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试卷答题技巧、规范要求及示例

一、 关于选择题的答题

从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看,选择题都是单选题,不存在多选的情况。做选择时,应注意每个题组前的引言。引言中包含了很多信息,例如:题组要的考查的时间跨度、时间段、具体的专题及核心内容等。

选择题的审题。审题是最关键的环节,正确审题可以保证答题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如果审题错误,那么就会做无用功。审题时应注意仔细阅读题干的内容,对于关键字词要做适当的标记。选择题可以用笔做标记(如   、   、⊿、    、∞、○、? 等符号)提醒自己注意关键信息。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集群式(或称专题式、整合式)选择题,都要审清四个要素,即:时间、答题主体内容、条件限制、题目考查的核心。

  Ⅰ、审清题目的时间限制

  时间限制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19世纪中期、唐代等等;二是有下限,隐上限,如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情况);三是有上限,隐下限,如自孔子兴办私学以来(教育的发展);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蒸汽时代”、“法兰西第二帝国期间”等等。遇到这里所讲的第二、三、四种情况,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近年来文综试卷中的集群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Ⅱ、审清答题主体

  答题主体就是指思维对象,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内容。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选择题考查的主体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等。

  Ⅲ、审清条件限制

  选择题同样有条件限制,即题设条件,涉及时间、角度、对象等多方面,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限制帮助答题的切入点。

  Ⅳ、审题目的核心要求

  审清楚题干的主要的考查内容要求。

做完选择题要认真检查,检查无误后要及时把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工整的填写好答题卡的姓名和准考证号,规范的涂好考号、试卷类型和科目代号。

二、 关于材料题的答题

非选择题,即材料题。解析题:要注意材料题的3个特点和3个类型。

  材料解析题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图表数据越来越普遍,涵盖内容越来越广泛丰富,这反映信息社会的特点与要求;二是材料与填空、选择、问答各种题型融合;三是材料的内容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

   解答非选择题即解析题的技巧必须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两个充分、三个步骤。

  一个前提是,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课本。首先是立足材料,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三个步骤。首先,仔细阅读每一问题,找出做每一小题的依据(即依据材料几,是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和所要回答的核心内容。其次,仔细阅读材料,充分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最后,依据材料有效信息组织整合问题答案。

 Ⅰ、历史文献型

  文献型材料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和概括归纳的综合能力,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考查资料多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史籍文书等。

  对策:要全面阅读史料,找准史料反映的时间、空间和人物(主体对象)三要素(充分注意所引用材料的出处,因为出处往往隐含着时间、人物、内容等重要信息提示。)。然后联系教材上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回答。回答时请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切忌断章取义,导致文不对题;二是切忌不管几问,在第一问中全写完,二、三问便无话可说;可以适当多写几句,但前后答案不能矛盾。答题语言组织上应努力做到言简意赅、简介概要、条理清楚。

    Ⅱ、 图画型

  图画型简释题是以直观的图画代替文字描述反映历史现象,图画可以是人物、文物。

  (1)人物类

  对策:做题时,要把题目信息、人物图片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尤其是对一些古代人物的绘画图,还要能从其服饰、发式、容貌等进行全方位的判定和提取信息。做题时要注意:要看大不看小,注重重大问题,不要太注重细枝末节,不要因小失大;要跟学过的知识挂钩,特别是考纲范围内的知识,不要考虑没学过的内容;要跟历史知识挂钩,不要考虑非历史知识。

  (2)文物类

  对策:历史文物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正确理解历史文物,寻找有效信息,建立其与题目之间的联系方式,是考查考生能力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解答此类试题,一要明确题目的设问要求;二要从设问角度出发解读图片,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尤其是题中标注的时间和出处;三是要结合设问要求对信息进行判断,正确解答。

 Ⅲ、 图表型

图表型简释题的材料是以图表形式出现的,主要考查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要求根据数据变化的轨迹看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看出影响数据变化的历史背景。图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曲线图表、饼状图表、二维表格表、柱状图表等。

三、 答题规范示例

组织答案时,应尽自己最高水平书写认真、工整。书写应以题干的题号为基准对齐。整个题的答案应该左对齐,因为试卷没有格线,书写的时候注意每行都尽力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例如:33、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2分)。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 :“各洲选举人应具备该洲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洲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洲,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请回答:

(1)《独立宣言》阐明了哪些资产阶级民主原则?(4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一在哪些方面相抵触?它说明了什么?(8分)

答案组织示例:

(1)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答案要言简意赅,用词恰当。)

(2)《独立宣言》;:宣称一切人生来自由平等,但1787年宪法却规定了选举人应具有的资格,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打下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说明了1787年美国宪法有局限性。(答案要有得分点,语言力求言简意赅,用词恰当。)

高中历史综合题题分析思路

1.怎样分析某一历史阶段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

        【方法提示】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某一历史时期(阶段)文化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条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史上某一历史时期(阶段)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 

        ⑴政治因素:国家统一与分裂,社会动荡与安宁,政府重视与摧残。 

        ⑵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与停滞,发展的新突破与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⑶民族关系:民族团结与战争,民族融合与交流。 

        ⑷对外关系:友好往来与频繁交往,闭关政策与开放。 

        ⑸前代基础: 

        【例题释疑】 

        例1 宋元时期的文化特征如何?其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要点:宋元文化具有“高度繁荣、领先世界、人才辈出、成就辉煌”等特点。其原因是:两宋时期局部统一和元朝大统一的实现,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与海外贸易的极大发展。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高峰。对外关系空前活跃。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基础。 

        例2 (1996·全国)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答案要点:政治稳定: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出现盛世景象;对外开放:和朝鲜、日本、印度、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特点、地位:全面繁荣 

      (有杰出成就的各领域);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表现);世界领先:领先于世界的项目;影响深远: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进步的表现。

      2.

