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死滴水滩,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惨剧


棘手的救援

8月23日,晚上八点多,蓝天救援队员宋原乔像往常一样刷着微信。一条信息出现在了他的手机屏幕上:有人在滴水滩瀑降时受困

那时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这会成为发生在滴水滩的一次惨剧,也将会是一场持续两天两夜的艰难救援。

救援力量正在组织救援。图/李明松

滴水滩是贵州安顺市关岭县的一个著名瀑布,属于广义上的黄果树瀑布群,但长度、规模远大于黄果树瀑布。因交通较为不便,少为普通游客知晓,却成了瀑降等探险运动爱好者的胜地。

两个小时后,宋原乔接到了当地应急部门发的通知,要求组织救援力量紧急奔赴现场救援。事态似乎比预想中严重。宋原乔曾多次在滴水滩进行瀑降,他迅速响应,收拾装备出发。

凌晨两点集合出发,三小时后抵达了距滴水滩最近的停车场。蓝天救援队成为了第一批抵达的民间救援力量,此后贵州阳光救援队、六盘水山地救援队等民间救援队伍,以及大量独立的绳索技术爱好者也纷纷赶到现场增援。

各方力量在指挥部商议救援方案。图/李明松

比救援队更早抵达现场的,是当地的消防、民警等部门同志。他们在蓝天救援队到达之前,就已经在停车场里建立了临时指挥部。探照灯打向对面百米远的瀑布,但巨大的轰鸣声和水汽中,并不能看清对面的情况。

待天色亮起来,人们得以看清对面瀑布上的情况。高逾百米的瀑布上,一根绳索垂在飞泻下来的激流间。远远可以辨认出绳索上,悬挂着两个人,一上一下,生死不明。

24日上午,两名被困者所在位置。

滴水滩瀑布有三段,事发的这段是最下面的一段,被称为“高滩瀑布”。高滩瀑布总长约150米,一条150米的绳子刚好够用。

“高滩瀑布”本身又分为三级。一位68岁的男性就悬挂最上面一级,距下一级的平台约80米的距离,而另一名30岁左右的女性悬挂在男性被困者下方40米的位置。

救援队凌晨5点确定的被困者位置。此时两位被困者已经在瀑布上悬挂了约12个小时。

8月23日下午,来自湖南、重庆等地的六名户外爱好者在滴水滩瀑布进行瀑降活动,他们属于一家名叫“蚩尤部落”的团体。据现场人员透露,大约下午五点的时候,一位30多岁的张姓女子准备沿瀑布绳降。

现场人员透露的当时经过。

使用的下降器叫做“STOP”,当时有人提醒她不要用这种下降器。她忽视了同行者的提醒,表示用辅绳下降一段再换用八字环。然而,意外发生了,她被卡在了空中。

与他一并下降的是一位68岁的男性,同行者都称他“王老师”。王老师在另一根绳上,尝试向女性实施救援未果。

而后王老师在一个平台稍作休息,两个人的绳子缠到了一起,王老师腿也被缠住。两人绳索缠到一起,一上一下被困在滴水滩瀑布中。

被困后,上方的队友尝试过进行救援。他们把女性的绳子向释放了一段后,绳子卡住,无法继续下放,只得等待更多力量加入救援。

滴水滩的两张面孔

广义的滴水滩瀑布,准确说应该叫滴水滩瀑布群。网络上所传言的滴水滩瀑布长410余米,是黄果树瀑布的6倍。实际上,这是十几个分布在一个12公里的狭长峡谷的瀑布的总称。

2013年之前,滴水滩瀑布并没有今天这么高的人气。2013年《贵阳晚报》发表了周元杰的一篇名为《顺流直下“三千尺”  贵州队员探险滴水滩瀑布群》的文章。

2013年关于首次对滴水滩进行瀑降探索的报道。图/周元杰

文章发表不久前,李明松、周元杰等5名探险爱好者,细致探索了这条瀑布。他们是有记载的第一批来此进行瀑降探索的队伍。

滴水滩瀑布被分为三段。自上游数的第一段瀑布被称为“连天瀑布”,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瀑布组成。这些瀑布大约十余个,长的约20米,小的可能不足10米。

连天瀑布群一带地形丰富,瀑布、缓坡、水潭,可以绳降、跳潭,也可以泅渡,甚至像滑滑梯一样沿河道滑行。沿途下来,趣味颇多。

水潭泅渡。图/周元杰

第二段为“冲坑瀑布”。这里峡谷开始收窄,这使得水流变得更为湍急。地形原因,这里形成了一个风口,风力强劲。周元杰曾这描述道:

该瀑布落差达140米,相当于50层高楼,水流以每秒40米的速度冲击在积水深潭中。巨大的冲击力还产生了漩涡和强风,绳降到瀑布底,强劲的气流夹杂着水花,冲得探险队员无法站立......

