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大家周四好呀~
1
先想好自己想要什么
掰着手指头算了算,这套房子应该是我和刘同学横跨5个城市、一起住过的第10套房子了。租房多的好处之一就是积累了非常多的实用经验。我们每住一个房子,就会把当前这个房子的优点、缺点都记录在手机便签上,有“将来我们一定要有”和“将来我们坚决不要”的分类。
丁老师经常会问学生一个问题:你想要什么?不管你去找老师请教啥事、该怎么办,一般老师第一个问题都是“你想要什么?”熏习了四年,这句话都快成我的肌肉记忆了,不管我打算干啥,第一个问题都先问自己“我想要什么”?
正式开始装修之前,橘长给我推荐了《小家越住越大》系列三本书,里面有一些非常好的装修设计思路。我们又结合了自己家的情况对这些点子做了一些取舍,最后拿着一个写满我们构思的文档去找了设计师。
设计师都惊呆了,他说从业十多年,第一次见有客户带着文档找他……里面详细地描述了每个房间、每个位置我们希望摆放什么,具体这个部件的要求是啥。
每一步我们都提前预想好了未来的使用场景。例如,我们考虑到柜门可能会被猫打开,因此拒绝了设计师安装反弹器的提议,所有柜门都做成了隐藏抠手。
例如,希望柜子看起来是非常平整、纤薄的,而非厚重的,为此,次卧连着客厅的一堵墙往外多砌了一截,还挪动了次卧的门,刚好把所有柜子侧面全部隐藏到墙体里。所有柜子都是顶天立地的,整体看起来就像是“只有白色的墙和木纹色的墙”。
例如,全屋只有白色、木色、浅灰色三种主色(连床单被套都在这三种颜色内),强迫症看起来极度舒适。一些容易替换的部分,我做成了可以按照节气更替(如挂画、桌布),就好像整间房子是一张干净的画布,上面局部作画,画什么都是焦点。
例如,设计柜子内部结构的时候,我们约了经常来我家整理的收纳师讨论图纸的修改。她为我家服务多年,很清楚我们的物品怎么放最合理。搬家之前,我们又再次请她上门,测量每个柜格的实际尺寸、并且购买好对应的收纳用品,然后才入住的。
因为我们是带着自己的想法去的,设计师和装修公司只是帮我们落地,所以这个房子最终的可以说是100%按照我俩的心意来实现了。
接下来我把发现“越住越好用”的点汇总一下:
2
一些“越住越好用”合集
意外省下一大笔电费的窗户
我们当时买的是二手房,敲成毛坯之后重新装修的。当时房子的窗户前业主维护得非常好,属于“可换可不换”的选项。考虑到我对噪声敏感,我们还是把窗户换成了隔音双层大玻璃窗。
我们安装这个窗子的出发点只是隔离噪声,当时验收的标准就是看会不会“晚上所有窗户都关上之后,房间内部像与世隔绝一样安静”。
万万没想到,搬家之后第一个月,交电费的时候,刘同学反复确认了很多次,以为自己眼花了——我家之前每个月电费一直是四位数,搬家之后瞬间抹掉了千位只剩了后面的零头。
我俩都惊呆了。后来仔细复盘了一下,我们最近租的三套房子,前两套是公寓,玻璃幕墙保温不好,冬冷夏热;最后一套租的房子窗户密闭性不好,我又很怕冷,冬天要把所有空调拉满+三组电暖器最高档,我才能过冬。夏天开空调,因为外部的热气一直往房间里渗,空调温度又得打得很低、全屋都开才能感觉到冷风。
搬了新家之后,冬天不用开空调,只需要2组电暖器打到最低档就能全屋都热,而且白天太阳晒得屋里很暖和,只需要晚上开电暖气就行(还是在三九天)。现在入夏了,次卧开一组空调的冷气足够全屋。
也就是说我家现在洗衣机+烘干机+带烘干的洗碗机天天用,耗电量都不及之前租房窗户漏风多用的电。
算了一下,我们当时租房的时候,每住两年,多花的电费都够给房东换一遍他们全屋的窗户了……
友情提示,如果正在读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你家电费一直居高不下,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窗户不严导致的。
离地铁口足够近,才有动力坐地铁
第二点其实跟装修没啥关系,跟选哪个小区、同一小区具体哪栋楼关系比较大。比如我们先前租的房子,其实旁边也有地铁,但是我们住的那栋楼在全小区距离地铁口最远的地方……冬天冷、夏天热、下雨会湿鞋,一来二去基本就出门都是打车了。
