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2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详解详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顺suì     zhào      xīn     楼玉宇qióng

Bpǔ      méng     chún    震古shuò

C.菜qí      xuán      yè      目染rú

D.宫què     sǎn       dìng    辱不惊chǒng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B项“获”读音为“bǔ”;C项“目”的读音为“xuàn”;D项“积”的读音为“diàn”。这三处错误均为形声字声旁误读导致,要特别引起备考的注意。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牢记“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和方言要纠错”三大原则。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冀望   建档    捷足先登     宁缺毋烂

B.抵御   修葺    玲珑剔透     信马由缰

C.壁垒   赎职    心驰神往     视如仇寇

D.缄默   疏浚    得垄望蜀     望风响应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A,难度不大。具体为A 项中的宁缺毋烂应为宁缺毋滥 C项中的赎职应为渎职D项中的得垄望蜀应为得陇望蜀。看上去这是字形题,实际解题时也是一个词语的理解题。如“得陇望蜀”,陇(甘肃)和蜀(四川)对应,皆指地名,且相邻,而“垄”却不是。又如“宁缺毋”,“滥”是和“缺”对应的,“缺少”应对应“太多”,故必须写成“滥”而非“烂”。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平时正确的读写积累,对词意要知其所以然,否则很容易错选。

3.下列选项是四则“遗失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 

A.本人昨天在体育馆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B.昨日本人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哟。

C.本人昨日在图书馆不慎丢失黑色眼镜一副,希望拾得者与我联系,不胜感激。

D.昨日本人遗失饭卡于学校饮食服务中心,恳请拾者高抬贵手交还,万分感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与生活联系紧密,同时将病句与成语一并考查,能力层级为EA项错在“鄙人”,谦辞,旧时用于自称,此处不得体;且“不胜感激之至”句式杂糅,属于表达不通顺,应去掉“之至”;“及时联系”的语气过强,带有命令的语气,不妥。B项错在“璧还”,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璧”敬称对方的东西;且“谢谢哟”也显得有些随便、轻浮;“于阅览室”属于状语后置,属于文言句式,放在这种应用文中不妥。D项错在“高抬贵手”,这个成语是旧时恳求人原谅或饶恕的话,意思是您一抬手我就过去了,不合语境;且“于学校饮食服务中心”与B项同。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能力层级为E。通过诗句留白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同时还考查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这种题早在2009年就出现过,此次出现只是旧题型,看来是命题者为反猜题而杀的一回马枪。此题可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来解答。先看内容照应,这首诗是《夏日西斋书事》,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且与下句“满庭鸟迹印苍苔”相照应。“林间、门巷”均与标题“西斋”无关,可排除;“寒气”一词无根据,与标题中的“夏日”矛盾。再看平仄押韵,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声,亦可排除CD。解答本题首先需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诗意理解准确的话,可以直选答案。

 

评析:今年高考湖南卷的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仍为四道题12分,考点却有变化。从题干来看是四个,即字音、字形、得体、连贯;去年未考的字形题今年赫然出现,且为单独命题,而自自主命题以来就一直保存的成语题、语病题却没有单独命题,让参加2012高考的考生大呼意外和惊喜。意外者,这两题考生是花了大时间的;惊喜的是这两题正是万千考生最拿不准的题。不过,细心的人还是可以看出,成语、病句并非没考。成语出现在前三道题中,病句出现在第3题中。尤其是第3题,集中考查了得体、病句和成语的使用,综合度很大,信息量密集。所以说,今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的第一部分考点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也给正在备考2013高考的学子一个提醒:不能把成语、病句给弱化甚至遗弃了,备考时前五个专题,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轻视。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介绍】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南宋灭亡后,郑思肖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每逢岁时伏腊,望南野哭而再拜。因肖是繁体赵字(赵是宋的国姓)的构成部分,所以改名思肖,号忆翁,都包含有怀念赵宋的意思。郑思肖把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的忠诚。郑思肖原与宋宗室、著名画家赵孟頫交往较多。后赵降元并任官。郑思肖即与之绝交。郑思肖擅画兰,宋亡后,所画兰均无土和根,表示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当时一些权贵向他所要画兰,皆不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之。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胁以赋役取。先生怒曰:“头可断,兰不可画!”

