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相遇相知”到共同开启“数字新天地” 十八数藏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在屏幕上轻轻滑动手指,将无色的水在茶汤上轻轻搅拌,平淡的茶汤瞬间就变幻出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一场茶百戏徐徐展开;再次滑动屏幕,手执神刀将没有生命的木头变得层层叠叠、玲珑剔透,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甚至人物景观跃然而动,转化为精美的潮州木雕;轻轻一触,便可在五常龙舟的声声助威、钱塘江畔“人换灯不换”的滚灯夜游、余杭江南水乡婚礼的热闹氛围中亲历京杭大运河的文韵中华;于照亮长城的竹乡灯火中,感受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北京居庸关长城的辉煌历史;倾听“微、妙、圆、通”的浙派古琴在数字世界中记录的历史遗音……

《茶百戏·喜上梢头》(左)、《茶百戏·太平有象》(右)

以上这些,都是十八数藏以数字科技为用户所打造的文化体验,既是变幻莫测的数字技术,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活化剂”。潮州木雕、湘西蜡染、大运河文化、浙派古琴……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筑牢根基,而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通过建立数字档案、解码文化符号、分析传统技艺、链接广大网友,如今非遗保护与传承实践之中的数字化手段越来越丰富,非遗传播与数字技术的结合越来越成熟,数字化正在持续为非遗保护传承“添翼”。

数字藏品与文保“相遇相知”

作为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非遗资源十分丰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本土特色非遗资源,对于延续我国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我记得一组数字,截止到2022年,我国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只有3057人,这其中70岁以上的传承人占比高达71%,而50岁以下的传承人不到20人。这组数字给了我深深的触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那些我们的老祖宗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精巧技艺,难道就要这样逐步走向消亡了么?做为普通人,我们又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心中。”十八数藏创始人柏松说,从那时开始,有没有可能用最前沿的数字技术将非遗的真实状态展现出来;能不能用一种更加互动和生动的方式,让非遗蕴含的信息触达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是他与十八数藏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22年,十八数藏发行的第一件藏品就是京西皮影,一上架就售罄,受到了用户的热情欢迎和喜爱。“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说明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老的东西了,只是他们收藏与接触的方式不同了。于是我们决定把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为十八数藏的核心理念。”柏松表示。在之后的时间里,十八数藏陆续与近百位非遗传承人老师合作,将数百件非遗精品以数字化的制作方式推广给广大用户,这其中就包括流光溢彩的景泰蓝,精细洁雅的苏绣,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金石篆刻,惊艳世界的龙泉青瓷,匠心传承的针刻漆器,尽显岭南陶瓷之美的潮州通花瓷等等。

吐鲁番国家级非遗-纳孜库姆数字藏品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遗产不再只是学者和大家们研究的“宝藏”,公众也可以穿越古今去感受它们的美与魅。在数字世界中,十八数藏携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孝义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李世伟,推出了皮影《韩熙载夜宴图》数藏盲盒,用皮影工艺再现了宋朝临摹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华韵传媒合作推出《中轴线上的历史回响》,以海量老唱片文物内容资源为基础,全面体现了北京戏曲曲艺里的中轴线文化;联合苏州刺绣研究所共同推出的“苏绣”国粹珍品;携手国家非遗传承人孙颖打造的《御园美景》京绣数藏等一系列藏品,以数字化技术清晰呈现了非遗艺术的精妙与典雅。

科技助力开启文保“数字新天地”

在十八数藏,这样的探索与推广仍在继续。

2023年3月,在当阳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玉泉文化”系列藏品上线十八数藏,让穿越千年的文物和文化记忆在数字世界再次闪耀,让更多人了解玉泉山的文化历史及景观人文。

2023年5月,十八数藏携手湘西蜡染非遗技艺传人王曜,打造“湘西蜡魂”数藏盲盒,通过数字化的推广和应用,搭建非遗展示理想路径,弘扬工匠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十八数藏携手贵州省博物馆,围绕馆藏的夜郎文化礼器、兵器以及精巧的饰品,推出“贵州夜郎寻踪”系列数字藏品,通过数字化文创与技术相结合,塑造全新空间,赋予文物新活力。

2023年7月,十八数藏携手潮州木雕非遗传承人卢进文,推出“岭南功夫-潮州木雕”系列数藏盲盒,数字化呈现以木为纸,融生活、自然、文学、民俗的叙述和雕镂刻画、漆艺等传统装饰工艺于一体的潮州木雕精品,展开一幅幅珍贵的人文历史画卷。

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上,十八数藏已经先后与吐鲁番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元阳县文化和旅游局、西部国家版权交易中心、中国拔河协会、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徐州博物馆、李白纪念馆、苏宁艺术馆、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创造联动效应,丰富了文化数字化品类与生态。

《木雕·虾蟹篓》(左)、《木雕·锦上添花》(右)

回顾过往,十八数藏创始人柏松说,作为国内首个专注中国传统文化国粹非遗的数字藏品平台,十八数藏始终牢记数字藏品的现实意义,文化遗产保护追求的是更有效的信息管理,“十八数藏在数字藏品领域沉淀了大量技术能力,可以很好地解决文保的一些痛点,两者的结合,既能让用户以极低的门槛,在移动设备上就能沉浸感受文物真实情景,同时还能让用户在数字世界里自由探索,按照自己兴趣生动了解文物信息。”

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18日,十八数藏正式推出最新的品牌标识和VI系统。新logo提取数字“18”,形成了一个简单而富有力量感的数字图形,进一步突出了品牌形象。十八数藏如何在“数字新天地”继续拓展新的市场和业务领域,创造数藏领域的新辉煌,值得大家期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际博物馆日,十八数藏携手贵州省博物馆开启“贵州夜郎寻踪”
“国货浪潮”汹涌,NFT如何把握发展契机?
焦点|数字化赋能非遗发展 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之魂
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
100名国家级非遗大师作品登陆数字藏品平台
超级数字场景点亮文物保护之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