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86生死漂流之后,他们都在哪里?

国内的漂流从早期带着民族精神的无畏式探险,

正在逐渐走向成熟、理性、包容的阶段

30年过去了,已经渐渐沉寂的1986年“中美长江首漂”事件,因为一位69岁的美国老太太的来信,再次浮出水面。

她得了癌症,想要重新走一遍长江,出版当年丈夫首次长漂的回忆录。

她的丈夫肯·沃伦是首位得到国务院批准,变卖全部身家,踏入长江漂流之不归路的外国人,由此引起了一场异常悲壮的“长江首漂”争夺战。

10支毫无经验的中国队伍用最简陋的设备,跟装备精良的美国探险漂流家竞漂长江。在朋友圈里热转的一篇《1986,生死漂流》的长文,回顾了当年那段壮士断腕、回肠荡气的历史。

这次漂流夺走了10个中国人的生命,继而开启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江河漂流史。

1986年堪称中国的漂流年,国家队、民间队、青年队甚至个体户等各色队伍在长江源下水开漂。税晓洁/供图

人们在上海吴淞口海军码头迎接长江科考漂流队。 税晓洁/供图

时过境迁,如今中国的漂流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探险家们已经踏入了越来越多的未知之河。

可是,长江却早已不复当年的锐气,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让人忧心忡忡。

1986年初出茅庐的先行者们,逐渐转变成为长江研究的科学家、环保主义者。这是一场布满暗礁险滩、意义更加深远的战斗。

从那一年开始,他们的人生或许注定要跟这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本刊在去年11月《江河恋》的特别策划中,遍访之前的幸存者,并梳理了从1986年至今的江河漂流史。

斯人已逝,物是人非。

这条滔滔的母亲河,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奔腾。


当年亲历全部事件的船员褚斯鸣说:“曾有过那么一个时代,在人们心里有爱。人们因为爱而欲罢不能,于是被高山大河、深海太空所吸引,孤注一掷地去舍身探索,很像人在为情所困的极端处迸发出的不顾一切。

参与过长漂的幸存者,他们在哪里?

86幸存者一:杨勇

“30年来我走遍了西部地区大江大河,同时也去了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试图找到河流开发利用的良策。”——杨勇

随着水电站建设的兴起,对河流的生态和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自水电站开工建设以来,金沙江沿途已经发生多起重大地质灾害,而一旦筑坝,相关的河段也就失去了漂流的可能和意义。环境的变化,引起了许多大河漂流者的关注。

杨勇在长漂结束后,辞去了机关的技术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长江研究中,至今已经29年。

学地质专业的杨勇,认为用漂流和探险的方式是调查研究江河地质状况的最好方式,为此,青藏高原就此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没有道路和汽车的年代,杨勇漂流和徒步考察了长江和其它西部河流。每一年他最少有一半的时间在路上,在人迹罕至的野外,另外的一半时间他用来挣钱,支持自己下一阶段的科学考察。如今,他已经对长江和西部河流的点滴变迁了若指掌,掌握了堆积如山的第一手地质和人文资料。

1998年,经过对金沙江进行含沙量和异常流量变化 , 杨勇预言当年会有罕见洪灾。

29年来,不知杨勇有多少预警和担优而不辜言中, 但都被人所忽视,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地毯式深入的考察和坚定的呐喊。

他不是NGO,不是愤青,不是探险家,现在的他是一位冷静而有追求的学者,一位用自己的探险胆略和跨界思维养的民间科学家。他对祖国的理解不是那么抽象和激昂,他用脚丈量过的地方,沿途的一点一滴他都了然于胸。

这么多年过去,一直行走在科考路上的杨勇发起创立了横断山研究会,“目的在于以民间的力量对重大工程项目地质与环境问题开展独立考察研究,发表独立意见。”

忙碌的他根本停不下来。“从2000年开始,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我提出了在川滇西藏域构建中国大香格里拉国家公园构想,在区域内建设旅游经济与自然生态文化传统保护协调融合的国家公园群,建议发展支线航空网。组织或参与川滇藏主要标志性资源的考察论证,开发策划等。”

近年来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开展了青莪高原大河源头冰川考察研究,三江源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水文情势,生态系统演变趋势的持续追踪考察,同时为三江源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86漂流幸存者二:冯春(幺哥)

