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平之战是赵胜纸上谈兵,叫赵括蒙冤

长平之战赵国开局很好第一是不战而下韩国上党,得兵员、得钱粮、得民心。第二是先秦而动,占有先机,坚壁清野,以逸待劳。

长平之战开打之前,相国赵胜就亲赴上党,犒赏一干官吏百姓,稳定人心(乃令赵胜受地。以万户都三封太守,千户都三封县令,皆世世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

跟着将军廉颇率军占领要津,得长平坚城固守。同时疏散百姓,坚壁清野,准备于秦军持久战(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上党民走赵)。

一切准备停当,秦将王龁才率军渡黄河,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兵临上党。按照秦昭王与范雎的谋划,秦军原本是要与韩国战,进而灭韩,不成想上党已经被赵国占领,而且赵军已经严阵以待,恼怒之下,秦将王龁便仓促向赵军发起进攻(四月,龁因攻赵)。

战役开始阶段,应该说双方互有胜负,表面上看赵国吃亏,实则不然。廉颇或是以长平为核心,布置了纵深防御,而且是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赵军士卒犯秦斥兵)。而此时秦军或兵力上占据优势,故而几个回合打下来,赵军损兵折将。首先是裨将茄阵亡(秦斥兵斩赵裨将茄),跟着两个月后,两个纵深防御的营垒被攻破,四个校尉战死或被俘(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一个月后,长平城外西边的一个壁垒又被攻破,两名校尉被俘(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这时候,廉颇适时改变战术,退守长平城,利用坚城固守。这一招果然奏效,秦军几度攻城都被赵军挫败(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战局转而对赵军十分有利,王龁骑虎难下了。

此时秦军远道而来,深入敌国作战。上党又早已被坚壁清野,秦军一切补给都要靠国内千里迢迢,艰难转运。而廉颇由于是以逸待劳,早有准备,长平城中料已备足粮草。而且周边城邑都属赵国,向北去阏与、橑阳不过百十来里,向西去太原,向东回邯郸,也不过几百里。而秦军离家一千八百余里,战事拖延下去,无疑是秦军扛不住,耗不起,必然是不战自溃。

长平之战中盘阶段,赵将廉颇用弃子争先的方法,损失一些壁垒,战死被俘几个校尉,拖延了时间,消耗了秦军的钱粮兵员,进一步扩大了开局阶段的优势,将王龁一条大龙,无眼无根,团团围困在了上党,一旦时机成熟,一举屠龙,胜利在望。

果不其然,战况传回咸阳,首先是秦昭王、范雎坐不住了,不得不赶紧派人去四下运作,以解困局(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范雎派人去邯郸放出流言,说秦国最怕的是马服侯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好对付,而且他马上就要投降了(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按说范雎的离间计并不高明,也不难识破,仅一句“秦国人其实最怕赵括”,赵王,尤其是老谋深算的赵胜就上当了,未免太儿戏了。不过赵王却真的打算撤换廉颇,叫青年将军赵括代将。这究竟是因为中了范雎的离间计,还是原本就对困难估计不足,对非赵氏宗亲不信任,又不谙战事所致?我看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赵孝成王年轻没经过事。赵胜虽是两朝相国,却也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当官久了,一言九鼎惯了,自然而然就会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我运筹帷幄之中,你就应该不费吹灰之力决胜于千里之外。领导的部署有问题吗?没有啊!深谋远虑啊!我军抢先下手占领了上党,得天时地利人和,以逸待劳。上党坚壁清野,又陷敌于无粮无助的死地。敌失天时失地利失人和,又远了道而来人困马乏,我军趁其不备,奋勇杀出,焉能不一鼓而克?现在叫你廉颇贪生怕死,畏敌不前,贻误战机,损兵折将,把个必胜的仗打得没完没了?真是废物!

没打过仗的人不知道,再高明的方略,再巧妙的部署,一旦打起来了,必也有那需要拼死玩命的厮杀和坚持。更何况战场上千变万化,哪里能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赵胜纸上谈兵,完全不看战场上的兵力对比,双方态势。此时廉颇在白起、王龁南北夹击之下。好汉难敌双拳。白起虽未出手,但是廉颇却不能不分兵提防。在这种劣势下,损兵折将在所难免。廉颇能够守住长平,并把战事拖延下去,其实就是最大的胜利。

然而遗憾的是,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似乎都没看到这一点,一心想着速战速决。于是换将的王旨下达,却不想立刻遭到了两个重量级人物的反对,一个是老臣蔺相如,一个是赵孝成王的婶子赵括他娘。

蔺相如从赵括统兵的能力着手劝止:“赵括只会读他父亲赵奢留下的兵书,却没有实战经验,不知变化。王不能仅靠出身、虚名,就派赵括在这么关键的时候,担任这么重要的军职。”赵孝成王不搭理蔺相如。赵括校点三军,准备开赴长平(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的母亲见状,上书求见赵孝成王,见面之后也劝赵王另择将才,她老人家是从赵括的为人处世着手。老太太对堂侄赵孝成王说道:“赵括他爹赵奢为将时,对有才能的人恭敬下礼,吃饭喝酒的时候,都捧着饭碗酒樽先敬师友。被赵奢奉为师长的有十数人,奉为挚友的有百余人。王赏赐的钱财宝物,赵奢都分赏给军吏大夫。一旦王旨下受命出征,再不问家事,置身家性命于度外。可是现在我儿赵括,一旦为将,马上就目空一切,军吏部下无人敢仰视。王所赐钱财,都拿回家来想着置买田宅。王以为赵括比他父亲赵奢如何?老妪恳求王,不要任命赵括为将军。”赵孝成王还是不为所动。老太太急了,使出一招置气道:“王一定要任命赵括为将,打了败仗犯下死罪,不要怪老妪我没说,不要把老妪我连坐处罚。”没想到赵孝成王还是不为所动,而且点头应允,好赖都不关你的事(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孝成王是个没主见的人,遇着丁点事都要问你问他,没人支持绝不敢自己拍板做决定。要不要接受上党,赵豹、赵胜、赵禹问一圈。要不要派人去跟秦昭王讲和,楼昌、虞卿问一圈。要不要割地与秦,赵郝、虞卿、楼缓又问一圈。唯独在撤廉颇用赵括这件事情,力排众议,坚定不移,判若两人,谁是他的主心骨,谁是幕后真正做决定的人,一切不言而喻。

