司马迁还是挺了过来。

这些曾经闪烁在历史天空中的群星们,像是一束束光,照亮了司马迁心中的黑暗。

于是,他跟着提笔写道,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司马迁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司马迁才彻底看清了自己的使命,像孔子继承周公遗志一样,继承孔子,写出能够延续经学,教化后人的文本。

那么,什么样的著作才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呢?

司马迁处理得十分微妙,他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想要写一部什么样的书,而是借助了一个故事来告诉我们,他对这部著作的想法。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史记》司马迁

你仔细读读看上面这两段话。

虽然从字面上来理解,它仅仅只是太史公对孔子著《春秋》一事的解释和评价,但是,它的背后却包含了司马迁个人对「历史」的深刻洞见。

正如同孔子写《春秋》这一部书不只是为了告诉天下这242年里都发生了哪些事情一样,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也是「以史明鉴」,即通过写清楚人物的动机、行为和事情的前因后果,来告诉世人在身处不同的位置时,都该做些什么,才符合天道人伦。

更加难能可贵的,这个「我们」不仅包含了当时的王公贵族、平民百姓,就连高高在上的天子也身处其中,必须服从这一套处世规则。

因此,我们在读《史记》的时候,切莫辜负了太史公的一番苦心,仅仅只是记住了历史上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要去耐心地分析他们做这件事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是他们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中,被历史所铭记。


04.

太史公评《史记》,

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在了解了太史公的历史观以后,我们便来到了《太史公自序》的最后一个部分。与现在许多书的序言类似,太史公告诉了我们这本书都分了哪五个板块、每个板块都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要写这一块的内容。

第一遍读到这里的时候,灵遥内心是很懵的。

如果说太史公写「本纪」「世家」和「列传」是为了记录在过往3000年里,历史上都出现了哪些伟大的人物,他们又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分别做出过哪些事情,告诉了我们那些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么,太史公写「表」和「书」的用意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灵遥个人认为可以从两个地方寻找。

一个是《太史公自序》一卷的文末,这里面有两段话很关键,

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做十表。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

序略,以拾遗补,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後世圣人君子。
《史记》司马迁

前面这一段分别告诉了我们在十表和八书里,太史公都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后面这一段则是太史公自己对《史记》的看法。你如果想要真正地读懂它,便得回到太史公父亲司马谈写的《六经之要旨》寻找答案。

前面已经说过了,司马谈和司马迁都认为这「六经」虽然都是当时的治事学说,但遗憾的是,每一个学派都有它可取的地方和不可取的地方。

于是,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

司马迁会为了想要解决这个遗憾,去搜罗,并融和各个学派的知识,然后再巧妙地把这些史料都给安排进《史记》这部宏大的著作里。

跟着,我们会发现,

司马迁在写十二「本纪」的时候,是为了考察兴盛,考察衰败,弄明白一个王朝为什么会兴盛,又为什么会没落。也是因为如此,推翻了秦朝,却落败于楚汉相争的项羽才会在「本纪」中占有一席之地。

司马迁在写三十「世家」的时候,是为了告诉我们为人臣子要忠实守信、推行道义。于是,在汉初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三杰」里,只有萧何与张良被安排进了「世家」里,韩信则被安排进了「列传」中。

司马迁在写七十「列传」的时候,是为了告诉我们做人要扶持正义,坚持底线。于是,能够在强横的秦王那里随意游说,能够在廉颇面前弯腰忍让,效忠国君的廉颇和蔺相如都被写进了「列传」中。

这样的例子在书中还能够找到很多。

你看,这样的写作手法,虽然全是史实,但又饱含了司马迁个人对这段历史的评价与看法,可谓是「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以上,便是我对《史记·太史公列传》。

希望你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子女,先让自己成为优秀的父亲
颠覆传统认知:从司马迁的内心世界领悟太史公不朽的史学精神
司马迁
读《太史公自序》有感
司马迁与《史记》
《太史公行年考》,选自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