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辽墓出土穿越性文物“玻璃杯”,它破解了古代为何只重瓷器的谜团

玻璃,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了。而通过考古发现,我国古代就出产玻璃。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玻璃出现得这么早,可为什么在我国古代却始终不受待见呢?以至于形成了千百年来只重瓷器,不重玻璃的局面呢?小编这就为您揭晓答案。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一般情况下,将一定比例的石英砂,石灰石和纯碱混合在一起,经简单的高温溶解就能得到玻璃。埃及人和美索布达米亚人在公元前3400年就造出了玻璃。根据出土的实物,我国早在西周时期,也已经能够生产玻璃,并将其做成项链。在我国古代,古人其实能够制作多种玻璃。他们把半透明的叫"璃",透明的才叫"玻璃",还衍生了"药玉","罐子玉","硝子","料器"等多种名称。

可是,古人却一直对玻璃不感冒。反而对于同样需要高温烧制的瓷器,却表现出了极大的热爱,以至于瓷器替代了青铜,成为他们的日常所用的生活器物。

玻璃,在中国古代到底做错了什么?

2002年,在通辽市科左前旗吐尔基山的一座辽代墓中,出土了一件保存完好的辽高足玻璃杯。这件辽玻璃高足杯,现收藏于内蒙古博物馆院内。它是目前辽墓出土的玻璃器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件。从外形上看,它与我们今天常用的高脚杯十分相似。玻璃杯口径9厘米,底径3.8厘米,通高12.5厘米,整个杯子透明,略微泛有绿光。

根据辽史的相关记载,辽代的贵族们有喝热酒的习惯。而这只辽高足玻璃杯,明显就是古人喝酒用的。既然能用来喝热酒,就说明这件玻璃杯的烧制技术已经成熟了。但是,现实就这么残酷,经过反复检测,专家们不得不承认,这件耐热不炸裂的辽高足玻璃杯不是国产,而是从西亚进口来的。

也就是说,在古代,要想用玻璃当生活器皿,就必须从外国进口。因为本国玻璃的质量不过关,质量不合格,一旦遇热“砰”的一声,碎成了18瓣。

《资治通鉴》一书中,还曾专门记载过古代中国与外国玻璃的差异:铸之中国,色甚光鲜,而质则轻脆,沃以热酒,随手破裂。其来自海舶者,制差钝朴,而色亦微暗,其可异者,虽在沸汤注之,与磁银无异,了不复动,是名蕃玻璃也。

这段记载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我国古代本土生产的玻璃遇到热水就炸,因而根本无法用来做生活器皿。而外国玻璃虽然透明度较差,但却结实耐用,遇热不炸裂!

古人一直没弄明白其中的奥秘,今天,我们用科技已经搞明白了古人留下的难题。原来,我国古代的玻璃,一直是较为简单的低温铅钡玻璃。因为化学成分和烧成温度的原因,始终无法突破质地轻脆易碎,而且不耐高温的难题。因此,我国古代的玻璃只能局限于装饰品,而很少被用作饮食器具,更谈不上制作光学玻璃了。

科技的力量,你不服不行。今天,我们在许多方面的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制造,再不是从前低端的代名词,已经开始让世人刮目相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情况? 专家古墓挖出玻璃, 刚出土就被列为禁止出境文物?
中国永久禁止出国巡展的六件国宝,看到第一件以为穿越了时空
神似现代玻璃杯,鉴定却有两千多年历史,专家始终不信它来自古墓
专家挖南海宝藏,4000吨宝物重见天日,6万件北宋国宝大揭秘
文章选登|关于隋代精细白瓷的考察|白瓷|巩县窑
员雅丽、冯 钢 | 北齐韩祖念墓出土玻璃杯考——兼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波斯玻璃器之东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