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三彩烧制工艺

唐三彩烧制工艺 - 简介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三 彩是指唐代俑器和陶器上的釉色而言。唐时多以红、

1

 绿、黄为主,故称“唐三彩”。 三彩是通称,并不限于三种颜色。除红、绿、黄外,还有白、黑、兰紫等颜色。唐代这种艺术珍品,大部在洛阳发掘出来,故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唐三彩的作法是将做好的坯体,装在窑内烧至1100度左右,取出施彩,然后再放进烧窑内烧至900度左右即可。唐三彩釉质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铝。呈色剂是各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 
唐三彩采用二次烧成法。首先使用白色粘土作胎,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经过冷却,再于胎上绘以各种釉料入窑进行釉烧。唐三彩是一种低温(850℃-950℃)釉陶器,用含有铜(釉为

2

 绿色)、铁(赭黄色)、锰(紫色)、钴(蓝色)、锑(浅黄)等作釉料着色剂,并加入铅、铝作助熔剂。其釉色互相渗化,加上年代久远,部分颜色发生变化并产生新色,具有较高的装饰艺术水平。但由于实用性较差,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即明器和俑。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已有百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目前,洛阳唐三彩的生产厂数十家,以洛阳市美陶公司生产的为最佳。外宾及国内游客来洛观光时,无不带回三彩制品作为纪念,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时,多以“唐三彩”作为馈赠礼品,洛阳人也多用“唐三彩”作为重要礼品赠送亲朋。 
   
唐三彩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种。人物有文臣、武将、贵妇、男僮、女仆、艺人、胡人等。动物有

3

 马、骆驼、牛、羊、狮、虎等。器物有盛器、文房用具、室内用具等。古时,唐三彩很少用作日用品和陈设品,大部分用作随葬品,主要出产、流行于中国的中原地区,供这一带的大小官僚们使用。随着唐朝陵墓的发掘,大量随葬品唐三彩得以面世。随葬品唐三彩主要分为器物类,如碗、壶、盘、房屋等;以及俑像类,如仕女、文吏、胡人、乐伎、武士、天王、马、骆驼等。[1]

唐三彩烧制工艺 - 烧制工艺

唐三彩的故乡在河南洛阳当地有句俗话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北邙山位于洛阳城外北3公里处,环境幽美,水深

4

 土厚,自东周以来就是历代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殡葬风水宝地,是当时洛阳城外古墓葬比较集中的地方,民间则有“邙山墓多无卧牛之地”之说。 前来洛阳观光的游客乘车经过洛阳时的会不时从火车上车窗外或汽车的车窗外看到国道两旁那延绵数里的北邙山上出现不少高大的墓冢,以及公路两侧哪摆放数里之长在路边等待销售的唐三彩工艺品,这些路边店经营的唐三彩制品绝大多数都来自洛阳邙山上的一个名叫南石山的村庄所制作。而北邙山上的这些高大的墓冢里也许还埋藏着哪年代久远的唐三彩。 南石山村的位置正处于邙山之岭上的腹地,在民国时期这里的村民在耕作犁地时,还不时的有唐三彩陶器被翻出地面。光绪二十五(1899年)当时的清政府在勘探陇海铁路路基时,意外的发现了许多姿态各异、色彩斑烂的釉陶随葬器,引起轰动。当时国内著名的古器物学家罗振玉、王国维二位教授对其进行了考证,认定它是唐代的陪葬品,它始烧于初唐,盛于中唐,衰于两宋,因它始烧于唐代洛州河治地带(今日的黄河和洛河一带),因它又是以黄、绿、红三彩为主的釉色,故称

