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原创】图解什么是电子管?
什么是电子管?


以上就是号称梦幻之球、不朽的音响神话的300B。

真空管(Vacuum tube)是一种电子元件,因为参与工作的电极被封装在一个真空的容器(主要是玻璃)内,所以被称为真空管。在中国大陆,真空管则会被称为电子管。在香港和中国广东地区,有时又会被称作“胆”。
在二十世纪中期前,因半导体(如:晶体管)尚未普及,基本上当时所有的电子器材均使用电子管,形成了当时对电子管的需求。所以当时有各式各样的电子管面世。它们不仅功能不同,连外观也很不相同。不过,我们也可以把它的功能归纳为在电路中控制电子的流动。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平民化,电子管因成本高、不耐用、体积大、效能低等原因,最后被半导体取代了。但是我们还可以在音响,电视机与电脑的显示器(阴极射线管),还有微波炉及太空卫星的高频发射机看见电子管的身影。另外,像是阳极射线管,X射线管等等则是属于特殊的电子管。


电子管的发展历史

电子管的历史需要从爱迪生讲起。1880年,他有天好奇地在灯泡中多放了一个电极,且洒了点箔片,结果发现了奇特的现象:第三极通正电时,箔片毫无反应;但通负电时,箔片随即翻腾漂浮。当时爱迪生不知道此现象的起由,但由于他不经意的发现,这个现象后来被称为爱迪生效应。一直到1901年,理察森(Owen Willans Richardson)才提出定律,说明电子的激发态引起箔片漂浮,后更以此拿到1928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接着佛莱明(John Ambrose Fleming)在1904年发展出二极管,德佛瑞斯特(Lee De Forest)更在1907年作出第一个三极管。
爱迪生


佛莱明


电子管的结构及功能

其实,电子管的类型有很多。现就以现代较常用的三极管和五极管来讲解电子管之结构。 为了能让大家能更仔细了解电子管的细微结构,本页的部份图片运用了显微镜把电子管之结构放大。
电子管具有发射电子的阴极(K)(旁热式是由灯丝(F)加热,直热式则灯丝就是阴极)和工作时通常加上高压的阳极(P)。
灯丝(F)是一种极细的金属丝,而电流通过其中,使金属丝产生光和热,而去激发阴极来放射电子。
栅极(G)它一定置于阴极与屏极之间。栅极加电压是抑制电子通过栅极的量,所以能够在阴极和阳极之间对电流起到控制作用。




五级管的解剖图


除气剂

电子管中设有一物件,称为除气剂。一般由钡、铝、镁等活泼金属合金制成。在抽出管中空气后,将管中各元件及除气剂加热至红热,这样就可以吸收管内电极所含之气体,利用一围绕管子之高频电磁场而使除气剂迅速升华,除气剂就吸收管子中的气体。在反应过后,玻璃管内壁积存银色的除气剂披覆层。 若把一枝真管体的玻璃管打破或一枝电子管漏气时,玻璃管内壁积存银色的除气剂便会退色, 同时也表示该电子管不能被使用。




电子管的基本工作原理

其实,多极的电子管(如:三、四、五...极管)是由二极管演变出来,它们也是分享著共同的基本结构和原理。所以,本文也是先介绍二极管。
以下为真空二极管的简介


以下为真空三极管的简介


电子管内为什么要被抽空

电子在于其放射过程中,因会与空气中之组成分子相撞而产生阻力,因此电子经由如空气之类的介质来移动的话,将会比在真空状态来的困难,所以若想轻松的达成电子放射之移动过程,需将产生电子放射及电子收集之各项元件,也就是灯丝、阴极、栅极、屏极等封装于玻璃管内,且将其内部成为真空状态,才能使电子之放射动作达成最高效率,而此玻璃管也就是所谓的电子管。若然真空度不足,更会发出蓝光和严重影响电子管之工作表现。 发出蓝光的原因是被阴极射出的电子击打管中的空气,令空气的原子被激发至激态。


我自己做的2A3单端所用的2A3直热管,在相机B门长时间曝光下,就可以看到明显的蓝光。



电子管主要分类及演变

电子管可被分为2大类别,分别是直热式和旁热式。

直热式电子管是较早诞生的。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阴极容易受到灯丝的温度而改变特性。当灯丝电压变动时,或以交流电供应灯丝时,阴极呈现在不稳定的状态下。
第一张图中的300B,还有我的发蓝光的2A3就都是直热管。

