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一.反射和反射弧

1.神经元

(1)神经元结构

注意:①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可以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②“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的关系。

 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2.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3.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2.反射

(1)概念: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或动物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人或动物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注意:反射是有神经系统的生物(动物或人体)具备的特征,并不是所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如含羞草的叶片被触碰后下垂,草履虫的趋利避害,这些都是应激性,并非反射。

(2)类型:依据有无大脑皮层参与,将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如看见山楂流唾液)和非条件反射(如吃到山楂流唾液)。

(3)结构基础:反射弧。

注意:(1)“反射”形成的两个必备条件

①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损,均不能完成反射。若不经历完整反射弧,仅刺激效应器所引发的反应不可称“反射”。

②要有适宜刺激(含刺激种类及刺激强度均适宜)。 

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刺激强度达到适宜刺激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动作电位基本不变。

(2)“形成了感觉”不是“完成了反射”

反射依赖完整的反射弧(五部分)才能形成,感觉只需经过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三部分即可形成。而感觉是感受器受到刺激后,通过传入神经传导到脊髓后上传至大脑皮层形成感觉,并未经过效应器。

                           大脑皮层(形成感觉)

                               ↑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如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最简单的反射弧,只含有传入神经原和传出神经元两个神经元,内有一个突触结构;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含有三个神经元,内有两个突触结构。两者中枢都在脊髓,属低级中枢,都受高级中枢调控。

3.反射弧

(1)感受器

是感觉(传入)神经元的末梢部分,可以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2)传入神经

上有神经节,可以用来辨别反射弧的结构。

(3)神经中枢

(4)传出神经

(5)效应器

是运动(传出)神经元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作用是产生反应(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

注意:(1)区分“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而“神经中枢”是神经元细胞体聚集在一起而完成特定功能的区域。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①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

经节如图中的c。

②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④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二.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兴奋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

   Na+—K+泵导致,Na+—K+泵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能量和载体。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局部电流。

(2)传导过程

注意:K+外流和Na+内流都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

(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因为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在一个神经元内有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迅速传至整个神经元细胞,即在该神经元的任何部位均可测到生物电变化。

注意:(1)在神经纤维的两端给予相同的刺激,产生两个相同强度的神经冲动。那么神经冲动传到中点并相遇后会抵消,因为和相邻部位不存在电位差。

(2)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不同

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5)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段解读

A点之前: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使K+外流;

A点:受到适宜刺激,Na+通道开放,Na+内流;

B点: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继续开放,Na+内流;

BC段:Na+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K+通道开放使K+外流;

DE段:静息电位。Na+-K+泵活动加强,排Na+吸K+,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K+外流和Na+内流的过程是顺浓度梯度的被动运输(协助扩散)的过程,不消耗能量;Na+-K+泵的活动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注意:膜内外K+的浓度决定静息电位的大小,如果膜内外K+的浓度改变,影响静息电位大小,不影响动作电位大小,但可能让动作电位更难或者更容易产生。膜内外Na+的浓度决定静息电位的大小,如果膜内外Na+的浓度改变,影响动作电位大小,不影响静息电位大小。如:

①膜外K+增加,或膜内K+减少,即膜内外K+浓度差减小,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不变

②膜外K+减少,或膜内K+增加,即膜内外K+浓度差增大,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不变

③膜外Na+增加,或者膜内Na+减少,即膜内外Na+浓度差减小,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增大

④膜外Na+减少,或者膜内Na+增多,即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减小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与类型

①结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注意:①有时注意神经—肌肉接头处也可以叫做突触。

②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分支的膨胀,而突触后膜可以是树突和胞体,突触间隙充满着组织液。主要类型如下图:

(2)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

注意:(1)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2)神经递质不是大分子,但由胞吐释放,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了解)

(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①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②受体具有专一性,不同的受体接受不同的信号分子;

③受体的合成与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类似。

(4)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有兴奋和抑制两类。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若能使Na+通道打开,Na+内流,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若不能打开Na+通道,而是打开Cl-的通道,使Cl-内流,从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外正内负局面更加剧,进而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被抑制。

(5)同一神经元末梢只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或者是兴奋性的,或者是抑制性的。但突触后膜是兴奋还是抑制,不仅跟神经递质有关,还跟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类型有关。

(6)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转移走。

(7)神经递质作用过程为:合成→释放→扩散→结合→降解。如果遇到“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或者“突触后膜无法兴奋或抑制”或者“某种变化对兴奋或抑制在突触间传递的影响”类的题目,可以从这五个方面分析。

如:①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是“降解”出了问题。

②若内环境缺氧,对神经冲动传递的影响是:缺氧影响线粒体中有氧呼吸产生ATP的过程,阻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阻碍神经冲动的传递。

(8)突触小体≠突触

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传递特点

①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②突触延迟: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注意:“药物阻断”实验

探究某药物(如麻醉药)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还是阻断在突触处传递,可分别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上或置于突触处,依据其能否产生“阻断”效果作出合理推断。

6.电位测量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

(1)膜电位的测量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2)指针偏转原理

下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细化图:

(3)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注意:“三看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

(4)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1.

