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慧命经柳华阳禅师撰并注(二)
userphoto

2023.02.25 黑龙江

关注

受业弟子静虚子校订

      《易经》曰: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

注:此用二炁转法轮之消息也。且释藏修道之经文,前辈所称者,《楞严》《华严》谓之首也。儒所修道之经文,莫不以《易》谓之首也。太邑海会方丈龙江问曰:西方梵语未见有《易》之说,今载此,不合释教之道也。答曰:苟执其一,不明其二。尔所修者旁门而已老昙之道。未曾望见千百世以上,千百世以下此人此心,三教岂有二道者哉?殊不知《易》之源头乃道之祖也。问曰:既为道书,今时儒士以《易》为时文卜筮之书,未闻其修道何也?答曰:时文卜筮乃在尘之儒耳,非出尘之儒也。且古之至儒,究先天之理参阖辟之机,格物伤源性命在我由乎造物,浑然天理出乎众外故曰儒矣。问曰:修道何也?答曰:道用先天,借后天上爪板转法轮也。阖户即是吸机,吸机者往下也故曰坤矣。辟户即是呼机,呼机者往上也故曰乾矣。此乃后天一边之理也。变者乾坤两卦之消息也。犹如御车然,乾坤为毂变为轴,车本不能自运,惟赖两头之轴。两头之轴又赖两头之毂,两头之毂又赖阖辟之吹嘘。车待轴而转动,轴又待毂而运旋,毂又待阖辟之催逼其用方全。如或不透再叁《六候图》中,无不尽其妙也。往来无穷者即先天后天二炁转运之消息也。通者,通达元关乾坤共运之机也。若以口鼻一呼一吸谓之往来不穷者,则去先天大道运矣。问曰:若何为哉?答曰:以后天之息用先天之息也。呼机为辟为乾,吸机为阖为坤。乾坤者天地之定位,在人首为乾腹为坤。变乃乾坤中之主宰,即我之真意,使二炁转运机耳,犹如南北斗星焉。往来不穷者,即二炁转运尔来我往犹如乡人织布之梭也。尔上我下我上尔下,故曰往来无穷。虽然如是而先后又不可并主重用,升降之际意虽主斗杓,其神重在先天同行,不过借后天阖辟之机,以运先天耳,又问曰:弟子愚蒙恳求至理方敢自用,但只是泄漏有过于言者?答曰:转法轮之秘机也。千圣不肯明言,万祖不肯指破妙中更妙微中更微。非凡夫俗子可闻,非夙有善根者不能见之。又曰:弟子恳求和尚垂恩。答曰:辟呼虽是上乾,而乾首之炁过我降之,降之者降于坤,总是先后二个升降。面背三条道路,共乾坤之毂轴,通元关之消息,而主宰在乎意,运行总在乎神。一吸一升一呼一降,不可差之毫发循规行途,数之限步不可不及而太过。乾九坤六四揲成章,合乎造化同乎轮转,不偏不倚正正当当。任尔三教是是非非,成乎其道者不离此方。

      又曰:乾爻用九,坤爻用六。

注:此言转法轮爪之规则限数也。乾用九者四九三十六,一二三规次皆用四揲之。坤用六者四六二十四,一二三规次皆用四揲之。且古以后一规至六规为升,升合乾故用乾爻乾策。乾爻用九而四揲之为三十六,故法轮升亦用九同于四揲。乾策总六爻之四揲二百一十有六,故升总六规亦二百一十有六称为升也。以前一规至六规为降,降合坤故用坤爻坤策。坤爻用六而四揲之为二十四,故法轮降亦用六同于四揲,坤策总六爻之四揲一百四十有四,故降总六规亦一百四十有四称为降也。合之得三百六十而完一转法轮度数之义。但其中犹有沐浴二规,不用九六四揲,则不满三百六十之义,只有三百。前言三百六十者,而沐浴不行阖辟,无数六十在其中矣。

      《华严经》曰:诸佛定能应时,转妙法轮。

注:此乃沐浴二规之法喻也。定能应时者,即沐浴二界地也。儒谓之卯酉二时,释亦谓之时也。若不曰时,因何有应时也?儒谓此二时乃生杀之方刑德相反,不宜有手定守无所事也。且行法轮之时而规规有沐浴法。问曰:只闻东方为沐浴,未闻规规有沐浴。请开示。华阳云:转法轮时呼吸之气如车水板般,一板一板而运上,一板一板而退下。既有规则焉得一息而运至于天耶?纵运亦不合轮之辐爪不成规则之步位。若此混运则道不或矣。问曰:弟子愚蒙难以悟入再求开示。答曰:行法轮之时呼吸之气,有回转之机就在此回转处而有沐浴也。问曰:何为沐浴?答曰:呼吸退为沐浴呼吸进亦为沐浴,在前后之分耳。此古不泄之机。

      《释家谱》世尊曰:入池沐浴。

注:池者乃东西地也。世尊昔日见明星之后,入此二池而沐浴此时薰蒸乐者,即喻此二方也。此法自汉至今得者藏秘,惟有寂无始露其法也。

      《华严经》曰:为践如来所行之道,不迟不速察谛经行。

道者路也,即任督二脉也。不迟不速者以呼吸定其法则。察谛经行者,凡行法轮神炁必须同行同往。若泛然于道外而行渺渺茫茫。不由道而循行此不得成舍利。

       如来曰:不得勤,不得怠。

注:凡行法轮合乎自然同乎大道。若勤则太过而风大,法轮不能转运而焰无所制。若怠则不及而风小,不能成长旺之功而变化也。

       燃灯佛曰:常转法轮。

注:法轮者西方之梵语此土曰升降曰进退,即真种运归源也。凡真种产之时必当运行转,如若不运则漏尽不能止,而舍利亦不成。又不可转而不歇,虽无大害,亦迟其产机矣。

      世尊曰:当转如是妙法轮。

注:且妙者不可以言语形容,故曰妙矣。若夫无言后学又从何所悟入?此两者在得师与不得师耳。大道最秘谁敢全泄?余见世无双修之客,特指其是以示之,使学者尽其精微。夫妙者消息也。知之者最简最易。不晓者,实艰实难。譬喻自鸣钟,即法轮也。天地之造化,尽归于此。乡人不得见钟,但看水碓水磨其理一也。问曰:钟与碓磨何比道也?答曰:钟之锤即喻呼吸,钟内轮子即元炁。水冲者喻呼吸也。转之者喻元炁也。但碓磨消息似同,其法又末甚全,而自鸣钟以全大道之功。何谓也?碓磨只见其进不见其退。钟内轮子顺转则为进,顺极则逆而逆转者则为退也。

