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助人要助心

       不知道从何时起,社会上流传出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是因为有些善心人去助人,反遭受助者反噬,犹如农夫与蛇的现实翻版,所以眼光毒辣者,就归纳总结出那样的话。对此,笔者认为,这话有点以偏概全了,若是改为“可怜之人,多有可恨之处”,大概会更贴切一点吧!

       既然可怜人多有可恨之处,那你见到可怜之人,还要不要去帮助他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心智与德行了。毕竟每个人的德行修为不同,各自做出的决定也就千差万别,难求一致。不过,笔者在听说过、看到过、体验过多种助人反遭怨怼的事情之后,意外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助人要助心。如果你有心要去助人,却不能从心灵上唤醒她的感恩心理与主观能动性,那一切的帮扶都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例如:在助学上,有一些资助一些学生,结果好多学生不懂得感恩,甚至连一封感恩信都不写;又有一些学生,获得资助,竟然欲壑难填,甚至起了反噬之心;还有一些学生受助成才后,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诸如此类,大抵只是个案,但也值得乐于助人者反思的。

       有人说,施恩莫望报,望报莫施恩。这话本没有错,然而,与其稀里糊涂地施恩,不如不施也罢。毕竟施恩助人,总是希望对方朝好的方向发展,又有几个希望自己的受助对象是个狼心狗肺之徒,是个会反噬的小人,是个会祸害社会的坏种呢?如果你在施恩之始,能让受助者觉醒起来,既有感恩之心,又能暂解燃眉之急后,勇于自立自强,那不是皆大欢喜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失眠后为何不要抱怨?因为“止语”是修心的过程,抱怨会影响人生
转:心怀嫉妒,必定也反噬自己
蛊惑
反噬的秘密
新词——乐商
0825碎碎念——用力过猛的反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