我们之前租房的地段决策是只考虑刘同学的通勤,他上班坐地铁站数尽可能少。结果实际上因为走到地铁站远,还是打车为主。至于我去上芭蕾课、瑜伽课的地点,那是远到只能打车了。
2021年买房之前我还专门去上了买房课,主要是从资产保值的角度来选的,最初没打算自住,后来才决定自住然后装修的。没想到实际入住后地铁过于方便,几乎我们常用的区域都几站地铁就能到,走去地铁站又不麻烦,所以现在出行基本都改地铁了。偶尔打车,目的地距离近了,单程费用才之前的1/3不到。
算了一下,发现每住大半年,省下的交通费,又够给前房东换一遍全屋的窗户了……(房东的窗户:省钱的计量单位)
这两处都属于搬家后“意料之外”省了不少钱的地方。之前只觉得搬家之后不用付房租了,没想到电费和交通费也顺便大幅缩减了。
强迫症友好
我家的视觉效果是“一眼望去家徒四壁,每一面墙打开都别有洞天”。
如果你跟我和刘同学一样,有轻度强迫症,并且对干净程度要求很高,希望住很多年之后,房子还能像样板间一样,有几个很实用的小提议:
其一,所有柜子,都要做成“顶天立地”的,从地板一直延伸到天花板。这个思路来自于《小家越住越大》这本书,还有我们“嵌入式柜体”的思路也是来自于这本书。一般买成品柜子、收纳架是很难利用到头顶空间的,这样就浪费了超大一块潜在的储物空间。
而且因为我家有四只猫,基本上所有开放的格子和角落都会变成猫毛聚集地,皮面和布艺家具不出三个月就会看起来像用了十年,所以我们除了餐桌、书桌、床,所有猫能接触的地方都没有设计开放空间,全部都是封闭在柜门里面的,也没有布和皮的家具。当然啦,我家没沙发也没电视,客厅有一面墙装的是超大的镜子,下面放着地胶,作为我的芭蕾练功房。以后宝宝出生了,打算把地胶换成爬爬垫。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一眼望去都是地,视觉效果上空间很大。拖地的时候感觉尤其爽,不用躲各种家具腿,三下五除二就拖完了,而且没有打扫不到的死角。
其二是,柜子里面所有能做成活板的板子,全部都做成可以拆卸的活板。再考虑周到一点,可以根据收纳用品的尺寸来提前规划格子大小。
我们在之前租房的时候遇到过一种普遍的“浪费空间”的情况,大部分租住房子的柜子,格子都是固定的,这样一来,柜子里能放收纳盒和抽屉的数量就被限制了。很多格子一个抽屉放不满、两个抽屉放不下。
一个省钱的温知识:
木质抽屉价格 >> 塑料抽屉
一般柜子的木质抽屉都比较贵,而且难散甲醛。所以我家柜子一个抽屉都没要,柜子打开,只有隔板和塑料抽屉。最顶层不好够的地方放的是布艺收纳箱,除了日常穿挂衣服的区域,其他柜子打开全是严丝合缝的抽屉和收纳盒,整整齐齐。
常穿的不需要挂的贴身衣物,还有一些杂物,药品、零食、证书啥的,全部都在贴好标签的不同抽屉里。拉开抽屉,软物折成四四方方的小块,码得整整齐齐;不规则的物品又在更小的区隔里。
同理,因为我俩不喜欢睡席梦思那种厚床垫,就喜欢古老的硬板床+薄床垫,这样脊柱比较舒服。所以我定制床的时候床腿超高,下面能塞16个(每层8个,双层)床底收纳箱。也是相同规格,严丝合缝推拉到床底,储物空间特别大。
买的时候挑材料好一点的,没有任何气味。抽屉和盒子之类的用品,大家记得要在大一些的店铺买,最好是一般不会断货的那种。要不然以后想加相同规格发现没有,那就悲催了。
关于收纳,我21年写过一篇文章,在这里:如何把家收纳成最适合居住的地方?。因为21年住的房子是租的,装修硬件限制我们的发挥,按照我现在标准来讲是不够整齐的。
科学收纳的第一原则是取用方便,所有的东西都要按功能分区、归置在最趁手的地方。如果违背了日常使用习惯,整齐是很难保持的,收纳完半天就乱了。
洗手台柜下面多挖一个格子,放卷纸
我之前住酒店还有朋友家,感慨过无数次的“反人类设计”就是把卷纸架钉在马桶旁边的墙上……我已经无数次拽卷纸的时候,纸轱辘轱辘滚到地上,而且一滚出去就很远。然后万一很不凑巧刚好用完了,还得叫人“江湖救急”。
我家现在洗手台就在马桶旁边,正常洗手台下面的柜子都是打开门,里面可以放东西,对吧。我们多了一个设计,就是柜子侧面设计成类似于展示架那种横板,两层。每层能放三卷卷纸,一沓手机。
自从搬了家,卷纸再也没从我手中滚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