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河有你,探险常在

前几天,一篇《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文章(详见副条推送),带大家回忆了户外探险杂志的往昔岁月。文章的最后停止在了2019年2月末的时间节点。

但故事还没结束。故事还在继续。

新的户外探险杂志团队,是几位90后组成。他们都经历过一种叫做“新媒体阅读量”的残酷检验。大浪淘沙后,他们并没有被磨去棱角,而是在向前辈学习的过程中去力争成为闪闪发光的金子。

不信?我给您举几个有趣的例子。

有时我认为,优秀的文章或许可以如法炮制,但真正的经典往往就来源于艺术家一般的执着、正义感和激情。我们的编辑卡卡(李佳霖),年轻一代的攀登者。2018年11月,为了纪念已故攀登者柳志雄离世四周年,卡卡沿着小柳的足迹一路追寻至小柳的湖南故乡,还原了路人柳的一生。写出了评价极高的特稿作品《柳志雄:比山更高》。此刻,他正准备奔赴山东调查另一起攀登事故背后的故事。

卡卡对于攀登题材的痴迷和激情超越了我们所有人,当然这也是他最大的缺点——过于痴迷。以至于完成路人柳的文章后久久不能自拔,把自己的微信名也改成了“路人卡”。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们希望因为自己的存在,让这个世界有一点点不一样。高大师(高彬彬)是办公室里为数不多对硬核户外不感冒的人,他的兴趣点在环保。同样是2018年,一篇逼近十万+阅读量的《贡嘎关闭“倒计时”,千人大逃亡留下了什么?》,让十万人认识到了贡嘎山区的环保危机。

或许是十万读者之中,也有四川林业局的领导,他们与高大师取得了联系。这篇文章间接地推动四川林业局出台环保政策,开始着手让贡嘎山区变成一片真正的净土。高大师也因此在办公室内被尊称为“阅读量之王”。

但是,在”阅读量来划分文章高下“的时代,我们也时刻提醒自己,一篇文章的价值,不能总是以阅读量来评判。格拉丹东(肖斌)也曾是我们的编辑,他对江河湖海有着特殊的热爱。为了纪念1998年雅漂30周年,他赶在2018年年末亲赴巴蜀,5天内连续采访近20位雅漂老队员。其中一份采访提纲竟然有300条问题,至今仍被我拿出来给编辑们当做提纲范本。

最后丹东写了这篇《Outdoor特稿 | 二十个男人和一条江》。这是一篇可读性和公共价值极高的文章,虽然在微信公众号上的阅读量并不高。不高,我们也要做。我们并不会因阅读量而迷失对品质的追寻。

杂志和微信公众号不是我们唯一的传播阵地,国内最火爆的问答类社交网站知乎也有我们的存在。知乎机构号总数是20000+,户外探险有幸跻身前千分之一,常年占据体育领域榜前三甲,更是户外第一机构号,超过11万人关注,优质内容收获数千万阅读。 

这背后的功劳,少不了大树(肖旭)和大师兄(孙志勇)多年的精心运营,以及苑城贡献的多篇点赞数过千的文章,出于对户外故事的敏感嗅觉,她总能挖掘出精彩的好故事。还有我们2018年最优秀的新媒体编辑乌木(孙婷婷),她贡献的那篇《那些珠峰上的“尸体路标”》阅读量高达520多万,3万5千多点赞。没错,乌木同学,你的这篇文章在2018年5月就已经是知乎最大的爆款,现在依然是。

我们阐述户外理念,我们走进户外事件现场,我们希望所有人能感受到真正的户外文化。但我们的呈现与阐释从不是凭空臆想和碰运气。每篇户外探险文章的背后,从选题到执行,再到最后的修改标题和传播推广,都少不了玄天(于灏)的策划。

玄天是新媒体的负责人,他说他喜欢做一个站在幕后操纵着一切的男人。作为一位在户外媒体沉浸近十年的媒体人,他看过太多圈内的起落沉浮、勾心斗角、过往云烟。他会用最浅显直白的东北话,比划着告诉你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发展方向。这是他独有的表达方式,来来往往的编辑们都感受过。你可以争辩,但最后事实证明,他总是对的。

事实上,户外探险新媒体(微信公众号:outdoormag)从2016年初开号至今的三年中,玄天和他的新媒体团队,已经采写了635篇原创文章,平均每篇文章篇幅4000字+。内容涉及户外文化理念、户外事件、户外现象、生活方式、户外知识、人物故事等。总之关于户外的一切,你只要关注这篇高质量的公众号就足够了。

新媒体和杂志的传播特点并不重合,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所以各自独立运营,但我们对于好内容的追求是一致的,我们的价值观是一致的,我们对于深度的内容有着共同的品味。因此,也来了。