注意:(1)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 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血糖浓度感受器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等。

②传导 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 可分泌“抗利尿激素”参与水平衡调节;可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的分泌功能。

④作为“神经中枢”

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等。

(2)人类大脑皮层的四大功能

①一切“感觉”形成的场所——躯体感觉中枢;

②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调控支配脊髓低级运动中枢;

③学习、记忆、思维能力;

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受到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④具有语言中枢,如W区、V区、S区、H区等(人类特有的)。 

(3)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4)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

①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低级中枢——小脑、脑干、下丘脑、脊髓中的排尿排便中枢、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中枢等。

②低级中枢的活动受对应高级中枢的调控。各中枢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概念图

2.连线人脑的言语区及损伤症

注意: (1)V区和视觉中枢的区别在于后者发生障碍后看不见。

(2)H区与听觉中枢的区别在于后者发生障碍后听不见。

第25讲  激素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促胰液素的发现

(1)沃泰默观点:胰腺分泌胰液只受神经调节。

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 能促进胰腺分泌胰――→,\s\up11(混合

(3)结论:①胰液的分泌是促胰液素调节的结果。②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除了神经调节,还有激素调节。
注意:(1)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调节的概念及特点

(1)激素调节的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2)激素调节的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意:(1)激素:由内分泌腺或细胞分泌的,对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只起调节作用,改变细胞的代谢,并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有且仅有调节作用。

(2)酶VS激素

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酶一经发挥作用后,还能继续保持活性;激素发挥作用后就会被灭活。

(3)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外分泌腺:腺体内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如消化腺、汗腺、皮脂腺。

内分泌腺:腺体内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体内的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如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等。

内分泌腺(器官或细胞)分泌激素。

如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外分泌部是胰泡和胰管,分泌含多种消化酶的胰液;内分泌部是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若胰管受阻,影响食物消化但不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经血液运输)。

(4)激素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器官、细胞,但只有靶器官、靶细胞能识别并接受信息改变代谢,使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因为只有靶细胞的细胞膜上或细胞内才有其受体。

(5)激素的靶细胞既可以是其他细胞,也可以是分泌激素的自身细胞,如下图所示信号分子发挥作用的三种类型:

3.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相同作用。如:

促进生长——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升高体温——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

       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注意:分级调节、反馈调节强调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物间的“纵向”关系(正方向为“分级调节”,逆方向为“反馈调节”),而拮抗或协同关系则强调不同激素对同一靶器官(细胞)的作用“效果”——若效果为“共同加强”,则为“协同”关系,若效果为你强我弱则为“拮抗”关系。

4.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分泌

器官

激素

名称

化学

本质

作用

部位

生理作用

下丘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蛋白质

垂体

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蛋白质

能够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释放激素

蛋白质

能够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抗利尿激素

蛋白质

肾小管、集合管

促进水分的重吸收

垂体

生长激素

多肽

全身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蛋白质

甲状腺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

蛋白质

性腺

促进性腺的生长和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蛋白质

肾上腺皮质

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组织增生以及皮质激素的生成和分泌

甲状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①促进新陈代谢②促进生长发育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全身

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具体也要能写出来)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肝脏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浓度

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

免疫

器官

调节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血液影响外周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睾丸

雄性激素

类固醇

全身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

卵巢

雌性激素

类固醇

全身

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和正常的性周期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促进代谢,增加产热

升高血糖

能使血压升高,心率加速,心输出量增加

舒张内脏平滑肌

肾上腺皮质

肾上腺皮质激素

类固醇


维持人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盐皮质)

对机体的发育、生长、代谢以及免疫功能等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糖皮质)

卵巢

孕激素

类固醇


促进子宫和乳腺的发育








注意:(1)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衍生物、类固醇。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口服无效;其他类激素可口服可注射。