      六祖曰: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

注:物者儒曰元炁也。柱天者即上升于顶也。下柱地即降于腹也。

      《释家谱》曰海水灌太子顶。

注:海者丹田也。水者元炁也。释教喻名曰曹溪水,曰洞水逆流曰一口吸尽西江水。灌顶者即上升也。太子即如来也。

       世尊曰:火化以后,收取舍利。

注:此言舍利将成之时也。火即神也。舍利全得火以成功,然而成者必有所成之效验,非空虚而无知也。其舍利成之时虚室生白而丹田如煎汤,龟缩不举。即用收取之法运过脊后三关,还之中宫以养道胎故曰收取也。

      《华严经》曰:具丈夫形,成就如来,马阴藏相。

注:马阴藏者龟如线焉,缩而不举方为舍利有成。如或微动不可认成,必须法轮炼之。若不锻炼则炁嫩而力微,难以冲关。须待有冲关景,而后可移。既然有景法轮当止。若再妄行,舍利已成而被火逼漏,依然是个凡夫。或老者病者外肾不举,认为舍利有成则误也。乃无漏尽之资必加功修,有所举动而后有可望矣。

      世尊曰:能不死阿罗汉。

注:不死者言其寿长也。如果外肾不举舍利成就,故此不死。如佛弟子迦叶住世七百年,后遇世尊传过关之法而成一祖。如宝掌和尚住世一千七百十二年,后遇达摩传过关之法而后超脱。此是得舍利未明道胎故住于世矣。

      此以上皆言转法轮成舍利之功,而慧命之遂尽在斯欤!

注:此总结上文成就舍利法。

        予曰:成舍利之道功法甚多,曰真神曰真炁曰真意曰呼吸曰主宰曰运行,难以备记。凡临机转法轮之际,一意驭二炁而运行之法,又在乎神之协真炁而同途,不可起于他见。于十二规全仗呼吸催运以息数定其法则,自采以至于归根不可须臾离也。离则断而不续不成舍利矣。

注:且成舍利之道功法虽多,乃至简至易之法。初行似难熟则容易。譬如乡人织布临机之时手足头目,上下左右照顾接送亦不知从何而主持,乃自然而然之消息。若有所执则不能成乎物矣,而大道亦然。凡转法轮之际意主丹田而为轮心,神运炁而为轮爪呼吸催逼而为轮毂亦出乎自然而然之消息。有何难哉?不起于他见者转法轮之际,外除耳目内绝思虑一点真神领炁循环。稍有他念炁则散于别络,空转无益。且数者每步四揲升为阳,阳为乾,乾用九四九三十六,乾策总六爻之四揲二百一十有六。降为阴,阴为坤,坤用六四六二十四,坤策总六爻之四揲一百四十有四。合成三百六十数,成其法轮一转之途步,限度不差丝毫之规,则妙矣哉至矣哉!是道也,苟不用此万无所成。此法自汉至今秘而不泄,佛佛密受祖祖口传。余备全而泄尽愿有志者早成大道。夫三百六十数者实非三百六十数乃譬喻耳。且轮之爪二十四根而以前后转一回,即成四十八谓之一回法轮而轮之外幡盘,即成三百六十数实无差也,故曰三百六十数矣。

       不闻世尊与迦叶之言乎?曰:正法眼藏。

注:此乃采舍利秘法天机,故曰正法矣。眼者神之所栖。眼之所至神亦至焉。

       又与阿难曰:若不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注:此乃《楞严》之妙旨,取舍利之密机。若不以心目取之,舍利不能出炉。故上文所谓正法眼藏。能采之者实有异焉。至于三五日间,丹田渐次温暖团成牟尼,形如火珠效验渐次而至,妙境不可胜比矣。盖,采之时专视,不可须臾离也。离则火冷炁散不成牟尼,故曰七日思惟岂可轻易哉!夫若不用此法而用别法,舍利万无所得,无非长生而已。

      《法华经》曰: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当勤心精进行此三昧于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注:事者释教别名即儒所谓真炁也。炁得以前风火之法炼成舍利故曰不虚也。又须昼夜无歇念兹在兹,故曰:勤心精进。万虑尽空一点灵光专眸舍利。效曰:思惟如是事。七日者乃采舍利之总诀,即儒所谓七日复见天地之心。又云:七日一阳复来。而物之采或五日而得或六日而得,岂有定哉?

      世尊曰:六种震动。

注:此言舍利所产上景也。六种者,即身中六处也,非世界六处矣。眼有金光耳有风声鼻有气搐脑后有鹫鸣,身有踊动丹田火珠驰是为六种震动矣。

      又曰:眉间常放白毫光。

注:此乃舍利已成之时,常于暗室之中或见白光,一二四五俱无所得,不多不少之同采而即得矣。佛道妙用是其时也。且舍利将出炉自丹田至目一路昏虚白晃耀如月华之明。若未明前之功法外肾不缩如马阴藏之形,或有光者乃属想妄而生非舍利之光也。 

      世尊曰:芦芽穿膝。

注芦芽者过关之巧喻,即丹田所炼成之炁,名曰舍利或名菩提或名明珠,其名甚多无非此炁也。穿者穿过后三关也。若用意穿属于导引旁门,而不用意失于相随之机。此两俱不能过。不引不失之间内有天机,必待师传谁敢妄泄?此入千佛万祖至秘至要之诀。自当恳切求师而后有所望焉。

      达摩祖师曰:折芦渡江。

注:此亦过关之妙喻。奈何凡僧末得真传便谓祖师折芦渡江以至熊耳山下。岂不谬乎?海不能渡焉能渡江乎?然祖师生于南天竺国得法欲东游。是国王以巨舟实以重宝与之渡海。凡三周寒暑至广州登岸。先结梁不契。后结魏了其大事。盖折者采也。芦者舍利也。渡者运行也。江者即通行之道路也。

         世尊曰:一箭射透九重铁鼓。

注:箭者真炁也。射者神炁同行之法也。九重者人之脊骨有三关,尾闾夹脊玉枕。三关左中右皆有窍故曰九重。当过关之妙法必由中窍而运行,若驰别络不能得首得道矣。

      又曰:禅悦为食。

注:且禅悦者快乐之境也。食者食舍利之妙喻非饮食也。即真炁从上顶入喉,还于中宫故曰食也。且当未食之先,有蹊路之之危险须当防虑。舍利漏泄是以下喉窍实,蹊路鼻窍虚,实而不行,实则泄矣。若不求师亲指,所成舍利无得挟鼻牵牛之法,妄驰虚窍,费尽千辛万苦才得舍利成就,以此尽废岂不痛哉!

