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代名臣郑纪】出仕篇

第一章    

郑纪(1433—1508年),字廷纲,号东园,仙游县文贤里(即今度尾埔尾)人。明天顺四年(1460)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为翰林院检讨。以亲老引疾,家居二十年,再起供职。出为浙江按察司副使,奉敕提调学校,升国子祭酒。寻迁南京通政司左通政。历官南京太常寺卿、南京户部侍郎,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其一生历经英宗、宪宗、孝宗三朝,主要在户部侍郎任上政绩斐然“三朝元老”“经济名臣”之誉。

第一节    

郑纪少有异慧,七岁入学,至十六岁时,已满腹经纶,竟让塾师自动辞馆。随后,他师从莆田阳城人杨瓒,年仅十八岁就颖处囊中,才华横溢。由是,二十一岁中举,二十八岁登进士第,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改翰林院检讨,从而开启了他的宦海通途。虽然郑纪初仕时间仅有两年,但因被点为翰林,有“储相”之潜质,即使致仕回乡,依然备受各方关注与敬重。

一、正统年秀才

正统四年(1439年),郑纪七岁,入乡校,从黄默庵学习。9年后,即正统十三年(1448年),郑纪年仅16岁,但其启蒙师父黄默庵认为郑纪学识超卓,愧不能教,乃主动辞职。当时,莆田阳城(即今新度镇)人杨瓒学富五车,才名甚劲,又恰好与郑纪仲兄郑实斋(?-1451年一起仙游县学游学,因此,郑纪父亲郑松庵乃命其从学,攻举子业大约也就是这一年,郑纪成为邑庠生,进入县学学习。

景泰元年(1450年)秋天,郑纪仲兄郑实斋、杨瓒一起到省里参加乡试(即举人考试),其时郑纪也跟随他们到省城游历,但因其年幼,所以郑纪的老师杨瓒只让他在门外候着。不料,此次考题皆是郑纪生平所学,试毕,大家都替郑纪感到可惜。翌年,郑纪娶仁德里(即今龙华镇)万州吏目黄耕之女为妻,此亦属他人生中的一大喜事。

二、景泰四年举人

景泰四年(1453年),郑纪经过充分准备,信心满满地参加福建布政司举行的乡试。当枫亭人陈迁也参加乡试,二人同时中举,从而成为至交

翌年,仙游知县宋华为郑纪立文英坊,址在文贤里。不过,当年郑纪乘胜追击,毅然参加甲戌科会试,惜未中式。天顺元年(1457年),郑纪赴京参加丁丑科会试,再次名落孙山,铩羽而归。当时,有西江吴征到屏山寻访郑纪,希望与其切磋学问,因郑纪在京参加考试,二人未能见面。后来,吴征又于成化元年(1465年)来访,仍无缘见到郑纪本人,这让郑纪引以为憾,但同时也说明郑纪理学见解受到吴征的高度重视,迫切希望与其交流切磋。

三、天顺四年进士

天顺四年(1460年)郑纪进京参加会试。其时,朝廷命翰林院学士吕原、尚宝少卿兼翰林院修撰柯潜为考试官,因此,莆田人柯潜也就成了郑纪的座师。而这一年,整个兴化府只有郑纪登王一夔(后改姓谢)榜进士,遂有莆仙“专名进士”之称。后来,闽县林瀚在《东园祠》题写对联时,特意指出:“二三百载见仙溪致仕尚书,作八闽之山斗;四五十年夸莆阳专名进士,际万里之风云。”

据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十二·科试考二》记载:“有下第举人诉学士吕原等狥私颠倒,上试之,皆不称,囊三木礼部前以狥。”这件事情虽然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说明该科考试所选取的人才是受得住重复考验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

天顺五1461年,兴化知府潘本愚特地选择仙游县城东街为郑纪立进士坊,以示褒扬。

四、翰林院检讨

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十六日,明朝廷擢翰林院庶吉士刘健、汪谐、张元祯俱为本院编修,郑纪、张颐、周经俱为检讨,张谨、李温俱为礼部主事,张赈为户部主事,王范为刑部主事,杨德为大理寺左寺副,张溥、蔡霖俱为评事。其中,郑纪为翰林院检讨,从七品,虽非大官,但地位清要,备受尊崇。同年,郑纪父母皆受褒封。

须知,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初,翰林院官员都是荐举而入。洪武十八年(1385年),更定翰林品员,定进士一甲授修撰,二甲以下授编修、检讨,其品秩自学士五品以下至七品不等。进士入翰林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永乐二年(1404年),授一甲3人为翰林修撰、编修,再于二甲选文学优等者50人及善书者10人为庶吉士。从此以后,庶吉士便成为翰林之专官。况且明朝的翰林院实际上是内阁的下属机关,内阁成员也多由翰林院出身。故新进士一人翰林,人们就以“储相”视之。因此,郑纪能够以三甲进士之名,跻身翰林之列,确实很不容易。

再说朝翰林院有三大体系,正官为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统管翰林院,并是皇帝的顾问;属官有五经博士、侍读等,是正官的分支,即皇帝的文学、政治等顾问;史官有修撰、编修与检讨,乃是专职史官。明英宗以后,由于内阁从翰林院中分化出来,成为皇帝的专职辅政、内侍机构,翰林院遂倾向于治史,史官的地位就得以提高。据《明史》记载:“史官,掌修国史。……修撰掌撰述,编修掌纂辑,检讨掌检阅。”由此可知,检讨作为翰林院史官,负责检校官修国史,是对修撰与编修二史官治史成果的最终审核。三史官还参与到了各级科举考试中,在乡试中充当主考官,会试中充当副考官,殿试中充当收卷官。同时,在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即经筵中充当展卷官。史官秉持“为君者,当以先王之礼教其臣;为臣者,当据先王之礼事其君”的精神,通过直谏来监督皇帝的行为,即使触犯龙怒,也在所不惜。

正因为翰林院翰林属于清要之职,所以郑纪在担任翰林院检讨时有较多时间与同僚切磋学问,砥砺理学。期间,他与状元谢一夔、进士刘健、周经等人交流互动,讲明性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天顺八年(1464年),郑纪认为吴与弼的学生——陈献章(1428-1500年“学本洛闽”,遂向朝廷力荐之。可惜,没过多久,他自己就引疾致仕返乡,因此,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不过,也正因为郑纪有举荐陈献章之故,使其理学与后来的陈献章学说相发明,受到当时学界的充分肯定。

 

画像:黄金星绘制;对联:刘元春题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古代考中状元刚开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职?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卷三百九十四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 第二百七十九卷
金代修史制度与史官特点
明实录500
中国历史续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