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眼界与辩力

练习孙氏太极拳,不可把拳式当成技击招式来演练,而是要在行拳中体会拳式中处处蕴藏的灵机,这是我反复强调的。舒缓绵柔的行拳不是为慢而慢,而是为了从拳式中获得遍体灵机。

何谓灵机?拳式中蕴含的种种可能的变化之机。按照太极拳的规矩从行拳中要体悟这个东西。孙氏太极拳以及这种练法,其所长是一旦有所悟,则能有一通百通之效,技击的技艺和功夫能不断深入。其弊端是,如果悟性差,或功夫没有下够,即使练上一辈子,也只能养心健身,难有技击之效。所以,当年对孙氏太极拳最有体悟的是那些技击健将们。因此我们在学习孙氏太极拳的时候,如果没有即深明太极之理,同时又精通技击的明家来指导,就很难对孙氏太极拳的拳式之义有正确的认识和体悟。实事求是地讲,当今这样的明家已经见不到了,那么如何学习孙氏太极拳,有时可以借它山之石。

因为各派太极拳差异化很大,几如天壤。有的太极拳就是以练习招式为主体,其比例几乎与修为功夫并重。外行人看上去很有看头,练习者也容易找到拳式中技击的状态和含义。这是其所长,其不足是这种技击状态相对固化,难以使习者深入,更难以真正悟求到太极之理。其有成者,最喜欢说手打人这种弱对抗的切磋形式。但真打起来,很难有几手能够派上用场。

我以为由于当今太极拳明师难觅,当今所谓的那些太极拳明师知道的东西也是一些小儿科的东西,所以,若想提高对太极拳的兴趣,可以先从后一种太极拳入手,先跟从这类太极拳拳师学习,先从在拳式的招式、劲力上相对显性的那类太极拳入手,掌握之后,再练那类内涵丰富、意境深邃的太极拳。

学习孙氏太极拳时,亦可以由此借鉴,但是拳中规矩各家不同,道理也不尽一致,如何借鉴?其原则是,一定要在严守孙氏太极拳的规矩,并弄懂孙氏太极拳拳理的基础上借鉴。否则必将南辕北撤,一事无成。因此,习拳既要有定力和辨别,又要能兼融,不能有门派之见、固步自封,而要唯理唯上,博综贯一,兼收并蓄,最后拳的成就是落在人的身上。

上面提到定力和辨别力,这两样能力都需要眼界,没有眼界很难形成这两种能力。而眼界源自三个方面:悟性、知识和修养。

没有悟性就很难真正掌握一门拳术,不要说达到多高水平,能够入门都难。拳术是门艺术,不下功夫肯定掌握不了,但下了大功夫也未必就能入门,有悟性且下大功夫才可能入门。但仅仅如此,也很难在拳艺上登堂入室。因为如果眼界不高,很容易看事浮表偏颇,稍有小成,便自以为是,失去辨别力。因此,即使有身体天赋、有心性的悟性,还需要有知识和修养,才能提高眼界,真正做到追求道理,唯理唯上。

我常见一些拳师,身体天赋不错,也有一定悟性,在拳术上也下了番大功夫,因此小有成就,但是由于眼界不够,常常把自己那点体悟认为是前无古人的创新而标榜,其实他那些体悟出来的要则在古拳论上早已有之。只是后来随着拳艺的发展,某些拳论又转向强调另一个方面,如由硬转柔,由紧转松等。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松柔之义渐失其真,因而在实践上能证之者极少。上世纪三十年代山东国术馆的刊物《求是》中写道(大意是):在形意拳上徵得柔劲的人是其他一切拳术都不能抵御的,但是自宋世荣、孙禄堂之后,能在形意拳上徵得柔劲的人已经见不到了,就是有刚劲的人也是凤毛麟角。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后来出了一大批的所谓的松柔大师,但是他们的技击能力除了在与弟子们的推手中有所表现外,在强对抗的实战中从没有被证明过有什么实效。于是一些人又转回来,否定松柔在技击中的作用。强调发力时紧硬的作用,并以为是新发现,其实古已有之。

为什么当年松柔在技击中的价值被推崇,为什么现在又得不到印证,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上面仅仅是以硬紧与松柔为例,说明对拳术中前人的经验即不可轻易否定,也不可无条件的奉为金科玉律。而是要研究其成立的条件,发现其合理性与适用的边界。拳术规矩中如这类价值转向的东西还有很多,不一一例举。那么为什么在规矩上、在价值取向上会有这种转向,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拳艺是很有意义的。

再有,面对某些前人的经验在目前的实践中得不到证明的现象,究竟是这些经验毫无道理,还是由于我们的见识、实践的范围、功夫造诣与知识不够,没有发现这些经验成立的条件是什么,以及目前实践中之所以不能被印证的原因是什么。这是需要我们深究的。因此不可轻易放弃一个原本可以提升武艺研修的正确方向。否则的话,则甚为可惜。

以我多年的考察,当今我们这些拳师的技击实践是很有限的,远不及前人,生死搏杀有过吗?相关论述我在《刍议技击家》的系列短文中已谈,因此我们这些人没有资格去轻易地否认前人的技击经验。有拳师对我讲,我们有科研统计的成果。这些成果我看过一些,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不少类似的所谓科研数据,但由于样本的先天不足,如样本数量太少,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由于样本取样的差异化悬殊,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标准,其实验数据也不能形成结论。因此,这些科研数据往往会带来错误的认识导向。

潜心研究,不断体悟,有所发现,深入辨析,可以怀疑前人,但不可轻率做出结论。除非在实践、认识和造诣等方面你超过了前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区分真太极和假太极?怎样使自己练的太极拳成为真太极?
赵道新先生访谈录2
学习太极拳要弄清的几个问题(转摘)
近代武术名家
太极---练习太极拳的若干注意问题
和式太极拳技击的五大修炼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