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3人被困泰国溶洞18天终获救,你对它不能一无所知

半个多月来,除了世界杯,一场对泰国清莱“野猪”青少年足球队13名成员的溶洞救援行动时刻牵动着世界目光。

被困洞中18天,除了赞叹生命的顽强和各国救援队的众志成城外,许多人也对“探洞”产生了无尽好奇。

探洞究竟是一项怎样的运动?又存在哪些风险?这篇文章,给你答案。

7月10日晚上10:36,随着最后一名救援人员安全撤出,历时18天的泰国溶洞救援宣告结束。被困的12名球员和1名教练已全部被转移到附近医院观察,预计一周内可以出院。

最后行动开始前,救援人员三手互握,展现救援决心。图片来源:ABC

这场牵动多国、涉及千人参与的救援行动堪称“奇迹”。《户外探险》采访到参与本次救援的多名中方队员,试图还原更多“奇迹”背后的故事。

这起洞穴救援的起因,要从半个多月前说起。

洪水突至,足球队被困洞中

6月23日下午,泰国北部清莱清莱府湄赛县一所学校的12名少年足球队员训练结束后,在他们25岁教练的带领下进入坦銮-坤南南暖森林公园坦銮洞穴群探险。

坦銮洞穴群位于泰国北部靠近缅甸的边境地区。“銮洞”意为大洞,全长超过10公里,是泰国第四长山洞,由于洞内陆形复杂,为数条狭窄通道连接,至今没有人走完全洞。图片来源:USA News

23号晚上,一名孩子的母亲发现儿子迟迟未回家遂报警。救援人员赶到坦銮洞穴群洞口后发现多辆自行车和孩子们的鞋,还在洞穴通道内发现了他们的背包,但并没有找到孩子们的踪迹。

“野猪”足球队此前也曾多次来这里探险。图片来源:CNN

当地23日起持续降雨,形成洪水灌入洞穴群。当天,泰国搜救队搜寻未果,13名球队成员被认定“失联”。

多国搜寻,被困十天觅踪迹

当地搜救队员搬来照明设施,半夜3点下到深洞中寻找,24日清晨还进行了第二次搜索。但由于地貌和天气等原因,洞穴内部分路段水流湍急,另一些地方氧气含量较低,搜救一度中断。

救援人员搜寻完距主洞口、即游客入口最近的两个未积水洞穴,没有发现受困人员,但在第二个洞穴发现几个背包和几双鞋子。

中方加入搜救——6月28日,远在北京的绿舟应急执委会接到泰国方面请求协助搜救的电话后,迅速召集北京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以下简称“绿舟应急”)的志愿者,整理装备准备前往泰国。

“北京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是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NGO),成立于2014年4月。此前参与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尼泊尔地震等大型灾难救援活动,志愿者3000余名,遍布全国各地。图中身着黄色队服的5名“绿舟应急”队员从左到右依次是孟志刚、曹彩宏、王旭东、王林和杜连洋。图片来源:王林

而前一天,另一支中国民间救援队伍——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平澜基金”)已抽调6名洞穴搜救专家,携带水下机器人、潜水设备、三维成像仪等设备奔赴泰国。后又增派2名救援人员,共8人参与救援。

“平澜基金”救援队伍合影。图中男性从左到右依次为张广瑞、泰方翻译、中方翻译王志天、领队王轲、谭晓龙、谭章、王英颉、龚辉、李硕和周亚辉。图片来源:周亚辉

6月29日,长途奔波的11名中国救援队先遣成员抵达清莱府湄赛县的指挥中心,在了解基本的搜救情况后,“绿舟应急”被分配到山地指挥中心管理,参与山地搜救与寻找,任务是在山体中寻找可能达到洞穴天井和山体细缝路;而“平澜基金”被安排进行洞内搜救与寻找。

6月30日一早,两支队伍分头参与到搜救行动当中。

除了中国救援队,还有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老挝、缅甸等多个国家的国际救援队和洞潜高手也参与到此次救援中。

山地搜寻——清晨七点集合,最早下午三点收队,有几天晚上九点“绿舟救援”仍集结出发搜寻疑似洞口。其领队王林表示此次他们以地面为主的搜救主要难点集中在两方面,

一个是山区每天下不止一场雨,路很滑很泥,非常难走;而我们去的洞口都没有正常的路,更是难上加难。同时一路我们都要拿着开山刀把粗壮难缠的藤蔓砍掉才能“钻”近丛林,用“披荆斩棘”形容一点不为过。