      又曰:法喜充满。

注:法喜者真炁也。真炁既归中宫渐渐不食故曰充满。其间有三月不食,有四月不食。定力专者得断食速,定力散者得断食迟。且断者非勉强也,炁满神定,自然而然不食矣。

       世尊《本行经》曰:若至恒河水南岸,安稳住定如须弥。

注:水者乃梵音之巧喻,是所炼成之舍利也。南岸者即中宫也。舍利既归中宫神炁犹如磁石吸铁,两不相离一得永得,无所妄驰安稳自在即儒所谓允执厥中。而识性渐渐消磨真性渐渐灵觉,妄念无正念自存,即《华严经》所谓晏坐静室。恒作是念者是也。

      《楞严经》曰:行与佛同,受佛炁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主贵住。

注:且行者非行路也亦非行事也,乃修道胎内功之行矣。舍利既归中宫,而神受此佛炁制伏不驰。神得炁定炁得神住。相亲相恋熔化合而为一。所谓行与佛同,受佛炁分。性即属阴,所谓阴身。佛炁即为父,呼吸即为母。到此节又不可枯寂无为。佛炁有生活之理呼吸有资养之机,必当以性求二炁之培补。佛炁生时使而归原,助我胎之圆满。呼吸绵绵使而朝此助我胎之化育。所谓自求父母,又不可执其一而迷其二。到此太空有一炁自明堂而来,归于中宫我则鼓动阖辟使入周身,逐其周身阴炁变成纯阳之体。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窍,无不通达所谓阴信冥通。凡躯自忘道胎以存,一派天真佛体所谓如来种。虽居道胎无形无象定慧圆明,所谓生贵住矣。

      世尊曰:于欲色天二界中间化七宝坊,如三千大千世界,说甚深佛法,令法久住。

注:欲色者乃西方之梵语,中华名曰下中二丹田也。放《止观》云:西梵优陀那,此土曰丹田。化者神之妙用。养道胎之法虽在中田,必兼下田合化成一虚境。若神之执住中田则道胎有所滞碍,非七宝坊矣。三千即上中下三田也。俗僧谓过去一千、现在一千,末来一千,名之曰三千岂不谬乎?盖炼舍利时住于下田用功,谓之一千说法矣。然必由上中二田之循环。养道胎时住于中田有十月之功,故曰令法久住亦谓之一千说法矣。然必由上下二田之路过,而后出定之时住于上田亦谓之千说法矣。故曰三千也。

      《华严经》曰:以定伏心,究竟无余者。

注:且定者非兀坐枯禅顽空强制而能定也,是有自然之定静。夫舍利归于中宫识死性活法喜禅悦,真安妙乐无内无外浑然一团。禅定非凡僧之可比。郎郎兮性如秋月,融融兮命似醉薰。心目内观舍利薰蒸其骨肉如沐浴,而心性似太空。了达无为兮安寂六根,静照八识兮空其五蕴。虽有循环之机而真性安然无余矣。

      世尊曰:如理而来,如理而去。

注:上文谓得舍利之证验,此明初入道胎之修法。且来去者即喻呼吸之气也。示人修道胎时必依于息,而后能离尘离境,至于寂灭。故曰:如理而来如理而去。所以禅师云:末到山穷水尽处,且将作伴过时光。盖为人自离母腹呼吸之气元炁皆发散于外,日用长行丹田本无了胎中之息。因得神凝炁住,炼成舍利归复于此。又必以呼吸气亦归于此。元炁为结胎之本呼吸为养胎之源,又当知以心主宰而定息。息未定时以心调之。如理而来如理而去即调息之义也。所以傅大士云:六年雪岭为何因,志定调合气与神。一百刻中都一息,方知大道显三乘是也。

      如来曰:有余涅槃。

注:有者有息也。凡初入道胎之时心依于息,息随于心不急不缓听其自然,又不可随其荒荡泛滥无知。真息在内本有息之胎,而若空空无息,非果无息而实有也。故《金刚经解》云:不知谁解强安排,捏聚依然又放开,莫谓如耒或断灭,一声还续一声来。即此心息相依之义也。

     《梵网戒经》曰:如如一谛而行,于无生空。一切佛贤圣,皆同无生空。

注:如如一谛而行者即先天炁及后天气相兼相连,氤氲滋补胎源之机,不急不缓如如而行也。若今之打七参禅谓谛行,不亦谬乎?故《华严经》云:如来大仙道,微妙难可知。当其氤氲之时神炁浑合,如沐似醉骨肉融和。欲色二界中间不执不滞,空空洞洞故曰无生空也。

      世尊曰之空不空如来藏。

注:上文谓无生空,又恐人堕断见矣。故此曰:空不空。所以空而不空,正是寂而常照也。不空者又恐人堕常见矣,不空而若空正是照而常寂也。

      燃灯佛曰:生灭灭已。

注生灭灭已者,胎中之息未甚至于静定,而屈伸之理尚有故曰生灭。必守致于无,无其屈伸之迹故曰灭已。只知有神不知其有胎中之炁,谓之万法归一矣。了心之法必依于胎而住,所谓归于法者归此也。若无道胎舍利真元之炁,强住心谓之灭已而证道者,则妄也。

      《金刚经》曰: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注:且菩萨修佛心必应如所教住,而后证佛。故经云:菩萨欲要修佛,应当如佛所垂教而住。教者即道胎也。且欲得道胎之住定满足先住其心。住心之要又必依真息三昧而住定,则不堕于六尘歹逐迷惑。如是正定而成正觉也。即《华严经》所谓初禅念住,二禅息住者是也。

      《楞严经》曰:既游道胎,亲奉觉胤。

注:此言神入乎其炁,炁包乎其神,昏昏默默浑浑沦沦,如母胎般之景象故曰道胎。又曰:父母未生前。自造自化具大总持,故曰亲奉觉胤者矣。

      《金刚经》曰: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注:前文谓了心必依于胎息而住也。心既住已,不可贪着于息。若念念不舍住于有息则息又缚心,同于六根之缚心是为不了之心。故此曰: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法即息也心既住也,当以施舍其息。古德云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舟是也。

