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析吴让之《青衫司马》

吴让之(1799-1870)清末著名书画篆刻家

原江苏江宁人,自父吴明煌起移居仪征,晚年流寓泰州。原名廷飏,字熙载。斋堂为晋铜鼓斋、师慎轩。吴让之小学功力很深,画作士气盎然,书法篆隶行草无所不能,且精金石考据之学。

中国的篆刻艺术在明代中期进入了作为“艺术欣赏”的探索阶段,到了清代,篆刻艺术才呈现出争奇斗艳的气象——程邃、丁敬、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篆刻奇才纷纷涌现,邓石如开创了“圆劲”一派,吴让之承继了这一创造,特别在刀法上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篆刻在“用刀上开法门的大师”。

吴让之的朱文印圆美。
能平正中见飘逸,文雅中见劲丽,俊逸中见洒脱,浑朴中见圆润的独特面貌,尽显篆刻的文人气和书卷气。真正将篆书的笔意在篆刻中充分展现,“以书入印”“刀笔相融”。

这方《青衫司马》也不例外,在章法上来看:

1、呼应。文字布局大小错落一大一小,一小一大,这是最简单的对角呼应。衫字右半部分撇画呼应马头横画部分左右呼应,衫字最下撇与边框形成的留白空间又与青字上方两个1/4圆形空间形成呼应。

2、排叠。每个字里面都有大量横向笔画进行排叠,弧度方向却各具形态。

3、端点变化。所有笔画端点形态各异,变化万千,和而不同,违而不犯。

4、边框处理。边框的巧妙运用可以取得印文所不能独自取得的艺术效果,补其不足,破其板滞,稳其重心,增其趣味,最终达到印文与边框的和谐统一。此印边框有粗有细,粗者比文字笔画粗,细者比文字笔画细,这是一种艺术的虚实变化。边框比较完整,连续的长线条包容了文字中大量短横短撇,使整方印浑然一体,而没有细碎的感觉。在青字右上角开一小口亦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有了这个下口青字竖画左右空间就有了对比,使得整个印面既能聚气也能通气。

在字法上:

吴让之篆书受邓石如影响向汉碑额篆书借鉴,转折处搭接处理,首笔除垂露出锋,有自己的独特风貌。以青字为例,与吴让之篆书对比不难看出吴让之风格小篆入印文字的书写性。所谓朱文见笔意,白文见汉式。于是,印人们常常以“対章”(一朱一白)的形式将自己的作品呈现。

关于印文青衫司马,也是有来历有渊源的文人故事,欲知详情,且待明日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圆法篆刻讲堂二十四章法九
清代篆刻家吴熙载(一)篆刻讲堂一百五十
篆刻学习:吴昌硕大师是如何完成一方多字印的?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学印心得
篆刻赏析 ——吴让之刻“让之”系列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