5

 它为唐三彩。 后来罗振玉就在他的著作里面对唐三彩作了比较详细介绍,说唐三彩这个东西是古代墓葬明器见于人间只始。当时唐三彩的价值就引起了海内外收藏家的重视,使之身价倍增。洛阳北邙山从那时至今已被历代盗墓者挖的千疮百孔,至今一匹被盗出土35厘米高的唐三彩制品其价值在黑市上可卖到40万元人民币之多。今天北邙山岭上人们所能看到的墓冢已是十墓九空了,有些墓冢都是历代多次盗过的空墓。可是如今洛阳的北邙山岭上还不时有盗墓者的身影出现,不少人由此发了家。 唐三彩是唐代生产的一种铅釉陶器,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它出土之前中国的历代史书籍中从未对这种陶器工艺有过记载,清代以前的盗墓者只知道盗取墓中的金银玉器而对这些作为陪葬的陶器则丢弃在墓中,然而他们那里知道,这些陶器后来竟成为名扬四海的“唐三彩”。而实际上唐三彩早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在一些古建筑上使用的琉璃瓦装饰使得这些古建筑有着何等的豪华气派,只是人们很难和墓中的唐三彩联想起来。南石山村 从洛阳市区乘车北上约七、八公里便可到达北

6

 邙山上的南石山村。南石山村地处邙山腹地,村子四周被千亩粮田所包围,是一块风水宝地。村子里有着上百家的三彩作坊,有村子里统一建的大作坊厂,也有每家每户在家中生产的小作坊。在这里您还可以挨家挨户的看一看每一家所制作的唐三彩制品,他们当中有用古老工艺制作现代工艺饰品的作坊,也有保持传统工艺制作高仿真唐三彩的作坊,还有什么卖钱就作什么的杂作坊,但是大多数南石山人还是继承和保持了传统的工艺水准,你要是有陶艺的心趣还可以享受做上一件个人风格的三彩制品,带回家中一定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据孟津县志记载:“在1920年前后南石山村有7位高姓民间艺人,以修复出土损坏的唐三彩为生,后来他们当中陶塑艺人高良田在自己多年修复古唐三彩的技艺上,首次复制唐三彩获得成功,成为7家高姓艺人的家传秘其技法,用手工小窑烧制唐三彩流传于高姓家族之间。1956年,县里成立了“仿古合作社”高姓艺人和其他的16位艺人被聘为技术员、传授唐三彩技艺,村中人才得以学得此技艺。” 到了80年代全村370户人中绝大多数都学会了烧制唐三彩,高姓家族中的7位艺人最后一位也已在97年去世。这时唐三彩这项家传的工艺已不是一项秘密了。 烧制唐三彩要经过数道工序,南石山并没有制陶的原料高岭土,所需原料要到其它县市去购买,再将高岭土经过球磨机碾 24小时,用水冲制成泥,用泥制胎,再经过艺人们的手制成各种神态的人物及饰品,放入窑中经过1100多度的高温烧一至二天成型,将成型泥胎取出上涂各种彩釉,再经过4-5小时烧釉,一件件漂亮的唐三彩便呈现在你的眼前,一位上好的工匠做出的唐三彩马、行驼、体魄健壮、而不笨拙,肌肉丰满而不臃肿;待女、肥秀丰肌、神彩健美自信,加上刀法工整细腻,线