旁热式电子管作工相对较稳定。由于金属套筒的体积与储热量远远大于传统的灯丝,因此即使灯丝暂时的温度变动,甚至暂时几秒钟的停止加热,金属板的温度变化改变有限,这也就是为什么某些扩大机关机之后,它还能唱十多秒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电源供应部分有大容量电容器内部余电未放完。


根据内部结构分类
电子管可被分为真空二极管,三极管,四极管,四极管束射管,五极管....复合管等很多种类别。




根据容器结构分类
容器可作为分类的条件。容器通常是由玻璃制。也有是铁壳制的。


下图为铁壳军规电子管 6Ж4


典型电子管型号

整流用二极管:12F,81,35W4,25M-K15,5MK9

整流用双二极管:80,5Z3,5AR4,5U4,6X4,5Y3,83,82,274B

検波用二极管:6AL5,EAA91,6H6

调谐指示管:6E5,EM80

电圧放大用三极管:6C4

电圧放大用双三极管:12AX7,12AU7,12AT7,12BH7A,6DJ8,6SN7

功率放大用三极管:45,WE300B,2A3,211,845,8045G

功率放大用双三极管:6336A,6080

功率放大用集射四极管:UY-807,KT88,6L6,6V6

电圧放大用五极管:6AU6,6BA6,6BD6,6267,6SJ7

功率放大用五极管:6F6,6CA7,6BQ5,6550,6AR5,42,30A5,50C5

变频用七极管:6SA7,6BE6

发射用三极管:3-500Z,3-1000Z

发射用四极管:4CX250B

发射用五极管:6146B,S2001A

下面容我做下自我介绍:
12AX7:

旁热式双三极小信号管。现主要用在音响的前级/前置音频放大器,作电压放大。代用管为ECC83,ECC803S,5751,7025


最后压阵的是最牛的12AX7,品牌就是我头像里的——德律风根。一对NOS的德律风根坑屏ECC803S已经卖到了近2万元一对。

分享一些有关电子管的书籍。

《真空管应用》
http://pan.baidu.com/s/1d4hl1
密码: r1x4

《无线电通信用电真空器件手册》
http://pan.baidu.com/s/1zOIJW
密码: obpx

《高保真胆机制作详解》
http://pan.baidu.com/s/1ot3nq
密码: gueq

《常用电子管电路手册PDF版》
http://pan.baidu.com/s/1vfbaK
密码: 89p1

《国产电子管手册》
http://pan.baidu.com/s/1b2nKI
密码: 78lw

《无线电基础》
http://pan.baidu.com/s/17WqqX
密码: sb2l


本帖最后由 12ax7 于 2013-12-7 13:08 编辑

继续分享书籍和文章

《变压器概述》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015811239&uk=3862253006
密码:89qq

《无源器件》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033714182&uk=3862253006
密码:e9te

(转载)电子管是怎样工作的
        作者:江俊德

电子管的发明与盘尼西林以及轮胎的发现一样具有戏剧性:在实验室中靠近窗户几个未清洗的实验皿,不经意从窗外飘来一些霉菌落在实验皿上,科学家惊讶的发现某些落入实验皿中的霉菌,可以抑制坏菌的扩散与成长,加以实验分析之後这种霉菌就成为了有效且使用广泛的抗生素之一;同样的情景也发生在研究橡胶的实验中,偶然打破装在玻璃杯里的硫黄,倒入融化的橡胶液体中,凝固後橡胶变成了坚硬且颇富韧性的材质。电子管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做几片金属板封装在抽真空的玻璃瓶里进行实验的,它与发明大王爱迪生有著一段故事。
电流与电子流动的方向恰巧相反  



在此之前试问一个小问题:电路分析上「电流」的方向与实际上「电子」流动的方向是否相同?答案是否定的,电流与电子流的方向是恰巧相反的。过去的科学家无法观察电子流动的方向,于是统一说法,将电池的某一极设定为正极,其电压为正电压,电流由正极流至负极而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由於大家统一说法与作法,因此多年来并没有发生任何冲突之事,直到了近代科学家有了更精良的设备,观察之後遂推翻了之前的说法:「原来电子是由电池的负端流出来的」!(换言之,电子是从扩大机的喇叭负端流出,而从喇叭正端回流的)

身为使用者并不需要在意何者为真,只要按照科学家的结论行事就可以了。说这一段就是因为当初爱迪生发明灯泡之後,发现他生产的灯泡灯丝老是从正极端烧断,于是进一步实验在灯泡中加入一块小金属板,点灯之後将金属板连接电表,分别施以正电压以及负电压,观察电流的情形。