另一方面,我们对泰国的山和路都不甚熟悉,对搜索造成一定困难。

此次救援“绿舟应急”携带的装备清单。每名救援队员都背着重达二十公斤的装备和急救物资。图片来源:绿舟救援


从6月30日到7月3日,“绿舟应急”在4天内同泰方山地救援队一起探了3个洞口,最深一个竖洞下探了60米,但仍未发现失踪足球队员的踪迹。

“绿舟应急”准备探洞。他们此次印象最深的是7月2日早晨出发前,泰国方面在现场吹奏中国国歌以表感谢,每名队员都深受鼓舞。图片来源:王林

水面搜寻——另一边,“平澜基金”接受美、澳、中联合行动指挥部的统一调度,配合泰军开展救援工作。潜水员周亚辉在谈到洞内任务时表示“难点重重”,

首先是潜水,孩子们不具备洞穴潜水能力;加上洞道非常狭窄、危险,有流,没有能见度,距离又长,对孩子们和救援人员来说都是挑战。

从6月30日开始,“平澜基金”的队员们早晨七点出发,晚上八九点才回来休息。在参与救援的11天里,他们主要负责运输氧气瓶等救援装备、在危险路段架设安全绳索及运输被困人员

“平澜基金”在洞内工作。图片来源:周亚辉

位置确认——当地时间7月2日晚10点半左右,来自英国的两名搜救人员在距离洞口约2.5英里(4公里)的地方,发现了13名失联人员。

世界级潜水大神John Volanthen(左)Rick Stanton(右)找到了13名失联球队成员。图片来源:the Sun

一时间,世界沸腾,“搜寻”转变为“救援”。此时距离他们失踪,已经过去了整整221小时41分钟

和时间赛跑,13人全部救出

泰国的雨季雨量大且漫长,虽然有人工抽水机24小时不间断将溶洞内的积水抽出,但降雨不停,难保不会一场雨忽然将洞穴完全淹没。

这是一场和“水”的较量,也是一场同“时间”的比赛。

确定救援方案——随着13名球队成员被找到并确认健康后,如何把他们安全救出洞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此时有两套方案摆在指挥部面前:

  1. 潜水出洞。除了前述难点外,这一方案还需专业潜水人员现场教12名孩子使用密闭式全面罩,时间紧迫;

  2. 山体钻洞。但打洞之前需要对溶洞进行精准勘探,还要在山顶修建道路,从山顶到被困点超过800米,这一方案无疑费时费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套方案是等四个月后雨季过去,洞道内水位回落,孩子们步行出洞。虽然泰国指挥部准备好了四个月的补给,但让他们在洞中等待四个月实为保底之策。

据现场拍摄的视频显示,13名球队成员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良好。图片来源:CNN

7月3日,泰国指挥部确定采用方案一,即由救援人员带领被困人员潜水出洞。

发起营救总攻——根据泰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最终的救援行动队伍共有90人参与(40名泰国救援者和50名国际救援者),其中包括13名顶尖的潜水员和5名海豹突击队员组成的精锐团队。

从被困点到洞口近5公里的距离共9个休息点,“平澜基金”所在的救援位置是3号点到2号点之间。孩子们由英国潜水员从9号点带到4号点附近,由中方救援队接力将他们带到澳大利亚队那里,最后由泰国队护送他们出洞。该示意图仅为预想情况,真实细节救援队员暂未透露。图片来源:Twitter

按照计划,潜水队员分为两人一组,每一组护送一名孩子离开。在需要潜水的区域,已经事先铺设了协助团队前进的绳索系统,潜水队员将一前一后带领孩子潜水离开洞穴,其中领路的潜水员绑着绳索与被救护的孩子相连,孩子的氧气瓶也由领路潜水员携带,并通过管道相连,另外一名潜水员则在两人后面护送,被救护的孩子则带着很难脱落的全罩式氧气面罩,全程配合潜水员即可。

7月8日上午10点,最后的营救正式拉开序幕。下午6时左右,第一位被困队员被救出洞。

当天晚8点左右共救出4名队员,他们随即被医院。图片来源:Amapapa News

7月9日晚上7点左右,第二批4名队员也被成功救出。

7月10日晚10点半左右,最后4名队员、1名教练、1位医生和3名负责照看的海豹队员共9人全部安全出洞。

至此,这场历时18天的救援行动圆满结束。

探洞,深入隐秘之地

迄今为止,有五种被公认为最具危险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深海潜水、漂流运动、登山运动、洞穴潜水和洞穴探测。和洞穴有关的探险以其难度和高危险性占了其中两项。

有幽闭恐惧症或者恐惧黑暗的人,恐怕很难理解热爱洞穴的探洞者们在漆黑深洞中探索未知的刺激和快感,但也不得不承认,探洞这项运动,对于地质勘探十分必须且必要。

在洞内深处,一座巨大的石笋震慑每位到访的探洞者。图片来源:BEN CHU

中国地穴探险的先锋、重庆洞穴探险队副队长刘佳探过的上千个洞穴中,有很多都是带着科考目的前往。安全返回后要绘制洞穴地图,很多探洞成果为地质学家的研究和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这种成就感是很多其他运动所不能获得的。

前世与今生——世界上公认的“探洞”起源于中国明代探险家徐霞客。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徐霞客来到泸西阿庐古洞,手持火把进洞探险,并将所见所闻记在了《滇游日记》一书中。

现代意义上的“探洞”出现在19世纪末的英国,英国皇家地理学会还成立了专门机构对洞穴进行考察研究。上世纪20年代,探洞俱乐部在英国出现,此后探洞运动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兴起。