(2)激素受体未必都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实际情况应为多肽及蛋白类激素(大分子)的受体在细胞膜上(图甲),而固醇类激素、部分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小分子)的受体为细胞质受体或细胞核受体(图乙)。

5.各种激素分泌失调对应的病症

(1)人在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患侏儒症;人在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则患巨人症;

人在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则患肢端肥大症。

(2)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导致呆小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甲亢;甲亢患者的表现:新陈代谢率增高,消瘦、血压高、心搏快、情绪激动、有颤抖等症状。另眼球凸出。

(3)缺碘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4)胰岛素分泌不足可导致糖尿病。

6.激素功能的常见实验研究方法

(1)切除法:切除相应腺体。适用于个体较大的动物。

(2)饲喂法:在饲料中添加激素。只适用于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小分子或脂质类激素,而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则不能采用饲喂法。

(3)注射法:向动物体内注射某激素。适用于各种激素。

7.动物激素调节生理实验案例

(1)针对小分子激素及其分泌器官

如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性腺和性激素。

常用实验方法:切除法、饲喂法、注射法。

a.饲喂法

b.摘除法和注射法

(2)针对大分子激素(非跨膜运输的激素)及其分泌器官

如生长激素和垂体,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胰腺)

①常用实验方法是:切除法、注射法。

②实例:探究胰岛素对血糖调节的影响

组别

实验动物

实验处理

观察指标

实验组

饥饿处理的小鼠

连续注射一定量胰岛素

小鼠生活状况

胰岛素能

降低血糖

对照组

A

连续注射一定量胰岛素→出现低血糖症状→补充糖类

B

不注射胰岛素,定期补充糖类

8.激素分泌的调节

(1)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①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

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此即分级调节。

②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

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反馈调节。

注意:促激素不会直接反馈调节下丘脑。

注意:(1)巧借“箭头指向”快速判断下丘脑、垂体与甲状腺

(2)界定两类反馈调节——正反馈与负反馈

(1)正反馈的实例: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的释放。

(2)负反馈的实例:大多数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等。

(2)神经调节

下丘脑

在此种调节方式中,某些内分泌腺本身就是反射弧效应器的一部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除直接感知血糖变化的刺激外,也可直接接受有关神经的调控。

(3)激素分泌调节类型实例

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分泌调节属于甲类型,即:

②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乙类型,即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

③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的分泌调节属于丙类型,即:

9.下丘脑

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感受 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2)传导 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3)分泌 可分泌“抗利尿激素”参与水平衡调节;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的分泌功能。

(4)作为“神经中枢”

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等。

注意:①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的枢纽,下丘脑直接控制的内分泌腺有胰岛和肾上腺(髓质)等;通过垂体间接控制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性腺和肾上腺(皮质)等。

②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产生渴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10.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关系

①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②激素能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注意:(1)为什么体液调节速度慢,神经调节速度快?

激素传递的信息需要通过体液的传送,然后与相应的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多数情况下是比较缓慢的;而神经传导的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只在突触处才转化为化学信号的形式,所以激素传递信息多数情况下不如神经传导兴奋的速度快。

(2)为什么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准确但比较局限而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神经调节通过反射进行,作用途径是反射弧,每条神经对应的神经末梢可以精细分配到效应器,作用部位是传出神经元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所以神经调节的范围准确,而范围准确带来的后果就是比较局限,无法在大面积范围中引起效应。而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血液循环将信息分子运往全身各处,由于全身都有大量的血管分布,所以范围广泛。

(3) 体液调节不是激素调节

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如CO2、H+等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

11.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类型(模型)及实例

(1)神经调节——仅涉及电信号及“递质”这种信号分子

途径:完全依赖“反射弧”

模型:刺激→神经传导→组织器官

举例: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

(2)体液调节——仅涉及“激素”、CO2、H+等化学物质。仅由“体液”传送不涉及“电信号”转化

途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递调节靶细胞活动

模型:刺激→内分泌腺→体液运输→组织器官

实例:人进食后血糖升高,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对血糖进行调节的过程。

(3)既有神经系统调节,又有相关激素或其他化学物质的参与,涉及“神经递质”与“激素”两类信号分子——神经—体液调节

①模型Ⅰ:

举例:血糖降低,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

②模型Ⅱ:

举例:日照长短变化刺激鸟类的神经系统,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激素分泌增加,促使鸟类产卵。

总结不易,请馆友珍惜赞赏!!!

您的转藏和打赏是对我工作最大的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考试必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二 神经调节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有问必答丨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问答(2)
难点解析 | 神经系统的调节
【梳理与归纳】§15.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