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登顶了!珠峰登山队装备大揭秘,背后是一部热血的国货奋斗史

    登顶了! 

    身着探路者连体羽绒服的测量登山队员在珠峰峰顶

    图片:央视新闻

    1960:国内一口锅都买不到

    1959年10月20日,贺龙副总理把中国登山队队长史占春请到了办公室,问道:“如果苏联不参加,我们自己攀登珠穆朗玛峰有把握吗?”

    时值中苏关系急转而下,原本中苏联合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计划成了泡影。一并消失无踪的,是苏联专家的指导和专业的装备援助。

    史占春(左一)。图片来源/《中国登山运动》

    新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刚起步,又处在历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连一个高山用的锅都很难生产。时任登山队运输队长的张俊岩为了采购小锅跑遍了北京市,没有找到,又去上海找,也没有。

    最后,迫不得已,在一个小作坊里用手工敲打的方法才制作了一批小锅,说是“小锅”,也远比国外登山者用的要大很多。

    小锅尚能这样拼凑,但技术装备却成了问题。当时国外的登山绳已经可以达到抗拉20kN的技术水平,而国内没有这个生产水准。

    1960年珠峰攀登的铝锅为手工制作。图片来源/《中国登山运动》

    最终,贺龙向刘少奇主席请示,批了70万美元外汇,由史占春、周正乘专机飞往欧洲,在瑞士采购了高山帐篷、鸭绒夹层登山服、高山防风服、鸭绒睡袋、尼龙绳、氧气装备、便携式报话机、小型液态煤气罐及灶具等装备。

    即便这样,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登山镐为木柄铁制、冰爪为铁制绑式、羽绒服也并非如今的连体羽绒服......这些装备在今天看来也极其简陋。这也使得那个时代的珠峰攀登远比今天更艰难凶险。

    1960年三位登顶队员之一,贡布使用的羽绒服。摄影/宋明蔚

    登顶之后,这批装备,包括羽绒服等衣物在内,全被被国家回收,至今我们仍能在博物馆看到。

    1975:蹒跚学步的国产户外装备

    1974年3月,22岁的桑珠作为登山队候选队员来到了珠峰大本营,发到他手里的是一件打着好几个补丁的羽绒服。

    “我的登山靴很旧了,鸭绒衣服还补过好几个地方,睡袋更是到处漏毛,一觉睡醒,身上头上白茫茫一片。”桑珠在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这么回忆。

    当时的中国经济并不比十五年前好多少。为了节省开支,登山队的候选队员训练时用的依旧是1960年登山队员用过的那批旧装备。

    1975年登山队员所使用的装备。摄影/宋明蔚

    1974年8月,上海市延吉服装生产合作社接到了登山服试制任务,立刻投入了紧张的设计生产。最终,合作社设计出茄克衫式登山服、背心、裤子、帽子、手套、脚套、睡袋和仪器套八种羽绒制品。

    1975年3月,50套羽绒制品交付登山队,桑珠终于穿上了新的羽绒服。“我领到的是湖蓝色衣服,大红色裤子,可时髦了。”

    身着国产羽绒服的登山队员。图片来源/上海档案信息网

    1960年为了攀登第二台阶,屈银华失去了双脚。1975年再登珠峰,为了保障登山队员顺利通过第二台阶,登山队后勤主管的罗志升想到了架设金属梯。他联系到了西安红安机械制造公司,这是一家飞机制造厂。

    最终,制造厂交付了一套组合金属梯,梯子采用轻量铝合金挤压型材料制成,适合架设、通过冰裂缝、岩石陡坡等艰险地形。

    第二台阶的铝梯,也被誉为“中国梯”。

    它每节长度为1.2米,结构简单、可多节联用。这批金属梯的其中五节,在1975年成功安置在了第二台阶。此后,约13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通过这一梯子,成功登上地球之巅。

    同时,这也意味着,当时我国不仅可以生产服装类装备,更可涉足技术类装备。而今,这个服装厂和飞机制造厂均发展成国际化大厂。

    2005国产装备:我长大了,还不够强

    2005年,中国首测珠峰30周年,中国登山队和测绘队再次来到了珠峰脚下。这一次,登山队员的羽绒服、高山靴、帐篷等大量装备全都为本国品牌设计制造。

    这次服装不是1975年那样赶制而得。以羽绒服为例,那次攀登所穿连体羽绒服,填充为800蓬的鹅绒,大身面料防水指数8000mmH2O,透气指数20000g/m^2/24Hr在那个年代而言,已经不逊色于许多国外专业品牌。


