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博爱唐村千载寺与太极拳的起源
博爱唐村千载寺与太极拳的起源

1,魏美智2

(1.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博爱县地名办公室)

摘要:千载寺位于河南博爱唐村,是一座以弘扬释、道、儒三教为宗旨的寺院。以千载寺的相关资料和《李氏家谱》的相关记载,论证河南博爱唐村千载寺为太极拳的发源地。

关键词:千载寺;太极拳;起源

千载寺位于河南博爱唐村,始建于东汉,是一座以弘扬释、道、儒三教为宗旨的寺院。武术文化深厚,是无极拳、太极拳的发源地。就是在千载寺,李仲、李信以及陈王廷共同创立了太极拳。

一、千载寺的概况及其武术文化

千载寺位于河南博爱县城南9公里的唐村西北隅的运粮河龙头桥南,博爱至内都公路之东畔。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68年),原名无极寺;北魏太平真君年间(440年~450年)魏太武灭佛,更名为无极庙;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453年)恢复旧称;大唐贞观五年(632年)更名为无极寺,后改为千载寺。

千载寺坐北朝南,山门为单檐歇山顶。寺院第一进殿宇有三教堂、禅道学舍、无极殿、绩善亭和钟鼓楼;第二进殿宇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后为太室祠(练武厅)。寺院的东西两侧均有廊殿,分别塑着菩萨及唐代三教僧十力大师等圣像。千载寺规模宏大,各殿殿宇巍巍,重檐斗拱,蔚蔚壮观。千载寺东为三圣门,内有孔圣殿、伏羲殿、文王殿;再东为太极门,内有八卦门、太极殿、老君殿、孙真殿、祖师殿等。

千载寺为千载寺、三圣门、太极门等建筑的统称。千载寺内原碑碣众多,达百十余通,其中,有东汉末年徐庶之母撰碑,北魏僧惠造像碑,道家名宿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撰碑,司马懿寻根祭祖碑,无极图碑,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千载寺僧十力传碑等,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这些碑碣,解放后屡遭破坏,徐庶之母撰碑裂为数块,散落民间。其他碑碣,唐村在龙头桥西修水打磨时,均作为建筑材料,充作磨基。千载寺有一巨形铁钟,约铸造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现存放于东王贺汤王殿。

总之,千载寺是一座以弘扬释、道、儒三教为宗旨的寺院。寺内备列释、道、儒诸神殿宇,文武兼备,戒律互尊,养生共修。同时,千载寺武学传统久远,武术文化深厚。从“无极寺”、“无极庙”的命名上,就可以推测该寺可能与无极拳有关。《北魏僧惠造像碑》,曾明确记载千载寺为“无极之乡”、“无极故里”。

《北魏僧惠造像碑》,原位于千载寺山门之内,立于东魏武定三年(545年)七月,今仅存残碑。清道光五年《河内县志》载有全文,其中有“故能振馨风於冲漠之野,击玉磬於无极之乡”,“千载寺有魏大法师、故沙门都法恩,起妙因於初心,建净业於无极故里”之语,由此可以推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具体来说,至少到东魏时期,博爱唐村千载寺就被称之为“无极之乡”、“无极故里”。但由于文献的缺失,我们无法找到千载寺被称之为“无极之乡”、“无极故里”的最早记载,同样无法发现何人最早在千载寺创立“无极拳”。

唐时,千载寺住持李道子,号十力和尚,“以弘三论为务”,创艺了无极养生功。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记曰:

大唐僧贞观圣赐李氏名儒,字道子,号十力僧,游化号道子,河内人,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河内无极寺域,三教门弟神龙降凡,马兰草母诞世,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练传《千载养生医鉴秘诀》,武练月雪,感之三圣,梦中授艺功,警武林。诏住京师,造像西山,化名隐籍,艺传东泉,医游扬州,授贤大明,庐山传艺,塑艺少林,晚秋黄业,归故育弟。师曰:三教意正,严律武风,勿为霸腐,皆为民生,以柔克刚,舍已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苍龙抬头,千载重逢。传奇十力大师,养生神通,六旬寂息十八天日,九九重阳,返老还童,星寿一百二十八载,开元中圆寂千载寺三教堂殿,葬仪时,容体柔软,面色如生,身穿道袍,体盖袈裟,头枕三教经书,手持墨剑,僧人立左,道士守右,儒官仪礼,三教经日不散,嘱弟秘葬师贤刹,共,勿筑志塔,而天下稀及之,大巧若拙,养生神器,故天下莫能胜誉,释、道、儒三教合一,博艺修僧,无极养生拳功创胜先师之争。