对于当时的科学而言,位于真空状态下且不连接的金属板,不论如何连接是不可能产生电流的,但怪事发生了,爱迪生发现某种物质(其实就是电子)会透过金属板,会从电池的负极腾空「跳」到正极,此发现当然激起更大的实验动机,此现象便称为「爱迪生效应」。这也是科学家首次质疑电流流动的方向,以及自由电子在空间中流动的现象。

金属之所以能导电,就是因为金属的自由电子较多,便于电子的相互流动,因此电子材料必须由导电性佳的材质制成。电子还有个特性,带负电的电子容易受到正电压的吸引,所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又从爱迪生效应中得知,当加热金属物质时,活跃于质子外围的自由电子容易产生游离现象,温度高导致电子活性增强,此时若空间中有一正电压强力吸引,游离的电子就会在空间中流动。基於这几个当时已被了解的知识,弗来明(J.A. Fleming)于1904年制造出第一支二极电子管,李德科士(De Forest Lee)将二极管加以改良,于1907年制造出第一支三极管,既然成功研发了二极管,电子管的应用开始实现,电子管的发展从此一日千里。(详见图1)



三极管是最基本的电子管

电子管又称「真空管」 (Vacuum Tube),代表玻璃瓶内部抽真空,以利于游离电子的流动,也可有效降低灯丝的氧化损耗。二极管、三极管、五极管,从字面意义代表电子管内部基本「极」的数量。电子管拥有三个最基本的极,第一是「阴极」(Cathode,以K代表):阴极当然是阴性的,它是释放出电子流的地方,它可以是一块金属板或是灯丝本身,当灯丝加热金属板时,电子就会游离而出,散布在小小的真空玻璃瓶里。第二个极是「屏极」(Plate,以P代表),基本上它是电子管最外围的金属板,眼睛见到电子管最外层深灰色或黑色的金属板,通常就是屏极。屏极连接正电压,它负责吸引从阴极散发出来的电子(利用异性相吸的原理),作为电子游离旅行的终点。第三个极为「栅极」(Gird,以G代表),从构造看来,它犹如一圈圈的细线圈,就如同栅栏一般,固定在阴极与屏极之间,电子流必须通过栅极而到屏极,在栅极之间通电压,可以控制电子的流量,它的作用就如同一个水龙头一般,具有流通与阻挡的功能。

引擎运转必须要有燃料,电子管的工作动力为电能。电子管的电极当中,最重要的应属阴极,它负责将电子释放出来,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

最早的电子管由于构造原理简单,直接将灯丝充当阴极使用,换句话说,当灯丝点亮时,由于灯丝温度提高,电子就从灯丝释放出来,经过栅极直奔屏极。这种电子管就叫“直热式电子管”。 300B,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电子管,相较於其他现代化的五极电子管, 300B 的构造简单,输出功率也低。

灯丝(Filament)可以使用不同的材质制成,由于直热式三极管直接将灯丝当作阴极,因此灯丝的特性直接影响著直热式电子管的性能。基本上,电子管的灯丝主要可分成三种材质构成,第一种当然是耐高温的钨丝。将纯度高的钨丝抽成细丝,卷绕在电子管的最内层,通电之後即可升高温度。但钨丝必须加温到两千多度时,电子才能发散,因此以钨丝制成灯丝的电子管点燃时,会发出光辉耀眼的亮度,同时温度高得吓人。别意外,不是电子管要烧掉了,而是它本来如此!但将钨丝点亮需要消耗较大的电力,优点是钨丝甚为耐用,普遍运用于较大功率或长寿命的电子管上。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真空管的寿命可达数万小时,拿来当作家里的灯泡,既耐用又有装饰的作用,一举数得! 另一种灯丝采用钍钨合金,它只须将灯丝加温至一千多度即可工作,相较之下较省电力。最常使用的应为氧化硷土灯丝,它的作法是在灯丝外,涂上一层厚厚的氧化硷土,看起来接近白灰色的物质,它只需要加温至约70度(看起来约为暗红色),即可获得足量的电子,因此工作温度最低、也最节省电力,一般而言只须供应6.3V左右的直流,就可以正常工作。

直热式电子管当然有它天生的优点,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阴极容易因灯丝的温度变化而改变特性。当灯丝电压变动时,或以交流电供应灯丝时,阴极呈现在不稳定的状态下。因此有人主张直热式电子管应采用直流供电,也有人强调必须以交流供电以免损伤阴极,这种争论过去在音响界早已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旁热式电子管的稳定度较高  

