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待父母的态度决定你处世的高度

可以对任何人微笑、礼貌有加,却总带着一身疲惫和抱怨回到家里面对父母。

可能爸妈辛苦准备好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好不容易盼着你回到家,怕你饿到,喊你快点吃饭,却换来你冰冷的一句,我还有事情没忙完,一会再吃。

在外拼命售卖自己的观点,却懒得和父母解释自己在忙什么。

爸妈关怀的问你一句,最近都在忙啥?却可能换来你一句,跟你们说你们又不懂。

可以第一时间回复老板的微信,却常常挂断父母的最真的关切。
 
母亲节、父亲节,在朋友圈刷得很火热,但真正为父母奉上一份礼物关心的有多少?

有时间玩游戏、刷朋友圈、刷微博、看电视剧、约会、... 有着自己无尽的娱乐,却没时间给父母打一个电话。
 
父母一直牵挂着你,而你从未认真关心一下父母,总是以太忙太累为借口,甚至说一些伤害父母的话,做一些伤害父母的事。
 
善待父母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如果连自己的家人父母都不能认真善待,对外又是怎样的一种处世态度,对待父母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对外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良好的修养和有涵养的为人处世,从身边的家人和父母开始。

!一生时间真的不多,你陪伴父母的时间又有多少。
 
很多人觉得一生真的很长,父母健在,陪伴父母的时间还长着呢。
 
 你有没有认真想过,我们到底还能陪父母多久?
 

人一生当中最亲的亲人是父母,但是这辈子,陪伴在自己身边时间最长的是自己的妻子,陪伴父母的时间却太少太少,少到可以计算出来。


日本有本畅销书,叫《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在书的封面上有一个公式,计算陪伴父母的时间。
据调研,工作后,66%的人常年在外,22%的陪伴父母的时间竟然不到7天。工作以后,回家的时间变得更少。

 有事吗?没事,那我挂了啊!
 
父母也从不愿打扰我们的生活,哪怕只是说一句,“不忙了,就多回家看看”。偶尔的电话问候,却总被我们以工作太忙太累为借口一拖再拖。电话拨通没说几句话,可能就已匆匆挂掉。
 
 父母的眼里有着无数的期盼,盼望着看到你,盼望着听到你的声音,盼望着知道你的一点点情况就可以,盯着我们的朋友圈。期盼着我们每次状态的更新,盼望着每一次我们打给他们的电话,盼望着我们每一次回家...
 
然而,每一次盼望都可能无果。

2018年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显示:
身患疾病的老人,占全国老人总数的1/3,高达5600万人。
90%的空巢老人,最害怕的问题是:孤独。
50%的老人感觉家庭关系尚且融洽,仅有9.2%的老人对子女感到满意。

曾几何时,父母希望的不是你给他们多少钱,而是那么你工作之余的一句问候;曾几何时,他们再孤独,都是自我忍受,对别人却是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发展得多好;曾几何时,父母做饭的时候都会数一数饭桌上的人数,盼着你的到来。
 
父母要的不多,就是简单的一点点的陪伴,哪怕就是你跟他们说一句话,他们也开心无比。
 
还记得高二那年,在镇上上学,父亲每次去镇上的时候,都会给我送生活费。有一次中午时分,留下爸爸一起吃午饭,在吃饭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父亲脸上的皱纹又多了几圈,因为辛劳头发又掉了不少。看着父亲逐步老去,当时心中一片怅然。那天送父亲去车站,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眼眶有点湿了。虽然感性,但是父亲老了是个不争的事实。
 
岁月流逝,悄然无声,却在父母的脸上留下了无数岁月的痕迹,父母的老去是一种必然,而我们只顾自身低头前行,扪心自问,我们疏忽了多少对父母的陪伴与问候,闲暇时光有多少时间会给父母打电话、发微信,忙碌时拖延了多久才会想起父母,而真正打电话时,又关心了几分钟?
 
