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家快评 | 关于“碳账户”应关注的三个问题
userphoto

2022.05.06 广东省

关注

导  读

近日,中信银行旗下面向个人用户的“中信碳账户”服务内测版上线,公开邀请了近千名用户参与测试体验。本期推文将介绍有关“中信碳账户”的具体情况及运作方式,探究个人碳账户落地的意义。同时,还特别邀请了任职于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兼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目标融资项目办公室主任白澄宇先生发表了观点,并对“碳账户”这一概念的发展提出了三个问题。

正文共2900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专家介绍 



白澄宇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融资项目办主任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联合国业务处处⻓,⻓期从事国际发展领域的合作项⽬管理⼯作,并致⼒于国际发展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拥有深厚的国际合作经验和⼴泛的国际合作管道。参与设计并管理UNDP的扶贫⼩额信贷项⽬,该项⽬在国内建⽴了45家⼩额信贷机构,是扶贫和⼩额信贷领域专家,在这些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作经验。2005年从联合国引入普惠金融体系概念,推动人民银行开展中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研究。2010年后利⽤UNDP项⽬探索农村信用互助业务,在贫困地区创⽴县级服务中⼼,培育和⽀持合作社及社内信用互助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开展三位⼀体的农⺠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已经在四川、湖南、福建等地进⾏试点,主持开发了合作社综合管理软件。2018年参与引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力融资(简称可持续发展目标融资)并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融资研究与促进项目立项与管理。



 

 持金动态 



中信银行推出首个个人碳账户,
为用户打造独一无二的“绿色生活名片”

3月10日,中信银行宣布,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的“中信碳账户”内测版上线。这是中信银行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银保监局的指导下,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展合作交流,联合国内专业机构中汇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研发,首个由国内银行主导推出的个人碳账户。

“中信碳账户”内测版面向个人用户,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并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为每个用户提供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有力证明,打造个人独一无二的“绿色生活名片”。据“中信碳账户”核算预测,每年中信银行信用卡用户通过在线金融服务方面的低碳行为,累计可减少约200万吨以上的碳排放。

“中信碳账户”减碳量核算采用第三方权威机构认定的碳减排方法学,经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组织专家评审认定,保证了核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对于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等节能减排场景,用户可实时记录与查询个人的碳减排数据。通过采用大数据实时计算技术,根据不断迭代优化的减排因子模型,实时计算各类生活场景的碳减排量,支持地铁绿色出行、生活缴费等低碳场景的碳减排量核算。

据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内测版已经上线生活缴费网上办理(含水费、电费、燃气费等)、申请电子信用卡、开通电子账单等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核算。即将上线的公开版还将包含绿色出行、二手回收等更丰富的绿色低碳生活场景。

碳账户是包含碳排放数据采集、碳核算、碳排放等级评价和场景应用等功能在内的碳减排支持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提高减排效率和意识。如果碳账户的应用能够推广到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等各领域,将有利于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不仅中信银行,各家银行正在积极推进个人碳账户的业务落地。2021年11月3日,浦发银行宣布推出适用于企业和个人的碳账户体系,在该体系下,碳账户主要以碳积分的形式对企业及个人客户的减碳行动进行倡导和鼓励。日照银行也于1月份上线“个人碳账户平台”。该平台可与手机银行、生活金融服务平台联动,涵盖绿色政务、绿色信贷、绿色出行等场景。

个人碳账户是一种普惠制政策,并非利用个人碳账户达到直接减排,而是通过个人绿色行为来提供奖励,是非强制性的。从消费端减少碳排放,而不是直接像碳交易一样在生产端对碳排放进行管控。当前碳交易与个人碳账户相结合的方式是在碳排放的生产与消费端共同发力,能够有效且快速减少碳排放。

目前碳排放数据的收集和核算尚无统一标准,主要通过委托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数据安全与碳排放核算问题已成为制约碳账户发展的首要难题。以个人碳账户为例,尽管各地个人碳账户试点积极推进,但实际推进进程仍较缓慢。数据安全,尤其是如何平衡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与碳排放数据的精准度是最大的问题。

随着全球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共识逐步凝聚,对碳中和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相比于从产业碳市场购买碳配额进行碳中和,通过购买个人碳信用进行碳减排的方式在宣传推广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一方面,个人碳信用所覆盖的人群为终端消费者,因此在宣传的管道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引导个人消费和生活行为的转型,推动个人减碳,在理念上更先进且更易获得消费者和社会民众的认同。因此,通过个人碳信用进行碳中和这一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终端消费品和服务部门的青睐。

个人碳账户手机页面
参考资料:中信银行、新浪财经、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


 

 专家快评 



中信银行碳账户与大数据金融

中信银行已开发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的“中信碳账户”系统。据媒体报道,该系统将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并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用户可实时记录与查询个人的碳减排数据。同时,该系统可实现绿色生态合作伙伴快速无缝接入,打造以“中信碳账户”为服务核心的开放银行生态圈。

这是一个很聪明的数字金融与绿色金融相结合的创新,充分利用了双碳目标的大环境和舆论场,对用户数据作了拓展性开发。在此基础上,银行既可以自己开发针对客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可以通过与“合作伙伴”交换数据获得更多数据或收益。在赞赏该方式的同时,应关注这样几个问题:

1、这个服务是否会对客户有足够吸引力?虽然绿色减排成为新的生活方向标,但客户更关心的是这个“账户”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切实的好处。比如,是否能参与碳汇?是否能获得更优惠的贷款?报道中并没有说明。

2、 “碳账户”数据是否安全?报道指出,系统使用国密算法对数据全程加密,让用户信息得到安全保护,但没有详细说明数据源的管理。银行是否会与“合作伙伴”交换源数据呢?从业务角度看,加密数据未必能与“合作伙伴”进行交换。当前的数据交换市场存在着没有统一规范、未被完全监管等问题,消费者面临着个人数据隐私被侵犯的风险。而在个人碳账户中增加客户绿色行为的采集可能会提高用户数据隐私被侵犯的风险。

3.、减排计算方式是否合理?报道称,减碳量核算采用第三方权威机构认定的碳减排方法学,经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组织专家评审认定。报道所提及的第三方机构是否有权威性?是否依据了国家有关标准?“碳账户”测算的数据是否可以对接碳汇市场?希望其计算方式的确是经过科学论证并符合相关标准,而不只是一种对外宣传的程序化操作。

以上谨代表专家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作者 | 白澄宇
编辑 | 莫穗榕



勇于担当、敢为人先

诚邀各位时代精英加入社投盟

2022会员权益全新升级!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简称“社投盟”)通过研发社会价值量化评估体系、建设聚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者和投资标的的平台、倡导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的理念,以“践行义利并举,投向美好未来”。

点击图片获取更多社投盟介绍及详细入会流程

诚挚邀请您加入社投盟!加入国内最先锋的可持续金融社群,与我们一起共思、共盟、共议、共创、共闯!

加入会员即可获得👇

左右滑动查看权益详情

已聚集众多会员机构👇

更多资讯

添加社投盟秘书处咨询↓

扫码填写入会申请↓

申请渠道长期开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个人碳账户来了!碳积分可换权益,多家银行已布局
盘和林:个人碳账户翻开绿色金融新篇章
探索个人碳账户应用,实践绿色金融创新
焦点|减碳获益:个人碳交易提上日程
“碳积分”进入寻常百姓家
科普|碳账户将撬动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