7

 条流畅,由于釉色通过高温浇制溶融流动,自然渗入,看起来颇有唐人造像之风范。而每个造型工匠每制一件塑品可以得到一至五元的不等收入。一正合格的10厘米高的三彩小马上站立一个150斤重的成年人而不破碎。访三彩艺人 如今在南石山村里,已不尽是本村的村民来烧制唐三彩了,这里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于的农民艺术家;有学习造型艺术的家传子弟;也有美院毕业的学生;还有外地来此租地烧制唐三彩的民间陶艺人,他们有的是为了寻找艺术的感觉和根基,有的则是为南石山的名气,因为在这里唐三彩才造的好、卖的快。而南石山的艺人也不时的有人被市区的三彩厂家请去做他们的技师的。 在南石山每当村里的人民谈起唐三彩的在南石山的复兴,艺人们都会念念不忘一个已经去世了多年的老艺人高成汉。老人已在1987年去世了,是最后去世的因为高姓艺人,如今他的儿子高富尧还在自己的家中手工制作着他的唐三彩,承续着祖上传下的的仿古记忆。我找到他时他正在家中院后的小作坊里做他的陶艺制品。今年已是近六十岁的他向为我讲述了一个三彩艺人的传奇故事。 “我的父亲高成汉是南石山的七位高姓艺人是的一位,这七位高姓艺人分别是高松茂,高松深,高松录,高松青,高相儒,莫裴庄和我父亲高成汉,除莫裴庄不姓高外其余的都是高姓家人。这七位艺人中高松茂,高松深,高松录三人都是我的本家爷爷,他们就是南石山的最早艺人。在解放以前这里挖古墓的较多,哪时候人们都知道邙山之上的古墓多形容都到了没有卧牛之地,有些出土的东西有了残缺村中的高姓艺人他们都能做修复,我爷爷那个时候他们只是以修复出土文物为生计,以后慢慢的开时复制。那是候的烧制的唐三彩都小,家中的窑小艺人们叫它“馒头窑”,窑温也只有七百多度,现在的窑温可高到一千多度。可是那时的烧制的三彩制品颜色正,和出土的东西接近,现在烧的三彩用的氧化东西多(化学品)出来的东西和出土的东西有大的差距。我的爷爷高松茂在那个时候就有个绰号叫“机器人”,一件出土的东西在他手里一夜功夫便可把它复制出来,且难辨真伪,再加上那个时候又没有仪器来作鉴定,所以那时的仿制品都被古董贩子收走当真的卖,我本家的三个爷爷在七个艺人中当时是很有名气的。 五十年出的时候我父亲和我三爷高武明在公社搞的美术社里作东西(唐三彩),美术社是现在洛阳市美陶公司的前身,五六年的时候我父亲曾代表市里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五八年的时候又转到了洛阳陶瓷厂。以后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这些老艺人都被下放回家了,我父亲那时因为看不惯他们将劳艺人下放回家,就以需要照顾家中老人为由也自己要求回家了。1964年的时候洛阳市二轻局的局长李四杰和美术社的领导来动员父亲还回美术社里干活,父亲当时就和他们说“如果把我们

8

 这些老艺人们当成不会干活的人我是不再去了”。当是的省工业厅的李侯成厅长也指示拨款说让这些老人上班,并说这些上岁数的艺人是厂里的财富,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没有人去落实这个政策。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都把这些东西定为“四旧”了,红卫兵到家里把东西都给砸了砸,之后就停了几年。到1969年的时候,父亲就开时给国家,省里,市里的领导写了几十信希望能恢复唐三彩的生产。到1971年洛阳市二轻局以我父亲的名誉下拨了一万元钱说在南石山又开始做唐三彩,76年前后的时候村里非让艺人在他们哪里搞生产,不让自己干,父亲因看不惯他们的工艺,所以不愿到他们那里去,一人在家里把过去砸坏的东西恢复一了下,结果就受到他们的排挤,哪时候把我们定为资本主意的尾巴。87年前后因为我父亲给外面写的信比较多,外省的一个厂家得知我父亲就找到了南石山村想请我父亲去他们那里开发唐三彩生产,但是公社的人却对来找我父亲的人说这个人已经死了。以后每当有人来找我父亲的时候,大队都会派人守在我们家的门口不让我们下地干活。对来找我父亲的人说这个人死了。有一次我父亲赶着牛下地,公社的人把在我们的家门口要把我父亲的牛车卸掉,当时父亲就说顶撞他们了一句话“我以粮为纲,种地以是为革命,我看你们谁敢”。结果把他们给镇住了。那时我们家拿着麦子去公社磨面他们都不给磨呀!,80年的时候为了阻止我父亲的行为还把我们家四亩地也给收了,害得我媳妇生孩子都没有粮食吃,东家借一点西家舍一点的过日子。父亲是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为了能恢复唐三彩的生产曾先后给当时邓小平主席,轻工业部,省,市的领导多次写信,并把倡议书贴到了村口。到了父亲87年去世的时候,唐三彩已是可以放开到了允许每家每户生产的地步,90.91.92年的时候村里已是进入最红火的时候了,可惜父亲没有看到他想看的今天,但他为南石山的唐三彩生产的恢复付出了他的心血”。高富尧老人还从他的家中拿出了他父亲写给邓小平主席和国家轻工业部,省,市的领导的写信,以及有关部门给他父亲的回信,老人说他要好好的保存这些信件,因为这是南石山历史的见证。 离开老人我又走访了南石山的其他几个艺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经营之道。 从小在南石山