时间如流水,于谁而言都不多,有时候我们自己很怕老去,因为父母也会快速地老去。陪伴和孝敬也要有时效性,趁父母年轻,也趁我们还有能力,在他们生病时、孤单时,能在工作忙碌之余抽出一点时间,奉上“一杯关心”的热茶;在他们需要帮助时,及时察觉,并帮父母解决;在他们渴望陪伴的假日,抽个身,回个家,简单的陪伴哪怕是一顿饭也是父母莫大的幸福。
 

留点时间,像小时候父母陪伴我们成长一样陪伴父母。
   
 龙应台在新书上写道:妈咪在,猫咪在,那儿就是家了。

65岁时,龙应台辞职回到乡下,陪伴早已不能说话的老母。

母亲甚至不知道她是谁,龙应台便一遍一遍的叫母亲的名字:美君你在吗?美君,你好吗?我是你的女儿。

从她18岁离家到现在,47年来,她一次也没有回头看。

现在回头,或许太晚,但至少来得及。

真正做到,你养我大,我陪你老。

人至中年,眼睛都往下看,看自己的孩子蹒跚学步、健壮成长,唯独忘记了往后看,看父母佝偻的身躯在斑驳的岁月中渐渐风化,直到烟消云散。

然而对父母的懊悔与不舍,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会缠绕于胸,与人说起来就忍不住眼流满脸:“真后悔那时……”

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都有一个已老的父母,将来有一天我们也会像我们的父母一样老去。

衰老和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然而,就如龙应台所说。

“这个社会向来谈的都是我们要给孩子相处的'质量时间’,陪伴孩子长大。什么人谈过我们要给父母'质量时间’,陪伴他们老去?”


!还有一种尊重,是不说伤害父母的话。
 
"我知道了,别啰嗦了,行不行?"
 
“知道了,知道了,不要唠叨了”
 
“烦不烦人,这个你说了多少遍了”
 
"别老拿我当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在父母眼中,你永远是个孩子。
 
父母对待我们的爱,会化为无数次的操心与叮嘱,小心翼翼,总怕我们长不大、吃不好、睡不好。这种爱,就像夜之蜡烛,牺牲着自己,却一直照亮着子女,然而,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我们总是看不到这一股光亮,将其视为多余,总是嫌弃父母过于啰嗦、烦人。
 
父母的啰嗦,也是一种爱,你去理解、接受,就是一种亲情的享受,而不是情绪化的反应,伤害父母却一笑而过。
 
"喊你们听我的你们不信,这下出问题了吧,还是要我来解决"
 
“这都不会”
 
“我说了你们也不会明白的”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各类互联网产品、人工智能产品逐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手机不断更新迭代,几年前,父母也由操作简单的老人机换成了对于他们来说操作复杂的智能手机,
 
微信、抖音等软件问世后,父母的手机上也安装了各类常用软件。父母年岁已高,文化水平不高,要搞懂全新时代的新产品难度很大,难免会问子女,让他们伤心的是经常听到“这都不会”、“快点,我还有事”等话语。
 
时代发展的步伐快如铁马,这对于父母来说是一种被时代所迫的挑战和困难,有时候连年轻人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搞懂,何况是父母呢。
 
父母遇到困难时,你是他子女,不找你找谁,觉得父母无能并说一些伤害父母的话是对父母内心一种莫大的刺痛,我们的嫌弃和不主动帮助只会让父母内心多一份无奈却还爱着你。
 
多一份理解,方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一份爱戴,方能少一份对父母的伤害。
 
作家毕淑敏在《孝心》一文中说:“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自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陪伴与善待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

 毛泽东对母亲文七妹感情很深。
 
1918年夏,他从长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特地请人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
 
次年春返回长沙,便把母亲接来就医。10月5日,文七妹患瘰疬(俗称疝子颈)病逝,终年五十二岁。
 
毛泽东日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和泪写下一篇情义深长的《祭母文》。
他这么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狂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当时,毛泽东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母亲对他的影响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把父亲毛顺生接到长沙住了一阵。父亲后来不再干涉他的选择,继续供他上学。毛泽东是很感激的。毛顺生于1920年1月23日患急性伤寒去世,时年五十岁。
 
多一些陪伴,父母就多一份安暖,多一份善待,父母就少一份内心的刺痛,你的陪伴和善待就是对对父母最好的孝顺。
 
父母不易,你对父母的态度,决定了你处世的高度。
更多走心文章
关注浴微光
定期为您更新
如果喜欢,给浴微光点个在看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让父母孤独的老去
转发给更多年轻人,这些孝亲敬老的道理,大家都应该懂!
晚年不被儿女孝顺的老人,多半有这四种特征,晚景凄凉都是自找的
孝敬父母最好的方式是:不远嫁
老人来上海游玩,却把二维码“穿”在了身上,真相让人感动……
重阳节,回归母亲的温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