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神财富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由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资讯发达,给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带来了许多便利。现代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远远超越了前人的许多倍。

然而,物质生活丰富的结果,使现代人拥有了金钱,却失去了快乐;满足了占有欲,却失去了幸福感;拥有手机、网络等信息沟通工具,但人心却愈感孤独。

过分强调科技、过度追求物质的后果,造成现代人普遍上重物质而轻精神,重物欲而轻心灵,重名利而轻道德,重金钱而轻诚信,重占有而轻奉献,重享乐而轻健康,重个人而轻关怀。

物质丰富、物欲横流所带来的自然危机、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人际危机、人心危机,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生命、寻求信仰。

我们的生命,除了物质身体以外,还有意识、精神。我们所处的世界,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现象。同样地,社会文明可以分为两大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也可以分为两大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什么是精神财富呢?信仰是精神财富,道德是精神财富,奉献是精神财富,定力是精神财富,智慧是精神财富。

恭敬、谦卑、知足、感恩、孝顺、慈爱、悲悯、包容、宽恕、柔和、正直、忠诚、诚信、踏实、忍耐、耐心等,这些都是精神财富。

总之,一个人所拥有的道德品质和正面心理素质都属于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是外在的,精神财富是内在的;物质财富会带来担忧、恐惧等过患,而精神财富却能带给人们充实和快乐。

拥有物质财富但缺乏精神财富的人,内心不一定快乐。而拥有精神财富的人,无论他是否拥有物质财富,内心都一定很快乐。

佛教也是一种精神财富。虽然佛教可以借助物质形态表现和存在,例如佛像、佛塔、寺院、石窟、经书等,但这些只是佛教的外在形式,其核心更多是属于精神层面的。

例如佛教强调信仰、善德、奉献、慈悲、禅定、智慧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谈到佛教,有些人把佛教当成迷信,有些人把佛教视为宗教,有些人把佛教视为文化,还有些人把佛教视为哲学。

到底什么是佛教呢?佛教,巴利语 Buddha-sàsana。其中,佛陀是古印度语 buddha 的音译,意思是觉者,即觉悟了世间、人生真理的人。sàsana 意思是教导、教法、教诲。

因此,“佛教”的意思是佛陀的教导,或者说是觉悟者的教导。佛陀教导的是什么?佛陀所教导的内容称为“法”或“佛法”。

佛法,是关于生命的真理,故又称“圣谛”。佛陀所教导的一切内容,都离不开以下四个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主题:

一、关于生命具有种种不圆满性质的真理,佛陀称之为“苦圣谛”;二、关于生命产生的根源、导致生命之因的真理,称为“苦集圣谛”;

三、关于超越生命、解脱生死诸苦的真理,称为“苦灭圣谛”;四、关于超越生命、解脱生死诸苦之方法的真理,称为“趣向苦灭之道圣谛”。

以上四个生命的主题简称为“苦集灭道”,合称“四圣谛”。

如果用治病来比喻,那么,苦圣谛好比是疾病,集圣谛好比是病因,灭圣谛好比是病愈,道圣谛则好比是治疗疾病的方法。

由于四圣谛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主观意识,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接受不接受,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是真理。

例如:只要存在生命,就必定会有衰老、疾病、死亡、悲哀、痛苦等种种不圆满的事实;而且无论古代人、现代人、未来人,还是中国人、印度人、西洋人都是这样,这就是“苦圣谛”;

只要有贪爱、有烦恼,就会产生痛苦,导致生命的流转,这就是“集圣谛”。从四圣谛可以看出,佛陀的教导是关于生命的教导,是以生命为主题,特别是以人生为根本的。

佛法是围绕着生命现象、生命的根源,以及生命的解脱而展开,揭示了世间的真相以及生命的本质,同时也指出了一条通往生命超越、导向人生解脱的大道。

愿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多些关注和积累精神财富,多些关爱比外物更加重要的生命,多些思索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终极;

愿我们好好珍惜难得的人生,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让我们短暂的生命过得更加有价值,更加有意义!

