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意拳中比较重要的概念



   

   每个武友入手学拳的时候,老师给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这个“松”字。所以讲“松”的含义,大家多多少少可能都会有一些心得,同时也听过几句有关“松”的拳谚:什么“形松意紧”啦,什么“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等等。特别是那些练过几年拳的人,更会自认“松”上还是有一定功力的。但是我在学拳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练过几年拳的朋友,甚至是练太极拳以至意拳的朋友刚刚来韩师这里学拳时,“松”这门功夫并不过关。他们在站桩时还好,有时站一、二个小时也没问题,这说明身体还是比较松的。但一动起来,甚至是在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动作也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地方,这说明“松”上尚有缺陷。还有练功多年的朋友,随着身上的功力越来越深,但人却变得越来越僵滞,失去了灵活。这都是“松”不到家的原因。那么“松”是不是很难,为什么大家练了多年仍找不到?其实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大家“松”的方法不对,对“松”的理解也存在问题。其实只要方法正确,有二、三个月的时间学习,初步的“松”肯定能过关,根本不需要多年的练习。

   在意拳中,我们认为“松”是一种状态,我们练习“松”不只是学会放松身体,而是在“松”中来求得身体协调。所以“松”不是目地,协调才是最主要的。协调就是每个练功者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

   有时,当我们在练习一个动作,如有意的想去做好,动作就会很僵硬、做作,十分不协调,而当我们无意时,动作反而很流畅。也就是说越是想松时反而松不下来,意念注意到那里,那里一定会紧张。比如走路时,没有人会想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呢?如果有了这个意念就会象是邯郸学步里的那位老兄了,最后反而不会走路了;再比如两手前伸,可以是“推”,也可以是“拉”,或者是什么“意念”都没有,只是将手摆在那里,这时就是松了。又可以如此解释:初站养生桩中的抱球桩时,只要摆个姿势,而不要理什么“撑三抱七”,也不要管“有节必突,有角必夹”之类的。因为如果这时真有了抱球的意念时,不管您抱的是汽球,还是木球、铁球,都可以说不会是纯粹的“松”了,而是进入了“紧”的练习了。所以,“松”这种状态是我们入门学拳最先要学的,虽属于初步功夫,但也是最重要的功夫,因为它要贯穿我们一生的修炼,因此我们要做到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无论在做什么事,都要训练到自己可以随时随地的随意进入这“松”的状态。这既是养生的需要,也是技击的要求。

   

   “紧”字大家也都知道,但真正敢于练“紧”的朋友却不多,可能是受到那些拳学前辈文章的影响,所以不敢练“紧”。因为宗师王芗斋的《拳道中枢》(又名《大成拳论》)中也提到“但切记身心不可用力,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总之,无论站桩试力或技击,只要呼吸一失常,或横隔膜一发紧,便是错误,愿学者慎行之,万勿忽视”等等,其实大家是对芗翁等前辈话有一些误解。因为这段话虽是要求我们练“松”,指的是在初学拳术时,在练“松”求“整”这个阶段与技击交手前的一瞬间要保持“松”的状态。同时芗翁的文章中从来也没有说过不能练“紧”,因为如果不练“紧”,您就永远不知道浑元一争的感觉,功夫也不会做得真实。通过前文我们了解到,“松”是为了得到一种协调,即是身体动作的协调,也是内部力量的协调。我们知道,武术是一种对抗比较强的运动,在这种对抗中不仅需要灵巧的身体,更需要强大的力量,所谓“一力降十会”。拳友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身体已基本协调。可要知道,我们学习意拳,就是想要在练习中将自己的潜力发掘出来,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在世界性的举重比赛中,一个运动员最大可以举起二、三倍自己体重的杠铃,如中国运动员石勇体重为62公斤,但他的挺举成绩为175公斤,这个成绩应是接近石勇肌肉可以发挥出来的极限力量了。那么如果我们的意拳家拥有同样强度的肌肉,同样可以在对抗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大威力。

   西方运动增加力量所采用的方法是举重物,通过外来的阻力来增加力量。而我们练拳术,所需要的力量与他们不同,所以练习的方式也不同。意拳练的是整体力,又称为浑元力。这种力量虽然也是肌肉所发出来的,但因得到的方法不同,所以我们称此力为“内力”。在意拳训练中增加自身的整体力,即增加功力,就是加强肌肉、关节的强度以适应激烈的对抗,唯一的途径就是练“紧”。在站桩时练,也可以在试力时练。这个“紧”同“松”一样也是人体的一种状态。我们通过“紧”的锻炼来加强每个关节的强度、每条肌肉的力量,形成所谓的关节“空间定位”,也就是坚固不散的间架。