    2005年登顶照片。供图/探路者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还是有很多装备,必须依赖国外厂商,尤其专业设备。


    2005年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携带雷达探测器登上了峰顶,这将是人类第一次使用探地雷达较为精确探测珠峰雪盖厚度,从而测出来珠峰的“裸高”——岩面高度。


    2005年四月下旬,队员们已经完成高海拔适应性训练,意外发生了,将于峰顶使用的探地雷达突然出现了故障,无法正确显示数据。

    这件仪器关乎珠峰雪盖测量的成败。测量行动总指挥张燕平紧急下令:把出故障的设备运回北京维修;立即联系意大利的生产厂家,请他们立刻将新仪器尽快运到我国。

    测绘队员正在使用雷达探测器测量珠峰冰雪厚度。图片来源/纪录片《大地雄心》

    意大利的技术人员迅速飞到了北京,新的冰雪深雷达探测仪也很快运到北京。23日,测量队员携带仪器从北京飞往拉萨,并日夜兼程赶往珠峰大本营,终于在24日夜安全抵达。

    5月11日,队员们携装备从大本营出征。22日,队员们成功登顶珠峰,并测得珠峰岩面高度8844.43米。

    这次测量取得了圆满成功,但成功之余也令人心有余悸:关键技术不在自己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非常麻烦。

    2020珠峰测量:国产装备的崛起

    今年我们再测珠峰,一个重要的突破就是国产装备撑起了这次测绘任务的大梁。

    2020年5月6日,测量登山队从大本营出征。摄影/汗斯

    我们再也不会发生像2005年那样,在关键时刻,关键仪器出现问题,自己无法解决,而专程请国外专家处理的尴尬。

    这次我们的装备不止是追上了国外装备,部分方面已经实现了赶超。比如,北斗卫星系统将参与进来,为本次测绘提供更精准的定位服务。5G也将覆盖到珠峰峰顶,为队员们的通讯保驾护航。

    中国移动在珠峰建立的5G基站,目前已实现峰顶信号覆盖。图片来源/中国移动

    而这次登山队所使用的攀登装备,同样“黑科技”满满。

    即使是珠峰最“炎热”的季节,峰顶温度也能低到零下三四十度,更有最高可达十几级的大风。1960年、1975年、2005年,三次珠峰攀登活动均有冻伤的情形发生。

    珠峰大本营。摄影/汗斯

    但今年的珠峰测量,队员们的保暖装备可谓是被各种新一代装备科技武装到牙齿。

    登山测量队员全副武装。

    服装中最核心的是登顶时所穿的连体羽绒服,填充物是900蓬的白鹅绒。同等重量的羽绒,蓬松度越高,保暖性越好,一般600~700蓬的羽绒就已经算是高档羽绒。

    这意味着,能够以更轻的羽绒实现更出色的保暖性能

    5月26日6名修路队员登顶时,穿着的中国红羽绒服格外显眼。

    珠峰空气极其稀薄,大声说话都可能高反,而登山装备每轻1克,登山者就多一份安全、少一分痛苦。

    1975年的时候,羽绒服虽然能够国产,但没有如今这么高蓬松度的羽绒,只得用厚度来凑。“穿上以后笨重得很”,桑珠说。

    一片质量好的暖宝宝能连续8小时散发热量,人的核心区域的面积需要40片暖宝宝才能贴满,珠峰的攀登周期一般是50天,如果每天换三次暖宝宝,那么一个人一个周期需要6000个暖宝宝,大约重270公斤,而今用740g的羽绒即可达到同样的保暖需求

    这次羽绒的黑科技不止是轻,还有拒水。一般的羽绒,如果遇到水,就会完全失去保暖性,而羽绒拒水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2005年的时候,队员们使用的还是非拒水羽绒,而如今,队员们羽绒制品,全都是拒水羽绒,这无疑给队员们提供了更高的安全保障。

    本次珠峰测量登山队向导们在极限环境中搭帐篷。

    这次队员们使用的羽绒制品保暖性好到怎样的程度呢?甚至央视记者魏毅在央视报道中抱怨:

    “这个睡袋特别好,但也特别不好。好,好在于它太暖和了,进睡袋5分钟,浑身上下都很暖和很暖和。但是不好,就在于10分钟过后,你就会大汗淋漓。”

    央视记者魏毅正在解说在珠峰怎样起床。

    而新华社记者武思宇也表示:“太舒服了,我甚至想在酒店用睡袋睡觉。


    外部的衣物需要防风,而贴身衣物如果出汗被浸湿也是很危险的事情。这次登山队员们使用的贴身衣物是美利奴羊毛织成,这是世界上公认最出色的羊毛。抑菌、排汗、保暖。

    本次珠峰攀登,登山队所使用的羽绒服、冲锋衣、保暖内衣、手套、帽子、面罩....... 这些从头到脚的保暖装备,以及帐篷、睡袋、登山包、防潮垫等攀登露营装备,为国产品牌探路者设计制作。

    登山队背负的探路者背包。摄影/汗斯

    为了保障这次珠峰攀登顺利进行,在这次珠峰攀登中,这些装备的总设计师、产品经理,也亲临珠峰现场参与装备指导。

    而这个总设计师本身就是一位十次登顶过八千米级山峰的攀登者:探路者董事长王静(@飞雪静静)。

    揭秘研发黑科技

    2019年5月23日,王静(@飞雪静静)第四次登顶珠峰。从珠峰回来,她把所有的研发人员叫到了实验室,面前是她所使用的大到帐篷、背包,小到手套、头巾,每一件装备。她和每一个设计师认真地沟通每一件装备的使用情况,和改进意见。

    2019年5月23日,王静(@飞雪静静)第四次登顶珠峰。供图/探路者

    王静(@飞雪静静)有一个绰号:行走在最高海拔的产品经理。这样有着多次极高山峰的攀登者来担任总裁、产品经理、产品测试员的情况,在国内还是独一无二的。

    王静(@飞雪静静)在海拔8000米之上测试探路者帐篷。

    这样的研讨会在十几年来不知进行过多少次,会场的主角有时是王静本人,有时是在珠峰从事攀登活动的登山公司,有时是我国南北极的科考人员。就这次登山队所使用的连体羽绒服而言,就经过至少12次的反复改进。

    极地探险家温旭在穿越南极时使用的探路者装备。

    而他们身处的这个实验室是一个已经建立12年,目前国内最大的户外产品实验室,能够进行静水压、透湿率、表面抗湿性、吸湿性、速干性、防钻绒性、抗起毛起球性、耐磨性、色牢度等100余项检测,其中的HIMEX-70℃研究所更是能模拟极限低温的户外环境。

    本次珠峰登山队所使用的探路者帐篷。摄影/汗斯

    这意味着,我国的国产户外装备,不仅实现了自主制造、自主设计,更实现了自主研发。并且我国户外装备研发中心的研发水平完全不输于许多国外研发中心。

    不仅是珠峰登山队的装备,我国极地科考、航天员的舱内服等各种极限环境下的装备,也出自探路者产品研发中心。而且十几年来,我国军队的许多户外装备也一直是探路者参与研发和设计。

    探路者装备实验室的鞋靴耐磨测试仪器。供图/探路者

    自1960年以来至今,我国登山队一次次以国家名义攀登珠峰,攀登装备在不断进化。

    从全部国外采购,到自己独立制作,再到自己设计研发。从当年的延吉服装生产合作社到今天的探路者。这也是我国户外品牌、户外企业的进化之路。


    珠峰大本营的探路者帐篷。摄影/汗斯

    仅仅过了十几年,中国的户外装备品牌已经走向了独立研发的道路。这在中国的户外装备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登山装备的变迁,记录的不仅是中国的国家登山史,也是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勇攀高峰、精益求精的奋斗史。




    给小犀牛加个鸡腿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次,中国登山队员脱下国外装备,穿上波司登
从波司登「登峰系列」看服装行业的「中国制造」
我国为什么要登顶珠穆朗玛峰,第一次登顶珠峰都经历了什么
国货之光第二期:国产户外品牌服装装备篇(上)
勇敢的心-国产知名户外品牌探路者(TOREAD)能否赶超国际大牌?
1960年中国人首次登珠峰,贺老总申请巨款给登山队买装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