赵括走马上任了,却不幸叫蔺相如和赵括他娘一言成谶。

赵括没当过将军,不知道将军干系重大。没享受过权力的快感,不知道权力的背后是责任,快感的代价是人头落地,血流成河。

赵括一到长平,不是虚心求教,了解敌情,而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廉颇定下的规矩,废除!廉颇能征惯战的将领校尉,换掉!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他也不管长平在白起和王龁两面夹击之下,也不管秦赵虽然打了小半年,秦上将军白起还猫在南面的野王城根本没出手,他便无知者无畏地离开了长平坚城,向秦军发起了进攻(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

赵括这么做,应该不是擅自而为,而是按照赵王和赵胜的指令行事。后人都骂赵括纸上谈兵,招致长平大败,余不知证据何在?司马迁并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指责赵括纸上谈兵的文字,反倒是有文字指向赵胜。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且多次派人斥责、催促,廉颇仍我行我素,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赵王、赵胜这才下决心换人。换个听话的。“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请留意“坚壁不敢战”,代廉颇将以击秦”这12个字。之所以撤换廉颇,主要的罪状就是“坚壁不敢战”。叫赵括替换廉颇的使命自然就是要敢战,要进攻“击秦”。赵国除廉颇之外,还有能打仗的将军,比如乐乘、庆舍,为什么不用呢?一个可能是不姓赵,再一个有实战经验、有战功的人都不怎么听话。去了再像廉颇那样,岂不坏事?用赵括,不用你有实战经验,也不要你多能干。领导已经运筹帷幄,你去了只管照办就能决胜千里。大政方针已定,进攻的命令已经明确下达,赵括不过是遵旨执行而已。所以赵括离开坚城向秦军发起进攻,并不是纸上谈兵犯了错误,而是不能不这么做,不敢不这么做。两千年来人们都骂赵括纸上谈兵,实在是冤枉。

秦昭王一看赵国上当,自然大喜。他老人家不顾自己近70岁的高龄,立刻离开咸阳,一千多里地舟车劳顿,乘船渡过黄河,亲临前线。秘密任命白起为长平之战主帅,全面指挥战斗。全国总动员,百姓每人赐爵一级。15岁以上男丁全部发往长平,或从军或支前。总而言之,竭尽全力,一定要将赵军团团包围,一举全歼(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白起久经沙场是个明白人,一看赵括主动进攻,自然大喜。他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廉颇对付王龁的办法拿过来,引诱赵括进攻,自己坚壁固守。同时出奇兵将赵军分割开来,然后围困(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这里有一个问题,两千年来没人问起过:白起为什么要采取围困的战术?

秦军深入敌国,又举国而动,日费不知数十百万。而且是千里转运,沿途人吃马嚼不知耗费多少。一万石粮食运到上党,不知还剩二三否。四面又都是赵国的城邑,援兵随时可能杀到。列国也随时可能发兵救援。这种情况下,应该是力求速胜才对。白起为什么反而采取万不该采取的围困战术呢?

讲得通的解释应该是打不下来。多次强攻,秦军也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只能是利用地形,跟年轻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拼意志、赌耐心。

果不其然,一段时间之后,赵军久攻不下,伤亡很大,赵括意志崩溃扛不住了,下令分兵突围(欲出,为四队)。将令一下,分散在上党盆地的赵军各部,一涌而出,分头突围。可笑的是,作为赵军的统帅,45万大军的总指挥,赵括竟然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向秦军冲杀过去。这不是勇敢,而是急不可耐想要侥幸逃命。结果箭矢不长眼,秦军一阵如蝗的乱箭射来,赵括不幸中箭,翻身落马,死在乱军之中(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赵国一盘开局、中盘俱佳的好棋,由于弈者赵胜纸上谈兵,急于求胜,临阵换将,王龁一条大龙没杀住,自己反被冲得七零八落。不仅四十万军大溃,还被秦军乘胜推进,夺取了太原,攻克了武安,兵锋距赵国都城邯郸只70里。很快,秦昭王就下旨包围邯郸,意欲一举灭赵。真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赵胜纸上谈兵,又不肯信任和重用廉颇这样有实战经验,有实际战绩的外姓将军,一心只想着宗亲秉政,这才招致长平大祸。

不过赵胜毕竟不是等闲之辈。长平一败,无疑是兜头一盆冷水,叫他如梦方醒,一时收起王叔相国平原侯惯常的自以为是,一变小心谨慎,礼贤下士,终于叫他抓住了秦昭王、白起的一个破绽,跟着巧使妙计,不仅解了邯郸之围,还叫赵国长平大溃反败为胜。赵国收复失地,夺回了太原和上党,更进一步占领了秦国的河东郡,把秦军彻底赶出了河内。如此惊天大逆转,司马迁不言,后人不能无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人都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长平之战后,蔺相如与廉颇下场实在唏嘘
从太空上看长平之战
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战国(四十三)长平的烽火
纸上谈兵的真正内幕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27集
新视角读《史记》之四十六 赵国贪占便宜惹大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