      《华严经》曰:安住寂静,诸禅定智,入不死道。

注:安住寂静诸禅定者鼻无出气,两手六脉俱住浑然大定绝无生灭,即《华严经》所谓三禅脉住。诸根既住则常乐我静。智者禅定中之真觉也。安住寂静禅定成正等正觉,真人不死之道如来实自取证者矣。

       世尊曰:无余涅槃。

注:无余者无出入之息也。涅槃者非死之谓,涅槃是禅定三昧之乐也。六根灭尽诸缘无住一性圆融,慧光郎彻法界是无余涅槃之妙境矣。即如来所谓分明不受燃灯记,自有灵光耀古今者是也。

      《华严经》曰:恒以净念,住无上觉。

注:净念者亦不住于法缚,乃不生不灭禅定中之正念也,即《华严经》所谓四禅灭尽定是也。无上觉者佛道圆满之正觉,慧光郎彻无昼无夜得大自在,俱足六通实谓之无上觉也。且念住之时则慧自发明。切须慧而不可用。若不守定贪其胜心用则着于魔境,被识神所害废损前功矣。

      燃灯佛曰:寂灭为乐。

注:寂灭者非死亡之谓乜,乃胎圆性彻之实证矣。故《楞严经》曰:觉道圆满佛性景象。寂寂兮慧智郎彻,耀耀兮定觉无为。心无虚妄性无生灭。即六祖所谓禅心无想禅性无生。六脉全无鼻息灭尽故曰寂灭。道胎佛性融融然如杲日,故曰为乐。又曰:真空无为。且到此时节雪花飘空,出定景到移念于须弥外。未到大定无出定之景到,妄出则入魔道。有景到而不出谓之尸鬼,亦无神通之智慧又是一愚夫耳。故弥勒佛云饶君八万劫,终是落空亡者也。

      予故曰:舍利过关之妙法以静而照以柔而用。蹊路险危防上下之驰散。待动而引柔护而行。以文火而薰以二炁而养,以寂照而并修以双忘而定静,则道胎之法得矣。

注:此重复明得舍利养道胎之法也。且静照者即取舍利之正功。不静则不生发不照则不出炉。取舍利静照之法岂可少哉?故世尊曰:心目所在。蹊路者阳关大便处鼻窍即漏尽之所也。必先以法器制之,保护危险之患。此之三窍若无真师授受,必在此妄驰失丧矣。非引而通动而并行,全赖念头护持故曰善护宝珠。当此之时如过小桥,故曰待动而引柔护而行。胎因舍利之炁有,若非呼吸之化育焉有出定之佛子?如昔在母胎时得二炁而成形,又假呼吸化育。母呼一呼则胎亦呼一呼。母吸一吸则胎亦吸一吸而道胎亦然矣。初结道胎之时,假呼吸之火薰养。及至五六月二炁渐微,而至八九月间二炁全定,只知有神不知有炁。当空之时而顽然乎空者则堕断见。故空而又若不空,此正是照而常寂也。一到大定浑然合一,则出定之景至矣。此以上之真诀千古不肯明言,颠倒比喻使人难悟。余凑合逐节以成全旨,真乃万世学佛之身梯矣。

      不闻《华严经》五十卷之言乎:世尊从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如来出现。

注:此以下言出定之景也。上文只言养胎而出定之时又未显然。如来恐后世不知此理,舍大慈悲故曰从白毫光出。万世之下方知有此凭据矣。盖出定天机非俗僧可得也。自汉至今能几人知哉?此乃如来当对所取证出定之验矣。出之时或放白光或放金光,本性有所见即当求师用收光法。如若不收其光则驰散矣。有形不能化至无形,性虽妙而形不妙是未得世尊达摩寂无之全法。学者当急寻师不然错过其机,再无有也。

      寂无禅师曰:胎圆节至雪花飞,念动飘空上顶机。莫谓如来枯寂道,法身出寂又归依。

注:此乃出定之时当出而不出,则滞于法身为定之所缚不能神通千百亿化身。胎圆节至者道胎圆之极也。见雪花离凡体而动念向太空,不知此机是未得师也。如今之丛林枯坐摄心为道,自高自大哄弄檀越后学自误而又误人。不知如来白光祖师雪花赖佛藏身食檀越之信资忘父母之大恩。为男子身顶天立地,不悟此道岂不愧哉!且法身出定离凡躯时,即速依然归于泥丸养纯一七再出。初出之时或见佛祖菩萨美异之景,切不可认他此乃魔之变化。若认即著于魔为魔所诱迷失自躯无归宿矣。即此归寂佛果未圆难自立脚岂不生于后世?必须修持九地至于十地,更加持上至十一地等觉,以超出无色界上者也。盖初出之时离身三五尺,慎勿惊恐一切莫认。直等一金光如车轮大以念入于光中,收摄性中是为化形之妙本也。

     《楞严经》曰:形成出胎,亲为佛子。

注:十月道胎得二炁滋养,胎圆性定谓之成形。出定智慧广大无所不见无所不知,出有入无聚则成形散则无踪光周法界神鬼侍护。故曰称为佛子矣。

     《法华经》曰:世尊放白毫相光,照见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南西北方皆如是,照见周遍。

注:且法身出定久则无所不见犹如掌心。阿迦尼吒天者色界天顶之名,即色究竟天是也。道胎十月得定,功行已至此天故出定所以至此天也。四方上下无所不见,非要见也乃自然而然耳。

     大觉金仙如来曰: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花中。

注:此即《楞严》示人朝暮念诵之文也,而凡僧不知其所由来,空此念诵矣。盖金仙者,即《华严经》世尊之所自称也。或名大仙或名七仙或名众仙岂有定哉?了然问曰:佛教今时之佛谓仙为小道,如来又何自名此四仙也?答曰:佛原无彼此之分,所分者乃凡僧耳。如来自曰四仙者正是使天下修道者,不执门户以总归于世尊慧命之道也。又问曰:《楞严经》谓十种仙报尽还坠,何也?答曰:十种仙还坠者而起手修之时,原非慧命之道入旁门小法