【命题评析】

    今年的文言文字数为389字,比2011年的516个字还少127个字,大大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量,已经够人性化的了;不过如果将文言断句题那167个字的阅读量算进去的话,大致和去年差不多了。文段大意也并不难理解。郑思肖此前一直是以诗人身份出现在各类试卷中,此次湖南卷将其散文翻出来考,命题者似有黔驴技穷之窘,毕竟此文在文学性上、写作技巧上均无多大建树。只是因为网上难找,可以避免被猜到题而已;但如此,则是与湖湘文化厚重的底蕴愈行愈远了,可见命题者舍本逐末了。中国古代散文如汪洋大海,就再找不出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来?一篇不足400字的文章,要出22分的题目,螺蛳壳里做道场,真难为命题者了啊!去年高考试卷上出现的4分的简答题,今年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的选择题,难度再次降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不敢一毫越理犯        分:本分

B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之矣      劫:劫持

D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劫”有三种解释:①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③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也可理解为“强夺”;理解为“劫持”缺少足够的语境。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遗善闾里传                 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拒我也               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C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行斯言乎               自视也,亦若此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A项两个“为”均表被动,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项第一个“其”表祈使语气,可译为“应该”;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它们”。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课内牵涉到《孔雀东南飞》《兰亭集序》《苏武传》《逍遥游》,入不熟悉课文内容,恐难理解语境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文中也找不到支持这一点的信息。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

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为B。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2)虽,即使。与,给予。无故,无缘无故。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3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译文】

有品行,即使非常贫贱,仍是可以交往的人;没有品行,即使大富大贵,也不值得亲近。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从不曾超越法理违背本分。放纵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种君子,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他们(追求)“忠孝仁义”,与家人和睦,对乡人和蔼,不把祸害留给他人,断然不会有后患。没有品行的人,心胸间充满诡诈、献媚、凶残、嫉妒;一心所想到都是触犯法理的事,这类人贪婪的口水流满了嘴角,并吞据有的心思强烈如炽烈的火焰。这种人一旦得到机会,就会倚仗权势威逼强夺(他们想要的事物)。这样的人很有心计,即使死了,他们的残余势力仍然对世人有害,必然难以善终。百姓有品行,可以保全自身、守护家业、保护子孙,遗留的善行也将被同乡人流传;公卿丞相没有品行,也会使自身灭亡,使家业败亡,使国家衰亡,甚而至于丢掉整个天下。遗臭万年,被后世人耻笑。不妨做个判断:无品行的卿相,尚不如有品行的百姓。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的名声),实在是对我有好处。但是如果有个这样的人在我面前,他却想要拒绝我,怎么样去得到这样的人(的认可)来和他交往呢?与其担心他人拒绝我,不如把他人拒绝我的理由反过来被我自身拒绝,大概就可以(结交到他们)了。随意的用话语来议论他人,就接近于是小人了;能够反省自身,就不失为君子了。我终其一生都应该实践这句话啊。我年少无知,只希望沿着父亲所走过的路行走,小心谨慎,唯恐有所违背,玷辱了父母(的名声)。但愿自己能坚定的走入正道,期待着最终成为真正的君子,所以写下这篇文章,作为对自己的警诫。

 

(二)文言文断句。(3分)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四个选项中前三个文段均出自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出题导向很好,引导师生回归教材。这应该算是本套试卷的一个亮点了。本题新颖而又回归课本,对很多考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题。单凭感觉很难选出答案,需要冷静地去分析对与错。   

    A项出自必修四《苏武传》课后第三题,意思是:“您过去凭着简陋的车马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本段属于叙述语段,注意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即可。   