大清康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千载寺古藏残碑译撰书,普观题。

唐十力和尚“少即聪,文、武、医、易、博、艺皆修,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曰:“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 唐十力和尚“创艺无极养生武功”,实际上就是“创艺”了太极养生功,从而为太极拳的“创艺”奠定了基础。

明代,唐村的李氏家族深受千载寺武学传统的影响,世代练拳,至其第八世李春茂“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创)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其九世公李仲、李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竟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考举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李氏家谱》)

清代,继李仲、李信、陈奏廷之后,唐村又涌现出诸如李鹤林、李嘉际、王宗岳等著名太极拳大家。李氏十二世李鹤林,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曾编著有《太极拳论》、《十三势拳歌》、《太极养生拳谱》等著作。其弟子王宗岳,曾在唐村、齐村教书学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李鹤林生日时,王宗岳曾为其师题匾:“武元杰第”,并为唐村的“习武堂”题碑:“太极养生武堂”。现院址尚存。

民国之后,千载寺太极拳在博爱县也有广泛流传,唐村尚有五所武术学校。在唐村附近村庄,以及小中里村、贵屯三街等,流传的主要拳种有《太极软十三》、《养生软拳》等。其中以小中里村为著。小中里村曾出过许多武术大家。较著名的为张振兴先生。张振兴先生出生于清末(约1880年左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去世,享年九十余岁。张振兴八十多岁时,院内的干棚(小房子)仍能一纵而上,功夫仍十分了得。时至今日,唐村及附近村庄尚有数十人习武。

所以,博爱唐村千载寺具有悠久的武学传统、武术文化深厚,这就为无极拳、太极拳的创立和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二、太极拳的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和创始人,今人普遍认为,太极拳起源于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创立了太极拳。然而,近日河南博爱唐村所发现的康熙五十五年所修的《李氏家谱》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河南博爱唐村《李氏家谱》是李元善编修的。该家谱的发现缘于今唐村李氏家谱的续修。修谱人李元善自称是唐村李氏的十世孙。唐村李氏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山西洪洞县凤凰村迁至怀庆府河内县唐村。李元善的身份为岁贡,文武双修,一生以习拳教书为生,在村中开办武学堂,是一位有名的拳师,热心修谱事业。

就《李氏家谱》而言,与太极拳有关联的,主要有两部分,即,《李氏家谱·序》和《李氏家谱》的《无极拳论》、《十三势功歌》、《太极拳养生功谱》。

《李氏家谱·序》不仅记述了唐村李氏的由来,而且还记述了李氏历世名人事略与功德:

“始祖披荆斩棘,蒙霜露而居焉。当是时,垦田构室,几费艰辛而不殚烦者,贻厥后也……故吾李姓日蕃,人丁颇富。明清列贤书,举监生,文武进士举贡,不可指数。五世祖讳明道,居住怀府开业羽箭行,誉招武雄。六世祖讳从谅,首中岁贡,辉县教谕,文武皆功。七世祖讳政修,甲科进士,智谋大略,廉治道政。八世祖讳春茂名叶蓁,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创)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竟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考举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九世讳笈文武志坚,博艺皆功,考举中进,职廉民拥,启励吾族裔,皆楷模矣。世代文武昌炽,进士举贡颇多,贤称之文武世家右族焉。”

从所引《李氏家谱·序》所载的资料,我们发现:(1)其记述李氏家族历代名人事略和功德时,记载了李氏家族世代习文能武之事,由此推论李氏家族为武术世家,如,“明清列贤书,举监生,文武进士举贡,不可指数。”李氏五世李明道,“居住怀府,开业羽箭行,誉招武雄”;李氏六世李从谅“文武皆功”;“八世祖讳春茂名叶蓁,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创)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等等。(2)从李氏九世李仲、李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竟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考举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的资料中,我们还发现,李氏家族的九世公李仲、李信与陈沟(即陈家沟)的姑表弟兄陈奏廷(即陈王廷),“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竟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即创立了太极拳。

关于李春茂,《李氏家谱》记载,李春茂,字庭壁,号叶蓁,配赵氏、辛氏,行一。有四子:长子李伦、次子李仲、三子李俊、四子李信。李春茂“万历年贡生。生于隆庆二年八月,卒于康熙五年九月。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四书》、《五经》,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习拳,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剑(创)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名焉。擅观星相推八卦,号称三教武师,又称武杰进士。以教书传拳为生焉。”由此可知,李春茂是无极拳的重要传播者,著名拳师。

李仲,字峰,号仲元,化号大亮,配杨氏。贡生。生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卒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天启年河内学府,文武双修。与弟信并陈沟姑表陈奏廷千载寺拜师创拳,助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命案,革辞,避杞县姨母家传拳,后堂弟李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信遭贼冤杀,仲解甲离闯贼营,赴浙江弟俊府书社武堂,传拳为生。”