法耳。所以成者亦小果耳,故有所坠也。若得慧命起手则不名十种仙而名金仙矣。且金为西方实即炁也。炁属阳神属阴,阴得此阳故成阳神。阳神者众人有所见也,亦得取物。阴神者众人无所见也,无能取物矣。

      世尊曰:初成正觉乃入龙宫入定七日。观菩萨树王入定七日至二七三七,于乳汁林入定七七四十九日不食。

注:初出定时养至一七再出又至二七再出,至三七再出,至七七一出。乳汁者西方之梵语也,全得母恩朝夕乳养,而后自行言语智通广大,而佛子出定之后亦然。朝夕之乳养,在泥垣。到此不饮不食,养培智广变化一而化二,二而化三,化化无穷。故曰千百亿化身也。或问曰:《五灯会元》谓入定为外道,今此所言入定岂不是外道么?答曰:《会元》言入定为外道者,是言未得慧命舍利之迫,空此摄心入定,乃阴神之活计耳,非阳灵也,故曰外道。此世尊言入定者是得慧命成舍利之道胎,出胎后入定也。《会元》不分其法则混此一言迷误后人。况且六祖慧命之道,实秘而未传,所传者无非孤性而已。故不知世尊七七四十九日一定之道也。苟不明世尊慧命道胎,谓入定为外道,焉得世尊当初修外道乎?后世又敢称为至尊也?世尊又曰:八万劫中一定,岂又是外道乎?此文七七四十九日不食,乃世尊自所取证也。苟三日不食则呜呼,何足为道哉?学佛之士,速早求师指点慧命舍利道胎,而后有所望焉。不然十炼九空甘自枯死,纵妙无非识性孤魂而已。

     世尊曰:护念法令久住。

注:此即言归于泥丸乳养之功也。上文言乳汁即护念之法矣。久住者真念当立住于泥丸,故曰大定者矣。

      《华严经》曰:虽证寂灭勤修习,能超如空不动地。佛劝令从寂灭起,广修种种诸智业。

注:上文言久住得生灭灭已而寂灭之。虽然寂灭必加修而久远,寂灭如虚空等全然不动之地。佛嘱人曰:必要从此初得寂灭,勤加修习智慧进进不已,空而又空虚而又虚,故曰:虚空界尽,我此修行终无有尽。

     《华严经》又曰:恒住涅槃如虚空。

注:性如虚空不著虚空相故曰虚空。若著虚空相即有个虚空在,而为虚空所碍则不为虚空矣。而虚空者乃自然而然,非有然而然者,故曰虚空者是也。

      又曰:心常正定,灭除觉观。而以一切智觉观,从此不动入无色定。

注:此即复言还虚空之性也。能到虚空境界真心常定,一切智观灭除浑然无极。或一定三载或一定九年。一点金光真火收藏于内日久月深,则凡躯亦化而為炁神既妙而形亦妙矣。如世尊既灭度母来悲啼,涌至虚空又与母说法。如达摩在少林灭度又只履西归,在路亲与宰相言语辞别寄信与少林,宰相回寺开棺视之并无形骸一空棺而已。如寂无在太邑,凡身变化百千隐则无踪,或与人金银或与人美女或显虎龙,或时回转万里禅师隐于庐山还虚。此常定之心岂可少哉?故世尊云八万劫一定是也。

     《圆觉经》曰:如来圆觉。

注:圆觉者真性还虚,虚之极至矣。无凡无圣无昼无夜一性太虚。即邵子所谓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天地劫坏这个不坏,故《弥陀经》所谓成佛以来至今十劫者也。

      《华严经》曰: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

注:且性既如虚空则无所事也,而又曰于中住者实有一还道理,人多不悟。殊不知此乃炼虚之妙法,真性复归中宫之秘诀。且中宫者如来谓之毗卢性海。将此真性住于性海,如龙养珠一切不染,依灭尽定而寂灭之。纵有光现敛而藏之定而又定,久而性光化为舍利光从性海中冲出化万道毫光,贯于太空与古佛如来相会。所以大觉禅师云:一颗舍利光华华,照尽亿万无穷劫,大千世界总归依。又荷泽禅师云:本来面目是真如,舍利光中认得渠。万劫迷头今始悟,方知自性是文殊,是也。

     此以上皆言舍利之过关养道胎,出定还虚之妙法。而慧命之道尽在斯欤!余不敢谓此集为自论之妙道,是皆荟萃先圣之真传,即后来万劫励志者,悟佛道修慧命之根本。使见之者即自了悟,契合佛祖之真旨,而成己又成人,则佛道之果证矣。

     正道修炼直论第十

     华阳曰:修者以破而补囵。

注:盖人之生也原禀性命完全之体,及其年ule炁满而自漏。当末破时若遇明师指点,不用补法就此顿超,直入如来之地矣。已破之者必当补完全体。且补之者必借动机,将发往外之炁收回补不足之炁。补到炁足生机不动便成马阴之相,谓之不死阿罗汉矣。

     炼者以火而化物。

注:且物非他物即我之元炁也。元炁虽藏于炁穴动时向外,变为漏尽之资。今既归源则用火转化而为炁矣。

     火非风则不灼,

注:上文既言火以化物,恐人不知用风,则物难化故此必要呼吸吹嘘,火才待灼而物才得化而为炁。

     物无所则无居。

注:居即炁穴也。物之生时原从炁穴而出今仍归炁穴,而用火风亦在此矣。

      是故至人参乎大道,修乎性命,风火物所,并而同用。

注:以意入于炁穴,以呼吸逆吹之,岂不是同用者哉?

      上下万古成乎其道者,莫不以此为要也。

注:盖千百世以上千百世以下,此人此心欲成乎其道者,无非性命。而性命合者无非风火。所谓天下无道圣人无二心也。

     奈何知之者稀焉,昧之者众焉。

注:且世之学佛者曰念经拜佛曰受戒。方丈最高者曰参禅打坐,说到性命二字举世罕知矣。

     执性乏命不识动静,往往到头虚老。

注:盖今之学佛者谓佛修性而不修命。殊不知如来大藏教性命双修,有无原是并用。以执死禅不识动机。初习者如佛无二,久则无所效验自生退悔,一场空死有何益哉?

     命动而外耗,耗尽呜呼,性何居哉?道何存哉?

注:今之为佛门者不得如来之真传,执性不知命宝,患慧命发动不得知其法收住,虽不变为漏尽亦自耗散。耗尽焉有不死?既死又将何物为道哉?