9

 村长大的高水旺,是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于农民艺术家,他从17岁开始烧制唐三彩,94年筹建了一个占地5亩的仿古唐三彩厂,2年后,他所做的三彩侍女和三彩大马就在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评为金奖和银奖,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于农民艺术家,在他看来没有南石山的艺术熏陶也难得从中得到艺术的发展和财富,如今他已把自己的唐三影制品推上了英特网向全世界推销他的唐三彩艺术品。是三彩艺人中的佼佼者。 张宁伟、张刚伟兄弟俩人,其父是洛阳市美陶厂的艺术顾问,兄弟二人从小便受家庭的熏陶。弟弟张刚伟12岁便开始拜师学艺、后又入校受过专业的造型艺术学习,兄弟二人在南石山购了一所旧院子,用邙山特有的红土烧制红陶,每月只烧二、三窑的陶艺品,可二人却在艺术造型上下功夫,所制红陶制品的造型艺术品味含量却很高,每件作品都可卖个好的价格。 张有才、李宣夫妇俩人是外村人,但他们也在南石山村购得一所院子,生产1.8米的第一大马和1米的中号三彩马,每年要销大、小马近仟匹,收入可观,以他们的话说,只有在南石山村,才会有好的收入。 像他们这样的三彩艺人在南石山还有很多,南石山的艺人们热情好客,如果来访的客人中遇有知己,他们会热情的向你了解、切磋一下陶艺技术,领得到了悟性的感知,他们还会送上两件三彩留与你们作为留念。唐马于唐女俑 在南石山的唐三彩品种中最好的还是唐马和唐女俑,因为大凡出土唐三彩明器的唐墓中必出三彩马。这些出土

10

 的三彩马都体形高大,披饰华丽,且马尾梳绑短小,一看便知道是品种优良的战马。在唐朝时期当年的西域诸国,吐番,突厥等都向唐王朝进贡或赠送品种优良的外国马。公元733年,一名回鹘使者一次就赶回了1万匹草原骏马,当时的唐太宗在国家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购买了6000千匹的骏马。由于外来马的拥入,使得唐朝马的品种的到了改良,使得我们从出土的阳三彩马可以看到唐马的遗风。体形矫健,骨骼粗壮,马鬃修剪成了当时流行的“官样”,马饰也非常的漂亮。工匠们将马雄伟的气势和飞奔启程前的姿态刻划得淋漓尽致,三彩马也可以说是唐朝国家实力的体现。 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当时的人们都以胖为美。曾经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就是一位胖美人。唐三彩中的女俑就是盛唐时期人文精神的一种写照,面如满月,丰润圆胖,但不失内在的秀气,古人用丰肌秀骨来形容唐代美女以是再贴切不过了。身着黄色长裙是开元天宝年间流行的风尚。骑马女俑也反映了盛唐是期妇女靓状骑马的情形,抱狗的女俑,吹乐的女俑无疑是大唐时期人文生活和妇女地位的真实写照。 现在再南石山无论你拿出一件像形品,还是拿出一张仿古画,或者从一本古书上翻制一件唐三彩,这里的能工巧匠都能维妙维肖为您制作出来,且生动传神令人称奇。 在唐三彩作坊里做技师的工匠们认为唐三彩作到现在,想打破传统遗留的造型,在跨度上有很大的难度。他们很希望政府能成立个集研究、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官窑”,这样有力于生产出更高品味的唐三彩。而政府则以为这样的机构在很多地方都办过,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回观唐三彩的发展之路不也是由家传、集体、承包再到个体之路吗?看来,路还得靠自己走。艺术工艺需要传统,更需要经济支持。在南石山村根本不懂唐三彩技术的人大有人在,只要有钱,照样可招兵买马来生产经营唐三彩,而且还经营的相当不错,有钱人可以请到到做唐三彩的艺人,然后靠他们去挣更多的钱,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对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虽然有些伤感,但这也是一种转换,因为谁都得面对市场经济。 虽然如此,南石山村的唐三彩烧制无论从历史和规模还是品种上,都是唐三彩之最,三彩制品覆盖了全国同类产品的 80%的市场,年产品种近佰万件,年产值达仟万元,这里的人们不但延传着了这古老的艺术品,还靠这走上了致富之路。唐三彩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盛唐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制的最高水平,然而从晚唐开始,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走向衰败。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唐三彩的特点我们现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它是造型,从造型方面来讲呢,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的出土的马也不同。首先它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一、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洛阳唐三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和加工。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这种土质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备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