户外经历十年,但是户外媒体经验只有五年。五年中我曾只身北上怒江,在中缅边境寻找二战史失落的驼峰航线坠机。我也曾远赴日本,挖掘30年前一桩离奇山难背后的故事细节。四川,云南,青海,西藏,喜马拉雅,阿尔卑斯,川西空气稀薄的未登峰,西藏无人问津的西部乡村,霞慕尼人头攒动的跑步赛事现场...... 都曾留下过我的足迹。

但这还不是最险远的旅途。经历过不下500次的中英文采访,我深刻地意识到,纵然穿越千山万水,也很难抵达一个人的内心。我最艰难的一次采访,是坐在一位采访对象面前,想要试图看透他的内心。

2018年,我曾率领户外探险特稿团队,在众多国际媒体中突围,采访泰国洞穴救援事件,历时36天的国际采访,最终写出了户外探险第一篇特稿《Outdoor特稿 | 走出深渊》。这篇2.4万字篇幅的深度报道发表了在公众号和户外探险杂志10月刊。同时它也在微博上炸了。

高达900万的阅读量,数万人转发,众多读者看完泪目,@和菜头、@王小山 等几十名百万级大V纷纷联名推荐和好评。大部分读者表示:“一口气看完,热泪盈眶!”“又是一部天生的好剧本!”众多著名体育媒体人评价道:“这是今年国内最好的体育类报道了!”这篇特稿作品最后也被国内最好的非虚构读本《读库》收入到1805刊。

或许是运气吧!但运气背后,也有一整套保证文章品质的方法。我们试图降低文章的阅读门槛,扩大文章主题的格局,让不玩户外不运动的读者也能沉浸在阅读的快感之中。

你知道一篇符合我们标准的文章创作工序吗?

简单来讲,上报选题—讨论确定选题—背景资料调查—采访邀请—采访提纲(100个问题起)—外围人物采访—核心人物采访—讨论写作结构—初稿—修改(二稿、三稿,最多的一次是大饼(靳卫星)同学的七稿)—定时发布—留言互动—推广传播...... 精打细算,全套下来不少于20道工序。

我们已经有成熟的操作体系,也有优秀的编辑。你看,从很久之前开始,我们就已经试图打造一个全新的杂志编辑团队。我们恪守着最古典主义的杂志工匠精神,打磨文章的字句,研习着讲故事的技巧,寻找着打动人心的摄影作品,用最符合现代审美的版式风格,努力呈现出读者一本收藏级别的杂志。

十九年来,我们不仅有杂志和新媒体,也孕育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户外奖项,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我们发现众多金犀牛获奖者,那些攀登过未登峰、穿越过荒原、背着几十公斤行李环游世界的大神们呀,回到家中,还是要翻越人生中的一座座高山。

你看,户外探险的目的从不是让你走进山野、逃避生活,而是帮助我们寻找直面生活的勇气。因此我们《户外探险》杂志的出版人吕晖提出了新的Slogan:“户外不是探险,人生才是。

2019年,户外探险杂志已经19岁了。19岁是一名少年开始成熟的年纪,他开始真正感受到人情的冷暖与社会的真实。户外探险杂志在19岁的时候也开始反思,在唱衰纸媒的时代,我们还能为大家提供些什么。

在这个时代,“杂志编辑”四个字几乎就是“理想主义”的代名词,更何况我们已经做了十九年了。回顾过去那个始于青萍之末的纸媒时代,我们曾用匠心和情怀打造了200多期杂志。那么未来呢?我们找到的词汇是“意义”。我们希望每一册杂志,每一篇选题都充满更多的公共价值和意义。

没错,我们也不会空谈情怀和理想,我们也会碰壁现实。现实是,商场如战场,只有突出重围才得以生存,所以当理想主义碰撞现实主义,去做国内最好的户外类杂志不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希望带着“户外探险”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去做国内最好的杂志,而不仅仅局限于户外领域。

十九年过去了,户外探险的传播方式、盈利模式、编辑团队也都在随着时代而改变,但是创立杂志的初心还在。

何亦红老师的时代真的离去吗?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都无法用“是或否”来简单直接地下一个结论。因为一个时代的始末可以用时间节点来铭记,但真正的时代精神,永远会用符合时代特点的方式延续下去。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坐在我正对面的几位新编辑。他们的笔记本电脑翻盖正对着我,上面还贴着户外探险杂志的老贴纸,那贴纸上赫然写着杂志初创时的Slogan:一本杂志,一册山河。

说的没错。只要山河常在,你在,那么户外探险也在。 

一篇致明天,一篇敬过往。

 参见副条丁丁runner《风起于青萍之末》

致敬 那些曾经在户外探险的前辈

一直以来支持户外探险的朋友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户外探险电影
秦绪文:想做好自媒体,需要走的3个步骤!
格调人物采访-张玉波.pdf
新家刚刚装修好,就吸引来时尚媒体采访!
人物专访写作指南。
汕大新闻现象|我们如何带学生到世界各地去采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