    B项出自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第四题,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故正确的断法是“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土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原题就是加标点。此题注意文言文的对称性质,“名重太山”对应“威信敌国”,“一奋其气”对应“退而让颇”。    

    C项出自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第三题,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一段中的句末助词“也”是判断的钥匙。

    D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对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孟子见梁惠王》的延伸阅读,强调民本思想,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注意“已”“焉”“也”虚词的使用即可。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

第一题考了一个文体知识,是9年来破天荒的第一遭,须引起备考者的注意。文学常识、文体知识也要在平时加强积累。注意题干指向“题材”,如果单纯理解为“体裁”,就有可能误写为“绝句”之类答案。李益是边塞诗人,且诗歌中有“沙、雁、战、碛、铁衣”等意象,可以表明这是边塞诗。

第二题,第一次专考意境。从题干看,是就“意境”这一给定“角度”,针对全诗进行鉴赏。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营造”一词,营造即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构造。从本题来看,即赏析景与情融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时应指向构思和表现手法。

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2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王勃《滕王阁序》)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答案】1洞庭波兮木叶下

2钟鸣鼎食之家   青雀黄龙之舳

3常在于险远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需要注意的是错别字现象,(1)中的“兮”有可能误写为同音字,(2)中的“鼎”、“舳”注意笔画和偏旁,(3)中的“……者……也”不能写丢。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受噪音污染的环境中,户外的交通噪音,建筑工地噪音,办公室内的设备噪音、人员噪音,回家后家用电器的噪音、邻里噪音……虽然很多时候这样的声环境只是不友好,并没有达到震耳欲聋的地步,但日积月累,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心理的神经紧张、暴躁、精神不集中,生理的血压增高、心跳加速、听觉不灵,而且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传说的声学控制措施包括减少噪声源的声功率、在传声途径上设计障碍阻隔噪声和振动,增加建筑墙体的隔声性能,设置吸音装置等等。但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有别于一般的噪声控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它的因素,可能采取的措施,尽量与其他生态技术(如自然通风)相协调。

从声环境角度考虑,生态建筑的选址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噪声较大的主要街道和工业厂房,以减少室外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很多时候,这样的考虑可以使后续的许多工作得以简化。比如我们综合各国的环境标准和科研成果选定某生态建筑的声学指标为等效声压级45dBA)以下,其中dBA)是一种A网络计权的噪声分贝数,模拟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反应。如果是一幢乡村别墅,室外的背景噪声甚至可以低达40dB;但如果这是一幢闹市区临街的办公建筑,室外的背景噪声高达6070分贝,就会给设计带来很多麻烦。比如,选择隔声性能良好的密闭窗户可以隔绝室外噪声,但显然自然通风就无法实现,人们所处的综合环境仍然是不舒适的。

如果建筑选址没有办法完全远离室外噪声,我们就需要采取隔声屏障,通风隔声窗等措施提高小区和建筑本身的自保护性能。声屏障的种类很多,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   )、美学(   )和经济(   )三个因素。生态建筑户外声屏障设计的要点往往在于和整体景观的协调及视觉通透性,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担心影响自然通风而选用镂空的围墙或单纯的绿化带隔音,实际上会达不到隔音效果。所以,如果建筑周围的背景噪声非常恶劣,我们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通风与隔声的协调,顾此失彼只会影响整体的环境效果。

外窗的设计也很重要,可供选用的形式有单层玻璃窗、双层玻璃窗以及双层窗。其中以双层窗的隔声效果最好。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两层玻璃间的耦合效应,两层玻璃最好选择不同的厚度,玻璃间的空气间隙应大于 6毫米。另外,通风隔声窗的概念近年得到了推广。它采用一中特殊的双层窗构造,之间设置了类似声陷阱的结构。显然,这样的结构必然同时产生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目前如何增加通风效率,提高计权隔声量是通风隔声窗设计和改良的要点。

 

