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转)张三丰十三势之说与董成晚年拳艺

据许家历代口传,明嘉靖万历年间通背拳创始人董成,在晚年传其弟子泽州府的许守禄时,曾嘱:“吾派拳法,应付各派拳法足足有余,唯遇‘软十三’时,须特别留意,可用拔步分心掌或中拳胜之”,此说明董成与“十三势”传人有过交流。

 

并且在许氏一系通背拳中,还保存着董成晚年所创的“柔拳”四十九势,同时,董成在传许氏通背长拳108势时,也进行了改革。而这“柔拳”及“通背长拳”的动作名称已有近半是太极十三势的动作名称,这也说明董成与“十三势”传人交流后,不但更改了“通背长拳”的演练风格,还引进了十三势的动作名称,虽然拳名未改。甚至还进一步创了自己的“柔拳”,而“柔拳”中也引进了许多十三势的动作名称,这也是董成与“十三势”传人有过交流的重要佐证。

 

据吾拳友许伟战君(许氏猿仙通背拳14世传人,许守禄为第一世)讲,其门中的“柔拳”是十分珍秘不轻易传人的。说明董成非常珍惜其在晚年时第三次改创的拳。那么,是谁的武功有这般大的魅力让年近耋耄的董成再度改拳呢?

 

从许氏保存的董成晚年所留下的“十问之法”中可知,董成在创通背拳前曾分别向张文魁、郭万清二位老师学“宋太祖长拳”(红拳),与“白氏五拳”。在此基础上,董成默识揣摩,在山中观猿猴之动作,开悟而创通背拳(也称白猿通背,或通臂缠拳)。所创的拳虽然仍包涵了“宋太祖长拳”,及主要地趟动作的“白氏五拳”之内容,但比红拳、白氏五拳“柔”了许多,并独具风格,又似胜于前人。

 

董成早年所传的通背拳,即周淮颖谱中所叙述的那支及少林寺一支,与其中晚年所传的董秉乾一支有所变化,这从洪洞通背拳谱及陈家沟通背拳谱与周淮颖谱的拳谱对照中可一目了然。然其晚年所传的许守禄一支,则与前二支相比,变化就明显了许多,更突出“柔”字,并创有“四十九势柔拳”。

 

那么究竟是什么拳艺,对董成晚年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许氏通背历代祖师传留的董成遗言:“吾派拳法,应付各派拳法足足有余,唯遇‘软十三’时,须特别留意,可用拔步分心掌或中拳胜之”中,可得知答。董成晚年于万历年间,必与“十三势”传人交流过,而且董成对“十三势”评价甚高,并总结出对应的招数。

 

“十三势”是慢太极诞生以前的太极拳,杨、武、吴、孙、赵堡、犹龙、李氏等各家太极流派,均称元末明初的武当圣道张三丰为十三势祖师创始人。

 

元末明初的张三丰所创“十三势”,在绝大部分太极流派中都有共同的传说。民国十六年,宋书铭的《太极功》一书中提到其祖先宋远桥在明初就得张三丰之弟子“麸子李”的传授。宋书铭是明初宋远桥之十七世孙,与陈氏十六世陈鑫几乎是同代人,然明初宋远桥已练张三丰十三势,远早于董成出生。宋书铭于1916年还编著有《太极功谱》传世。

 

另据《精武》1989年.第一期,《武当揭秘》范克平载:“民国二十年(1931年),清末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弟溥儇,从武当紫霄宫道士李孝林处学得,‘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此拳共二十四式子,是由武当山紫霄宫龙门第八代宗师张守性,在明弘治年间(1488-1506),根据“张三丰十三式”和“华佗五禽图”等,综合创编而成的。也足以证明在明弘治前“张三丰十三式”,就在武当山流传。而董成是生于明嘉靖初年,即1522年前后,在其出生前张三丰十三势早已存在了,他的“柔拳”自然晚。看来,张守性必定是“张三丰十三势”传人之一。

 

唯独陈氏太极称陈氏第九世陈奏庭(王庭)为创始人。然而,陈氏这种说法仅仅始自民国年间,而民国以前的陈家沟也均尊张三丰为祖师。

 

何以言之?