愿每一位热爱生命、追求真理的人,都找到生命的意义,过着快乐、充实、有智慧的生活。

在此,生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生命的意义和人们的追求有关,人们总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不同的人生追求,影响着人们对生命意义的定义;而不同的人生追求,也影响着人们所扮演的人生角色。

下流的人追求下流,庸俗的人追求庸俗;高尚的人追求高尚,圣洁的人追求圣洁。

想要做坏人,想要做好人,想要做庸俗的人,想要做高尚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关键在于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我们内心需求的是什么。

有位心理学家把人的需求,依次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个理论现在被越来越多人认同。依此理论,人们分别能够在对应的需求中获得满足。

对于人以外的动物而言,生命的意义非常简单,就是两个字——生存。它们生命的目标很简单,第一是保护自己不要被别的动物吃掉。

第二是觅食,包括吃掉别的动物。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求得生存。活着,就是它们最大的快乐!

动物在生存期内,围绕这两大目标而进行一切活动。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它那美丽的翅膀并不是为了取悦人类的目光而存在,那只是保护自己不被吃掉的保护色而已。

一只宠物犬,主人放在盘子里的狗粮可能就是它最大的快乐,这意味着它可以不费力气就能饱餐一顿。动物生命的意义,就是这么简单。

人类要实现的人生意义,则要复杂得多。除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两类最基本的需求之外,还要实现只有人类才会重视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最难实现的自我实现需求。

这也意味着人类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要比动物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对于还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的人们来说,生活总是艰难的。

为了吃上一顿饱饭,多添一件寒衣,奔波劳碌,受尽欺凌,在他们眼中,快乐就是让食物来得更容易一点,让衣服穿得更暖和一点。

那么,衣食无忧的人是否等于已经实现了生命的意义呢?不是!生命中的快乐有时反而离他们更远,更别说实现生命的意义了。

就好比这个世界上有种种的名牌,就有种种的追求者。今天刚开完奢侈品发布会,明天就会有数不清的跟风者,他们为了尽快拥有最新产品而食不甘味,睡不安宁。

追求名牌的人多如牛毛,奢华的生活是他们的梦想,也许他们以及他们的儿女都希望这豪华、名牌的盛宴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这样,他们或许就能够在豪华、奢侈的生活中获得满足,实现他们所谓的快乐人生。然而,在奢华梦背后的原动力,却是那丑陋的虚荣和欲望。

奢侈品不断地推陈出新,而被套在虚荣和欲望桎梏中的心永远也得不到满足。温饱的解决、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科技的发达,是否就等于生活充实、人心快乐呢?

到处都是警察、保安、防盗设施,是否就等于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了呢?拥有钱财等于拥有快乐吗?

如果有钱就有快乐,那么当今世界并不缺乏有钱人,他们有些人甚至富可敌国,他们都应该过得很快乐才对,然而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

追求永远都是痛苦的事,因为追求本身是苦,求不得是苦,得到后担心失去是苦。更可怕的是,人们并不会因为得到、拥有而感到满足。

就如佛陀在《法句》第186颂中说:“不因金币雨,欲望得满足;欲望少乐苦,智者如是知。”

许多人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为了赚钱糊口,一年到头忙东忙西、奔波劳碌,就如古人的一首诗:“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

如果一个人的追求仅限于物质享受、生活富足,那么他的追求在本质上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也有人把尊重需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们认为名气、荣誉、社会认可度是非常值得追求的事情。不少学历高、能力强的人都喜欢这样,扳倒竞争对手往往是件快乐的事情。

于是,知识界、文艺界、学术界中的刀光剑影并不逊色于政界、商界中的尔虞我诈。他们为了主张自己理论的正确与权威,无所不用其极。

可能在这点上,没文化的人日子反倒会过得更惬意一点。不同领域的社会精英,无论是文化圈、商业圈、娱乐圈,还是体育圈,总是希望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这种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成功,是否就是他们所渴望的快乐呢?纪录存在的价值往往是为了被后人超越。