长漂让冯春从一个普通工人变成了探险者,他现在是世界上漂流里程最长的人之一。每次在重要的下水漂流前,冯春都要祭奠那些在历次漂流中殉难的队友。

冯春是1986年长漂的舵手,作为中国漂流探险运动的开创者,冯春的足迹几乎走遍了中国的主要江河。他当选北京2008奥林匹克火炬接力火炬手,2009年获得“中国当代徐霞客”荣誉称号,成功漂流过长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雅砻江、汉江、美国科罗拉多河,并在中国举办的漂流大赛上多次取得优秀成绩。


按冯春的话说,不规规矩矩待在国有单位,选择自己出来闯荡,皆因对漂流的喜爱和无法抹掉的长漂情结。1986年那次续漂,他是主力队员之一,当时他是攀钢机修厂一名车间工人,无意中从报纸上看到尧茂书只身漂流长江,不幸遇难的消息,当时就被尧茂书的精神和行为深深震撼。

冯春说,那个年代人们都过着一种平静、平淡的生活,一切都由单位安排。每天上班、下班、回家三点一线。“尧茂书这件事无疑是对我平淡无味生活的一种冲击,就像期待了很久一样,我没有丝毫犹豫就向单位请了假,跑成都来找漂流队了。


经历过1986年的长漂之后,冯春还于1993年、2001年、2002年、2006年等多次漂流长江,并于2004年率队到美国科罗拉多河大峡谷进行了漂流探险。

在我们那次成功漂流长江之后,二十多年来至少有上百人到长江进行过漂流,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人组织重漂,就像是对当年壮举的祭奠,也是为了让长漂永远不被人遗忘。”

冯春说他自己的命运,也彻底被长漂改变,他从一个普通工人变成了探险者,并始终坚持推广漂流运动,正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长漂精神支撑着他走到现在。


时至今日,冯春漂流过的总长度已经近万公里,是世界上漂流里程最长的人之一,被圈内的朋友称为幺哥。每次在重要的下水漂流前,冯春都要祭奠那些在历次漂流中殉难的队友。

现任玉树市政府漂流总顾问的他,一直致力于推广漂流运动,并成功举办了“漂流中国”等大型活动,让更多的人安全、快乐地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他说:“中国新生代热爱漂流的年轻人非常多,他们在体能上和理念上比我们要超前,现在国内的漂流环境也好,我们尽可能的把经验和教训告诉他们。”

86漂流幸存者3:杨欣

1986年被选中乘密封船冲击虎跳峡最险恶的下虎跳的长漂队员杨欣,自长江漂流结束后就留在了长江源,从事长江源的考察和拍摄,期间发现长江源的生态环境问题,冰川退缩、草场退化、野生动物被大量捕杀,就从探险家、摄影师转为环保主义者,致力于长江北源可可西里藏羚羊的保护,已经建立了两座环境保护站。

中国大河漂流正在进行时

2009年金沙江漂流之旅

2009年4月开始,这是一次亲近自然之旅,更是一次地质、环保、人文调查之旅。

参与者包括: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北大教授吕植
美国漂流专家文大川(Travis Winn)
“中外对话”中国总编辑刘鉴强
著名的环保人马军
万科地产董事长、探险家王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
鑫根资本创始合伙人曾强
1986年长漂队员杨勇
刘鉴强:“大家一直都在保护金沙江保护虎跳峡,那么作为一个环保人,你保护的这条江河你是否了解?它的美和价值可以通过漂流去感受,你会觉得你活生生地和它结合在一起了。”
王石说:“以前都是从山上往下看河流,现在从河流往上看山川,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他说:“没想到这次不可预期的收获比我想像的还要多。我最大的收获是,如何在社会上形成一股环保力量,如何让涓涓细流汇成大江。”

87年后,爵士冰首次完成独木舟黄漂


爵士冰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不同的大江大河

2013年6月30日,国内新生代探险家爵士冰集结北京、广州、湖南等地数十名划艇爱好者出发,开启了新一次黄河全程漂流之旅。


这是自1987年黄漂之后,首次有队伍用独木舟这种方式漂流探险黄河全程,尽管沿途历经多个险滩峡谷,但没有队员在漂流中受伤。此次活动历时72天,漂流河段长度三千六百多公里,有34位艇友在黄河沿途不断参与黄河漂流活动。