     是以至人察乎动静之消息,合乎并修。

注:且世之凡夫才欲修炼,便以离别父母妻子,孤自深山穷谷,或高庵大寺,谓静可以修道诚可笑也!苟未得真传如此枯静,不识动机如痴猫守空窟有何益也?教紫磨光如来云:不识动静学道无益。至人静其心以侯肾之动机,移入动处合并而炼,心肾相合即是性命合一,所以古云一合相者即此矣。

      命者根于肾,肾动则水也。

注:命者即元炁也。炁动即变为水矣。

     性者根于心,心动则火也。

注:性者乃真意也。意动即变为火矣。

     以火入于水中,

注:以心中之意入于肾中之炁。

      则慧命而不外耗。

注:炁得意协住,则不外驰矣。

      以风吹火化,而成真种。

注:盖风者呼吸之息也。火者意也。上文言炁得意协住故不外弛。其中尚有漏尽之霞影未化,故此必要呼吸之息逆吹炉中之火,化此霞影漏尽变而为炁。不然此物作怪,搅乱心君思想欲情即孟子所谓炁亦能动志也。《楞严经》亦谓之阴魔。务要绵绵久久锻炼,将此阴魔化为阳光,则身心自然安乐,情欲自然不能搅动。即世尊所谓入三昧火中而降火龙者,即此矣。此道释门秘也。有志之士得者如法锻炼,用之得力欲不用除而自除,心不用静而自静,所谓以道制心而心自道。是道也能用之久者,天地忽然发动无中生有即名真种矣。

      其法简易,

注:难修难成者尽是外道。如果有缘得此道者,至简至易,所谓八十遇正道即成道矣。

     悟之者修真种而成舍利。

注:悟者非无决无传。如今之禅门空空教人悟想,则谬矣。此即实有真功真传,教人转手采取真种,锻而成舍利矣。

     静时而候,

注:机之未动仍以静而待之。

       动时而取,注:机之即动以意取之。

      同炉而炼,

注:意炁合会处。

      故曰火化。

注:世尊谓之火化。

     行乎如来之道路,

注:路者即任督之脉络也亦谓之法轮路矣。

      宿乎世尊之树下,

注:盖树下者即丹田净土也。昔日世尊修炼在于菩提树下入定,即此处矣。

      斯谓之行住矣。

注:道一禅师云:未有行而不住,未有住而不行,即此也。

      且火之行住,实随物之变化。

注:且物之行则意亦当行。物之住则意亦当住矣。

       阴魔现时,即当以武火锻炼,免其奔驰漏尽之危险。

注:盖阴魔者即身中之阴气。阴气之变现或梦寐所见阴人,或是身体发障或是坐静偶见阴人,或是梦寐所见虎怪俱是阴气所变化,走漏舍利之坏病。必当风火猛烹极炼,烧得里头鬼哭神嚎,将阴魔炼尽,而后则无危险之患矣。

       净静太平,常自柔和而温养,以为护持宝珠之坚固。

注:身体无所怪见以意照顾温养。

      且如转法轮之际,文武兼而并用,其中精微之奥妙,又在师传而自悟也。

注:盖行法轮之功升降为武沐浴为文,而升降之中亦有文亦有武,总在师之传受。而精微之处又在自悟矣。

       舍利成之时,止武带文之薰聚,

注:且舍利成时即用文火团聚。若不知止再用武火,所成之舍利又被武火逼散。此处当知危除,至要至要者也。

      斯谓之温养,实喻为保守也。

注:舍利成时止其呼吸之武火,用神光返照之文火。且真意又当时剖照顾,保之防危。

       当其时也,

注:时者舍利将生之时也。

      明珠现而百怪灭,

注:明珠者舍利也。舍利已成则显然而露象。百怪者身中阴气夙病也。明珠一现阴气夙病顿除,故曰灭矣。

       柔运遭溪之大路,

注:漕溪者背骨之髓路也。采舍利时,必由此路柔缓而行。若驰别路是舍利即不能得矣。

      道胎立而千智生。

注:且舍利归中宫,发白再黑,齿落重生,智慧广大过去未来无所不知。切忌慧而不可用也。

      温养允证如来定慧。

注:且到此地位,俱是文武薰蒸,再无所失。所谓一证永证,常自定觉于中央,慧照于性海者矣。

      夫慧而不用,勤修禅那,

注:盖禅者静也,那者性也。到此只修自己之定性,以调自己之息火,一切知觉先后祸福,知而不可用也。

     愈加灵智之光辉。

注:且慧而不用,道胎之性,愈加灵通矣。

      寂照常自觉悟,休隨昏沉散乱之悔空。

注:此言寂而常照也。觉者知也。言禅定之中,必要有正觉知见,而后复见性体。《华严经》所谓恒以净念,住无上觉。若随其昏沉,则胎无息,堕于无知,属于枯寂顽空之外道。若随其散乱,则胎无主,火冷炁竭无所成也。

      持守定力在乎空性一念之诚也。

注:盖胎中定力,在乎一念之诚。十月之胎必要念念在胎,念住息定而后胎圆。《华严经》所谓安住寂静诸禅定智,入不死迫者是也。

      法性定时,雪花乱飞,

注:静室之中偶见雪花飞放,此乃胎圆之时也。

       斯谓之出定矣。

注:见出定之景至即当出矣,不出则滞于胎,无神通智慧之变化,虽成胎圆又是一愚夫耳。

      盖大道静极之中,而又生乎动机。所谓璇玑复建于子,真物再动于静极。

注:盖物者至阳之物也。此物静极复自动矣,所谓阳无剥尽之理。若夫至人造乎日月,推情合性转而相与。

      所谓重造乎妙道,再立乎戒定慧。

注:且此一段功夫,古人隐而不露,或是怕泄露天机,或是未得者有之。凡修炼之士既得此物来收聚于内,将所出定之法身,亦归于内,合而为一,长入乎大定矣。

     定定不已,至于无极而至极者也。

正道工夫直论 第十一

华阳曰:下功時,处于静室,

注:静室者不近闲人之所,恐来搅我之静也。

      身如槁木,

注:坐则忘形。

      心似寒灰,

注:静则忘心。

     以灵光为用,

注:以性入于命宫。

      是谓道之首也。

注:此言修性,而命即在其中,故曰首也。

     且静极而动者,

注:且人能到真静之时,内有一机顿发,即非心也亦非意也,乃丹田之炁动也。五祖情来,六祖曰淫心即道心。学佛之士若不知此动机,乃无下手之处虽修无益也。

      大道之根苗,

注:佛祖知此机来用法收回丹田,炼成舍利牟尼。超凡入圣由此而起,故曰修大道之根苗也。

      造物之主宰。

注:且凡夫不知修炼,因此机动无法制之,则心亦动焉,即孟子所谓炁亦能动志者也。如此男女交合则生人道矣。而万物亦因此机动,雌雄自合亦生万物。世人因自好色,谓修道者亦是好色,实不知其法也。佛祖专候此机之才动,不等心之转念,以火炼之,以风吹之,外肾自缩,心如凉水何好色之有乎?且焦螟虱子岂有色心乎?此乃道之化育天地之真机,自然而然非有心也。凡圣之变化总在此顺逆之间耳。