李信的生平,《李氏家谱》载:“信,字岩,名威,配陈氏、孔氏。贡生。生于万历三十四年,卒于崇祯十七年。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后与兄仲、陈沟姑表奏廷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创箭艺,名传数省。故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嗣叔父春玉粮行,主账银,造赈谣,石粟危,粮行破,入千载寺再拳。崇祯十三年,堂弟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十七年遭贼冤杀。洁妻佛缘。取二门兄仲四子元善奉祀。”李信同二兄李仲与温县陈沟陈奏廷为姑表三兄弟,早年结拜于唐村千载寺,习武练拳,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其被革去贡生的原因是为陈奏廷应试遭到考官不公正待遇,参与抱打考官出现命案。之所以寓居杞城,一为逃避官府的追捕,二是其姨家是杞县人,三则是其叔父李春玉在此开粮行。后因粮行破产,李信又返回故里,继续在千载寺习拳练武。崇祯十三年(1640年)底,经族弟李牟“牵诱”,李信加入李自成起义军,以其文武才能取得信任为将。崇祯十七年(1644年)遭李自成冤杀。

李仲的五子早年追随其在浙江读习,文武双修。长子李元钦习十三势拳剑枪法,成为一代名家,终生以传拳为业。次子李元臣精于拳术,先后在安徽与河南舞阳传拳,培育不少弟子。四子李元善习十三势拳剑枪法,为武学训导、名师,弟子达数千人。五子李元明习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法,在杭州武林界享有盛名,夫妻二人有武林高手之称。

另外,关于陈王廷的创拳、传拳之事,民国《温县志稿》曾如此记载:“陈王廷,字奏庭。县东陈家沟之拳术,在明时已著名。至清初,王廷为县学武生,于拳术更加研究,尤多所心得。近今所谓太极拳,即由其发扬光大,历代相传,成为特得之秘。”

由此推论,陈王廷应当受业于李春茂,并与李仲、李信共同“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应当说,李仲、李信以及陈王廷均是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仅是将太极拳发扬光大,历代相传,“成为特独之秘”,因而出现了独具风格的陈氏太极拳,陈王廷也就成为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

三、李氏家族对太极拳的理论探讨

太极拳的创建经历了由无极拳到太极拳的发展过程。唐村李氏家族作出了重大贡献,不仅是太极拳的创立者和传播者,而且在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李氏家族对太极拳的理论进行了探讨。

李春茂是无极拳的重要传播者,著名拳师。不仅如此,李春茂在教书传拳的过程中,李春茂对无极拳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李春茂在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春天于唐村讲(习)武堂即太室祠传拳训论――《无极养生拳论》,曰:

无极者,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论,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亡。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三教融易圣人,惟圣人独能参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极,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八卦之天理矣。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功而能生一气者是也。吾练功探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功者也。苟以异端目元远矣。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也。谓世裔贤徒大功练而远矣。谨无极养生论焉。(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

《十三势行功歌》为李春茂在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春天于唐村讲(习)武堂即太室祠所撰写的传拳训论,曰:

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故变化视神奇  势势存心揆力意   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闻静气腾然  尾间中止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休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饴叹息

(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

李氏十二世李鹤林,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文武双全,为太极拳大家,一生以传拳为业,并曾编著有《太极养生拳论》等著作。《太极养生拳论》为李鹤林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二月二日,于唐村讲(习)武堂撰写讲授的,曰:

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刀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沿丹田。不偏不倚,勿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称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识“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辨详焉!是为论。

《李氏家谱》所记载的李春茂《无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太极拳养生功谱》的无极拳、太极拳等理论著作及李氏家族第十八世李立炳所存的李氏第十二世李鹤林的《太极养生拳论》等拳术理论,对无极拳、太极拳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对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河南博爱唐村千载寺是一座以弘扬释、道、儒三教为宗旨的寺院。武术文化深厚,是无极拳、太极拳的发源地。李仲、李信以及陈王廷均是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将太极拳发扬光大,历代相传,“成为特独之秘”,因而出现了独具风格的陈氏太极拳,陈王廷也就成为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

作者简介:程 峰(1965~),男,河南济源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副主任、教授,致力于焦作史志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魏美智(1947~),男,河南博爱人,博爱县地名办公室主任,致力于博爱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太极拳源流解谜
李岩籍贯与太极拳源流新说
也说太极拳起源
惊世骇俗的大明万“歷”拳谱
博爱县李氏太极拳谱拳论
千载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