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四年行天下4

太极四年行天下4

网帖

       有朋友质疑武式拳里枪的重量,挺好!能看出问题,说明是花了点功夫的,这种态度总比躲在一边冷嘲热讽健康多了。李老师那支枪是木头的,肯定比我抖过的大杆轻,因为细得多。比一支剑是要重的,但估计没有40斤,更不可能有80斤。其实李亦畲那根铁枪重量的资料我也看到过,为什么那根枪那么重而李老师的枪没那么重,我有过自己的思考,我以后会谈我的看法的,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先思考一下。但至少知道一点:李亦畲的枪重和李伟明老师的枪不重是不矛盾的,能理解我这个说法吗?


        前两天我在读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挺好,尤其年轻的朋友可以读一读。我们自己思维中是不是有太多的墙?


        练太极拳有很多好处,其中一个就是逼着你去思考。大家都知道打人要用力,太极拳告诉你不用力。为什么不用力?怎么不用力?问题太多了!再举个思考的例子:练腿,如果你觉得踢轮胎的方法好,那就不用思考,据说播求一天1000下,你想超过播求怎么也得一天1500下吧。如果你不想用播求的方法而又想超过播求,你就一定得好好思考,找到更合理有效率的练法,事情就这么简单。太极拳的很多练法跟我们的习惯思路是不同的,这逼着我去思考很多东西。如果您觉得思考太累,那就每天1500下吧,如果觉得每天1500下太累,那就学我每天吹吹牛吧。


        好,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说说猫步。终于有一位朋友问了个问题:腰怎么松?大家想过这个问题吗?是不是大家都觉得这个不是问题?《十要》里面就有松腰嘛!但到底怎么松呢?我们思考过吗?我今天先讲一种方法,四个字:尾闾正中。又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词。那怎么做到尾闾正中呢?在杨家各位前辈的文字里有,不过这里说到了李老师,我们还是来看看武式拳郝月如前辈是怎么说的:“何谓尾闾正中?曰: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大家走猫步的时候把这个要求加进去吧。不过我事先声明:腰不是一天松得下来的,松下来以后看到别人走路觉得别扭不要怪我哦。


        我曾经还遇到一位老师,老师功夫很好,跟这位老师学拳的人很多,其中一位弟子也是非常棒!不过其他弟子就差很多,现在想来差不多就没什么功夫,包括那位老师的几位公子。我一度比较犹豫是不是也要跟这位老师去学。


       跟李老师学拳挺有意思的,每周一堂课,先学拳架。他比我们都急,总想着快点教下去,到是我们几位学生显得很有太极气质,总是劝他:不急,不急,慢慢教。


       学拳架教动作,李老师有很随意的地方,譬如懒扎衣,我们问手放在什么高度?李老师会回答:只要在鼻尖下、肩部上都可以,后手比前手低一点就可以。但也有很严格的地方,譬如左右手绝大部分动作中都是不能过中线的。


       武禹襄发明武式拳后,传拳于外甥李亦畲,因武李两家为官宦世家,不以教拳为业,所以并无太多传人,直到郝为真前辈从李亦畲前辈处学得此拳,才开始武式拳的传播。现在所传武式拳大部分是郝为真前辈传出来的,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郝式拳或郝架,不过,郝家从来认为自己传的是武式拳。

        虽说认为自己传的是武式拳,但郝家历代前辈都有根据自己的思考改变动作的地方,所以现在见到的武式拳根据是传承于郝为真前辈还是传承于郝少如前辈,在动作上还是有些微差别的。这些差别的目的就一个:拳架要符合尽快让初学者进入太极殿堂的要求。就像我让大家走猫步时不要手叉腰。在功夫上身以后,不要说叉腰,抱头也不要紧,但一开始不叉腰,就能让大家尽快体验到放松,气沉下来,叉腰会破坏放松。这样的细微处在李老师教拳架时比比皆是,我以后有机会讲拳架时再细说。


        有一次,一位学生问,拳架步子要多大?李老师说你能打多大就打多大,但不许破坏身法。什么叫不能破坏身法,就是你支撑腿站住,肌肉不能摒,另一条腿能伸多远就多远,注意,不许上身前倾屁股后突,人只能直直松下去哦!前倾后突在李老师那里是不能犯的错,不过后来我看了很多视频才发现,很多大师都把这个错误当家常便饭。我不知道谁对,不过我跟李老师学拳,自然就按李老师要求做。


