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件珍贵玉器,“廉价”入馆藏


明代玉觥 记者钱欢青摄


龙山文化时期玉琮记者钱欢青摄


唐代花形玉碗照片由莒州博物馆提供

 

    到莒州博物馆采访是一件令人无比激动的事情,首先是博物馆建得无比气派,在县级博物馆中极为少见,其次是博物馆里的藏品无比丰富。历史悠久、序列清晰的文物,构建起了莒文化辉煌的内蕴,而事实也正是,凭借着辉煌的历史和影响力,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令人激动的还有79岁的原莒县博物馆馆长、研究员苏兆庆先生,苏老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从事文博工作,成为莒州博物馆的创建者和莒文化研究的开拓者。令人惊讶的是,如今莒州博物馆馆藏的大部分文物,都是苏兆庆先生亲自发掘或者征集而来,而几乎每一件馆藏文物,都足以成就一段文物传奇。

    以龙山文化时期玉琮、唐代玉碗和明代玉觥为例,这三件馆藏玉器入藏博物馆的经历,都非常偶然、有趣。

 

    一块五毛钱,征来四千多年前玉琮

    1978年,莒州博物馆的前身———莒县文管所还只是一间只有20平方米的房子,人员则只有苏兆庆一个。这20平方米的小小空间,既是苏兆庆的办公室,也是他用来征集、收购文物的场所。逢县城大集,苏兆庆就开门收购文物,大集一散,他就把门一关,下乡去征集文物。

    县城小,苏兆庆又开着个“门头”,所以认识他的人很多。这一天,莒县木材厂的一位姓陈的工人来到文管所,跟苏兆庆说:“老苏,我送个东西给你。你看看这是什么?”说着从兜里掏出来一件玉器,苏兆庆一看,这是件玉琮,东西不错,但没说,只问他:“东西是从哪儿得来的?”来者说:“是俺从桑园捡的。”

    苏兆庆知道,莒县桑园乡曾发现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年至4000年,而这件玉琮古色古香,恐怕正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心下一喜,便问来者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东西。没想到来者说:“送给你。”苏兆庆心想,文管所收购文物,每一件都需入账,要是接受对方的赠予,一是不好入账,二是万一哪天他后悔了就没法处理了。于是就说:“你这属于捐赠文物,公家能给你奖励,奖励你一块五毛钱怎么样?”

    来者一听,很高兴,那时候两毛钱就能买盒烟,他就笑呵呵地同意了:“一块五毛钱能买好几盒烟呢!”

    买下玉琮之后,不少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山东的龙山文化遗址不太出玉琮,所以这件玉琮的时代可能要比龙山文化时期晚,但是到了1988年文物普查时,莒县桑园再次发现了很多龙山文化遗址,苏兆庆因此断言这件玉琮属龙山文化时期。

    这件方柱形的黄色玉琮中间有个圆孔,高7.2厘米,边长7厘米,孔径6厘米。玉琮的四个转角各布列五节凹弦纹,四个柱面有平滑直槽。造型象征天圆地方,是古时人们用来祭祀天地的器物。而说起来,玉最早就是被巫用来通灵的。巫要跟神沟通,中间要有个媒介,就是玉。《说文》中有这样的解释:“灵,灵巫也。以玉事神。”与龙山文化基本同时期的南方良渚文化出土过众多玉器,其中也有不少精美的玉琮,但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这样的玉琮非常少见,因此更显其弥足珍贵。

    说起玉琮,还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根据《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的说法,宋代以后,我们的书上对琮有明确记载,但没有画图,人们干脆不知道琮为何物,所以就一代代误传。到了清朝乾隆的时候,宫廷收藏的琮,乾隆皇帝也不认得。乾隆皇帝管它叫什么呢?叫釭头,釭头是车辙的一个部件,记载中也是外圆内方。琮的神秘面纱,直到清末才被揭开。光绪时期有个学者叫吴大澂,他对古玉做了非常严谨的考据,从他以后,才知道琮是什么样子。

 

    六十块钱,征来唐代花形玉碗

    如果说四千多年前的玉琮散发的是古人祭祀天地时的庄严,那么雍容优雅的花形玉碗,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大唐风度。这件高11厘米、口径14厘米的青色玉碗,碗口呈椭圆形,碗由五个花瓣组成,花内凸雕一束婀娜向上的花蕊,碗壁之外还透雕着花枝和花叶。整只玉碗看起来就像在繁茂的枝叶丛中托出一朵盛开的大花,显得极为优雅,而且镂雕精细,十分难得。