      炁旋窍开,

注:且炁者古人曰物曰水曰窥阁事其名甚众。窍即丹田炁穴也。开即命门。医书谓两肾中间为命门,误也。此门即在脐下,女人谓之子宫门,正此也。男女泄精正在此处也。

     慧命之情,喜向乎其外,

注:盖慧命乃世尊巧喻之别名,中华所谓元炁者也。人自受胎禀造物主宰之炁,而在其内佛性亦在焉,及其㘞地之时,囗鼻通八脉不通元炁内藏。及其年壮元炁拱关而出。《楞严经》谓之漏尽通矣,窍即开矣。自后其机一发,无路可幻顺此熟路而出。余有俗堂弟字道宽法名原明。久住金山以得金山之法,后住怀邑勇水庵为方丈。曰:禅教原不问此事,似过涵灌只悟自性不必究他。余曰:即有走漏则与凡夫淫媾似也。《楞严经》云:淫身淫心淫根不断,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熟砂必入魔道轮转三途终不能出。禅教何得不问也?世尊慧命之道佛佛相应祖祖相传。若能自用则三种淫事一炼自断,其中有深旨。

       摄乎其内,

注:摄乎以呼吸摄之。呼吸非意则无主矣。内者丹田也。

      绵绵若存念兹在兹,和合熔化而为真种之胎源,实为正道之真传矣。

注:上文所言摄归之法,此则表时刻温养之功。且命既归源又当时时呼吸嘘之,刻刻以意守之。似炉中之火种,意炁双熔,变为真种。实为性命双修,久则无中生有。除此之外尽属旁门终无所成也。

      古之曰火化,

注:火者真意也。

      曰和合,

注:性命合一。

     曰对斗,

注:对者返观也。斗者丹田也。

      曰:跏趺,

注:跏跌者以真意坐于吾身北方水面入灭,为初关下手之法也。昔商那和修尊者,见阿难坐于中流水面,跏跌入灭,三至参求,后阿难付以正法眼藏而为三祖者是也。

      是阐明此道之用也。

注:千万般之巧喻,无非性命二物而已矣。

      功到时至,

注:且非一朝一夕,日集月累而后方可望也。又在乎老少勤怠之分耳。时者非天时之时,即吾身物产之时也。

     无物之中而物产焉。

注:物产心有所知,若兀坐顽空,则当面错过矣。

      斯时不令其顺而逆之,

注:物产原是下流顺出故用意息采之。

       达摩谓之采取。

注:顺出谓之漏尽通,逆回谓之采取也。

      物既归乎其源,

注:源即丹田也。

      则有法轮之妙运。

注:后升前降谓之法轮。

      起阖辟之消息,

注:阖辟者内外呼吸也。外面之呼吸降则里面之呼吸升之,外面之呼吸升则里面之呼吸降之。

      徘徊上下,

注:徘徊者活动之意,上即顶也下即腹也,六祖云: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者,即此矣。

       立乎天心,

注:天心名曰中黄,居于天之正中,一名天罡一名斗柄。在天为天心在人为真意,中宫若失真意,犹如臣失君主矣。凡转法轮之时,必以真意坐于中宫而為车轴之心,使爪之运转矣。

      依乎任督,

凡转法轮之时意命必须依乎任督而行。或意行而命不行,或命行而意不行,则不成舍利矣。

      归根复命,

注:还于本地也。

      故谓之四候六候者也。

注:采封升降沐浴也。

      数足物灵,则有采取过关之诀在焉。

注:夫既明前所用功之法,久久行持窍内满足,一静则天机发动,周身强和快乐阳物自然全举,故曰数足物灵也。且物既灵即当采运,过后三关归于中宫。其诀最有秘密之妙,不敢言者而放言之矣。

       夫或采而不生者,

注:不当采而采者,其物嫩之矣。

      或生而不取者,

注:生而不知,则当面错过矣。

      是不得诀之真故也。

注:此皆未得师传之过矣。

       且欲得诀之真者,又当虚心求师,久久护持,

注:盖世之学佛,不得其全诀者,皆因已有所知所能,轻师谩法,故不得其全诀矣。若能虚心恳切,执弟子之礼行弟子之事,久久真心护师成道,岂有不侍全道者乎?

      培德舍力

注:盖德者道之体性之用。欲觅师道而不修德焉得遇之?德和道者如鸟之羽翰焉,缺一无所用也。力者财也。古云:法财两施彼此同成正觉。苟日称修道,分文不舍,沽名钓誉,假佛遮身,就有佛道高人,泛而不视矣。

      然后大道有所得也。

注:世之学佛者,谓坐而有所得,岂不谬也?如刘志略乃坐怀而得,因结交有力,与六祖同藉其力也。

       盖出炉之消息,

注:炉即丹田也。

      又赖意之静观,物则生焉。

注:盖意观者如来云:若不知心目所在,则不能降伏尘劳。物之出炉与不出炉,总在乎意之力也。且物又是元炁之喻名耳。

     如来谓之炉中火发。

注:此即紫磨光如来之言也。火者暖也,发者动也。此是牟尼产之景也。

      斯时牟尼露象,

注:上文言暖者,乃内景也。象者外景也。

      不惧不惊,

注:或者乍见此景未得真传,认为外物而不禁惊讶,则心动神驰,舍利亦散。欲望成道不亦远乎?