所以,纪录总是被不断地刷新,精英们也总是不停地武装自己,去迎接一场又一场的挑战,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就这样充满斗争性地度过了。

人的生命意义是否就是这样过一辈子呢?有没有更超越的生命意义呢?在探讨生命的意义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佛教的生命观。

一般人认为:从婴儿呱呱坠地,或者从卵子受精开始为生命的诞生;心脏停止跳动为生命的死亡。从诞生到死亡期间的生命个体,称为“生命”。

但是,佛教的生命观并非仅限于此。根据佛教,从卵子受精那一刹那起,宣告一个生命的诞生;死心灭去、命根断绝,宣告一个生命的结束。

这一个过程,是生老病死的过程,称为一期生命。一期生命作为时间长河中的一个线段,它向过去可以无限地延伸,向未来也可以无限地延伸,而不只是局限在短暂的今生。

因此,佛教认为,生命的过程在时间上是无限长远的,往前可追溯至遥远的过去,往后可延伸至无限的未来。

生命在这条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周期性地重复着生老病死的过程。这个生了又生命的意义死、死了再生的过程,叫做轮回或者“生死流转”。

同时,生命也不只局限于你、我、他(她),三界、六趣的所有众生,都是佛教所讲的生命。佛教把众生的生存界从低至高依次分为三类:

有饮食、睡眠、男女等贪欲的生存界为欲界;纯乐无苦,但尚有色身的生存界为色界;连色身也无,只有极微妙之心识的生存界为无色界。人类属于欲界,后二界是成就禅定者所投生的生存界。

六趣:又作六道。佛教把众生因所造之业而趣向之地分为六种,从低至高依次为:地狱、畜生、饿鬼、阿苏罗、人、天。前四趣为恶趣、苦趣,后二趣为善趣。

在无始的轮回中,我们一直都在生与死之间不断地翻滚流转,根本无法找到起点。在这漫长的生死流转中,我们扮演过各种各样的角色:

曾经生为寂静殊胜的梵天人,生为光明美丽的欲界天人,也曾生为地狱中苦苦挣扎的众生,以及终日饱受饥渴煎熬的饿鬼;

做过一呼百应的国王、位高权重的大臣、富可敌国的大亨,也做过穷困潦倒的贱民、手沾鲜血的刽子手、一文不值的乞丐;

我们曾经投生为孔雀、猴子、大象,但更多的时候是投生做牛、马、猪、狗、蚂蚁……轮回就是如此,不断地重复着生老病死。

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断地杀戮生命,以及自己被杀戮;不断地攫取他人,以及自己被攫取;不断地给他人制造痛苦,以及自己受苦。

这样不断地生死、不断地受苦的生命过程,毫无意义可言!假如没有遇到佛法,生命必将如此毫无意义地继续流转下去。

就算有幸生活在佛法住世的时期,如果我们不想超越世间并为之付出努力的话,这样的生死流转就会像恶毒的诅咒一般,无穷无尽地持续下去。

天人极乐,难以体会生命的苦难;地狱极苦,连暂时休息的机会都难得;畜生愚痴,无智领悟生命真谛;饿鬼常年为饥渴所迫,无暇思及解脱。

只有在苦乐参半的人间,只有拥有足够智慧的人类,才会思考生命的意义,才有追求生命终极的需求。

由于人类心智敏锐,比其他诸趣的众生更容易造作强力的善业,更有能力坚持修行乃至成就解脱。

同时,诸佛也只会出现在人间,不会出生在天界或者其他诸趣。从这些意义上来说:人生难得!

正如佛陀在《法句》第182颂中说:“得生为人难,做人生活难;听闻正法难,诸佛出现难!”——摘自玛欣德尊者的开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悲悯
玩石头与财富之间的关系
写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
《阿毗达摩讲要》第10讲-美心所(01)
修行者的人生态度(六)怎么看待欲望
如何深刻理解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涵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