         李老师是潮汕人,从小在上海长大,普通话不怎么标准。我们学生中有一位北京女孩,网名叫懒扎衣,在一家外资企业里做管理工作。那时候她跟我住一个小区,也喜欢太极拳,我就把她拖到李老师那里学拳。我这个人就是有这个毛病,看到好东西就愿意分享。其实李老师最初几位学生都是我连哄带骗弄过去的,现在都学得不亦乐乎。懒扎衣一开始学得有点痛苦,因为她听不懂李老师的上海普通话。每到这个时候,李老师就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不知道,我当年跟郝老师学拳,郝老师讲的河北普通上海话,我足足半年没听懂郝老师在说什么。我心里暗暗嘀咕:半年听不懂,还在学!估计那年头大家都太无聊了。


        李老师是十七岁那年开始跟郝少如老师学拳的。又是一位十七岁学拳!那一年估计是1961年,看样子那时候高中毕业以后就无所事事了。跟郝老师学拳可不是免费的,李老师说是14元一个月。李老师那时候工资也就35元。不知道是什么动力让李老师肯这么下本。据说郝老师在教拳时也不忘挣点外快,如果有外人想来试试手,也是可以的,一次2元,交完钱以后,就有机会挨揍。现在的大师们应该学着点,别光顾着打徒弟玩,打外人是可以挣钱的。


        有一次跟李老师学拳时,有一位八旬左右的老翁站旁边看了半天。在我们停下休息的当口,他走过来问:你们练的是不是武式太极拳?我们当时有点奇怪:一来这个拳架很少人认识,二来这个拳架实在难看,平时是没有人关注我们的。当听到肯定的答复后,那位老翁兴奋地说,他以前见过郝少如老师,有一次还看到一位一米八的年轻人上去动手,郝老师就一招童子拜观音,一个照面把那位打得飞出去好远,边说还边比划。另外几位同学听了也激动不已,纷纷告诉那位老翁,那招不叫童子拜观音,是懒扎衣。我冷冷地站在旁边,当时就想知道:收钱了没有?


        李老师十七岁学拳,跟的又是名师,所以从来不知道膝盖疼这种事。我可是40岁学拳,膝盖疼是一定会碰到的。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告诉大家,成年人学拳可以看看我的经验。根据我的经验,膝盖痛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动作不对,在实腿转脚时,膝盖和脚尖没有保持同步,时间一长,磨坏了。这种情况只要时时膝盖和脚尖保持同一方向,在身法正确的情况下,应该可以避免。当然了,最好的就是我推荐的猫步,那一路走下去是不转脚的,要少吃很多苦头啊!


       第二种情况是胯将要松的那前一两天,膝盖会明显不舒服,应该是这个时候力都吃在膝盖了,不过只要胯一松,膝盖立刻轻松。胯是一点一点松的,所以膝盖是要不舒服好几次的。这种情况更简单,只要把架子提高,或者练习量减小,一两天后就进入另外一个天地了。


       据李老师说,他学了五年拳,郝少如老师就让他代老师教拳了。后来我掐指一算,1961年加5年,66年,哦,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李老师是不要紧啊,根正苗红,郝老师就有点不一样了,他老人家在49年以前加入了国民党。之所以没在建国初期被镇压掉,估计跟郝老师不是职业教拳有关。他是工厂里工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在上海信谊药厂。运动是一个接一个,自然成分不好的教拳老师也是抖抖索索的,一遇运动保命第一。


        其实傅宗文老前辈也是深谙此道。一副认真的模样义务教拳,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把一套符合领导思路的健身体操,推广到大半个中国。反正,只要是政府大力推广的,最后一定会走到荒腔走板的地步,太极拳也是如此。


         武式拳本来知名度就不高,郝老师还抖抖索索不敢出门,自然传人很少。虽然很少,名声在外。1991年吧,后来的泰国武术太极拳健身总会主席马剑臣先生来到北京,请中国派一名武式拳老师去泰国教拳,北京方面把这事转到了上海。当时执掌上海武术界的领导顾留馨先生想到了根正苗红的李伟明老师,于是把李老师推荐了出去。至今李老师还在念叨:顾老师对我还是蛮好的。92年决定出国教拳,办护照办了整整一年。各路领导终于同意一个工人出国了。