在探洞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图片来源:BEN CHU

我国的洞穴探险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探洞运动也渐渐为更多人所知,全国大部分省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洞穴探险队”。

国内探洞,去哪儿?——探洞分为干洞探险和水洞探险(包括泅渡和洞潜)。相比其他户外运动,国内探洞爱好者寥若星辰。

国内洞穴集中在贵州广西重庆等喀斯特分布广泛的地区。像广东、辽宁、青海、云南、北京等洞穴分布较少的地区,近年来也开始吸引一些探洞爱好者前来一探究竟。

2014年6月,以桂林喀斯特(广西)、施秉喀斯特(贵州)、金佛山喀斯特(重庆)和环江喀斯特(广西)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申遗成功。图为一处位于重庆丰都的一处洞穴。图片来源:BEN CHU

探洞,危险何在?——洞穴探险是一项比拼经验甚于装备的运动,其危险视洞穴形态有所不同。但无论竖洞或平洞,较普遍的危险点包括:

  • 落石

  • 失温

  • 迷路

  • 洞穴水(暗河或地下水暴涨)

  • 细菌感染

  • 失足跌落

  • 设备故障及技术操作失误

这次泰国足球队溶洞遇险就是因为大暴雨引起地下水猛涨、堵住出口通道所致。因此对探洞爱好者而言,雨季最好远离陌生洞穴。图片来源:BEN CHU

为了规避隐藏的风险,探洞者应格外注意:

  1. 进洞始终佩戴头盔,防止落石;

  2. 随身携带救生毯,防止失温;

  3. 带足备用光源因为在绝对黑暗的洞穴中,光源是比食物和水更重要的东西;

  4. 带足备用电池在陌生且地形复杂的洞穴中很容易迷路,足量的电池给探洞者留有充分探险时间。

新人如何开启探洞运动——竖井、天坑、水平洞穴,各异的洞穴类型让探洞新人心向往之。

初识探洞,首要需要了解并掌握的就是单绳技术(Single Rope Technique,简称SRT),包括单绳上升和下降,这是洞穴探险的技术核心,也是垂直向下到达洞穴的进入手段。通常有较大落差的地方都要用到SRT。

上升一般使用双上升器,即胸式上升器和手持上升器。利用一个上升器固定,另一个滑动的原理,使身体顺绳子向上滑动。下降使用“STOP”或者称为“RACK”的设备,这些设备通称保护器。上升器、保护器和各种挂锁又通称SRT KIT,也就是单绳设备。为避免绳子磨损,需要设置保护锚点在路线中间图片来源:BEN CHU

但是单纯掌握基本技术,成为一个“玩绳子的人”并不等同于合格的探洞者。

新手的第一次探洞多要从平洞开始,进入洞穴慢慢适应黑暗和洞穴内复杂的环境。如果对这些都能接受并且依然对洞穴充满热忱,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系统学习安全相关常识,从理论层面了解遇到危险时正确的处理做法,还要学习地质、水文、测绘等多领域知识

之后才应该打磨技术,在理论和技术都有一定基础时可以尝试竖洞探险

那些沾染血色的探洞事件

在谈及这次多国联合救援行动时,刘佳在采访时这样评价,

这次救援“难度非常高”。因为“洞潜”涉及到“洞穴探险”和“潜水”这两部分,在探洞和潜水两个领域都属于技术难度最高的层次。洞道中很多地方非常狭窄,对于背着装备的救援人员而言有很大的技术挑战。

更何况这些孩子几乎都没有接触过潜水,好几个孩子之前连游泳都不会。对他们而言,能克服对水的恐惧已属不易,更何况是游过2公里多的漫长洞道。

成功先例——历史上不乏成功的洞潜救援和洞穴救援案例,但论难度和规模,都无法同这次营救泰国足球队相提并论。

2014年6月7日,洞穴专家Johann Westhauser同两名同伴在德国Riesending探洞时不幸遇上崩塌,虽然戴着头盔,但Westhauser还是不幸被石块砸中,受困于3766英尺(约1150米)的地下。714名救援人员花费了11天才将他抬出竖洞。

Riesending是德国最深的洞穴,也是欧洲最险恶的洞之一,地势极为复杂。图为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联合救援队将Westhauser抬出洞外。图片来源:Nicolas Armer/DPA

2010年8月5日因岩块崩塌,33名智利矿工受困于688米深的地下。69天后,岩石上凿出一个直径为66厘米的救生井,33名矿工一一被从救生井中救出。

该事件2015年被改编为电影《The 33》(地心营救)。图片为电影剧照。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泰国13人被困溶洞第15日!营救困难重重 拼命抽水与雨水赛跑 潜水最快最危险 美军增援30人
找到但出不来!失踪13人如何熬过这10天?洞中寻获视频曝光
泰国洞穴受困少年为什么至今都救不出来?看完你就会知道有多难救!
泰国少年足球队被困岩洞救援有多难(图)|泰国|洞穴|救援
12名泰国少年被困山洞18天,多国联合将其救出,三年后才公布真相
泰国溶洞6人获救!潜水专家还原救援过程:“比恐怖片还恐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