沿瀑布下降。图/赵飞

第三段名为“高滩瀑布”,也就是本次事发的瀑布。瀑布分为三级,自下数的第一、二级并不高,且各有一个平台。瀑布的冲刷在平台上形成了水潭。夏季时,当地人会来此游泳、戏水。


但这只是滴水滩瀑布平易近人的一面,滴水滩也有它狂躁的一面。在丰水期,远超平常的奔腾水流会冲出悬崖,直泻而下,“其景观不亚于壶口瀑布”,周元杰这么表示。

8月24日的高滩瀑布。

事实上,李明松他们第一次探索就出现了一些状况。其中一名经验丰富的队员,在沿绳下降时不慎冲坠了一段。快速下落中的他下意识去抓绳子,结果导致手在与绳子的告诉摩擦中烧伤。

路上有着大大小小的石头,另一个队员行走间脚卡入石头,扭到了脚,摔入水潭,当时就灌了好几口水。好在同伴眼疾手快,“一把又把他拎了出来”。

本身对峡谷并不熟悉,一路探索前进。清晨就出发的他们,走到第三段瀑布,高滩瀑布的上方时,已经入夜。贵州昼夜温差很大,夜间温度骤降。

他们又累又冷又饿,放弃了在高滩瀑布绳降,选择了下撤。一周后,李明松再次来到了滴水滩,探完了全程。

此后,滴水滩渐渐小有名气,吸引了一些瀑降玩家。但一般大家主要在滴水滩瀑降的季节是秋冬,那时水流量较小,更为安全。

水量较小时的高滩瀑布。标注位置为本次事发相同位置。图/赵飞

而本次事发当天,虽然天气较好。但此前已经陆陆续续下了一周的雨,河水水量正大。滴水滩上游虽然有个水库,但并无水闸,无法截流。这使得救援难度更是无比增大。

两昼夜接力救援

除了当地消防官兵、武警等力量外,民间救援队、瀑降爱好者等各方精通绳索救援的专业力量也从贵州、重庆、六盘水等各地赶来,甚至还有专程从北京乘飞机前来协助救援的绳索技术爱好者。

而他们的大多数人,本身也是资深的瀑降玩家。但这次救援异常艰巨,在急速的水流和地形阻碍下,救援人员很难接近被困者。

救援人员在制定救援方案。

经过一番努力,24日13时许,队员们把女性被困者救了下来,放到了瀑布的第二级平台上的水潭,但男性队员的绳子卡住,无法下放。

她已经在瀑布上悬挂了19个小时,被救下时已经失去生命体征,而那名男性被困者“王老师”还困在瀑布上,远远望去,依稀呈现着倒吊着的姿态。

救援人员在急救中努力救援。图/李明松

24日下午,当地下起了雨,更是加大了救援的难度。被困男性恰好在瀑布正中间,从上从下都很难去开展救援,受水流阻挡,从水平方向也很难接近被困者。

救援队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徒步上山,由上而下救援。另一队在下方接应。

救援人员在瀑布顶部建立的保护站。

上山的路非常陡峭,瀑布的水花溅过来更是使得这条路部分路段很是湿滑。队员们跌跌撞撞,不知道摔了多少次。

第一小队抵达了山顶,建立了队员们的保护系统。他们放下了一条绳索,但与被困者仍相距10米。

当晚,另一支小队摸着夜色上山,向上增援,经五个小时徒步,于25日凌晨四点抵达山顶。

夜间,救援力量仍在工作。

25日没有降雨,这为救援提供了一定便利。但当天日头很毒,身穿密不透风的潜水衣的救援队员在烈日下操作。潜水衣不便穿脱,酷热难耐的队员只得往头上浇水来进行降温。

队员们接触到了受困者所在的绳索,只要将受困者绳索卡住的地方解开,受困者就能被放下。

负责这一操作的是李明松,他闯入了瀑布中,水流冲击在他身上,“就像浑身被针扎一样”。

李明松没能解开被困者的绳索,只能割断。为了避免绳索再次卡在岩壁上。救援队又进行了一个牵引系统,使得绳索远离崖壁。

上方队员向下释放绳索,下方队员进行接应。在中午的时候,终于把男性被困者也放到了第二级平台上。该男性也已经没有生命体征

李明松等人将遇难者放到了瀑布间的平台上。图/李明松

之后,队员们又搭建了一个转运系统,通过绳索把两名遇难者的遗体进一步向下运输,直到接近天黑的时候,两名遇难者的遗体才终于被运送下来。

但救援队伍的任务并未结束,还要继续留着现场拆除绳索和保护站。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了夜间八点多,队员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坐上了回县城的车。

现救援人员从平台向下转运遗体。

25日正是七夕。8点20分,参与救援的一名队员发了一个朋友圈:收工,回家过情人节了。

然而实际上,当他回到家,清洗完装备,已经是次日凌晨。

遇难者遗体运送下去后,救援人员回收现场器材。

瀑降:魅力还是危险?