        说起这位马剑臣先生,中国人知道得不多。他是一位富商,年轻时学过各种功夫,后被董英杰在比手时三次击倒,遂跟董虎岭学习太极拳。估计董虎岭在泰国没有教过武式拳,所以才引起我们马主席的好奇心,把李老师请到泰国。董虎岭前辈是会武式拳的,因为董英杰前辈最早跟李香远学的是武式拳,后来才拜在杨澄甫宗师门下。据说董家在香港的太极拳学院也是教武式拳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好像是作为高级课程,要在学习太极拳三四年后才教你。可我习拳体验告诉我,成年人学拳,先学武式拳,再学杨式拳是正道,因为杨式拳的动作难度太大,是为专业人士定制的,而武式拳作为入门,效率要高一些。当然,如果您是专业人士,怎么打都是可以的。


        李老师原本准备去教一段时间就回中国,不曾想,这一段时间居然是19年。李老师回中国后一直无所事事,教了一辈子拳没人教了。我有时候想想自己运气真的很好!李老师正盼着在老年回中国之后,教出一两个学生,我就适时地出现了。


       有好心的朋友指出,顾留馨先生是1990年去世的。我可能记错了李老师去泰国的时间,但肯定是马剑臣先生来中国请老师,而李老师又花了很长时间办护照,经过很多部门批准才成行的。这是李老师亲口告诉我的。而感激顾老师的话我也是听到过的,只是我可能把两件事情混淆了,大家就当故事听吧。不过在这里还是很感激这位朋友的提醒,帮我找出文字中的缺陷。


       跟李老师上了两堂课,我就体验到不同一般。从起式开始到左右懒扎衣,按照李老师的要求打,气感很强。其实我不太愿意用气啊、意啊这些现代青年听不惯的词。或者这么说吧,就是在做各式动作时,有麻胀感或者轻微针刺感、热感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在中国,以前人就称为气感。在中医针灸时,病人有这种感觉,我们就把它就做“得气”。大家先习惯着看起来,因为武式拳的前辈们都是气功大师,他们的拳论里会经常提到气啊、意啊什么的。我呢,遇到这些词尽量转换一下说法,而大家呢,也慢慢学着适应起来,一点点走进前辈们的世界去看看。


       找到了好东西,我就找人来分享,首先我就想到了懒扎衣和老高。老高这个人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雨中走猫步那位。人挺有意思的,五十多岁,背已经驼了,胃口很差,骨瘦嶙峋,还高血压。

       老高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碰到一位正骨医生。这位医生姓张,医术挺高超,当时,看到老高这种情况就有点看不下去了,就主动帮老高矫正了一下脊椎。据老高后来讲,当时就觉得人挺直了,精神上来了,从来没这么舒服过。老高很机灵,忙问张医生,是否从此可以挺胸做人了?张医生告诉他,想挺胸做人,有两个办法:一是你经常来看我,二是或者你去学太极拳。老高一合计,张医生诊疗一个病人2000元,虽说成了朋友,但也不好意思老是去揩油,还是学太极拳吧,就这样,老高开始学太极拳了。我就是因为学太极拳认识了老高,一来二去,我和老高成了很好的朋友。遇到李老师这样的老师,我自然向老高极力推荐,于是老高也跟着李老师学起了武式拳。


       老高脾气有时候挺撅的,不撅也不会雨中猫步了。他明明高血压,就是不愿意吃降压药。他告诉我,经常就是晕晕乎乎地在打太极拳。半年以前,师妹懒扎衣寄来一张碟片,是李老师近期打拳时摄制的,里面有老高的身影,身体挺拔,动作流畅,显然功夫比我离开上海时又进步了!赶紧打电话祝贺一下,电话里老高告诉我一件事:前一阵子有一天,路过家门口的菜场。上海的菜场边、公园门口经常有人免费给中老年人量血压,顺便推销点保健品。大概那个量血压的摊位提醒了老高的太太,她突然问老高,最近好像没听到你说头晕嘛?老高一想,是啊,好像头不晕了,正好旁边有量血压的,马上量一个,居然正常。老高夫妇不相信,第二天自己去医药商店买了个血压计,一量还是正常。把夫妻两个可乐坏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代鬃狮---拳架篇之《要慢不要快》
一代鬃狮---拳架篇之《十三身法》
【原创】回顾与顾留馨先生的推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拳友交流】练太极 首要“敬”
欲学真功访明师,想学真太极,要看杨健侯太极拳真传!
李经梧 太极大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