唐三彩常见的成型方法有三种,即雕塑、模制和轮制。制作一件器物往往使用两种以上方法。工匠们首先要进行细致的构思设计,再用专门雕塑工具用陶泥进行雕塑创作,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制模,是将雕塑成型的作品进行分割、翻模。简单的造型分割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两件模具。复杂的造型如天王俑、镇墓兽、形态各异的马、建筑模型等往往需要翻制的模具较多。对于不规则部位还需要有套模,因此这类造型模具往往多达十几件。模具分单模、合模两种。单模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堆塑等小附件。合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粘合而成,适用于各种人物、动物和一些生活器皿。工匠们首先将经过揉搓和陈腐过的软硬适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压,其厚度根据制作物体的大小灵活掌握,然后用泥浆粘接合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粘接组装成型,并用专用刀具将粘合部位修平,用手指抿抹,用毛笔或毛刷蘸水修饰。技术好的工匠能够使胎体均匀,薄厚适中,黏合过的部位天衣无缝,宛若一体。轮制,适宜于制作器体呈圆形的器皿,如日用器皿中的杯、盘、碗、碟、豆、瓶、炉、壶、罐等,但也有一些扁圆体、椭圆体、不规则体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

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第一次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釉烧,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即分区施釉法和点彩施釉法。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釉色,几种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点彩施釉法,是用毛笔在器物的一些部位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点状、或块状的点,或带状线条。有的排列整齐,有的自然随意,经过高温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的画面,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术风格。

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是它多变的釉彩和精美的造型。经过对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和金属呈色剂。唐代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铅粉,以氧化铅为助溶剂,适量加入铜、铁、钴、锰、锑、铬等成分,经过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色彩。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现绿色,铁的氧化物呈现黄或黄褐色,钴的氧化物呈现蓝色,锰的氧化物呈现紫色或黑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料比例的调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地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赫色、茄紫等色彩。釉彩之间相互流淌交融,创造了唐三彩艺术辉煌华丽的时代风格。 

 二、洛阳唐三彩的鉴定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唐三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唐三彩来源的逐渐枯竭和市场价值的攀升,于是出现了许多赝品。至于唐三彩赝品何时开始出现,一般认为是民国时期。笔者所在单位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前身是洛阳博物馆文物复制工厂,因此有机会对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以及唐三彩的鉴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曾经征集到一些民国仿制的唐三彩,除了胎体与唐代三彩略有区别外,从造型到釉色很难与唐代三彩区分开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洛阳唐三彩仿制品的制作主要集中在市区北面邙山上的孟津县朝阳到南石山村一带,这里生产的三彩以工艺品为主,还制作一些仿制品,但做过旧后真正达到以假乱真程度的并不多。之所以造成鉴定困难,主要原因是人们接触唐三彩真品的机会太少。笔者通过长期实践,认为唐三彩的鉴定主要从造型、釉色、胎体、工艺这四个方面入手。