   练“紧”时可以用双手捧(抱)住远处的目标(可以是树、房、山等等,体量越大越好),通过意念假借,也就是用对远处目标的推、拉、托、按等的意念,将控制每个关节的两组肌肉随意念同时紧张(正常运动是通过两组肌肉一组松一组紧的配合来完成的),做出相应的动作,使全身控制每个关节的两组肌肉的相阻相抗、全身各个相对的部位互争来感受整体的运动。“精神假借”越强、越真,“紧”也就越充分,练出来的力也就会越大。如站桩时要求从抱纸球开始,最后要抱木球、铁球,而韩师教拳,则要我们抱住远处的高楼、大山。当我们入手学“紧”的时候,不用也不可能做的很“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做“紧”时就要做到一“紧”全身“紧”,五个脖子(五个脖子是指颈及手腕、脚腕)要紧,腰部更是要“紧”的到家。因为腰是联接上、下体之间的纽带,上、下的力量似否可以连通,都要看这个腰“紧”的程度。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就可以达到前人所讲的“玉带缠腰”境界。但是在这里我要着重提醒一点:上面所说的“全身紧”,并不包括胸部。无论我们在练什么,胸都要保持舒畅,正所谓“畅胸实腹”。“畅胸”是与“含胸拔背”相对应的,而“实腹”则是因与腰“紧”所相联系。所以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紧”是一种全身协调的紧,不是单单运动某个局部,而是全身的协调的运动。意拳正因是这种让练习者的精神与肉体高度协调的运动,所以才被称之为“意”拳。因此我们就知道,“紧”应是在协调的状态下来完成的。正是“松”中求得协调,协调中求得“紧”。这里所讲的协调就是“肌肉若一,全体如铸”,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整”。芗翁在《拳道中枢》中讲到:“两臂撑抱之力内七外三,何时发力,力始平均”,这里所讲的“平均”,就是指练拳、发力时全身肌肉一紧,上下左右进入相阻、相抗、相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全身力量是相等的,这时身体就是“整”的。

    

  “整”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肌肉若一;一个是体整如铸。“整”就是全身处于拳学要求的协调的运动状态,它是在“松”中求得,“紧”中加强。我们学习意拳,就是要在身上证得“整”。初练太极拳、形意拳都要求“用意不用力”,练“松”不练“紧”也都是为了得到这种“整”的感觉。初学拳术的时候,身上没有“整”的感觉,也就是达不到拳术中要求的“协调”。这时一用力,全体皆错,所用之力必是局部力、肢节力,不是“整体”之力。因此我们这时就要学“松”,一直“松”到全身肌肉多一丝力不用,刚好可以维持全身的姿势就可以了。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身体才会处在一种初步协调的状态,也就是“松整”的状态,这时才可以讲我们得到“整”了。当这个状态通过我们一段时间的练习,在我们身上被确定下来之后,我们就要想办法来强化它了。因为这个“整”只是初步的“整”,也就是强度不够,尚不够承受对方一击。因此我们在得到这个“初整”的感觉之后就要如前文所述,用“紧”的方法来加强它。也就是在过在桩中、试力中进行“松紧转换”来体味“整”,加强“整”。我们只有进入了这一步,才可以说是真正步入了意拳殿堂,感觉到学拳的趣味。同时应注意“松中有紧,紧中求松”、“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下正”这些道理虽正确,但对初学者来讲,刚入手学“松”、“紧”时,应该首先将两种极端状态先确定下来,也就是真的做到“极松”、“极紧”(不是绝对的松、绝对的紧)后,再学习“松紧转换”。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做的不松不紧,不三不四。

   我们还应当知道“松紧转换”既是练习“整”的方法,同时,当“松”、“紧”在瞬间转换的时候也就是发力。因为我们通过此种途径所学得的发力,所以所发才是整体之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网上转贴]写给意拳初学者
桩法总论姚宗勋
《求力》
太极内功之抓闭呼吸与意拳之松紧转换
浅谈拳术中的松和紧/ 李广力
意拳为什么要站桩及站桩的作用(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