【命题解析】该题属于实用类文章科普类文章的阅读,与近几年湖南高考专考论述类文章阅读取材上有很大不同。题量一样,但分值减少了2分。题型除了将简答题变成填空题外,还创造性的出现了一个类似衔接连贯题的文段补空题。虽然考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但难度降低了。

 

12.本文重点介绍了解决生态建筑声环境问题的两条途径,即                  

【答案】选址     提高自保护性能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本文一共有四段文字,第一段阐述存在的问题,第二至四段说明解决的途径与办法。从第二段开头可以看出“从声环境角度考虑,生态建机的选址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噪声较大的主要街道和工业厂房,以减小室外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选址”应是这段话的中心。第三段的中心句也在开头,“如果建筑选址没有办法完全远离室外噪声,我们就需要采取隔声隔障、通风隔声窗等措施提高小区和建筑本身的自保护性能。”这是一个假设复句,重心在后面,而中心词则是“自我保护性能”。

    此题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取代了以前的那道简答题,出题形式出乎大家意料;但考查的能力点没有变,只是书写文字的量减少了,指向更明确了。

13.结合文意,依次填入画横线句“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   )、美学(   )和经济(   )三个因素”括号里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A.隔声性能   与环境协调    节约材料

B.有利环保   与环境协调    价格低廉

C.隔声性能   大方而舒适    价格低廉

D.有利环保   大方而舒适    节约材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本题是今年高考客观题中比较容易的一个题目,“隔声性能”讲的是功效,“协调”属于美学范畴,“节约材料”讲的是经济问题。针对功效,“有利环保”太大太空,与前文的“声屏障”三字距离遥远,而“隔声性能恰与之呼应。针对美学,“大方而舒适”又显得过窄,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而“与环境协调”与下文的“和整体景观的协调”相呼应。针对经济,“价格低廉”显然不合文意,只要不浪费就行,此处应选择“节约材料”。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所处的环境指的是综合考虑了隔声与通风等因素的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

B.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

C.从声环境的角度看,如果室外背景噪声低达40dB,生态建筑就不需要设计户外声屏障。

D.通风隔声窗容易导致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两大弊端,所以在技术方面还亟需改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文本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A项梳理主干,等于“综合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显然是错误的,属于缩小范围了。B项属于典型的强加因果。D项原文是说“必然同时产生”,而选项是说“容易产生”,将“必然”说成“或然”,错误;且“弊端”一说在原文中并无根据,属于无中生有。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韦素园  

鲁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8〕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命题分析】不出所料,今年高考所选文章还是现代散文。九年来,湖南高考文学作品的阅读涉及鲁迅的已有三次了,2006年的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虽非鲁迅所写,却是写的鲁迅;2007年是鲁迅先生的《忆刘半农君》,而今年的这篇《忆韦素园君》,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还是语言风格,与2007年何其相似乃尔!回顾一下,九年里还考了两次徐志摩的作品,其余也基本为现代作品或现代作家的作品,九篇文章的作者除2010年的洛夫以85岁高龄生活在加拿大外,其余均为已经作古之人。看来,湖南高考命题者在材料选取上似乎有点视野狭窄,不敢突破,尤其不敢关注当代作品。是当代作品一无是处呢,还是不敢触碰怕惹麻烦呢?不得而知,但2013年如果再不做出突破,就不由得让人怀疑这些命题者的本事了。

 

15.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韦素园这样的人面对当时的社会,如果保持沉默的话,内心就会十分痛苦;②表现了鲁迅对韦素园认真、激烈性格的透彻了解,及对他这种性格严重影响健康的痛惜与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能力层级为B。解答此题要注意从韦素园本身和作者的态度两方面作答。抓住关键词““沉静”和“啮碎了自己的心”由表及里发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内涵。从前文的“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可见,沉静只是表象,激烈才是韦素园君的本质特征。而这种激烈并非韦素园君与生俱来的性格,而是时代之痛使然。据此,可以推断出答案的第一点;第7段的首句表明了作者对韦素园君从误解到深入了解的转变,第8段又说到他的认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则表明作者对他的痛惜和关爱。据此,可归纳出答案的第二点。