(一)造型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制作材料、工艺水平分不开,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表现出生动逼真的神态,生活气息浓郁。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人物、动物比例协调,形象生动。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势变化有致,各种动物或静、或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仿制品的制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图片,三是在原型上创新,四是臆造。制作者虽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与原物相似,但由于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制作者与唐代工匠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制作出来的只能形似而达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变化。如制作的俑类往往比例上不协调,面部呆滞,线条生硬,有的线条过于规整。唐代三彩圆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这在碗、盘、瓶、执壶、钵等器物上最常见,而仿制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二)釉色唐三彩埋入地下,历经千余年,受土壤环境和土壤中化学物质如酸、碱等的侵蚀,光亮夺目的光泽已变得柔和莹润,釉面的开片均匀细小,有规律,开片四边微微上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片与片之间的间隙有锈蚀的银沁,类似于汉代绿釉陶壶的泛铅现象。用肉眼直接观察,从侧面看釉面的表层,生成一种像蝇翅一样薄薄的一层,开片之间像是鼓起的线条,这即是唐三彩的“包浆”。仿制品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泽,往往采用氢氟酸去光,再用碱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涩。近年来,制作者也研究烧制出了釉面开小片的方法,但开片坚硬,有的过于细碎,有的纹路杂乱无章,开片往往产生个别纹线过长的现象,釉面无蝇翅“包浆”。有的虽然也制作上了一层银片或出现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层薄雾,很浅薄,而且不牢固。

(三)胎体洛阳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铁质。因烧成温度和炉内气氛的差异,烧成后的胎体颜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黄色等多种,胎质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颗粒,并有其他矿物杂质。从胎体坚实度来看,有的因烧成温度高,胎体比较坚硬;有的因烧成温度低,胎体硬度小一些,胎体较疏松,釉层容易剥落。仿制品的制作,一种是采用加工现代三彩工艺品的胎体材料,即纯净的高岭土,没有经过特殊配料加工,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比较坚硬,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手感较重,与唐代三彩区别较大。另一种选用的材料也是高岭土,采用与古代相近的工艺对胎料进行加工,制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质,经过精心配制,烧成后无论从硬度、胎色还是疏密度都与唐代三彩接近,区别开来有一定难度。

(四)工艺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同时采用轮制和捏制的方法,无论是在俑类和器物类都留下了这些工艺痕迹。人物、动物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些痕迹非常明显,仔细观察这些三彩身体内部的胎面上,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圆体三彩器物如扁壶等,侧面基本都有对接及刀削痕。再如钵、罐、瓶、水注、盘、碗等采用轮制法,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细小弦纹清晰可见。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浆工艺,器物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和轮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艺,其制作方法与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较轻。圆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浆或模制成型后放在转盘上,利用转盘的旋转用工具划出一道道轮制的痕迹,但弦纹看上去线条不自然。有的采用与唐代相类似的模制按坯工艺制作,但组合后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器皿都显得笨拙,比例不协调,线条生硬。还有的过于精雕细做,画蛇添足,让人感觉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韵。通常情况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没有衣物遮住的皮肤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颊用朱红。人物的五官、须眉描绘的细致入微。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变淡变薄,且渗入胎体。仿制品的彩绘颜色鲜艳清晰,看上去比较浮,勾画的线条不干净利落,人物表情显得呆滞,所用笔法描绘的往往不到位,与真品有一定的差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三彩釉陶赏析
非遗工艺 | 唐三彩,历经千年的古老艺术。
非遗中国:唐三彩烧制技艺|唐三彩|唐三彩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
唐三彩的识真与鉴伪
初探洛阳南石山(多图)
穿越千年的釉彩之光——洛阳唐三彩的前世今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