这次活动意味着无论从装备还是到理念,国内的大河漂流运动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第六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上,爵士冰以“长江源头沱沱河至通天河漂流”获最佳探险活动奖。

爵士冰说:“漂流探险的意义在于,亲身体验河流的呼吸与脉动,我相信江河也是有生命的。”

2015闪米特单人完漂黄河
“神舟侠侣”夫妻走红

2015年5月1日起,曾经完成纯人力无后援独木舟横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环渡海南岛、泰国-柬埔寨独木舟跨国海域穿越、单人完漂珠江等活动的探险家闪米特从青海省的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乘一艘小独木舟顺流而下,向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发起挑战—单人漂流黄河全程5464公里。

妻子羚羊驾车负责后勤支援,他们夫妻被网友称为真正的“神舟侠侣”。

在分享黄河沿岸美丽风景的同时,他们还开展了关于西藏包虫病,以及玉树大地震后灾后政策给当地人带来的影响、草地沙化造成的生态移民、疯狂的冬虫夏草采挖行为和黄河沿岸的污染等问题的一系列调查。

爱好者
老极一家皮划艇赏额尔齐斯河美秋


老极,他曾经用一辆三轮侉子摩托带着老婆孩子环游世界,从东南亚一路骑行,经中东和欧洲到达北极。


每年秋天,老极都会带上老婆小猪和儿子辛巴,以及一些招募而来的朋友和队友,一起到新疆额尔齐斯河漂流旅行。

额尔齐斯河是中国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发源于阿尔泰山西南坡,沿阿尔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县以西进入哈萨克斯坦。

秋天时河畔的胡杨树一片金黄,五彩滩的丹霞地貌色泽艳丽,河面上有成群的天鹅飞舞,河水平缓,风景漂亮,划着小艇缓缓顺流而下,是一种美丽而愉悦的体验。

国内江河漂流史
1998年,时隔12年后,大河漂流运动再次发起。

当年6~8月,中国珠江漂流探险队漂流珠江,无人员伤亡。

当年8~9月,首支中国女子长江源科考漂流探险队挺进海拔5400米的姜古迪如冰川,漂至沱沱河大桥,亦无人员伤亡。

当年9~12月,中国雅鲁藏布江漂流探险队从江源杰玛央宗冰川下水,漂流1500公里至雅鲁藏布大峡谷口派乡之后,在极其凶险的激流面前改为沿江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


98年雅鲁藏布江漂流,双船并冲险滩

此次活动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的漂流探险活动已走向成熟和理性。

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大陆和港澳台两岸三地二十多名队员组成的黄河源科考漂流探险队,在黄河源区进行了漂流探险活动,对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科学考察,并且共同竖立了“黄河源”纪念碑。

在1998年中美联合进行怒江云南段漂流的基础上,2001年9~10月又进行了中美怒江西藏段漂流探险。2002年9~10月中美又联合进行了雅鲁藏布江仁庆顶峡谷段及拉萨河漂流探险。

2003年9月到10月,由科学家、探险家和记者二十余人组成的中国汉江生态文化考察漂流探险队在丹江口水库以上的汉江中上游河段约900公里的区域进行了漂流探险活动,还考察了沿江地区的生态、文化环境的现状。


2004年,中国漂流探险队10名成员历经15天风雨,成功完成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全长三百多公里的激流险滩,标志着中国的漂流探险者开始把目光放眼全球。


2004年美国科罗拉多峡谷,队员正在靠岸休整

从早期带着强烈挑战色彩和民族精神的无畏式探险,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交流和融合,中国的大河漂流先行者正在走向成熟。

我们青壮年、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时期

犹如上游那峡谷中的奔腾和撞击

不管是崇山的险峻

还是阻挡它流淌的礁石

只管一路咆哮着,无所畏惧
甚至莽撞、匆忙
甚至狭隘、局促
一路向前、向前。

待人到中年,

就如我们现在漂着的中流地带。

变宽了,更有了些许的厚重
从容而又坚定地走下去……

或许,到了我们老年的时候

会像我们曾经看到的下游

以及入海口一样

终将抵达梦想中的圣地。
没有喧嚣,只有与梦想与轮回的拥抱。

内容节选自2015.11期(总第166期)

《江河恋》特别策划

了解更多江河漂流传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漂潜辐射
电视片《漂流》解说词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我国主要江河为东西流向的优缺点
华夏江河文化
为什么长江是“江”, 而黄河只是“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