为了解决直热式电子管的灯丝问题,电子管设计者决定让灯丝与阴极分家独立,在灯丝的旁边套上一圈金属套筒,让灯丝直接对金属板加热,电子从金属板散发出来,这种加热方式就称为「旁热式电子管」。

如此,电子管似乎就稳定许多了,由于金属套筒的体积与储热量高高大于传统的灯丝,因此即使灯丝暂时的温度变动,甚至暂时几秒的停止加热,金属板的温度变化改变有限,这也就是为什么某些电子管机关机之後,它还能唱个十几秒的主要原因。既然阴极与灯丝独立,阴极板必须由灯丝间接加热,于是灯丝再度改成钨丝材质,以求耐久性,并在钨丝外层涂上一层白磁,一方面绝缘,另一方面也有定型的效果。由于间接加热效果较差,阴极金属板上会涂上钍、钡或其他有利于电子发散的物质。也因此,电子管的金属极板看起来总是灰黑色,不像正常的金属板,也由于制作组装时必须仰赖手工,因此金属板上总会留下许多细小的刮痕,用家购买电子管时不必意外担心。

直热式电子管与旁热式电子管使用上的差异呢?对于一般使用者而言是不必在乎直热式电子管与旁热式电子管的不同,但对于设计者而言,旁热式电子管由于间接加热的关系,灯丝电流通常较大,而且旁热式的结构必须对阴极金属板加温,因此开机后有一段缓慢的加温期,如果是前级,则必须做好延时设计,以免开机的脉冲伤了后级。

依据发展的过程来看,最早的电子管当然是直热式的设计,二极管是首先被发展出来的,二极管的功能犹如现在的二极晶体管,具有整流以及收音机内部检波的功能,二极管经过适当的设计,也可以成为稳压管。由于电子管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因此第一支电子管被成功的制造出来之後,就有许多科学家加入研发的工作。第一支三极管在l907年被一位美国科学家成功制造,从此便开启了无线电时代的来临,告别留声机,进入扩大机时代。


电子管的工作原理
现在,我们更进一步来看看最简单的电子管工作原理。
将一支电子管拆开之後,绘於附图之中,从图可知,当点亮灯丝,灯丝温度逐渐升高,虽然是真空状态,但灯丝温度以辐射热的方式传导至阴极金属板上,等到阴极金属板温度达到电子游离的温度时,电子就会从金属板飞奔而出。此时在电子是带负电的,在屏极加上正电压,电子就会受到吸引而朝屏极金属板飞过去,穿过栅极而形成一电子流。栅极犹如一个开关,当栅极不带电时,电子流会稳定的穿过栅极到达屏极,当在栅极上加入正电压,对于电子是吸引作用,可以增强电子流动的速度与动力;反之在栅极上加入负电压,同性相斥的原理电子必须绕道才能到达屏极,若栅极的结构庞大,则电子流有可能全数被阻隔。

利用栅极可以轻易控制电子流的流量,将输入讯号连接在栅极上,并且加入适当的偏压,并且在屏极串上一个电阻,藉此即可达到讯号放大的目的。电子管也与晶体管一样,具有多种放大形式(事实上,晶体管的放大形式是从电子管延伸过来的应用),结合不同的电子材料如电阻、电感、变压器以及电容等,就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电子产品。

观察电子管的管壁内部可以看到一块类似水银的薄膜黏附在玻璃壁上,这是延长电子管寿命的设计。除了极少部份低压电子管外(并非指工作电压低,而是指电子管内部存在低压气体),大部分的电子管必须抽真空才能正常工作。电子管的接脚为金属脚,虽然以玻璃封装,但玻璃与金属接脚之间仍然有漏气的机会。玻璃管内的金属蒸镀物(即消气剂),会与气体进行作用,它存在的目的就在于吸收气体,以维持电子管内部的真空度。这一层薄薄的金属物氧化之後,会变成白色,表示电子管已经漏气不行了,所以若打破电子管时,这一层蒸镀物质也会变成白色,因此购买老电子管时,也要注意蒸镀物的情况,像水银一样的为佳,若开始苍白、剥落时,就表示这支电子管已经迈入老年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发烧物语】浅说真空管
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之什么是电子管
电子管的认识
电子二极管基础知识解析
《卫星通信技术》课堂 5.微波技术兴起
什么是真空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