      怎样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

      【方法提示】

          1.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意义:该起义的特点+沉重打击了(或动摇了、瓦解了、推翻了)**朝的反动统治+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 

      中国古代统一战争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长期统一稳定局面,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生产发展和各地区经济交流,为国家繁荣强盛创造了条件。

          3.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意义:

         (1)对本国的政治而言:推翻了**统治(或废除了**制度),确立了**形式的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初步或进一步)扫除了障碍;

         (2)对本国的经济发展而言: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发展表现的高度概括(可选);

         (3)对外国的影响(可选)

         (4)特点或局限性(可选)

          4. 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人民运动的意义:性质+特点+影响

         (1)性质:斗争目标(反……反……)+阶级属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学生、人民等)+斗争形式(革命、改革、起义、运动等)

      (2)特点(可选)

         (3)影响或历史功绩(略)

          5. 

      近现代史上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的意义:解决了**问题(或提出了**主张,结束了**错误,确立了**正确理论或领导等,总之是会议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为……指出了正确方向+会议的特点(可选)。

      【举例说明】

          1.隋末农民起义的意义:瓦解了隋朝的统治,促使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减轻百姓负担,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隋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三国以来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隋唐两代长期的统一稳定局面,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国家强盛创造了条件。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1)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权,使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促使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逐步发展为世界经济强国殖民霸国;

         (3)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4)英国革命的胜利是资产阶级首次在欧洲大国取得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从而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4.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1)性质:它是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2)影响: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后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3)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提出《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由于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使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它的某些领袖还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这是非常可贵的。

      3.怎样分析历史事件的目的

        【方法指导】

        历史事件的目的一般分为根本目的、主要目的和直接目的。

        1.根本目的:如果事件或政策、措施是统治者所为,那么其根本目的一般是为了维护或巩固其统治(如**王朝的统治、**阶级的统治等),在做选择题时,如果需要区别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的话,关键要看选项中哪一项和其统治利益最接近。

        2.主要目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最主要目的,其他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除根本目的外想要达到或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一般来说,长远目的比眼前目的主要,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主要,集体目的比个体目的主要,深层次目的比表面目的主要。

        3.直接目的:顾名思义,就是当事者想要达到的表面的、浅层次的目的。有时直接目的表现为统治者的声明、宣称等口头表示。

        【举例说明】

        1.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

        (1)根本目的: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

        (2)主要目的:发展农业、促进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直接目的:减轻百姓负担,保证充足的农时。

        2.罗斯福新政的目的

        (1)根本目的:巩固和加强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统治;

        (2)主要目的:解决1929年以来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缓和阶级矛盾;

        (3)直接目的:每一项措施都有其直接目的,如实行《国家复兴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复兴工业,实行工赈救济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供就业岗位,增强社会购买力等。

        3.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的目的

        (1)根本目的:谋求美国在欧洲的霸权,为美国的霸权服务;

        (2)主要目的:增强协约国力量,击败德奥同盟国;

        (3)直接目的:报复德国实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

        4.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目的

        (1)根本目的:巩固工农联盟,维护苏维埃政权;

        (2)主要目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直接目的: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在恢复农业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4.怎样区分和解答选择题中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  

      【方法指导】“根本原因”是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潜在的、深层次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因素。“主要原因”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原因。两者的区别在于“根本原因”在语言表达较为抽象,分析时一般可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历史事件或政权的性质(或阶级本质)等方面入手;“主要原因”在语言表达上较为具体,分析时一般从具体史实入手,通过对多种因素不同作用或地位的认真比较得出正确结论。应当指出的是有些“最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其区别在于,“根本原因”是从原因的性质上说明其重要性,“最主要原因”是从原因的地位重要性来确定的。 

      【例题释疑】 

      例1 (1995年-全国)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人民强烈愤怒 

      C.革命前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 

      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人民共和国” 

      解析:社会改革和革命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入手,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选项A中“金融贵族的统治”属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上层建筑。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它要求打破金融贵族的统治,建立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从而促进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因而选项A是正确的。 

      例2.(2001年-全国)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灭亡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A.“新政”只是骗局,没有真正实行 

      B.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加税收,引起人民反抗 

      C.列强反对中国实行“新政”,制造障碍 

      D.“新政”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解析: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从四个被选项来看,C项是外在的因素,B项是改革过程中的一个侧面,是非本质的因素。实际上在二十世纪初,推翻封建统治,实行民主共和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而清朝的本质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不管改革不改革、是真改还是假改都不可能顺应时代潮流,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从而挽救自己灭亡的命运。所以A项作为根本原因也是错误的,答案为D。 