 

第一,博爱县唐村发现的康熙五十五年的李氏家谱中的有关记载,以及乾隆年间李氏十二世李鹤林所留存的拳谱。

 

李氏家谱《序》中说道唐村李氏的由来:“谓之元末兵蝗民患,大明初太祖定鼎,分民诏下,移居迁众,洪武四年,吾李氏始祖讳清江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凤凰村,徙居河内怀府唐村。弟讳清河同徙居于李洼村。迄今三百四十余载,世代绵长,子孙繁衍,十二世焉。”

 

继说李氏历世名人事略与功德:“始祖披荆斩棘,蒙霜露而居焉。当是时,垦田构室,几费艰辛,而不殚烦者,贻厥后也……故吾李姓日繁,人丁颇富,明清列贤书,举监生,文武进士举贡,不可指数。五世祖讳明道,居住怀府开业羽箭行,誉招武雄。六世祖讳从谅,首中岁贡,辉县教谕,文武皆功。七世祖讳政修,甲科进士,智谋大略,廉治道政。八世祖讳春茂名叶蓁,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传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兢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十三势拳、通臂功,考举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九世讳及文武志坚,博艺皆功,考举中进,职廉民拥,启励吾族裔,皆楷模矣。世代文武昌炽,进士举贡颇多,贤称之文武世家右族焉。”

 

第二,博爱王堡的乾隆五十六年王安民的“王堡枪谱序”。

 

据王堡枪第五代传人王安民,写于“大清乾隆五拾二年岁次丁未十一月”的《王堡枪源流序》载:“王堡枪始传于吾王氏先祖仲锦公,谱载明季末受枪法于千载寺东三圣祠太极宫道门贤士董老人秉乾。老人仙乡武陟小董人也。据碑载,相传老人生于明万历庚辰,享年九旬有九而卒,仙逝后,葬于王堡村东南域道士坟茔,今墓尚存。老人练就武功绝技,乃拳、枪、棍法。拳,即十三势软手;枪、棍乃六合枪棍。且论阴阳,知术数,通兵法,精医术。何传于王堡者,有其渊源焉。仲锦公与唐村李氏乃系亲缘,常往返唐村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曾拜师于博公道长及李老人春茂大师之高门名贤董老人秉乾。仲锦公与老人最相契,谊情诚厚,董老人常客留其舍,促膝长谈,甚为融洽,随传绝技于公。仲锦公曾精心演练枪、棍、拳绝技,技艺娴熟,世代相传,二传廷臣、大理,三傅振、倬,四传铸、明亮、熊、渠、五传吾代多人。是时吾与师兄苌乃周及晚辈霖苍,树志成名,拜唐村李公鹤林门下,发奋深造枪棍拳绝技,功力摧坚,所向无敌,誉名神枪,王堡枪法之源流明矣。”

 

上述两项中,可清楚看到:陈家沟的陈奏庭及唐村的李氏,是向位于邻近唐村的千载寺太极宫中的博公道长,及董秉乾老道学的“十三势软手”。

 

因此,所有太极流派中唯独陈氏的所谓“陈奏庭为十三势或太极拳创始人”的说法,便彻底不存在了(陈家沟老谱中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与其它太极流派说法一致,说明太极拳就是十三势)。

 

再从陈家沟陈鑫记述的“辨拳论,及“陈氏家乘”中记述的陈奏庭与蒋发在李际遇处相遇的前后情节,以及民国年间唐豪在陈家沟见到的蒋发与陈奏庭的合画像,都说明蒋发对陈奏庭拳艺的影响之深。

 

在陈鑫的“辨拳论”中,指出了蒋发向“前明山西汾洲府汾河小王庄王氏学艺,而王氏又学艺于来自云南的前明父女俩”。

 