      动而并行,

注:命行则意行,命住则意住,故为并行者矣。

      切防蹊路危险之患。

注:蹊路者前注于集说矣。

       渡过洹河之渡口,

注:洹河者背骨之髓路也,上下有不通之处,必要真意度过此处,故曰渡口矣。

       由漕溪而上鹫岭,

注:漕溪者即文髓路也。鹫岭在头之后也。

       达须弥而下重楼,

注:须弥头之顶也。重楼气喉也。气喉有十二节故曰重楼也。

      往南华花世界,

注:且往者慧命之来也,昔日法华会上龙女献珠,往南方女转男身,成证佛位即此喻也。盖南者心窍也,心之喜动不喜静,喜新不喜旧,时刻迁移进出无时,莫知其乡。自无始而至今,四生六道,无有休息,所谓人死不知心。今幸得慧命来相制伏,变种性为真性炼识神为元神,犹如铅之制水银一般,则水银死而无驰弄之性矣。若不得此慧命来入心窍,而亦不能自定,纵有所修,无非后天之识性,非先天之性也。先天之性㘞地之时,落于命中故曰天命之谓性。学佛者自当惺悟先后之性,若不自惺终无所成也。

      坐登佛光宝殿。

注:宝殿者心下一窍也。乃养道胎长定之处也。

       忽然溶溶如谷云,霏霏似春雨,盘旋敛聚于中宫,斯谓之结道胎。

注:盖舍利登中宫之时,周身如云之腾似雨之施,百脉冲和畅于四肢。急将心目左旋右转四九而定,右旋左转四六而定,性命盘聚于中宫结成道胎矣。

       安乐太平之禅定,

注:到此无损无失一得永证。何得不安乐?自然禅定寂静矣。

       勿助勿忘而养,常寂常照而温。

注:且初结道胎时后天之息本似于有而不著于有,故曰勿助勿忘。道胎既结则意在乎其中,寂然不动又不可随其昏昧,心须常常,常悟,故曰常寂常照。

       静定之中忽觉一轮浩月,悬于当空,

注:且此月从丹田升于目前。

        留而待之

注:以真意留之。

       一轮红日,升于月中,

注:日月合并。

       收而藏之。

注:用法收于中藏。

      定静之中,习乎寂灭,

注:一念不生。

       有无之场,还乎浑然,

注:真性虚无。

      故曰:无为者矣。

注:虚空之至极矣。

      且大道无穷焉,静极而生乎动,一物上合于道胎,

注:盖万物极则还源,而大道亦然矣。静极生乎动机,有一点纯阳之物,从涌泉自升于中宫,与道胎相亲相恋和合,合而为一者矣。

       而法轮之又重转矣。

注:且此物既归道胎,则自往下,由尾闾上顶降于中宫,是谓助胎源之至宝矣。

       静而又静,灭而又灭,

注:鼻无出气,手于六脉,则大定矣。

      胎圆施尽,天花乱坠,

注:见此景至即当移念出定,三界者下丹田中宫,顶门谓之三界也。

      是谓如来之出现矣。

注:《华严经》云:世尊从白毫相申放大光明,名如来出现者矣。

      且出定之初,防被外魔之侵挠。

注:盖初出定时,恐有诸佛菩萨来言语,切不可答谈。只提正念,遂出逐入,不可远游矣。

        一轮金光,本是我所有之灵物,取而归之,为化形之妙药。

注:且出定之初万物不可著。只侯自身中一轮金光现于空中,将法身近于光前,以法聚光,取于法身内,遂即法身入于凡身。久久乳汁则凡身立可化为炁矣。恐不得此金光者则凡身不能化为炁,故有留身之说者,谓此也。又在德行之故耳。此即万古不泄之天机,今则泄矣。

      收而养之,子又生乎其孙。

注:且初出定时,原是一身,定久则百千亿化身矣。

       愿备行满之时,隐于深谷绝迹,还虚合乎妙道,

注:功满隐入深山古洞,无人往来之所,兀然端坐,炼形化乎炁,神亦还乎虚,形亦虚矣。

是谓如来末后之事也,余愿同志者,休误入于口头禅三昧之外道,认为正道,则非正道也。

    正道禅机直论  第十二

华阳曰:佛道性命喻龙虎,龙虎喻动静,动静喻禅机,何喻之杂也?

注:且人从稟受,无怕性命而已,另外又有何物哉?人若成乎道者,先将保守性命。性命之藏处,别名曰龙虎。龙虎之行住又曰动静,动则为机静则为禅。千名万喻不出性命。除此性命两物,都是诓哄愚夫阻之进门耳。

       古佛曰:不识性命则大道无所成。

注:千门万户费尽心机实不知性命,或修性或修命亦无所成。

      佛佛祖祖莫不由此性命而为之修炼也。

注:且自古成道者,未有不修性命而得证果矣。

        夫既曰性命而又曰禅机者,何也?

注:心静者为禅也,肾动者为机也。

       且人从禀受,性命原是一团,

注:盖人受胎之时,父母二炁合成一炁,一点灵光之性,即在其中,古人所谓三家和合有其身,真不谬也。

       及其生也,分而为二者矣。

注:且人之生时㘞地一声,性分于心命分于肾,二物所隔八寸四分,至老莫能相会矣。

      当其节至体旺之时,

注:人到十五六岁,丹田之炁自动。

      而慧命之元宝,

注:元者即所受先天之炁也。

       即有变化,拱关向外之机者在焉。

注:盖先天炁之隐于丹田,后天足时,则先天忌自动。动而不修拱开阳关则变为后天有形之漏尽矣。

      不令其顺出,趁此之机,

注:机者,在内有景。在外者,外肾动也。

     回光返照,凝意入于北海,则元宝亦随意之还于北海矣。

注:寂无老师云:凝神收入于此窍之中,则炁随神往,自然归于此窍矣。又世尊云:心目所在。

      故谓之和合凝集。

注:以心合肾,谓之凝也。

      因其有变化之顺逆者,

注:顺者元精亦为漏尽,逆者元炁亦为物也。

      故曰机也。

注:机者动也。

       若不曰机,则人不知慧命所动之至宝,

注:夫命者,元炁也炁动虽不泄漏,则亦外耗,耗尽呜呼。修炼者,不令其外耗收藏于内则成其道也。生人亦是此炁。故曰至宝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慧命经
《性命法诀明指》九-2
【每日经典】《性命法诀明指》- 第十四法诀· 婴儿显形
=《修道全指》修行图
收炁降龙、安炉立鼎(打坐二步)
常识问答丨‘转法錀’是什么意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