      例3 (2001年-广东河南卷)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政权的确立,这主要是因为 

      A.议会权力加强 B.法律取得至高地位 

      C.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D.内阁制度形成 

      解析: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是英国君主立宪出现的主要标志。《权利法案》最主要的目的和作用就是为取消贵族特权和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保证,从而使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得以巩固。本题的四个被选项都体现了英国君主立宪的特点,但仔细分析,A、C、D相对B项而言,处于从属地位。因为如果没有法律至高地位的确立,“人治”仍然大于“法治”,那么,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就是一句空话,议会的权力加强就会失去保障,内阁制也就不可能形成。故正确答案为B。 

      例4 (2000年-全国)从尼德兰革命到法国革命历时两个多世纪,而此后仅半个世纪资本主义就初步形成为一个世界体系。这主要是因为 

      A.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广泛传播 

      B.维也纳体系激化了各国社会矛盾 

      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力量迅速增强 

      D.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州 

      解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四个备选项分别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方面揭示了这一原因。但哪一个起着决定作用,是最主要的原因呢?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C。因为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经济力量迅速增强,从而导致了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相应变化。

      5.怎样分析变法改革成败的原因?

        【方法提示】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例题释疑】

        例1 结合史实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春秋以来,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逐渐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封建化趋势);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和秦孝公的有力支持下(改革派力量强大);“废井田,开阡陌”,动摇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特权、建县制”,摧毁了奴隶制上层建筑,从而建立起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政策措施正确,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不畏权贵、勇于献身改革(改革者必备素质)。

        例2 试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北宋中期开始,三大危机严重,积贫积弱,病入膏肓(趋势);大地主大官僚的极力阻挠和破坏(改革派力量弱小);所有措施中,没有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农民负担不能减轻,因而当时最主要的危机不能解除(政策、措施不力);用人不当,新法出现危害百姓的情况(改革派中有的素质较差)。

        例3 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要点: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许多地区展开,同一时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相当的发展。(发展资本主义成为潮流);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迅速壮大,倒幕派掌握较大的实力,终于推翻了腐朽的幕府统治(改革派力量强大,且扫除了主要阻力);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措施正确得力,顺应历史潮流,也反映出改革者素质好);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镇压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6.怎样分析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

        【方法提示】分析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经济因素:看看经济是否发展;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是否加强;差距是否缩小;是否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条件。

        ⑵政治因素:看看是否是人心所向;民族融合是否加强;利于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否减弱或消失。

        ⑶核心力量:看看是否存在有实力、有影响、有抱负的政治实体。

        ⑷领导者的素质:看看策略是否正确;组织是否有力;指挥是否得当。

        以上诸条件中,⑴⑵是客观条件,⑶⑷是主观条件。

        【例题释疑】

        例1 (2000·春季北京、安徽卷)结合史实分析隋统一的社会历史条件。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社会历史原因,主要从经济和政治二个方面的因素去考虑。

        答案要点:

        (经济上)三国时,江南初步开发。从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北魏统一后,黄河流域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南北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从经济上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

        (政治上)北方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政治上受汉族文化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重新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各族人民共同要求;东晋以来,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南朝时,士族势力逐渐衰落,这也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例2 阅读材料:(摘自邓中绵著《康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郑经以后的台湾政权,内部相互倾轧,矛盾重重,已成为加重台湾人民苦难的割据势力。同时,郑氏集团还经常窜犯大陆,使福建人民“内输官赋,外输郑饷”,处于“十室九空”的破产地位。……1681年(康熙二十年),姚启圣(清福建总督)向康熙帝上疏,提出郑经已死,其子年幼,而内乱不息。……主张乘机统一台湾,并推举熟悉水战的施琅为指挥官。康熙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提出,三藩叛乱,已经次第平复,“惟有海寇游魂,潜踞台湾,尚为闽害”。……因而“特加擢用”授施琅为水师提督官职,令其乘机收复澎湖、台湾。

        ……这时,郑氏集团惧怕清兵打击,乘机派人携书到福建,“请照高丽等外国例”,“愿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康熙帝得知后表示,台湾“不得与高丽比”。拒绝了郑氏集团的请求。……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

        问: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清政府能够一举收复台湾,完成国家统一的主要原因。

        解析:解答好本题,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路(见方法提示)。思路明确,则会做到逻辑严密,条理清楚。顺着正确的思路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寻找答案,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答案要点:

        经济上:1683年,康熙帝即位已有二十余年,清朝的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为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创造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一方面,郑氏集团的腐朽统治和分裂国家、阻挠统一的企图,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得人心。另一方面,三藩之乱被平定后,清朝政局稳定;消除割据,实行统一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

        主观上:康熙帝立场坚定,用人得当,决策正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石坡中学2014—2015学年度秋季学期第二次阶段考九年级历史试卷
2017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历史真题
安徽皖北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四川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模拟试题(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