这与赵堡太极的历代传述是一致的。因此蒋发与同时代人董秉乾、博公道长都是十三势传人,也都是怀庆府人。

 

 

王堡枪谱的另一本枪谱是道光年间王者玉所作的序,序文中明确指出董秉乾老人的“十三势派系源自张三丰”。

 

既然“陈奏庭为十三势太极拳创始人”的说法不存在,陈奏庭十三势学自董秉乾,而董秉乾十三势派系又源自张三丰,即元末明初张三丰数传至云南云游道人父女俩,传山西王宗岳,传伯公道长、董秉乾老道及蒋发,传唐村李氏、陈家沟陈奏庭、王堡村王仲锦以及赵堡镇邢喜怀,那么,所有太极流派所指的祖师就都统一了,那就是元末明初的张三丰。

 

张三丰为十三势祖师的说法,当年陈长兴如实地告诉了其最出色的弟子杨露禅,杨露禅也如实地告诉了自己的子孙及弟子。

 

同样,赵堡太极传人陈青萍也告诉了怀庆府弟子及河北永年的弟子武禹襄。

 

这与来源于乾隆年间阴符枪谱的作者山右王所抄录在其枪谱后的十三势论的标题,以及咸丰年间武氏在舞阳盐店发现的太极拳谱十三势论的标题中所提到的“先师张三丰,王宗岳存留十三势论“是完全吻合的(唐村李氏十世祖李元善文武双全,在家谱目录中详细记载了其祖辈、父辈关于十三势太极拳的理论著述,唯独未列“十三势论”是其祖、父辈所著,显然“十三势论”是从道家传到唐村的,故不列。)

 

因此,张三丰为十三势祖师及及十三势论作者(遗论)的说法是一脉相承的,并非空穴来风,更不是后人的假托。

 

蒋发的年代在赵堡小留村的蒋发后人的记述中有明确记载。而陈氏家乘、陈鑫辩拳论,以及赵堡太极历代传人传述,都能与蒋发后人的记述相吻合。

 

然而,民国年间杨澄甫及其弟子陈微明,则将蒋发误为陈长兴的老师,比真实蒋发的出生晚了约150多年。

 

这种情形的发生,可能与杨露禅学成去京城后,只述:“其师为陈长兴,陈家学自蒋发,而十三势祖师为张三丰”有关。可能杨露禅当时并未对子孙、弟子详述陈长兴上面还有几代陈氏传人。因此,杨氏后人便理解成蒋发直接传陈长兴,而不是“传陈家沟”。

 

陈氏后人不提陈奏庭的另一十三势及通背拳老师董秉乾,是从陈奏庭开始的。因为唐村李氏出了不少“反贼”,“反贼”非但与陈奏庭是师兄弟,而且还是姑表兄弟,恐受牵连,便一概不提干载寺、唐村之事。以至陈奏庭后人只知蒋发传陈家沟。

 

到了陈氏十六世陈鑫抄自家拳谱时,发现都是通背与六合枪的内容,同时又历代未被告知那些内容来自干载寺董秉乾,于是产生混淆,认为是来自其始祖陈卜,并有“辨拳论”的产生。

 

那么,十三势传人究竟是谁与董成进行了交流?

 

笔者认为,那就是陈鑫“辨拳论”中,提到的前明山西汾洲府汾河小王庄王氏王宗岳(王公悦,详见本人“平遥惊现王宗岳家谱”一文)。

 

据山西汾州府汾河小王庄的《王氏家谱》记载,其始祖是明初从洪洞移民而来,其七世祖为王宗岳(王公悦),并在小王庄的观庙向来自云南的父女俩学艺。

 

小王庄从第一世王润夫到王名仁已是二十二世(与尊村的姬龙峰祖师至今二十二世同),小王庄的始祖王润夫也是明初人。其六世祖是王泽、王耀;其七世祖是王公素(王泽之子)、王公忆(王耀长子)、王公悦(王耀次子)。王公素旁注:有妻任氏、邓氏、段氏,公忆旁注:有九子,而王公悦旁注:无后,也无妻妾的记载;而其八世祖为王应臣;九世祖王大刚;其十五世王定远、十六世王天玉、十七世祖王明师都是京城的太学生。

