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的阅读总结

《望岳》阅读答案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作者是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 ”,本人被称为“诗圣”。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高大雄伟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首联写远望泰山峰峦连绵 山色青翠的特点;颔联近望泰山 神奇秀丽 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①“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②“割”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7、“齐鲁青未了”对描写泰山有何作用?

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以距离之远衬托泰山之高峻、连绵。

8、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

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9、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10、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1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1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杜甫《春望》的阅读理解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木花鸟。(2分)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含义: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①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

②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③“我”因为遇到战乱,见到春花盛开,但却禁不住流下伤心的泪水;因为与家人分别,心中满是怨恨,虽然到处春鸟和鸣,但我听了却心惊胆战;此句运用反衬(移情、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时忧国、思念亲人的情怀。

5.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也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这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8、诗中的“城”和“烽火”各指什么?(2分)

“城”指长安城; “烽火”指战争,或(安史之乱)

9.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10.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石壕吏》阅读理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解释诗句中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书:信 ) 二男新战死(新: 刚 ) 死者长已矣(已: 完结 ) 室中更无人(更: 再 )

2、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三男邺城戌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二男新战死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4、“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 第二层:家中情况。 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5、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6、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叙事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一个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描绘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7、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

希望多收些豆子; 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倾向?

厌恶官场、喜爱园田

3、根据这首诗概括陶诗的风格。 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抒写平凡的劳动生活。

4、用自己的话描绘“带月荷锄归”的优美意境。

皎洁的月光下,劳动归来的诗人显得充实而快乐。他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丛中,构成了一副美好的月夜归耕图。

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

隐居躬耕、不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6、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两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

7、对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语,前实后虚,相互补衬,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写躬耕的艰辛,而归隐生活的乐趣远大于辛劳,故“不足惜”。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1、此诗作者王维 ,(朝)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3、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4、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5、“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7、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燕然

9、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了打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10、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11、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记叙,它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5、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7、诗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

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9.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10.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答: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1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怜”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意近即可)融于一体。

2、诗歌以“夕阳迟”和“欲暮时”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

3、诗中“夕阳迟”、“徙倚”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 徙倚:徘徊 (答对其中一个得2分。)

4、“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方面呢?(3分)

眼前风霜中的枯朽之木和沧桑之波,令作者触景伤情(1分);

回想自己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 国家破败、动荡之忧; 韶华已逝,难图大事,老大伤悲的落寞。)

5、说说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句话的理解。(2分)

此联情景交融,“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登楼凭吊古人,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又隐含无限的伤悲,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6.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

《长歌行》阅读赏析

青青园上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诗歌中提到哪些自然景物,有什么作用?

葵,河流等比喻光阴之匆匆易逝,劝勉世人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有所作为。

2、诗歌的尾联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时间易逝,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不要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去后悔。

3、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答:由景入情,由情入理。

4、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

答:光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青少年时代,发奋努力,长大了才不会徒劳地后悔自己为什么不珍惜时间,一事无成。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劝诫世人惜时奋进。

6.比、兴是汉乐府诗常用的艺术技巧,请找出诗中的两个比兴句,分别分析它们的作用。

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是谁说的?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所以这首诗没有特定作者

8.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以江河东流人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返。

9.这首诗在说理方面有什么特点?

用联想和一连串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10、诗中写大自然中的景物目的是什么?

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 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生命有限。

11、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发奋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悲伤也没用了。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应该浪费时间。

《野望》阅读赏析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倚。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答: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2分)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2分)

2、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

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2分)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3、“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4、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5、本诗写景有特色?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6、“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7、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8、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分)

9、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展现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10、说说“牧人驱犊返,劣马带禽归”句中哪几个词用得好?

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早寒江上有怀》阅读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2、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景的妙处。

作者捕捉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树叶渐落,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1)简析“乡泪客中尽”一句中,“尽”字的意蕴。(3分)

尽:用完,没有;(1分)思念家乡的泪水已经在客乡流完(1分);一个“尽”字道出了作者离家之远,飘零之久。(1分)

(2)阅读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诗人描写了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1分),异乡漂泊的境遇(1分),抒发了旅人怀乡,思归不得的悲戚(1分)和仕途不顺,人生失意的落寞(1分)。

3.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2分)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

4.“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5.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景象。(3分)

秋风乍起,树叶纷纷飘零,大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涌起层层巨浪,令人倍增寒意。

6.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诗歌表达了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7.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景的妙处。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树叶渐落,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点出题目中的“早寒”。作者活画出一副深秋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8、“平湖夕漫漫”这一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烘托出作者迷惘、茫然、苦闷和傍徨的心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阅读练习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 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 诗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坐观垂钓者,独有羡鱼情。

2. 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临渊羡鱼,现在的意思是: 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3. 请简要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

答: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4. 这首干谒诗(“乞仕诗”)借景抒情,表达了_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_的愿望。

5. 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但其写景有独到之处,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例举一首与其写景手法相同的诗。

答:夸张。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结秋霜。

6. 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犹想出仕而无人引荐,暗示作者想得到对方的援引。

9.诗的首联和颔联分别从视 、听的角度展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象,极富艺术感染力。

10.这首诗在艺术上非常成功,历来为世人传诵。试举一例加以品析。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触景兴怀,巧借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却没人引荐,不能在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而深感惭愧的苦衷。

11、你对作者不甘于隐居山林,而希望得到引荐,突出他出仕愿望是怎样看的,并说出理由。

赞成。作者希望出仕为国效力的精神值得肯定。

不赞成。应该像陶渊明那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做一个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不更好吗?

