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了北大教授的空心病理论,才真正读懂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者 | 帆书 · 墨阑

主播 | · 楚翘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本心理学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的故事,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故事。
它会戳中你、治愈你、改变你,给你成长的力量。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会这样:

明明不是自己的错,却还是习惯最先妥协;

事情一旦做不好,上来就自我批评一番;

总认为自己不够优秀,哪怕被别人夸奖也认为自己不配......

北大徐凯文教授曾将这些现象归纳为“空心病”理论,它指的是人因价值观缺陷而导致的心理障碍。

这种症状的人,通常对自己过于严苛。

他们通过不断攻击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无意义感,以至于做任何事情都会退缩,没有动力,最后只能自我放弃。


在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的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就有这么一个深陷“空心症”的蛤蟆。

从小到大,蛤蟆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别人对他评判一次,他的自我攻击就会多一分。最终,在这种情绪内耗下,抑郁了。

蛤蟆面临的心灵困境,像极了现实中迷茫无助的我们。

身体的病痛,可以靠外界治愈,而精神的崩塌,只能向内寻求。

正如书中的蛤蟆,要想拨开情绪的迷雾,走出心灵的困境,只能靠自己。




有多少人,活成了“自我PUA”高手?

书中的蛤蟆热情、善解人意,一直是大家的开心果,可有天他却突然深陷抑郁,不能自拔。

朋友们担心他,为他找来了心理咨询师苍鹭。

在苍鹭的引导下,大家才发现,蛤蟆乐观开朗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千疮百孔的心。

他每天努力工作,家人不但看不到他的付出,还处处拿他和父亲比较。

当他被一群混混追打,好不容易才化险为夷,没想到换来的却是朋友獾的冷嘲热讽。

面对黄鼠狼的欺凌,他奋力与其展开搏斗,朋友河鼠不但不给予支持,反而大骂他是个窝囊废。

他的自信在大家的挑剔声中被一点点捏碎,以至于他常常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

他还把这些负面情绪,都转化成了心理暗示:我就是一个废物。

久而久之,这种暗示让他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

不管是蛤蟆,还是现实中平凡的我们,都渴望活出精彩的自己。

可现实是,到最后我们都活成了空壳的“蛤蟆”。


徐凯文教授曾针对北大新生做过一个心理调查报告,结果触目惊心:

其中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毫无意义。

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感觉自己只是活在别人的框架里。

这些“空心”的背后,大多因为一个人长期处在压抑的环境中,从而导致情绪得不到疏通。

一旦遭受打击,这种不喜欢、不认可自己的声音就如同魔咒一般,无处不在。

“为什么我不能做得更好,果然不如别人!”
“我真没用,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我就是个废物,注定一事无成!”

很多时候,真正阻止我们前进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内心的恐惧和担忧。

一味拿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换来的只会是无尽的痛苦。



“自我PUA”背后,源于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在苍鹭的陪伴下,蛤蟆开始勇敢地探索自己的过去。

他一出生就被给予厚望。

不管是大学报考专业,还是继承家族产业,他人生中的每一步,都牢牢掌控在别人手中。

渐渐地,蛤蟆成了自己人生的“局外人”,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从小到大,蛤蟆更是没有感受到家庭的一丝爱和温暖。

母亲胆小懦弱,只要父亲在场,她从不与蛤蟆玩闹,更不曾拥抱他。

而父亲强势严厉,蛤蟆的整个童年都是在他的批评声中度过的:

“跟你说多少遍了,不准这么做!”“没想好道歉,不准下楼!

此后,蛤蟆不再反抗,他成了大家眼中的“老好人”。

蛤蟆的童年经历让他以为“顺从、脾气好才会被接纳和喜欢”,结果太多的“好脾气”不仅没有让他更受欢迎,反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相似的情景,也发生在网友丽吖的身上。

小时候,丽吖的母亲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弟弟身上。为了得到母亲的关注,她拼命学习,主动承担家务。

即便这样,母亲对她还是百般挑剔,时间一长,她的内心形成了一个苛刻的自我评价标准。

面对朋友的苛责,她每次“照单全收”,放低姿态迎合对方;

面对优秀的男生追求,她保持距离,总认为自己配不上对方。

而丽吖在这种压力下,也越来越不开心。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自我价值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喜爱程度。


自我价值感高的人,对自已会比较满意,即使有不好的时候,他们也会接纳和包容自己。

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人,常常感受不到自身价值,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

于是,只能通过讨好别人的方式来获得价值感,从而自我解压、自我满足。

想要打破这种现象,唯有时时自我关怀,多肯定自己的优秀,强化自己的努力。



与“不好”和解,才是真正的好

蛤蟆通过对童年的探索,终于明白自己抑郁的根源。

好在,他通过疗愈自己,走出了情绪的泥潭,终于把自己的“情绪温度计”从2分升到9分。

当情绪被疏通后,蛤蟆也更有力量去直面问题。

他在自我反思中,学会拥抱自己的不完美;也在自我疗愈中,学会了勇敢表达自我。

当蛤蟆与过去和解,他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他重拾起爱好,还靠自己精彩的演讲,竞聘上了板球俱乐部的主席。

最明显的变化,是来自他对人生的规划。

以前的他只知道朝着家人规划的路线,得过且过;而现在,他决定从事自己喜欢的房地产行业。

故事的最后,蛤蟆终于找回了自信,过上了理想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或许曾像蛤蟆一样,在情绪的泥潭里苦苦挣扎。

小时候,当父母总是夸赞邻居家孩子时,这会让我们认为自己不曾被他们所爱;

长大后,因某次工作失误,而被领导批评时,这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差劲,什么事都做不好;

即使在当下,内心偶尔也会涌出莫名的感伤,觉得自己是多么孤独和不被理解。

就像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

“神奇的是,当我能接受现在的自己时,我就能够做出改变。”

这是因为,这种对“真实自我”的接纳,对自己最本质的认同,能够让自己不再苛求完美,不再自我批判。

自己的想法,永远比别人的评价更重要;实现自己,永远比满足别人的期待更重要。

人生最大的修行,就是学会与自己的“不好”相处。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犯错,在错误中完善自我,人生才能活出精彩。



写在最后

正如书中所说:

“当你为自己负责时,你就会有力量改变自己和环境。”

我们这一生,和谁相处,其实都是和自己相处。

困扰我们的,从不是来自他人的看法,而是自己无穷的苛求、纠结与失望。

当负面情绪再次如潮水般涌来时,请告诉自己:你有价值,你值得被爱和拥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剥开情绪的层层“面具”,将自己从精神的囚笼里解救出来。

点个「在看」余生,愿你能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对自己多些认可与温柔,心中所愿定会向你奔赴而来。

作者 | 墨阑,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既能左手码字,也能右手掌娃。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音乐 | Bandari - Snowdream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悲哀的事实:你自以为知道想要什么,实际上不过是别人期望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人生最好的状态,取悦自己
跟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学好书
豆瓣8.5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本自我觉醒之书
育儿•音频:《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你该像心理咨询师那样和孩子沟通┃羽翩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③:审视过头的人生,其实也是一种灾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