    这件玉碗的来历也十分有意思。那是在1976年春天,当时苏兆庆还在莒县文化馆负责文物征集工作,有一天,莒县闫庄乡肖家河村的一位村民拿着一只玉碗找到苏兆庆,问他们文化馆要不要这件东西,苏兆庆一看就说要,接着又问他东西是从哪儿来的。来人说是自己刨地刨出来的。苏兆庆心想,要是从地里刨出来的,就很可能是墓葬中出土的,为了避免来者要高价,于是就问他想怎么处理这件东西,来人说:“我想卖了这碗去买点猪饲料。”

    苏兆庆一听心里就有了底,那时候,猪饲料才几毛钱一斤,可见来者并不会漫天要价。琢(了一会儿,苏兆庆说:“我给你六十块钱吧。”来者说:“行。”一桩生意就做成了。

    没想到,六十块钱低价买进的唐代玉碗,却给苏兆庆惹来了麻烦。买进玉碗后,他就受到了当时的莒县文化馆馆长的批评,馆长言下之意,如今馆里经费这么紧张,买这东西有啥用。苏兆庆辩解说这东西很珍贵,花六十块钱能买来就不错了。和馆长犟了一会儿,苏兆庆还是觉得很憋气,一气之下就找到了当时的莒县县委书记胡建隆,对他说:“我已经40多岁了,想干点自己的事情,县文化馆以文艺为主,我想成立文管所,专门干文物。经费我从省文化厅要。”县委书记同意了,莒县文管所于是成立了。文管所虽然一开始只有20平方米的房子,但后来,它成为莒县博物馆,如今,又成为蔚为壮观的莒州博物馆。

 

    从地主家废物筐里捡来明代玉觥

    欧阳修《醉翁亭记》里写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觥筹交错,形容的就是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而玉觥,便是盛酒的一种玉器。

    在莒州博物馆,有一件精美的明代玉觥,高11.5厘米,厚4.3厘米。这件玉觥整体呈青色椭圆形,仿商周青铜器觥之造型。镂雕兽头形盖钮,前有流,后有镂雕兽衔環鋬,底为圈足。腹饰刻线蟠螭纹、涡纹。这件玉觥造型别致,雕琢精细,引人注目。

这件明代玉觥的来历也非常有意思。

    那是在“文革”时期,莒县药材公司书记王培找到苏兆庆,说让他看件玉器,苏兆庆一看,知道这是一件觥,商周时期多为铜质,根据这件玉觥的雕工来看,应该是明代的东西。苏兆庆问王培这东西从哪儿来的,王培说,这是战争年代,他在大店乡一户地主家的废物筐里捡来的。

    一听说是捡来的,苏兆庆就给他做工作:“这件东西你留着也没啥用,不如捐给县文化馆,到时候可以搞个展览,给别人也看看。”王培一开始有些犹豫,经不住苏兆庆再三劝说,就同意了,捐出玉觥之后,王培得到了一张捐献证书。有意思的是,为了试验一下这玉觥的质量,苏兆庆还拿它喝过酒,“在玉觥里盛上酒,盖上盖子,猛一翻,酒竟然丝毫不漏,可见其工艺高超。”

    苏兆庆说,玉觥之所以能被无偿捐献到文化馆,也和当时人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足有关。那时候,人们很难将文物和经济价值联系起来。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文物的价值,王培又找到了苏兆庆,说:“我捐献了这么重要的一件文物,你们给张证书就完了?”苏兆庆跟他解释,捐献就是如此,王培还不死心,想要张自行车票当作补偿。苏兆庆说:“你都已经是领导了还要不到张自行车票?我上哪儿给弄去?”说说笑笑之间,这一桩玉觥捐献公案就算了了。

 

    信息来源:中华玉网摘自《济南时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馆藏古玉探析——山东省博物馆篇(一)
玉润东方
宋代玉器:各地博物馆馆藏品欣赏
博物馆的书是否能全信?
[转载]上海博物馆馆藏精品玉器欣赏
馆藏宋代玉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