瀑降,也称溪降,属于峡谷探险运动的一种,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内流传,目前在国内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瀑降拥有着一定风险,为了把控这些风险,瀑降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

但有别于高海拔攀登、攀岩、攀冰等山地运动,瀑降在国内暂未形成相应的技术标准和体系,大多靠玩家吸收和借鉴国外资料,探索发展。

瀑降运动。图/赵飞

一般而言,瀑降者会回避在水流中进行瀑降,而是在水流一侧。尤其是高大的瀑布,长距离落差给予水流的巨大重力势能,会使得水流像高压水枪一样冲下来。

瀑布是挂起来的河流。人在水流中,不仅很可能被水流冲击得难以自主,更是可能无法呼吸,溺水而亡。而这个过程,最快可能只需要半分钟的时间。

瀑降运动。图/赵飞

水不仅会令人窒息,水流也会不断地剥离人身体的热量。肌肉痉挛、失温,这些风险都会随着人在水中的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加。

因此,许多时候,从事瀑降活动,都会身着潜水用的防寒服。一则锁住自己身体的热量,二来避免磕碰岩石而受伤。

不仅是服装,瀑降活动对于各项装备都有着特殊要求。一般攀岩、速降使用的静力绳遇到水后,重量、直径、摩擦力系数等都会改变,这很可能会使得瀑降者卡住,下不去。

所以瀑降活动要使用专用的溯溪绳,这种绳索防水,也更轻。

利用绳索沿瀑布下降。图/周元杰

瀑降使用的下降器也并非普通的攀岩或者崖降所用的下降器,一般使用的为溪降八字环。溪降八字环要比普通八字环摩擦力要小,能够有效避免绳子和下降器卡住。

《溪降手册》对于下降器选择的指导。图/周元杰

瀑降时一般不使用“STOP”类下降器。下降器的选择成为这次事故广为讨论的点。但李明松认为,器材本身没有问题,STOP也有其优点,关键的还是使用下降器材的人。

当时在瀑布上发生了什么,只有遇难者最为清楚,我们已经无法完整还原每一个细节。但这次事故的根本原因,还是团队对风险的判断和把控没有到位。

事发当天,一支贵州瀑降爱好者组成的队伍也来到了滴水滩,但他们看到瀑布的水量后,决定选择放弃当天的活动。而出事的队伍选择的是继续进行活动。

瀑降爱好者在瀑布顶部(非本次事件)。图/赵飞

在使用专业装备、操作合格的前提下,瀑降虽然有一定风险,但还是可以把控的。

无论是站立的瀑布顶端,独特的风景和视觉体验,还是凭借自己的操作,在水流中和崖壁上一点点降下的过程,亦或是丰富的多样的地貌和水域,顺着溪流滑下、从半空跳入滩中、游泳、泅渡......

瀑降,这一极其小众的探险运动,凭着其独特的魅力,慢慢“火”起来,群体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大家视野。

瀑降。图/赵飞

我们又一次怀着悲痛和叹惋,面对这样一场惨烈的事故。

我们又一次在事故的分析中,发现所谓的“意外”,和过去的大多数事故一样,在山野活动前,就已经触碰到大自然的杀机。

如果我们怀有更多敬畏和谨慎,大多数事故都本可避免。

我们深知,事故的发生永远不可杜绝。但我们依然希望能尽可能认真报道好每一次事故,认真为遇难者立碑。

当后来者再次步入山野时,不仅能看到自然界的美景,也能看到这些前人留下来的警诫。

从而,更加认真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

事故不能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事故发生的概率尽可能降到更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游发生过瀑降悲剧的滴水滩瀑布
厦门小伙组建北极星救援队 6年救援300人(图)
冲过去了!他们背着2岁幼童,攀越百米垂直滑坡带
水域救援技术大全(含洪水艇上救援系统架设与运用、冲锋舟力量编成、急流救生15项遵守原则)
水域救援技术应用图文分析
水域救援系列:水域救援的15条基础原则与基础知识(仅作为辅助教学内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