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袁隆平为这事,他和别人打了一个赌,赌注竟是五万块

袁隆平院士研制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同时也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的尴尬。可能您不知道,其实袁隆平院士手下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而袁隆平与团队成员之间工作的趣事也不少,甚至他们还曾经打过一个赌,至于赌得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的水稻都是高杆水稻,其缺点是产量低,易倒伏,所产出的稻米口味也非常一般。直到60年代末,农科专家成功培植出矮株水稻,如此才为我国的水稻研究拉开了序幕。

袁隆平院士在此之后,开始潜心研究矮株水稻的产量,准备将其产量再度提升一个层次。水稻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可是经过袁隆平院士的寻找,发现全国范围内有一处专门用来种植水稻的宝地——海南。
海南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被称为“天然大温室”,此地长夏无冬,并且无霜冻,年平均气温22——27℃。宜人的气候,让水稻可以在此地一年三熟,不仅为团队培育选种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水稻育种的时间。

自从海南地区水稻培育基地成立后,袁隆平便带着团队终日逡巡在田间地头,筛选验看培育稻株,并对其进行详实的记录。
经过多年的努力,杂交水稻的培育获得了喜人的成就,水稻的平均产量从1958年的亩产400公斤,到1976年时,便已经增产了20%,直到2004年,水稻亩产量直逼800公斤,较之40多年前提高了2倍以上。
如今的海南水稻培育基地,已经实现了袁隆平院士规划的“机械化”、“电气化”、“电脑化”三步走原则,并在“杂交水稻”的基础上进行着更高层次的研究。

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杂交水稻作为矮株水稻,由于体型限制,因此其稻米产量应该也已经达到了极限。但是袁隆平院士却并不这样认为,以他多年的经验来看,杂交水稻的极限产量应该较亩产800公斤更多,甚至可能达到亩产900公斤。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理想实现,袁隆平院士开始与团队将研究重心倾斜,专注于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在此过程中,团队之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在一次电视台为袁隆平做专访节目时,袁隆平带着团队成员与记者来到了试验田,并为其展示水稻的研究成果,他掂量着沉甸甸的麦穗,脸上浮现出了慈祥喜悦的目光,犹如一位老父亲看着心爱的儿女一般。
他兴奋的告诉记者,眼前的一大片稻田,都是用来培植高产杂交水稻的试验田,随后又边笑边指着身边的研究员道:“我要输给他了”。记者好奇问道:“你们打赌了吗?”,袁隆平哈哈一笑,伸出五个手指头:“5万块嘞,我要给他5万块,亩产量能达到900公斤,我就要给他嘞,嘿嘿”。

在节目中,可以看到袁老的笑容很灿烂,尤其是谈到自己输5万块的时候,却比自己赢5万块还要高兴。原来袁隆平院士早就与研究员打过赌,双方约好,只要杂交水稻亩产量达到900公斤,袁隆平院士便自掏腰包奖励研究员。
到了收获时节,海南水稻基地试验田开始对水稻进行收割称量,通过计算发现,此次水稻亩产量居然达到了942公斤,比预期产量还要多出42公斤!见此情景,袁隆平院士只能“认赌服输”,将5万块交到了研究员的手中并对其连连称赞。其实大家也都知道,袁隆平院士所下的赌注并不只有5万块,还有他一生中期待的梦想,而所谓的“5万块赌注”也只是他激励研究员的方式而已。

在袁隆平院士的带领下,科研团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又研制出“超级杂交水稻”,其亩产量可以达到亩产1149公斤,让世界都为之震惊。现今89岁的袁隆平院士,并没有像其他老人一样退休后享受天伦之乐,而是依然奋斗在工作的第一线,为国人铸就辉煌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息。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袁隆平英文演讲引爆网络,一个追梦的人永远不会老!丨艾问
袁隆平正研究第四代杂交水稻 产量可达每亩1500公斤
古老的农作物:水稻是如何参与到历史的发展中的?
【踏莎行】悼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第三代杂交水稻好在哪 袁隆平院士进行了解读↓
北方:悼念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院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