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习签到3:文学理论-第三编:文学创造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1、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

物质生产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

精神生产的产生发展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物质生产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以西方精神史为例;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2、生产的特殊性:

·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物质生产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

·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 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的制约;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1、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文学与科学的区别:

科学反映活动立足于客体,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

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其成果是人的情绪、情感的物化形态。

文学和宗教的区别:

相似性: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

宗教:以虚幻的唯心主义为基础—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

文学:以现实的真实感受为基础—发现、认识、回归世界—导向体现人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


2、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

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但不止是以话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是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生产。


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区别:

科学话语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

日常言语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

文学言语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采用修辞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



第二节、创造的主体与客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的反映对象。

1、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几种解释:

★客体即“自然”说

这一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

最初确立这种观念的是古希腊人,集中体现在“艺术摹仿自然”的艺术观中,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亚里斯多德等。

在中国主要体现在《易经》的“象天法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发于地。。。”

该学说有一定的真理性,但其“自然”是指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还不定。


★客体即“情感”说

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主要盛行于18世纪的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代表人物:华兹华斯、雪莱等


西方文论: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雪莱:“诗人的职责就在于:把他自己从这些形象和感觉中所得到的愉快和热诚传达于他人。”

史达尔夫人:诗表现的是诗人“灵魂中的感情”,当热情激动灵魂时,诗人就借助形象和比喻来表现“内心的东西”。

托尔斯泰:艺术就是一种“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的人类活动。

苏珊·朗格:“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

科林伍德:“艺术是在想像中表现自己的感情,真正的艺术就是情感的表现。”


中国古代文论:文学艺术是情感表现的观点贯穿始终

《尚书·尧典》:“诗言志”

《乐记》:“情动于中,故发于声”

《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文心雕龙》:“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严羽《沧浪诗话》:“诗者,吟咏情性也”


★客体即“原始意象”说

弗洛伊德把有原欲所形成的“个体无意识”确定为艺术表现的客体。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并退而广之认为人类文化包括文学都是“集体无意识”即“原始意象”的呈现。这样,他把艺术的客体归结为“原始意象”。


荣格的说学肯定了文学艺术必然要反映人的深层的心理经验,这一思想有其深刻的一面,但他把深层心理经验做了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解释,其谬误也是明显的。


“原始意象”: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世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处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惟一源泉: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


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红楼梦》

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卢卡契曾指出,审美与审丑

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比如钱锺书对旧知识分子的体验、张承志对黄河的体验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作家和诗人。

1、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

★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尔伯蒂、达·芬奇、锡德尼、狄德罗 ,这一学说本身含有轻视主体创造性的色彩。


★主体即“旁观者”

毕达哥拉斯:“生活就像一场体育竞赛,有些人充当角力士,还有些人成为调停者,而最好的位置却是旁观者。” 这一说法指出了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非功利心理状态,有一定道理,但走向了极端。


★主体即“移情者”

代表人物: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特(J.Volket)

立普斯:“ 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主观地被动感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而通过“移入”使对象人情化,达到物我同一,“非我”的对象成为“自我”的象征,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获得自我的欣赏,从而产生美感。


审美主体包括艺术家就是移情者。”

移情说:简单的话来说,它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该学说说明艺术家于创作活动中情感活动的某些特点和客体人格化的原因方面,也不无道理,但它把移情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就过于简单化了。


★主体即“集体人”

荣格认为,艺术的真正本体是原始意象,只有超个体、属于全人类的“集体人”才能瞥见它。这个“集体人”是一个体现着整个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他的学说,从一个角度看,它有助于克服那种把艺术主体看成是纯粹自我经验表达的观点的片面性,但所谓的“集体人”是一种抽象的人,这就否定了艺术主体的现实性、具体性、个性和创造性,是及其片面的。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只有处于文学活动中并且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


具体的社会人;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1、人类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物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


2、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征: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 :对创作客体的选择;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小结

1、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客体的“主体化”;主体的“客体化”

2、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1、材料的储备(素材的积累)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文学材料的形成:

作家的记忆机制: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因子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把社会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获取材料的途径:无意获取:童年经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二、艺术发现

含义: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表现: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


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造过程;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三、创作动机

含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动态轨迹:内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

分类: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1、何谓艺术构思

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2、艺术构思的几种心理机制


(一)回忆与沉思:

回忆:

含义: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方式: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

理性思维的参与和情感的浸润

沉思:

含义: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心理功能:一种新的发现或创造性 ;对对象从事二度体验


(二)想像与联想

想像(imagination)

含义: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种类:再现想像;比拟想像;虚构想像。比拟想像、虚构想像又叫创造想象。文学创造者的艺术构思过程又叫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其核心就是借助想象所从事的思维。


联想(association)

含义: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种类:(联想的三条规律)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三)灵感与直觉

灵感(inspiration)

含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顿悟。

特征: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思维过程: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


直觉(intuition)

含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作用: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发觉故事(或现象)背后的内蕴。


灵感与直觉的区别:

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

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四)理智与情感

理智: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

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理智与感情的关系:

感情在艺术构思中是动力因素,理智则是约束、规范因素

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像力的负作用

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能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

理智与感情之间是冲突还是相互促进,往往被作家当下心理状态所决定


(五)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二者关系:

既有主从之分,又相互补充;

意识对无意识有制约作用:

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所遵循的主导线索是意识提供的;

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


二、构思方式

1、何谓构思方式

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


2、几种构思方式:

(一)综合

含义: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托尔斯泰论艺术综合

特征: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


(二)突出和简化

突出:

含义: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体、生动的效果


实现途径:浓涂重抹;淡化背景 ;


简化:作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比如康定斯基的抽象简化


简化与突出的区别:简化的目的是突出 ;突出以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来吸引读者,简化则是将形象或意念身上所有的避遮物全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最能表现本质的要素;简化比突出的难度大;简化后的形象比浓墨重彩的“突出”更能抓住读者


(三)变形与陌生化

变形:

含义: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

方法:扩大和缩小;粘合;漫画;夸张;幻事

陌生化: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的手段,重新塑造对对象的感觉,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二者关系

联系:都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

区别: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形,陌生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以消解“套板反应”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物化阶段,具体说来是作家将在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物质性的文本,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1、“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含义: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的“形象”(包括意念),转化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到纸张上

过程:“转化”;“操作”


复杂性:

作家头脑中所构思的那个形象,已成为一个“创造物”,而非生活中某个外在物象;物化活动开始后,构思活动还在进行;作家遣词造句能力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强弱,也都可能使心手不一,内外难符


常见问题:

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

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2、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语词提炼

含义: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思中已初步成熟的形象、意念准确、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出来

范围:形象和意念的物化、语调的选择、结构的妥帖、风格的和谐 


技巧运用

含义: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例如肖像、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


运用原则:为物化心象的内在物理(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在规定性)服务;为作家通过心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


3、即兴与推敲

即兴

含义: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

产生: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要有气氛和契机;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

和作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推敲

含义: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范围词句的精选,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


即兴和推敲的结合:创造之初不急于动笔,作反复思考和深入沉潜;动笔不可勉强,等待机缘或需要的唤醒;灵感突至,及时捕捉,记下全部轮廓;过后仔细从头到尾地修改定型,修改中以形象的内在物理和自我的中心意念来统摄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文学创造原则)

第一节  艺术真实



1、认识与艺术真实

(1)文学作为认识活动

Ø 文学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旨在其蕴藉中创造认识与审美相统一的形象体系

Ø 作品 “真实性”的品格:历史理性

Ø “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


(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①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内蕴的真实: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社会生活内蕴的层次:真相事理层;历史文化层;哲学意味层;

假定的真实: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

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

Ø 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如《西游记》、《变形记》

Ø 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

现实型作品

Ø 艺术情境是虚构的、假定的,如《雷雨》

假定与“真” :真事理/真情感,如《牡丹亭》


②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主观的真实:文学创造有主体性或主观性

诗艺性:诗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诗艺的真实即讲究艺术技巧的真实。


2、艺术概括

含义:作家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创造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艺术概括的规定性(规律):

Ø 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观照和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屠格涅夫谈艺术概括

Ø 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是一个艺术提炼的过程,始终体现为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


  “类型化”主张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饿贺拉斯,他以不同年龄的人各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为例,强调文学应该描绘同类人的共性。后来的批判现实主义也强调这一创作方法,它与技术概括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把“心从感官那里抽开来”,“飞腾到普遍性相”,后者“把整个心沉没在感官里”,“沉没到个别事例里去。”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代表人物是法国作家龚古尔兄弟和左拉,他们强调纯客观地再现生活真实,主张作家应该像医生那样对人生作直接的观察和精确的解剖。


艺术概括的具体方法:

在广泛占有生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概括,如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

二是以一个人生活原型为主,同时融入吸收其他生活素材。



第二节  情感评价(把握)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

一、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认识与情感:

Ø 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客观反映,情感是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

Ø 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情感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

Ø 文学创造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和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

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

文学创造以情感评价发挥着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从形象性问题上得到印证。比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


二、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

“诗意的裁判”

Ø 善与美的统一,对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和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

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的内涵  

Ø 情感评价与善的价值追求

Ø 高尚的品格

Ø 功利的取向

Ø 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Ø 诚挚的情态

Ø 艺术的呈示


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人文关怀:“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Ø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

Ø 人文主义是文学的灵魂和存在的根据

人文与历史:文学价值取向的交合

Ø 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维度



第三节  形式创造



一、文学与艺术形式

文学的精神价值的理想: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文体升华三者之间保持张力和平衡。

文学的形式和内容是两个实体,活在一起,如钱谷融所言两种相反的观念和理论


重内容轻形式

Ø 传统文论:“文以载道”,“言之有物”

Ø 西欧古典文论:“再现”说,“表现”说


形式主义

Ø 俄国形式主义

Ø 捷克与法国的结构主义

Ø 英美“新批评”派


小结:

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

Ø 内容是它的这一形式的内容

Ø 形式是它的这一内容的形式

形式创造是建立在形式与内容关系基础上的互动过程。


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

①内容形式化

作品:内容与形式完全融合,如黑格尔所说

Ø 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体

Ø 形式创造是内容形式化的过程,如别林斯基所说

Ø 内容的形式化以审美价值追求为催化剂,


②形式内容化

形式创造具有塑造内容或者帮助其生成的作用

Ø 文学创造之初,形式创造已经开始。匈牙利现代艺术理论家巴拉兹曾说

Ø 形式的生成作用使内容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


小结

形式创造

Ø 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组织和构成

Ø 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外在形态的创造

艺术形式

Ø 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Ø 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

Ø 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

Ø 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三、形式美问题

形式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意味的形式”理论:

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如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

这一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英国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 “有意味的形式”,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学完,记得签到哦!


重大消息:

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23)-刘勰与《文心雕龙》(二)
童庆炳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大一文学概论的名词解释一般有哪些.写出答案更好.
《文学概论》(文学理论)核心简答题
文学概论课堂笔记和考试复习资料
《艺术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