 

16.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5分)

【答案】①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后写高兴中的悲哀,由喜至悲,情感跌宕起伏;

②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C。情感概括并不困难,突出了由喜至悲的过程,要善于从文段中去筛选表明情感的关键词,从而概括出情感是什么,有何表现特征;而四个“想到”的排比,则显示出作者心理活动之丰富,对韦素园君关爱之真诚入微。作者在叙述中糅入议论与抒情,配之以凝重、诚挚的笔调,突出地显示了鲁迅对韦素园的爱重与怀念。

 

17.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6分)

【答案】韦素园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进步文学青年;②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③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E先概括要点,再列举事实,把定性分析和举例分析结合起来,注意原文的引用和关键词的提取。其有效信息点基本集中在第46710段中。注意尽量用原文的关键词,注意分点作答。文章中有关韦素园的文字,基本上都与未名社的活动相联系,作者在肯定未名社的立场上肯定韦素园对于未名社所起的作用,自始至终将韦素园泛在未名社的工作中加以考察,也就是在整个新文学背景中来评价韦素园这一文学青年,而绝非以个人的好恶论功过,这就使这一人物回忆篇章有了更深广的内涵。对于自己患病与对待朋友咯血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在比较中突显“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性格

 

18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①鲁迅把韦素园比喻为“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赞赏了他认真踏实的精神;并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像韦素园这样的人。②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弘扬这种认真踏实的精神,一方面,我们要像韦素园一样做一个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忽视干实事的人,要看到他们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和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F。这个题目的回答应分两部分,即对选文的理解以及对现实的分析。对原文的理解要进行因果探究,为什么“第一要他多”呢?这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价值观呢?经过这样一番追问,答题思路就具备了。联系现实谈认识不能天马行空,要基于文本,又要超出文本。即基于文本中韦素园君的认真踏实默默奉献的形象特征;超出文本则是从当代现实入手进行分析,现实社会需要行动者,需要实干家,需要无数默默奉献的人。

《忆韦素园君》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记叙与韦素园君相识、交往的若干情景,展现了韦素园认真而激烈的个性以及对朋友的关怀与友爱,并肯定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的努力与功绩,从而赞美韦素园宁愿作为无名的基石,无名的泥土,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实干精神。而这种务实的,奉献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心理。不要忽视干实事的人则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了。

六、选做题(1920题任选做一题,12分)

【命题评析】今年的湖南高考选做题来自《新闻阅读与实践》及《外国小说欣赏》两本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内容没有出现在高考试卷上。回顾一下,2010年是第一次出现选做题,是年考的是外国散文的个性化解读及新闻评论;2011年考的是新闻评论和文化经典;今年考的是新闻题和外国小说题。三年来,新闻成了必命题,外国小说和文化经典才是选命题。这恐怕也是湖南人“关注时事、心怀天下”的表现,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

不过从命题来看,外国小说不太好命题,毕竟前面已经有一个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了,再出一个外国小说的题难免会考点交叉重叠。今年的外国小说命题就显得有些勉强,明显在力避与前面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考点撞车。第一个题实际是个片段作文题,当然这个片段作文必须是在理解文意、文中主人公形象的基础上才能动笔的题;第二个题是一个文学评论题,不注意很容易把这个题看成是人物形象鉴赏题,其实不是,而是谈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要从写作的方法、手段层面去做题。

实际上,这两个题均涉及到选修教材中的单元知识,如第一题涉及到第一单元的“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和第四单元的“揣摩人物心理”三个内容;其中教材第一单元的P10有一个课后练习是这样的:“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今年的高考题与这个题如出一辙,惊人的相似。而第二个题任选角度,则是教材的八个单元就是八个角度。如果熟悉教材的单元知识,就很容易选出合适的角度来答题,如果不熟悉,可能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可见,教材内容一定要熟悉,复习备考一定要回归教材,以本为本。

