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有海瑞,那为何清缺少著名铁骨谏臣?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中国古代官场最朴素的理念!

由此,诞生了一位又一位赫赫有名的文官谏臣,如:唐魏征,宋包拯,明海瑞等,这三人在各自的时代里独领风骚,他们在皇帝的大力配合下,用自己耿直、不怕死的性格赚足了“君明臣贤”的佳话,也赢得了后人无限的敬仰!

我们不禁回过头来,诧异的问一句,那在号称举朝都是明君的大清,为什么没有出现过如,魏征、包拯、海瑞这样的谏臣?

是大清的土壤不适合谏臣的生存?还是说那些谏臣是我们不曾得知的?真相到底如何?

汪郎告诉你,清朝是有谏臣的!

估计有人要问,既然有谏臣,那为什么名不显,声不望呢?

别急,等我介绍几位清代的谏臣后,再告诉大家为何我们很少听到有关清代谏臣的事迹。

清代士绅

顺治朝谏臣:季开生

季开生,字天中,号冠月,清初江南省泰兴县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镇)人,顺治六年进士,被清廷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他的出名,源自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的一道奏疏。

这一年的八月,因为地震的频发,让清朝统治者非常焦虑。毕竟此时的大清还没有完成统一,南明的反清势力,如李定国、郑成功等人,依然是卡在清廷喉咙上的一根刺。

为此,季开生提出了官员失职的十条弊端,直指清廷在吏治上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地道不静,民不安也。民之不安,官失职也。官之失职,约有十端:一曰格诏旨,二曰轻民命,三曰纵属官,四曰庇胥吏,五曰重耗剋,六曰纳餽遗,七曰广株连,八曰阁词讼,九曰失弹压,十曰玩纠劾。---《清史稿》

正是这条奏疏,让季开生一举成名,被人誉为“大清开国第一名谏臣”。

然而好景不长,顺治十二年秋,因为乾清宫的整修完成,清廷派遣内官奔赴江南采办家居器皿,由此在民间传出了朝廷要在扬州购买年轻女子,以充实后宫。

季开生

时任兵科给事中的季开生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他向顺治帝上了一道奏疏,尽管极具注意措词:夫发银买女、较之采选淑女自是不同。但恐奉使者不能仰体宸衷、借端强买。小民无知,未免惊慌,必将有嫁娶非时、骨肉拆离之惨……

但看到这份奏疏的顺治帝大怒,认为季开生无中生有侮辱了他,于是下旨将季开生革职流放,送到东北尚阳堡吹风。

我们需要明白一件事情,不管顺治有没有下达在扬州买民间女子的旨令,但季开生的一片忠心是值得称许的。然而,他还是受到了流放的惩罚,最后于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死在了尚阳堡。

清代士大夫康熙朝御史:郭琇

郭琇,字瑞甫,号华野,山东即墨郭家巷(今青岛即墨区)人,康熙十年进士。

他能成为康熙时期的著名谏臣,在于其上了三道奏疏,每一道奏疏直击当时朝堂人心。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正月二十二日,郭琇第一次以监察御史(谏臣)的身份向康熙上了一道《参河臣疏》,参了河道总督靳辅和户部尚书佛伦,认为靳辅治河的方法不对,导致涝灾泛滥,危害江南,以致靳辅被罢官,佛伦被降职。

同年二月,郭琇紧接着上了一道《特纠大臣疏》,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康熙宠臣及权臣明珠,认为明珠欺上瞒下、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直接造成了“明珠党”势力的垮台。明珠、国柱背公营私,阁中票拟皆出明珠指麾, 轻重任意。国柱承其风旨,即有舛错,同官莫敢驳正。圣明时有诘责,漫无省改。---《清史稿》

康熙二十八年,因为对弹劾尝到甜头的郭琇,再次举起了手中的笔,将炮口瞄准了康熙另一宠臣高士奇及其党羽。

郭琇

这一年,郭琇上了一道《参近臣疏》,弹劾少詹事高士奇、左都御史王鸿绪等人结党营私、徇情枉法等罪,再一次使得朝堂上的一股不正之风垮台。

郭琇的这三道奏疏,一时间让他名声大作,使得康熙朝堂上的政气焕然一新,故此,人送外号“郭三本”。

可惜的是,郭琇成名于三大奏疏,又因为三大奏疏招祸。

无论是明珠,还是高士奇,虽然他们的党羽势力被清理,可他们本身是康熙的宠臣,被郭琇弹劾后虽不被重用,但依旧官复原职,故此,一心要做直臣、孤臣的郭琇,遭到了二人余党的反扑,最后丢官归乡,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三月初七在家乡病逝。

《清史稿》对他的盖棺定论是“直道难行,不其然哉”,做一个谏臣难,圣明如康熙,也是如此!