12、试分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蒸”与“撼”字好在哪里?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黄鹤楼》阅读练习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这诗人怎样的感情?

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绿绿的芳草覆盖。

3、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

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

4、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后四句为实写之景。 )(2分)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 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送友人》阅读赏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线绕城东潺潺流过。“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十分传神。

2、诗人骑马给友人送别。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

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仿佛理解主人的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不写人而写马,将离别之情渲染的更加深切动人。

3、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6分)

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6分,每点2分)

4、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4分)

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深切关怀。(4分,每点2分)

5、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2分)

6、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3分)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

《秋词》阅读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本诗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为秋天谱写一曲欢畅、明丽的赞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怀?

可以看出诗人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情怀。

2、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妙处。

一个“排”字写出了秋天“一鹤凌云”的景观,展现出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云霄,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

4、诗人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议论、抒情、描写

5、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豪迈的心情。

比较阅读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鲁山山行》阅读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改”“迷”用得好,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随处改”这个“改”字用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额变化,景色 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个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形”的意思。“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是iba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的表现出来了。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傍晚,夜色降临。霜霭弥漫,山林空荡,熊爬到树上逗乐,小鹿跑到溪旁饮水。

16.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本诗颔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先用“好”直抒胸臆,赞美山峰表达欣赏之情;再描写曲折高低幽深变化的山峰和小径,以及自己因入迷和独行而迷路的情况,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适自得,愉悦欣喜,热爱大自然。

4、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诗句是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5、本诗记叙的是作者在(深秋,秋天) 时节独行鲁山的一段经历。(1分)

15. 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首联先陈述喜好,再以写景照应点题。

B.颈联对仗工整,多视角描写动态之景。

C.尾联问句传达焦急,声音则反衬寂静。

D.全诗语言既清新自然,又不失质朴美。

《浣溪沙》阅读理解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1】。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2】。

【注释】【1】此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苏轼病愈后与名医庞安常同游蕲水清泉寺时,看到溪水西流,见景生情,有感而作。【2】白发唱黄鸡:喻指人生易老,时光不待人。

1、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森林中的杜鹃在萧萧细雨中啼叫着。

2、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诗表现了诗人虽身处困境却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致?(2分)

答: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景致:溪边兰草的嫩芽浅浅地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沙路,一尘不染。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布谷鸟的啼叫声。(2分)

4.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运用了描写(写景)、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法,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和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变得年轻?你看门前的溪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吗!不要再发出哀叹时光流逝这样的感概了。(3分)(意思对即可)

5、请描述一下词的上片所呈现的画面。(3分)

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芽,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这两幅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而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更突出了画面的静谧。6、词的下片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哲理: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不要悲叹,保持一种年轻乐观的心态,珍惜现在的时光,及时行动,就能有所作为。(2分)

这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7、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的名句中,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 生活态度。

人在黄鸡的叫声、白日的流动中一天天变老的。苏轼在词中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不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相信人生也会返老还童。这里,词人即景生感,不但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也表明了词人人生态度。

在艺术上,首先,寓理于景,形象生动。上片写景,下片议论,通过对自然明丽、雅淡的景色描写,融入哲理,启人心智。其次,典故的运用,增强了词作的含蓄性和深沉性。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阅读理解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译文: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倾听那风雨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

1、本诗表现诗人处境的词语是 僵卧孤村表现诗人人情怀的词语是戍轮台

2、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竟不平。”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品格? 满怀报国热情,矢志不渝。 3、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句略作赏析。

“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爱国之情。

4、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中,作者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老诗人报效祖国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壮苍凉!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梦想付诸梦中,强烈的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表达了作者要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8、诗中“僵”、“尚”二字用得好,请你说出一点理由。

[答]“僵”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尚”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10、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1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14、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15、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七年级下册

1、《山中杂诗》中与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异曲同工的诗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2、《山中杂诗》中写山中空旷清幽,杳无人迹,道出诗人陶醉其中,灵魂融入自然的诗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3、《竹里馆》描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峨眉山月歌》中以美妙的峨眉山月景,描绘出引人入胜的意境的诗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中点出主题,表明诗人离开故乡愈远,怀念故乡友人的诗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5、《春夜洛城闻笛》中点出主旨,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滁州西涧》中写诗人以飞动流转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诗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逢入京使》中写出诗人思乡思亲之情的诗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8、《江南逢李龟年》表现出作者对时代沧桑和人生巨变的深沉感慨的句子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9、《送灵澈上人》中表现作者在送别中自己闲适淡薄的情怀的句子是: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0、《约客》一诗中表现作者怅惘失意的心情的句子是: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1、《论诗》中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请你写出古代诗人歌咏黄河的语句:(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3、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思念故乡 、怀念故土的脍炙人口的诗句,请写出其中的两句,并表明作者和出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出处:《春夜洛城闻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考古诗文阅读赏析试题 (50首精编)
初中课内诗歌阅读赏析(选择题)
34首古诗赏析
中考古诗词鉴赏资料(超全面)
初中新课标古诗词赏析
34首古诗词赏析大全 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