 

王氏第一世,同唐村李氏,陈沟陈氏一样都是迁自明初洪武四年洪洞大槐树的。王宗岳为王氏第七氏,与董成同为明嘉靖万历年间人,比唐村李氏第八世李春茂、千载寺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及小留村蒋发都大一辈。

 

而赵堡太极历代传述,又说蒋发的老师山西王氏经商途经怀庆府赵堡镇小留村时,收蒋发为弟子的。这说明山西人王氏的确曾经来往山西泽州府与河南怀庆府的太行山通道经商。而千载寺又恰恰在这条必经之路上,因此博公道长及董秉乾十三势的老师也极有可能是蒋发的老师王氏。

 

笔者又按图索骥(陈鑫的“辨拳论”中记述的王氏家乡),找到王氏明初移民七世祖王宗岳及其两位亲兄弟,不仅年代上符合(嘉靖万历年间人),而且身份也像道士,因为三兄弟中唯独他无妻妾子女之记载。董成也是个道人,他在千载寺太极宫早传授过他创的通背拳,同样道士身份,同样拳学大家,又是同龄人,王宗岳经过董成所在地时,难以想象他们会不惺惺相惜,互相会不交流拳艺!

 

董成深受十三势影响,非但将通背108势的不少动作改用“十三势”动作名称,而且还自创了49势柔拳,而这柔拳动作名称中,董成也借用了不少十三势的动作名称。

 

正因为董成对“十三势”之评价甚高,自己又已晚年,故介绍子侄辈的董秉乾、博公道长随王宗岳学十三势。

 

董秉乾除向父辈的董成学了通背拳,及向王宗岳学张三丰十三势外,还完全可能向河南当时枪术最著名的“长枪李”五世孙李景隆(明嘉靖万历年间人)学了梨花六合枪。

 

从王堡枪谱在乾隆与道光年间的记述看,董秉乾后来更重视“十三势”与“六合枪”,这与其父辈董成评价“十三势”甚高,是一致的。

 

从王堡枪谱序还可知,博公道长与董秉乾在“十三势”上,是师兄弟,但博公道长年长于董秉乾,王氏第九世王仲锦(王堡枪第一世)既拜博公道长为师,也拜董秉乾为师。唐村李春茂也拜博公道长为师,但又称年纪稍小于自己的董秉乾为“高朋名贤”,对董秉乾十分尊重。

 

董成传的柔拳,被许氏历代传人视为秘传,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由许乐敏传了一位外姓人李培均,可见对柔拳的珍秘。

 

而唐村李氏,到了十二世李鹤林所留的拳谱里,已经没有通背拳的影子,只有原传十三势名目了。而其家谱十世、十一世人物旁注中也只有十三势拳剑枪艺,也不见了“精通背拳”的记载。可见李氏同董成、董秉乾一样,都特别重视原传“十三势”。

 

陈家沟到陈氏十五世陈仲生于道光年间抄谱,及陈鑫民国年间抄家传拳谱时,面对大量的通背拳、械,几乎已无人会练,可能也是只重视“十三势”所致。这与上世纪民国初,唐毫去陈家沟考察时的发现是一致的。只是那时的“十三势”,是陈有本溶合通背拳、并突出通背拳灵魂“缠”字的“新十三势”,与道家原传十三势在拳法演练及动作名目上就有所不同了。

 

因此对张三丰原传十三势的重视,历代、各派也是一脉相承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太极拳史——真相大白(6)
千载寺文化与中国武术关系之探讨(下)
转 中国内家枪术之巅:明末董氏六合枪谱(王堡六合神枪谱)
董永传说:董永拳和董家枪
太极拳的创始人,究竟是谁?2002年,一本《李氏家谱》,对此给出
王宗岳太极拳论释义太极拳谱一大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