雍正、乾隆两朝谏臣:孙嘉淦

孙嘉淦,字锡公,又字懿斋,号静轩,山西兴县人,康熙五十二年进士,是雍正朝以及乾隆朝前十八年的著名谏臣。

他第一次纳谏是雍正初登基时期,面对这位一心想要将大清从康熙末年的颓废中拯救过来,并经历了九子夺嫡的铁血皇帝,他提出了“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三大建议,而这恰恰是雍正初期为了稳固自己帝位,所采取的治国举措。

这道奏疏自然让雍正勃然大怒,但雍正在朱轼的劝说下,没有追究孙嘉淦。

雍正十三年,乾隆继位,孙嘉淦再次上奏疏,认为皇帝有“三习一弊”,期望乾隆能够时刻谨记于心。

平心而论,刚坐上皇位的乾隆,正处于二十四岁的大好年华,意气风发,故而,他没有对孙嘉淦的这道奏疏生气,反而赞赏有加,升他为刑部尚书,总理国子监。

此后,从乾隆元年到乾隆十八年,孙嘉淦在仕途上没有和季开生、郭琇二人那样,坎坷不平,期间虽也多次上疏,但很少涉及到皇帝本身的得失,只针对地方百姓及具体国事奏论。

如,乾隆三年十月,于直隶总督任上奏疏,放开民间酿酒;乾隆四年正月,在兼管直隶河务时,提出先治永定河的奏本;乾隆七年五月,在湖广总督任上,对治理西南少数民族时,朝廷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故此,孙嘉淦虽然被誉为“陈善闭邪,一朝推名疏”,但其显名的只有雍正初年的《陈三事疏》,雍正十三年的《三习一弊疏》,其他奏疏只是作为一名地方官在治理地方期间,对民生安定、对社会稳定所作出的政务心得,已经没有针对帝王得失的言语犀利。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孙嘉淦病逝于吏部尚书的任上,算是一个好的结局。

孙嘉淦的做官操守

汪郎说

季开生、郭琇、孙嘉淦,是清初谏臣的三大代表,他们各自印证了清朝治理天下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时代烙印。

如果不是对历史有特别兴趣的朋友,有多少人能够知道他们?

是他们不出名吗?当然不是!最起码,三个人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里,都是朝堂、民间都闻其名!那为什么他们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却远不如唐魏征,宋包拯,明海瑞这样有名?

因为,大清不需要谏臣,需要的是听话、做事的人!

都说清承明制,但实际上,还是有区别的,因为清代统治者实行满汉分制,满官六部置汉官六部之上,这种民族优势长期存在。

当然,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保持本民族特权是无可厚非的,但已经从奴隶制(努尔哈赤时代,后金处于奴隶制时期)转化为封建制为主,奴隶制为辅(八旗包衣并没有废除,清朝长期带着奴隶制的残余)的社会,清朝统治者或者说八旗贵族的思维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在这样情况下,时刻对帝王挑刺的谏臣、立志在朝中做直臣或孤臣的人,自然也就很不受待见了。

乾隆的影视形象

对于谏臣,皇帝是既爱又恨。

爱的是要统治亿兆生灵,维护特权,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就需要有人提醒;恨的是自己作为皇帝,自命是明君治世,自负之下又怎么肯接受别人像苍蝇一样在耳边喋喋不休。

在这样的心态下,清朝初期的皇帝(初了雍正外)做不出借谏臣的忠君逆耳之举动,来成就自己明君声望的演戏,没有这种需要,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宣传谏臣的必要。

“皇上圣明”,举朝文武都说皇帝圣明,你谏臣说朕不圣明,朕就不圣明了?不存在!

而嘉庆、道光以后,这种朝堂之上的颓废之风已经成为习惯,更改不了了,多磕头、少说话,事实上就是嘉庆、道光以来大清官场上的写照。

而风气有所变化,却是在同治、光绪年间,但此时的大清已经陷入了自救中,洋务、清流各分两派,纳谏没有了市场,自然也就出不了著名谏臣了。

所以,不是清朝没有谏臣,而是清朝的谏臣随着王朝的巩固逐渐被统治者雪藏,没有真正在民间留下广为传颂的佳话。

既然朝廷不宣传,百姓又如何得知?不像唐魏征,宋包拯,明海瑞,在市井民间的茶馆、酒楼中,都是说书先生卖弄自己的最佳素材,自然也就天下皆知,代代相传了。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清朝地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清官孙嘉淦三朝元老,告老还乡时箱子装满石头,乾隆:全换成黄金
雍正皇帝继位后,收拾老八和老九,为何对老十的处理最轻
三朝元老终身清廉,还乡用砖头充门面,乾隆知道了全给他换成真金
为什么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呢?
清朝最伟大的一位皇帝,不是康熙也不是乾隆,其实是这个人
日本人说:清朝就这个皇帝圣明,可惜生了一败家子,把家业败光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