新闻题今年也是一题两命。一个拟写标题,一个新闻短评。拟写标题这样的题型在教材《新闻阅读与实践》P22的第一题和P27的第四题以课后练习题形式出现过。要求对新闻知识要有一定了解,对新闻素材要有一定概括。新闻短评题的题干文字与前两年的表达不同,2010年是说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2011年是说“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2012年则是说“写一段新闻短评”,由一则到一篇到一段,由规定字数,到不注明字数要求,说明这个题一直在摸索和定型之中。“一则”“一篇”要求结构完整,“一段”则不必过分讲究结构的完整了,答案提示也说只要“结构基本完整”即可。但是角度要明显,话题要集中,不能散乱无章不知所云。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是庄园的看门人。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来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鬼。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他生活的慰藉……

 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

 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有过不在屋外等着他回来的事,于是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用他自己的方法唤 ……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 丢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用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他们问起来;他比着离地半俄尺的高度,又用手描出的模样。……有几个人的确不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只是摇摇头,别的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回答了。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格拉西姆便又跑出院子去了。

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稳的脚步,从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可以猜到他已经跑遍半个莫斯科了。他对着太太的窗子默默地站着,望了望台阶,六七个家奴正聚在那儿,他便掉转身子,口里还叫了一次木木。没有木木的应声。他走开了。大家都在后面望他,可是没有人笑,也没有人讲一句话。……第二天早上那个爱管闲事的马夫安季普卡在厨房里讲出来,说哑巴呻吟了一个整夜。

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的心理活动。(6分)

【答案】以“我”为叙述人称,以“痛苦”为基本心理,可以结合焦急、自责、思念、担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设想等进行心理描述。

【解析】答题要求:注意人称(第一人称)、表达方式(描述)写作方向(人物心理活动)。

示例:木木,你怎么能忍心离开我呢?我们相依为命,一起生活了这么久。我们尝一个碗里的饭菜,取一个被窝的温暖,我们一起在夕阳下散步,一起在屋檐下乘凉……木木啊,你何曾远离过呢?你就是我生活的全部啊!木木,你到底去了哪呢?饿了谁给你吃的?冷了谁给你取暖?遇到居心不良的家伙又该怎么办啊!木木,你回来吧!是不是跟着我后吃不饱穿不暖?可我们是同甘共苦啊!是不是我陪你的时间不够长?可是主人交代的事多得做不完啊,不去做就不会有我们吃的住的,我们不一样要到处流浪了吗?木木,我的木木,你要不会来了,我的心,我的魂,也就回不来了啊,活着还有什么期待呢?木木……

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6分)

【答案】所选文段通过叙写盖拉新在木木丢失后的焦急和痛苦,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和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
【解析】考查外国小说鉴赏,强调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属于探究范围。答题角度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①叙事视角的角度;②情节设置的角度;③动作的角度;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示例一:所选文段运用了全知视角,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农奴的不幸遭遇,从而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而又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2分)之所以采用全知视角,首先是因为主人公盖拉辛又聋又哑,无法告知与倾诉,全知视角有助于刻画出盖拉辛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所做所想,从而弥补该来信聋哑带来的叙述上的不便;(2分)其次,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这一切,冷静客观,更能让读者体会到盖拉辛遭遇之悲惨可怜,更能全方位的表现出盖拉辛所受折磨之多,之真实。(2分)

示例二:所选文段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善良孤独、执着而又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2分)文段大部分内容正面叙写盖拉辛寻找木木的过程,用“跑”“唤”“冲”“比着”手势等动词淋漓尽致的刻画出盖拉辛的执着、焦急,反映出他的善良,也衬托出他的孤独。(2分)文章也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如没有写盖拉辛是如何跑遍半个莫斯科,而是用“疲倦”“摇摇不稳”“尘土满身”等词侧面写出寻找木木的过程之执着、艰辛和失落。又如以马夫转述“呻吟了一整夜”侧面写出盖拉辛丢失木木后痛苦的心情,饱受折磨的状况。(2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伦敦当地时间1817时,随着中国与土耳其主宾国活动交接仪式的正式举行伦敦当地时间1817时,随着中国与土耳其主宾国活动交接仪式的正式举行,为期3天的伦敦书展落下帷幕。

