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儿童心理的探索可以脱离其生活经验吗?

摄影师:李洋

对儿童心理的探索可以脱离其生活经验吗?

曾攀、雷雳

当前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已经汗牛充栋,但是该领域的大部分研究忽略了儿童生活经验以及文化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比如,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在他1983年出版的自传里就批判了自己以前关于儿童语言学习的研究,认为实验室研究产生大量做作的对话,因此他呼吁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更多地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经验以及文化背景。

以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心理学杰出教授Barbara Rogoff(2018)为第一作者的团队在《发展评论》(Developmental Review)上的一篇综述里也系统地阐述了上述主张。

首先,作者阐述了关于儿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视角,认为儿童通过参与日常生活实践获得发展。在参与或实践的理论立场上,文化被看作是社区中几代人共享的生活方式,而参与指的是儿童通过对他人敏锐观察,根据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而帮助自己做出决策。儿童通过与家人、同伴、社区成员日常互动来观察、参与、讨论和学习文化实践,这种参与文化实践的过程塑造了儿童的心理发展。

随后,Rogoff等呼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生活情境与文化因素。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心理学由于忽视人类的情境和文化因素而陷入危机。最突出的例子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研究团队试图验证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在不同文化中的适用性,结果发现不同文化中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存在年龄差异,甚至同一个儿童在不同的任务情境中也表现出认知发展差异。这促使发展心理学家开始反思通过实验室情境得出的心理学结论的可推广性。一方面,实验室情境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迥然不同,儿童在不熟悉的实验室里做出的反应是不自然的、做作的,这种不自然的反应可能会引导研究者做出错误的结论;另一方面,研究者往往对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知之甚少,这可能会使得研究者在解释儿童实验室行为反应时是出于研究者的直觉,而不是根据儿童的现实生活。当然,并不是说实验室研究不重要,而是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也要关注儿童的生活情境与文化,只有对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有足够的了解才会设计出符合儿童日常生活经验的实验,同时在解释儿童的行为反应时才更切合实际。

最后,作者从社会文化的视角解释了儿童如何学会在不同环境当中表现适当的行为。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儿童以及同伴和社区多大程度上支持儿童学习不同环境的行为策略决定了儿童行为的适应性。比如,在一些文化社区,成年人和机构会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来帮助儿童了解哪些行为适合哪些环境。

总之,在儿童发展研究当中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只有这样设计出的实验才更加符合儿童的日常生活,同时在进行解释的时候才能避免出于研究者的直觉,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具有更高的生态效度。

资料来源:

Rogoff, B., Dahl, A., & Callanan, M. (2018).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lived experience. Developmental Review, 50, 5-1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民俗与生活世界的意义构造——论民俗学研究的理论向度
青年人的日常“上火”经验:基于身体感的视角
理解虚拟物:互联网人类学研究的新视野
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的学习与学习文化的重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