在此次书展上,中国以迄今最大规模的主宾国活动隆重登场,向英国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出版商、版权交易商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各类图书出版现状。今年的中国展台上有近3000种英文图书展出。书展推出的中国作品包括《钱钟书英文散文选》和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书的英文版,以及《红楼梦》、《聊斋志异》、《孙子兵法》、《论语》等中国古典名著英文版。

伦敦书展落下了帷幕,但书展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重大推动意义,将留下长远影响。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指出,长期以来,中英文学的交流有点失衡,不对等。中国读者对英国文学的了解,远比英国读者对中国文学了解得多,英方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仅限于古典文学,像《红楼梦》等。中国一般读者,对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直到当代作家作品,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哈利·波特》等都非常了解。

2013年度伦敦书展将于明年415—17日举行,市场焦点主宾国是近年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土耳其。

     (选自人民日报 2012420 4 版“要闻版”,有删节)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6分)

答案示例:

标题:伦敦书展“搭台”,中国图书“唱戏”(2分)

理由:从标题的内容看,新闻所述事件为伦敦书展,此次书展的主宾国是中国,有近3000种图书在这个平台展出,也就是说,中国图书借助伦敦书展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从标题的形式看,搭台”“唱戏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且两句形成对偶,句式整齐。(4分)

【解析】紧扣选修教材中的新闻阅读,考查的重点是新闻标题及其理由分析。答题要求:所拟标题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词语:“伦敦书展”“中国”。所拟标题必须紧扣事实主要信息作简明扼要的陈述,概括、突出地提示整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对所拟标题理由的阐述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6分)

示例一:(“展示”的角度)在刚刚落幕的2012年伦敦书展上,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近3000种英文图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因为语言的障碍,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图书一直不被国际社会充分认可。近年来,许多出版社对中国图书在世界上的尴尬处境深有认识,逐步迈出了走出国门的步伐。伦敦书展是一个展示的平台,这种展示既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中国图书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尝试。任何事物,只有敢于展示,才会敢于突破,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提升。图书和文化也是如此。

示例二:(“交流”的角度)2012年伦敦书展已然落下帷幕,但中英两国乃至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会落幕。本次书展展出的全是英文图书,将汉语翻译成外文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但也是中国图书走出国门的必要条件,是文化交流的第一步。突破了语言障碍,中国图书才能被世界各国看懂并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才可能是双向的、双赢的。大胆的将中国图书推介出去,将中国文化输出出去,才能让自己成为文化交流中自信的平等的一方。伦敦书展这样的交流方式必将也应该持续下去。

示例三:(“平台”的角度)2012年伦敦书展已然落下帷幕,中国图书借助伦敦书展这一平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肌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图书也是浩如烟海,但很大层面上还处于“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尴尬状态。中国图书需要这样的平台来推介自己,来证明自己。正如经济需要改革开放一样,文化也需要走出国门,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平台甚至自己搭建平台,放眼世界,将中国图书推销出去,交流出去。也只有在这样的平台上,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信心,也才能发现中国图书与世界的距离,从而推动中国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紧扣选修中的新闻写作,考查的重点是新闻评论的写作。答题要求:体裁应该是新闻短评。所写短评应是基于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所作的评论,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结构基本完整。

答题角度:考生答题可从如下角度切入:①“展示”的角度;②“交流”的角度;③“平台”的角度;④“影响”的角度;⑤“推动”的角度。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重视规范答题,注意观点鲜明、答题简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2年高考湖南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前度刘郎今又来
2014年高考试题汇编: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
2012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语言运用
题《外套》
2009 年高考成语题汇编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